【教科版 同课异构初中物理】10.1神奇的电磁波
- 格式:pptx
- 大小:6.00 MB
- 文档页数:73
《神奇的电磁波》教学设计(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波的概念、产生、传播以及电磁波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掌握电磁波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传播的原理。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电磁波的概念、产生、传播和应用,提高学生对电磁波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探究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过程和传播原理。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概念、产生、传播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线圈、电池、灯泡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手机通信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电磁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
(2)讲解电磁波的产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3)讲解电磁波的传播,分析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介绍电磁波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性。
3. 课堂互动: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波的概念2. 电磁波的产生3. 电磁波的传播4. 电磁波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 请说明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 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电磁波的相关知识,如电磁波谱、电磁波的应用技术等,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教案设计:10.1《神奇的电磁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电磁波谱以及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电荷的移动产生电流,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从而产生电磁波。
2. 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3. 电磁波谱:根据频率和波长的不同,电磁波谱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4. 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微波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电磁波谱的基本概念。
2. 了解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过程和电磁波谱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电磁波发生器、接收器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机通信,引出电磁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电磁波谱的基本知识。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电磁波的产生过程、传播特性以及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实例分析:分析手机通信原理,让学生理解电磁波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加强师生互动,巩固知识点。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1 神奇的电磁波一、电磁波的产生1. 电荷移动产生电流2.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3.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4. 产生电磁波二、电磁波的传播1. 传播速度:3×10^8m/s2. 沿直线传播3. 遇到障碍物反射三、电磁波谱1. 无线电波2. 微波3. 红外线4. 可见光5. 紫外线6. X射线7. 伽马射线四、电磁波的应用1. 无线电通信2. 电视3. 手机4. 微波炉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的第一节《神奇的电磁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种类以及电磁波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特点,掌握电磁波的基本概念。
2. 通过电磁波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应用。
难点:电磁波产生机理的理解,电磁波传播速度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手机信号发射和接收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1) 介绍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与电流的关联。
(2) 讲解电磁波的传播特点,强调电磁波传播速度快、无需介质。
(3) 介绍电磁波的种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电磁波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增强学生对电磁波概念的理解。
4. 应用: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应用实例,如手机、电视、微波炉等,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电磁波的填空、选择和计算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板书神奇的电磁波板书内容:1. 电磁波的产生2. 电磁波的传播特点3. 电磁波的种类与应用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 说明电磁波传播的特点。
3.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应用实例,并简述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应用,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今后需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电磁波的利与弊,探讨如何合理使用电磁波,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教案:10.1《神奇的电磁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学期,第10章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电荷的运动如何产生电磁波。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无线电通信设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如何工作的?2. 知识讲解:(1)电磁波的产生:教师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运动如何产生电磁波。
(2)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3)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
(2)教师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跟着一起解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产生:电荷的运动传播: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应用: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2. 请说明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2.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3.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4.会用c=λf求速度、波长或频率.5.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知悉可以人为获得电磁波.培养学生想像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的学习态度.2.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了解电磁波的大家族.3.通过动手实验证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深入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1.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2.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他们身边.【难点】1.使学生切切实实体验到电磁波的存在.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自然奥秘的探索的兴趣.教学过程知识点一认识电磁波【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0-21,完成以下问题:1.变化的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周围又产生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相互联系在一起,就会在周围空间形成电磁波.2.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电磁波.虽然电磁波看不见(可见光除外)、摸不着,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它可以为我们传递信息和能量.【合作探究】演示一感知水波、声波1.水波的形成:小石子投到平静的水面上(如下图所示),泛起涟漪,因为波源位置的水面受到了扰动形成了水波.2.声波的形成:轻轻拨动琴弦(如下图所示),琴弦的振动激起了声波,由于声源发生了振动所以形成了声波.演示二探测电磁波打开收音机,转动调谐旋钮,调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如图所示.将导线一端接在干电池的负极,另一端时断时续地与电池的正极接触.1.从收音机里能听到什么?答:听到与导线接触或离开正极瞬间同步的“嚓嚓”声.2.为什么会听到这个声音?答: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嚓嚓”声.3.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答:与水波、声波的形成相似,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产生电磁波.【教师点拨】1.当导线中的电流大小或方向发生迅速的变化时,就会在周围空间激起电磁波,也会向外传播.2.虽然有些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并能给我们传递各种信息和能量.【跟进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当你打开或者关闭电灯时,你会从旁边工作着的电视机屏幕上看到一条水平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A.电流通断时开关中金属碰撞声是影响B.电路通断时交流电通过家庭电路对电视机的影响C.电流通断时发出的电磁波被电视机接收而产生的D.以上原因都不对知识点二描述电磁波【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1,完成以下问题:1.电磁波有频率,其单位为赫兹(Hz),是由波源振动的快慢决定的.常用单位:千赫(KHz)、兆赫(MHz).2.电磁波以波的形式,从波源出发在空间传播.波峰与波峰之间或波谷与波谷之间的最小间隔就是波长.3.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叫作波速.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它能在真空中传播.【合作探究】演示三电磁波的传播实验一把一个无线电话放在塑料袋,再放入水槽中,并给这个移动电话打电话.1.这个移动电话能够收到信号吗?答:能够收到信号.2.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说明电磁波能够在液体中传播.实验二把一个移动电话放在密闭的木制的盒子里,并给这个移动电话打电话.1.这个移动电话能够收到信号吗?答:能够收到信号.2.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说明电磁波能够在固体中传播.实验三把一个移动电话放在真空罩中,并给这个移动电话打电话(如图所示).1.这个移动电话能够接收到此信号吗?答:能够接收到信号.2.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四电磁波的图像观察如图所示的电磁波图像,回答问题:1.上图中,波的形状是怎样的?答:是凹凸相间的,即有凸起的部分也有凹下部分.2.哪部分是波峰,哪部分是波谷?哪部分是波长?答:向上部分就形成像山峰似的浪尖,叫做波峰;向下部分就形成凹谷,叫做波谷;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是一定的,这个距离叫波长(λ).3.如何定义频率?答:波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f).4.波是如何把振动由近及远向外传播?答:每上、下振动一次就形成一个波峰和波谷,若上、下振动若干次,那么这列水波就以波峰—波谷—波峰—波谷向外传播出去.【教师点拨】1.描述电磁波的物理量有:波长、频率、波速.2.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跟进训练】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声音无法传播,宇航员可以利用无线电来传递声音信息.知识点三电磁波谱【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2-23,完成以下问题:1.电磁波是个大家族,按电磁波频率的高低可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2.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3.波速(c)、波长(λ)、频率(f)之间的关系为:!!!c=λf. ###【合作探究】演示五观察收音机的刻度盘打开收音机,转动调谐旋钮,调到不同频率的位置(如图所示),就会收听到不同电台的广播节目.观察收音机的刻度盘,你知道上面数字的含义吗?答:表示其频率范围: 调频(FM)56-108兆赫(MHz) 中波(MW)525-1 600千赫(kHz) 短波1-2(SWl -2)6.00-18.00 MHz. 演示六 电磁波谱电磁波是个大家族,收音机的刻度盘上标示的只是电磁波家族的一小部分.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等,都是家族中的成员,只是它们各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范围.按电磁波频率的大小,我们可以给它们排排“家谱”(如下图所示),看看电磁波家族都有哪些成员.1.电磁波家族分为那几类?答: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 2.在电磁波的大家族中,我们最熟悉的成员是? 答:可见光.3.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答:以3×108m/s 的速度传播.4.设电磁波的波长是λ,频率是f 、波速为c ,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答:c =λf ,c =2.997 924 58×108m/s =3×105km/s. 讨论交流:计算波长打开收音机,将调谐旋钮转动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已知这套节目的发射频率为640 kHz.请根据c =λf 计算这套节目用来发射信号的电磁波的波长.你计算结果与收音机刻度盘上标出的波长数值一致吗?解答:c =3×108m/s ,f =640 kHz =6.4×105Hz ,由c =λf 得:λ=c f =3×108 m/s 6.4×105 Hz=468.75 m.知识拓展一 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具有能量,在电磁波的大家族里,每个成员都具有不同的能量和不同的频率范围,因此,它们的物理特性和用途各异.我们将在下一节探讨这个问题.知识拓展二电磁波的屏蔽找一个小收音机,收听一个电台的节目,把它分别放到一个封闭的铝制饭盒、硬纸板鞋盒、铁盒及塑料盒中(最好多找出几种不同材料的盒子),看看是否还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从这些实验现象中,你能归纳出怎样的结论?答:金属能够屏蔽电磁波.【教师点拨】1.电磁波的频率、波长、波速的关系式:c=λf.2.电磁波是个大家族,按波长分为几个波段,有长波(用于超远程通信)、中波、短波(用于广播、电报)、微波(用于电视、雷达、宇航通信、微波炉).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各种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分别用于通信、医疗、加热等.【跟进训练】1.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微波、无线电波、红外线都属于电磁波B.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比光速小C.抽成真空的玻璃罩能屏蔽电磁波D.根据公式c=λf可以推断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波速越大2.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北京音乐台发射的一种电磁波的频率是FM100 MHz,它的波长是3 m.课堂小结1.认识电磁波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2.描述电磁波(1)电磁波的波长、频率.(2)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或者说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3.电磁波谱(1)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都是家族中的成员.(2)光是一种电磁波,光速即为电磁波传播速度c=3×108 m/s.(3)波速、波长、频率:c=λf.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温馨提示:教学视频见课件.。
一、神奇的电磁波自学检查1、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km/s,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其波长越________。
2、当你打开或关闭灯泡时,正在观看的电视上出现雪花点或噪音是由于的干扰。
3、我国是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
手机间是通过传递信息的。
若把一手机放在真空罩中,再用另一手机拨打罩内的手机号码,结果发现罩内手机彩灯闪烁,但却听不到手机的铃声,这可以说明、。
4、以前,人们使用小灵通在一些建筑物内打电话时,经常会出现信号不好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建筑物。
目标反思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神奇的电磁波》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神奇的电磁波》。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以及电磁波的特性。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介绍变化的电流周围产生电磁波的原理。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电磁波传播的方向。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通信、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
4. 电磁波的特性:讲解电磁波的频率、波长、振幅等特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掌握电磁波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电磁波的基本特性。
难点:电磁波传播速度的计算,电磁波特性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电流发生器、接收器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手机通信、电视信号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磁波的产生。
(2)讲解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介绍电磁波的应用,如通信、广播、电视等,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4)讲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如频率、波长、振幅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磁波的特性。
3. 随堂练习:(1)请学生简述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2)请学生说明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
(3)请学生举例说明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有关电磁波传播速度、电磁波特性等方面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波的产生2. 电磁波的传播3. 电磁波的应用4. 电磁波的特性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 神奇的电磁波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一堂关于动物的课程,旨在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图片,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故事和图片,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难点:通过故事和图片,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故事书、图片、卡片、动物头饰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五、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圈,我们一起做手势游戏,如“小鸟飞”、“小白兔跳”,以此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 主题活动(15分钟)(1)故事导入:我会给孩子们讲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引导他们观察故事中的动物,让他们说一说这些动物的特点。
(2)图片展示:我会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如颜色、形状、生活环境等。
(3)小组讨论:我会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分享给大家。
3. 实践环节(10分钟)(1)制作动物卡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用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动物卡片。
(2)角色扮演: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动物头饰,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动物的生活场景。
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圈,我们一起回顾今天学到的动物特点,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难点:通过故事和图片,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0.1神奇的电磁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在我们周围空间存在电磁波,知道电磁波也有频率、波长和波速。
2.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速,能用公式c=λf计算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3.了解电磁波谱的组成,初步了解电磁波谱中各种电磁波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测电磁波”的“动手做”,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通过和水波、机械波类比的方法引出电磁波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神舟十一号”宇航员和地面交流和电磁波谱中的电磁波的应用,展示电磁波的应用价值。
2.通过“探测电磁波”,观察“收音机的刻度盘”,“计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波长”等活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现象认识电磁波,以及了解电磁波谱中各种电磁波的应用。
【教学难点】电磁波概念的理解和电磁波波速公式的运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设备、干电池一节、导线两条、收音机一台、水槽、水、小石子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1)“神舟十一号”宇航员和地面交流的部分视频画面。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磁波的应用,体会到科技的魅力、祖国的强大,增强爱国信念。
(2)“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向地球发回图像信号。
(3)用遥控器打开电视机。
(4)电视塔向全国各地传递电视节目信号。
(5)通过手机与别人联系……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这些现象中,人们是通过什么传递信号的呢?教师总结启发: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并提问:在以上现象中,人们通过电磁波进行联系。
教学活动1.认识电磁波(1)自学回答:电磁波的作用。
——电磁波能传递声音、文字和图像,还能进行各种远距离控制。
提出问题:什么是电磁波呢?它跟我们接触过的水波、声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活动:①用小石子在水槽中激起水波;②回顾讨论声波现象。
提出问题: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电流变化会激起电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