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陈皎眉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

陳陳皎眉教授(

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教授

)

壹、前

二次大戰後,德國開始將男女分班改為男女合班上課,目的是為了促進兩性自然互動,並實踐法律上保障﹁男女平等,不分

性別﹂的原則。但由於傳統上對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長期的合班上課,反而使得女性受到壓抑,自我發展受到限制。

研究指出教室內上課不公平的現象包括:老師叫男生回答問題的機率,比叫女生多一倍;由於男生的主動性,不論責罵或讚美,老師關注的焦點明顯的放在男生身上;女生發表意見較容易被打斷;女生的作業成果較易受到男生取笑;男生功課好,老師認為他天資聰穎有才氣,女生功課好,老師認為她用功守規矩。

奎思娜

(Lee krasner ,

1908 -1984)

是美國一個出色的抽象畫派先驅,求學時便已展露出獨特的才華。但在那個充滿性別歧視的

年代,即使她所畫的畫再好,卻常常得到﹁畫得好極了,一點也看不出來是出自女人手筆﹂這類令人啼笑皆非的讚美。

台灣早期(例如日本時代)

,老師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職業,與醫生一樣,一般人都尊稱他們為﹁先生﹂隨著時代的變遷,國

民義務教育年限延長、國民所得增加、新思想的傳入,女性受教育的機會也隨之提高,教職這個行業相對的有愈來愈多的女性投

入。現在教師人數中,幾乎有一半以上是女性。令人不解的是,老師這個職業聲望,不但不如以前那樣的受人崇敬,反而常有被貶抑的傾向。這到底反映了什麼現象?

男生真的就比女生聰明,比女生特別嗎?女生做的事情或職業就比較不重要嗎?一個人的性別天生就決定了他做什麼比較適

合,或應該做什麼嗎?還是一切都只是社會傳統的偏見?因為兩性在不同方面受到不同的重視,而影響了兩性的發展,造成日後

明顯的差異?

貳、性別與性別認同

性別

(sex)

是指一個人生理上的性別,即在生理上是男的或女的,因此染色體是決定性別的主要關鍵。而專門指個體在心理上

的性別,認為自己是男的或是女的,以及對性別的概念,則通稱為性別認同

(genderidentity)

。性別與性別認同在概念上的區分,

主要就在於生理上的性別特徵可能與心理上的性別認同不一致。有的人生理上是男的,心理上卻認為自己是女的;有的人生理上

女的,心理上卻認為自己是男的。這些人常常都覺得自己在一個錯誤的身體裏

(in the wrong body)

,而會有些想要改變的欲望。

那麼,到底性

別認同是

怎麼發展而來的呢?綜合

過去的研究(Schaffer ,1988

;林惠雅,民

82)

,當兒童約兩歲的時候,他們

就會

以一個人的髮型、衣服等外表上的特徵來判斷對方是男的是女的。但這時候的他們還無法確定自己的性別。對性別的基本認同(basic

gender identity)

大概要到兩歲半、三

歲左右才開始,

自己是男生或是女生。可是這些時候他們還不知道﹁性別是無法改變

的﹂這個事實。性別

穩定期(gender stability)

約出現在四歲左右,此時的兒童雖然知道女生會變媽媽,男生會變爸爸,但是他們卻認為只要一個人改變了髮型、外表或所從事的活動,還是可以從男生變成女生,或從女生變成男生。對他們而言,性別是可以依照個人的意願而改變的。例如一個四歲的小孩可能就會認為只要從站著尿尿變成坐著尿尿,就會從男生變成女生。這樣荒謬令人發笑的想法,一直要到六、七歲左右後才會消除。此時,到達性別恆定期

(gender constancy)

的他們開始明瞭性別是不會隨著一個人的

外表或所處的情境而改變的。他們已經知道一個女孩子即使穿褲子、留短髮,還是不會變成男孩子,她還是一個女孩子。從上所

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兒童性別認同概念發展是從認為性別可以隨外表或個人意願改變到瞭解性質是無法改變的。

Kohlberg(1966)

認為這種發展的過程是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成熟而來的。只有當他們的認知能力發展至一定的成熟度,對性別的認識與瞭解也才

能發展到相對應的程度。

一個人對事情的觀念連帶的影響其相關的行為,性別認同的發展也影響了兒童一些與性別有關的行為,研究

(Smith&Daglish

1997)

發現十四到二十二個月大的男孩比較喜歡玩卡車、小汽車

,女孩

子則就比較喜歡玩洋娃娃和小布偶。在選擇玩伴方面,上了幼稚園、托兒所的小孩比較會跟同性別的孩子一起玩

(Hartup ,1983)。

除了個體本身的觀念影響其行為外,社會化代理人的教導也影響兒童的性別行為。通常父母會禁止兒童做不適合他們性別的

行為,例如禁止男生玩芭比娃娃,女生玩槍、玩劍。而男孩子的不適性行為比女孩子的不適性行為更受到關注。如果一個男孩子

表現出一些女性化的舉動或從事女性化的活動時,他會被貼上﹁娘娘腔﹂的標籤,以社會的主流價值來判斷,﹁娘娘腔﹂含有貶抑的意味,它意涵著﹁跟女人一樣是不好的﹂的意思。這個詞背後的含意很明顯的可以看出男性在社會所具有的優勢。從性別偏好的研究上也發現有較多的女孩希望自己是男孩,但希望自己是女孩的男孩子卻很少;這個結果更說明了社會給予男性的正面評價甚於給女性的。一直要青春期,

女孩子才會漸漸開始喜歡自己的女性角色,開始關心自己的形象,希望成為一個淑女。

參、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差異

隨著性別認同的發展,兒童除了開始偏好不同的玩具、玩伴或遊戲外,對不同性別的人應該會做什麼行為、會有什麼樣的特

質也開始形成一個固定、刻板的看法,即所謂的性別刻板印象︵

sex-role stereotype

︶。兩歲半的小孩就已經有這樣的特徵了,他

們大都認為女生比較愛說話、不會和人打架、常常需要幫助、喜歡幫媽媽做家事、煮飯、洗衣;而男生喜歡玩車子、喜歡幫父親的忙、喜歡打人。隨著孩子學到愈來愈多男性、女性的行為,他們開始依心理向度來區分兩性。一項泛文化研究︵

Best etc ¸1977

︶也發現,英國、伊朗、美國的四、五、六年級學生一般都同意女性是軟弱的、情緒化的、心軟的、有感情的,而男性有野心的、

果斷的、富攻擊性的、強勢的、殘酷的。對於男性、女性特質的分類,幾乎就是陽剛、陰柔這兩個類別的區分。

此外,刻板印象的強弱會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不同。大致上年齡愈長,其性別刻板印象也會較有彈性一些。性別恆定概念剛

形成的六、七歲兒童刻板印象最強烈,認為每個人都該遵守有關性別的標準,因此他們可能會堅持說護士是女生的工作,男生不

行做。到了十一、二歲,青春期的時候,青少年的刻板印象會較有彈性,他們會認為雖然護士是比較適合女性的工作,但如果男性願意,他們也能從事護士這項職業。即使如此,對於過於偏離常規的不適性行為︵例如男生擦指甲油︶,青少年還是無法容忍的。成人的性別刻板印象雖然又更有彈性一些,但仍然相當強烈,不但認為男女在人格特質上有差異,甚至適合的科系與職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