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20.59 KB
- 文档页数:9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下,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在边疆各族的发展方面,汉朝首先要面对的是南方的南越王国。
南越王国是汉朝的南方邻邦,其国力虽不及汉朝,但是地理位置优越,令汉朝感到威胁。
为了稳定南方边陲,汉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开展和南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加强了对南越的控制。
汉朝在南方地区派遣军队,削弱南越的势力,最终将南越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经济手段,通过贸易、商业活动与南越交往,加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实力。
在西北边疆地区,汉朝面临了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威胁。
为了稳定西北边陲,汉朝采用了同样的政策,通过军事手段与匈奴等游牧民族展开较量,并最终将其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然而,与南方的南越相比,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
匈奴等游牧民族是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他们和农耕民族的相处常常是冲突和对抗的。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汉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农耕政策,鼓励农民移民到西北边疆地区,促进农耕与牧业的结合,减少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
此外,汉朝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政策,通过向游牧民族派遣使者、赠送文物等方式来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在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
汉朝通过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来加强对边疆各族的控制和统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交流。
同时,边疆各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也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对后来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学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统一;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匈奴的分裂;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
张骞通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
西南夷;两汉对西南夷地区的管辖。
百越;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搜集有关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班超为什么能在西域取得成功”等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设计完成《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大事年表》,培养其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民族间时战时和,但和睦融合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向。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创举,他们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预习学案】1.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经济状况:以为主,逐水草而居,兼营农业;公元前3世纪时广泛使用。
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分裂:东汉初年,分裂为南、北两部,匈奴向汉称臣。
(2)汉与匈奴的关系①西汉与匈奴的和与战;汉初和亲:原因是政权初建,社会经济凋敝,国力有限。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条件是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巩固,军备充分;结果是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
汉元帝时和睦相处。
出塞,密切了的关系,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
②东汉与匈奴的关系:南匈奴归附东汉;东汉、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
◎拓展: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弱,不能在军事上解决匈奴威胁,被迫“和亲”,而汉元帝时,国力强盛,为了加强民族友好往来,而实行主动性的“和亲”。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2009届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学案考点8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考点要求】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重点难点】匈奴政权的建立及其性质;西汉与匈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事件;匈奴分裂的时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两汉反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及其意义;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班超经营西域的时间和意义;汉武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统治。
【整体概括】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统治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原先进技术传到边疆地区,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考点扫描】 为主,也从事 农业生产。
铁器使用深入 生产 、 生活 和 军事 各个领域。
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 河套 地区,形成强大的 奴隶 制国家。
:迫于 国力 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并进行 贸易 往来。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 漠北 。
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西部 。
②后来,匈奴内战不已。
呼韩邪单于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汉匈关系, 互市 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和睦相处匈奴、乌桓、鲜卑 越族 匈奴40余年。
①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 窦宪 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
北匈奴政权 瓦解 。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起友好关系。
意义:天山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
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管理西域: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与民族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辽阔的疆域和复杂的民族关系。
为了维护边疆安宁和稳定国家统一,中国历代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边疆政策,同时与各民族之间也有着独特的交往方式。
这些政策和交往方式的演进,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影响了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边疆政策的沿革古代中国边疆政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等封建王朝时期。
那时,统治者通过亲贤远怀、赐物示好等手段来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边疆政策逐渐转向恢复失地与扩张,并开始采取赏罚相济的方式来处理边疆的民族关系。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统一成大一统国家,边疆政策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南攘夷”、“北阻战”等政策来维护边疆安全,保障国内的稳定。
而汉朝对边疆地区则采取兼容并蓄的策略,以开放交流和治理有方的方式,促进汉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
随着历代封建王朝的更替,边疆政策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南北朝时期,分裂的北方政权通过联婚、联姻等方式拉拢边疆诸族,以求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唐朝则采取了“安民守土、宽待胡人”的政策,通过建立都督府、设立节度使来管理边疆地区,稳定了中国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关系。
二、边疆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对于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不同的政策和交往方式,中国政府与边疆民族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联系。
首先,边疆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与交流。
中国古代政府通过丝绸之路、军事行动、赏赐封号等手段,与边疆民族建立起多层次的交流网络。
这些交流促进了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文化融合和人口流动,形成了一种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
其次,边疆政策也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认同的形成。
古代中国政府通过向边疆地区派遣文官、建立学校、兴修水利等措施,积极推动汉文化的传播。
同时,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少数民族也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与文明,这些文化在边疆地区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这种多元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匈奴的兴衰;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有关理论,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及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宇内一统,境宁和睦,却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
两汉时期,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张骞、班超、王昭君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教学过程
一、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①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日趋密切;
④由于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边疆各族及其分布
①读图识图:《西汉边疆各族》、《东汉边疆各族》,了解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
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
②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③南部边疆,出现了南越等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
④西部边疆有氐、羌、西域“三十六国”和乌孙。
⑤东北边疆,包括夫佘、高句丽、挹娄等民族。
二、匈奴的兴衰
.匈奴的社会状况与匈奴的强大。
①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但农业、手工业也有所发展。
②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③我国北部次出现了农牧政权分立的局面,并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
.汉与匈奴的相处。
⑴汉初对匈奴“和亲”:
①汉初,匈奴贵族经常率骑兵掠夺我北部边郡。
②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带军队迎战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
③西汉鉴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④文景一面与匈奴“和亲”,一面积蓄力量。
⑵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①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起来.反击的准备已经完成;
②西汉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
其中,卫青、
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
三次大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
③匈奴则失去了水草丰美宜于六畜蕃息的河西走廊。
⑶呼韩邪单于降汉和昭君出塞。
①后来,匈奴贵族发生内讧,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其中一部的呼韩邪单于降汉。
②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
③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东汉时期匈奴的分裂,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②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
③北匈奴进攻东汉,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
④公元73年和89年,东汉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
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⑤北匈奴政权瓦解后,鲜卑族逐步西进,占据匈奴故地。
逐渐发展成为又一个北方的
强大游牧民族。
三、西域各族
.西域的“城郭诸国”
①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三十六国,绝大多数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
洲地区。
②西域诸国多以城郭为中心,史称“城郭诸国”。
.西域的社会经济
①西域各国大都以农业立国,也有一些以牧业为主,少数专门从事游牧。
有的能自铸
兵器。
②诸国人口多少不一,各国语言也不同,翻译官在西域官职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张骞通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的
时间
意义
次
为了联络西迁的大月氏共击匈奴
公元前
38年
张骞是西汉政府开辟西域道路的人,促成了欧亚几个文明的汇聚,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他的勇敢坚毅精神
为后世景仰。
第二次
扩大西汉的影响,加强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公元前
19年
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些西域农作物引入中原栽培,西域的乐曲、乐器也传入内地,而井渠法等则由屯田汉军传到西域,丝绸、冶铁术还由西域西传中亚其他地区。
①西域交通畅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②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
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
③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④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西汉与乌孙和亲
①公元前105年开始,汉先后以宗室女细君、解忧嫁与
乌孙王,同乌孙和亲。
②解忧的女侍者冯嫽,具有政治才能,擅长外交,到乌孙后嫁给了乌孙右大将,人们
称她为冯夫人。
③鸟孙王死后,其匈奴夫人所生之子乌就屠聚众作乱。
冯夫人受命前往,劝乌就屠罢
兵。
乌就屠于是接受了汉朝的封号。
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被化解。
.西域都护的设置
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
②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班超经营西域
①王莽统治时期,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中断,匈奴势力乘虚而入。
②公元73年,窦固击败北匈奴之后,汉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③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密切了西域和
内地的联系。
五、西南夷
.西南夷的基本情况
汉朝时,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夜郎、滇等许多少数民族,“西南夷”是秦汉时中原人们对他们的总称。
.西汉对西南夷的统治
①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犍为、牂牁等郡。
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汉兵连战不克。
③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④两汉在西南夷地区实行双轨统治,既任命郡太守、县令,又封当地部族君长为王侯、
邑长,改变了西南夷各自为政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
六、百越
.百越及其分布
①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
②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东越;
③两广地区的越人称南越。
.西汉与南越的关系
①秦末农民起义时,南海郡尉赵佗割据南海、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
汉高祖承认了其称王的现实。
②南越始终与西汉保持着关市贸易,促进了南越社会经济的发展,汉高祖也承认南越
的治理成绩。
③南越后来称帝并进攻长沙郡,成为大一统局面巩固的障碍。
④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兵进攻南越。
第二年,番禺城破,南越灭亡。
汉朝在南越
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