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3.83 KB
- 文档页数:4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周边民族多,典客典属国来管。
北逐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设郡县。
汉朝设有大鸿胪,匈奴和亲又战争。
河西四郡都护府,乌桓校尉在东北。
汉朝实行屯戍制,隋唐礼部鸿胪寺。
隋朝三次到流求,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蕃和亲又会盟,边疆管理机构多。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完成国统一,差别对待行汉法。
八思巴管佛藏事,明朝提督四夷馆。
明修长城设九边,东北设都司卫所。
西南设土司自管,清朝设立理藩院。
平定漠西准噶尔,土尔扈特部回归。
册封达赖和班禅,西宁驻藏有大臣。
西南行改土归流,流官任期来管理。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外交往历史久,秦汉交往更扩大。
陆上海上丝绸路,甘英出使到大秦。
海路到达印度南,刘秀赐印给倭国。
隋派裴矩驻张掖,唐与大食有交往。
常骏出海到马来,宋朝海运更发达。
广州明州和泉州,马可波罗在元朝。
明朝维护朝贡制,闭关锁国在清朝。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著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
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同朝鲜的关系(略)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01【时空坐标】02【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和匈奴的关系:(1)秦朝:为了安定北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筑长城。
(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又于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公元前1世纪中期汉元帝时,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喊胸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西域隶属中央政府:(1)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从此今_________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文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东汉: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3)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4)明清: 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藏(1)唐朝: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初,唐朝有将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合同为一家”了。
(2)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明朝: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了解)(4)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住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了解金瓶掣签制度)4、台湾(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
(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概述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史实。
2.正确认识两汉对匈奴的战争。
3.概述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史实。
4.总结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5.概括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史实。
6.归纳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特点。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隋朝(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该地。
3.唐朝(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 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
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同朝鲜的关系(略)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4)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5)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安敦王朝送礼物给汉桓帝,是中国古代同欧洲外交的开始。
5.张骞通西域的意义?(1)促政治联系加强:天山南北和内地第一次联成一体,西域各国和内地联系加强。
为后来西域地区归属中央奠定了基础。
史实: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公元前60年西域开始归属中央管辖。
(2)促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中原和西域各地经济文化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中原的物质生活。
史实: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
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佛教也传到中原。
(3)促几大文明汇合:史实: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汇聚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西域文化。
以敦煌最为显着。
(4)促民族融合:各民族间交流,贸易,迁徙促进民族融合。
(5)宝贵的精神:张骞不畏艰险的精神彪炳千古,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6.西域和西域都护西域是一个地理概念。
大致的范围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地区。
主要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区和中亚的一部分。
这里生活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在西汉张骞开通西域后,这里成为当时世界上印度文明、西亚文明和中华文明汇聚的地方,使其自身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西域都护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所设,是西域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它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西域都护府也就成为当时西域的最高管理机构。
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汉朝是国力强盛的封建大帝国,经济尤其是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商旅往来畅通无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外交通发达等。
开辟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铸铁、丝绸、养蚕缫丝、造纸术等先进技术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贸易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中外交通。
总之,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与欧亚各国的交流,成为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同义语。
秦汉时期民族融合、民族关系的特点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由于中央政权的强大,民族交往常以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设立机构进行管辖为主要形式。
一方面,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传入边疆地区,带动了当地生产力的进步;另一方面,中原地区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长处,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生活。
民族间的战争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种特殊方式,战争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客观上造成了接触和交流。
秦汉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主流和趋势。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①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如秦征服越族地区,设三郡,迁人口,铁器技术传入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发展;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各族的联系。
②西北部地区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主要表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
③匕方边境战事不断,主要是中央政权与匈奴族之间的战争。
采取和亲政策。
(1历史原因:战国时期,匈奴强大,经常出兵南下掠夺,秦时北伐,修长城,暂时缓和了汉中原政权与匈奴的矛盾;(2现实原因:汉初,国力困乏,对匈奴战争处于劣势。
(3意义:加强了汉匈两族的友谊和交流;出塞和亲,使边塞烽火熄灭,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征战之苦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政策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1 )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原因:匈奴力量很强,而西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经济凋敝,国力薄弱。
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
(2 )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
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有力量打败匈奴。
影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3)第三阶段:西汉后期又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
原因:匈奴内乱,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
影响: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
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表现和影响•(1)战争-如对匈奴的战争,保卫了中原先进文明的安定。
(2)和亲-如王昭君出塞,密切汉匈关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和安定和民族融合。
(3)通使-如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中原和边疆政治联系,促进内地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推动边疆社会进步和丰富中原物质生活。
(4)管辖-如西域都户,西南华南设郡,加强对边疆管辖和开发,扩大疆域,促进民族融合。
(5)移民-如秦汉移民河套河西走廊,穿播先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但破坏生态两汉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特征: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
⑤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②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③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
④张骞沟通西域。
⑤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
⑥科技文化成就辉煌。
⑦统治阶级比较重视。
提示:对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掌握,不能只是局限于对史实的掌握,还要从规律性上总结,如发展的原因、带来的影响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共性,同时也要找出其不同点。
这种主题式掌握和理解历史的方法不仅是高考考查的主流方向,也是新课标的基本呈现方式。
①战国修城;②秦-蒙击;移民;长城•③西汉-汉初和亲,汉武反击,汉元和亲•④东汉-分裂,二窦出击,瓦解。
①张骞出使-前138,前119建立联系-意义大.②殳西域都护归属中央;③东汉班超经营,管辖西域.①汉武设郡封王;②西汉末反抗;③东汉初重并入•①秦曾设郡;②汉武设九郡,有效管辖•人物:张骞班超;西域都护•汉武唐蒙汉武卫青王昭君贡献-政治安,经文交流,民族融•张骞贡献-政治归属;经文交流;开辟丝路汇合•开始吸收汉文化•佛教传入陆上丝路:路线;开辟条件;促中西欧亚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外交特征:开放,中心,领先,交流密;成因:根本国力强,经济文化繁荣;政府政策开明;两条丝路畅通• 战国到秦汉时期对西部的开发•思考:首先要弄清哪些地区属于西部开发的范畴,然后回忆战国到秦汉时期各阶段对这些地区的开发和开拓史实,不但要整理经济开发,还要注意整理政治上的开拓。
史实概括要简练。
战国:秦国在关中地区开凿郑国渠;在四川修建都江堰,把川西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秦朝:秦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西汉:通过和亲战争等方式促进了汉匈之间的交流;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和内地联成一体;公元前年西域都户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西汉在关中修建了一批渠道;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立郡县东汉:班超经营西。
域加强了西域和内地联系。
东汉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