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图法
- 格式:ppt
- 大小:5.93 MB
- 文档页数:27
质量管理的老7种工具老七种工具:分层法排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调查表法直方图法散布图法控制图法产生背景:日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老七种工具的特点:强调用数据说话,重视对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通俗易懂,一线员工易于掌握质量管理老7种工具1.分层法概念分层法又称分类法,即:把收集来的原始质量数据,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加以分类整理,以便分析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种方法。
原则➢根据分层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数据的归类➢分层的关键质量数据分层的标志(5M1E)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测量、方法、环境。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检验手段;废品的缺陷项目。
分层法实例(1)某轧钢厂一个车间的生产情况统计如下:甲乙丙三班各轧制钢材2000t,共轧制6000t,其中轧废169t。
如果只知道这样三个数据,则无法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下表是进行的分层分析。
分层法实例(2)某产品的汽缸体与气缸盖之间经常发生漏油现象,使用分层法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密封不好。
该装配工序是由甲乙丙三个工人各自完成的;并发现漏油的主要原因是三个人在涂粘结济方法上的不同以及所使用的气缸垫分别来自A 和B两个协作厂。
调查的数据如下:调查总数50个,漏油19个,漏油发生率0.38。
现采用分层法按操作者和协作厂分层收集整理数据。
按操作者分层结论:工人乙的操作方法漏油发生率比较低。
按协作厂分层结论:B厂的气缸垫漏油发生率比较低。
综上:建议采用乙的工作方法和B厂的气缸垫。
实施结果:漏油发生率增加了原因:没有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措施:重新考虑分层与协作厂联合分层结论:B厂↔工人甲A厂↔工人乙2.排列图法概念➢排列图又称主次因素分析图或帕累托图(Pareto)。
➢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直方块和一条折线所构成。
➢累计百分比将影响因素分成A、B、C三类。
排列图又叫巴雷特图(pareto diagram),其原理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状况时得到的“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结论。
排列图法什么是排列图排列图又叫巴雷特图,或主次分析图,它首先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Pareto)用于经济分析,后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将它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之中,成为全面质量管理常用的质量分析方法之一。
排列图中有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若干个柱状图和一条自左向右逐步上升的折线。
左边的纵坐标为频数,右边的纵坐标为频率或称累积占有率。
一般说来,横坐标为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问题或项目,纵坐标表示影响程度,折线为累计曲线。
排列图法的应用实际上是建立在ABC分析法基础之上的,它将现场中作为问题的废品、缺陷、毛病、事故等,按其现象或者原因进行分类,选取数据,根据废品数量和损失金额多少排列顺序,然后用柱形图表示其大小。
因此,排列图法的核心目标是帮助我们找到影响生产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
例如,可以将积累出现的频率百分比累加达到70%的因素成为A类因素,它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排列图的绘制步骤排列图能够从任何众多的项目中找出最重要的问题,能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大小顺序,能了解该项目在全体中所占的重要程度,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被广泛应用于确定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效果、调查产生缺陷及故障的原因。
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排列图的绘制,并将其应用到质量过程中去。
一般说来,绘制排列图的步骤如图7-1所示,即:确定调查事项,收集数据,按内容或原因对数据分类,然后进行合计、整理数据,计算累积数,计算累积占有率,作出柱形图,画出累积曲线,填写有关事项。
图7-1 排列图的绘制步骤排列图的应用实例某化工机械厂为从事尿素合成的公司生产尿素合成塔,尿素合成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上面共有成千上万个焊缝和焊点。
由于该厂所生产的十五台尿素合成塔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焊缝缺陷,由此对返修所需工时的数据统计如表7-1所示。
气孔、夹渣、焊缝成型差、焊道凹陷及其他缺陷,前三个要素累加起来达到了89.4%。
根据这些统计数据绘制出如图7-2所示的排列图:横坐标是所列举问题的分类,纵坐标是各类缺陷百分率的频数。
1.排列图法的概念 排列图法是利⽤排列图寻找影响质量主次因素的⼀种有效⽅法。
排列图⼜叫帕累托图或主次因素分析图,它是由两个纵坐标、⼀个横坐标、⼏个连起来的⽅柱形和⼀条曲线所组成。
实际应⽤中,通常按累计频率划分为(0%—80%)、 (80%—90%)、(90%-100%)三部分,与其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A、B、C三类。
A类为主要因素,B类为次要因素,C类为⼀般因素。
1. 排列图的作法 下⾯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例7—2] 某⼯地现浇混凝⼟构件尺⼨质量检查结果是:在全部检查的8个项⽬中不合格点(超偏差限值)有150个,为改进并保证质量,应对这些不合格点进⾏分析,以便找出混凝⼟构件尺⼨质量的薄弱环节。
其步骤如下: (1)收集整理数据 ⾸先收集混凝⼟构件尺⼨各项⽬不合格点的数据资料,见教材141页表7—5。
各项⽬不合格点出现的次数即频数。
然后对数据资料进⾏整理,将不合格点较少的轴线位置、预埋设施中⼼位置、预留孔洞中⼼位置三项合并为“其他”项。
按不合格点的频数由⼤到⼩顺序排列个检查项⽬,“其他”项排在最后。
以全部不合格点数为总数,计算各项的频率和累计频率,结果见教材142页表7-6。
(2)排列图的绘制 1)画横坐标。
将横坐标按项⽬数等分,并按项⽬频数由⼤到⼩顺序从左⾄右排列,该例中横坐标分为六等份。
2)画纵坐标。
左侧的纵坐标表⽰项⽬不合格点数即频数,右侧纵坐标表⽰累计频率。
要求总频数对应累计频率100%。
该例中150应与100%在⼀条⽔平线上。
3)画频数⽅柱图。
以频数为⾼画出各项⽬的⽅柱图形。
4)画累计频率曲线。
从横坐标左端点开始,依次连接各项⽬⽅柱图形右边线及所对应的累计频率值的交点,所得的曲线即为累计频率曲线。
5)记录必要的事项。
如标题、收集数据的⽅法和时间等。
教材p142图7-4为本例混凝⼟构件尺⼨不合格点排列图。
3.排列图的观察与分析 (1)观察直⽅形,⼤致可看出各项⽬的影响程度。
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四)第八章排列图法和因果图法一、排列图法(一)什么是排列图排列图是为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所使用的图。
它是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依次排列的长方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所组成的图。
它的基本图形,见图9-1。
排列图又称帕累托图。
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用来分析社会财富的分布状况。
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着绝大多数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却占有少量财富处于贫困的状态。
这种少数人占有着绝大多数财富左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即所谓“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关系。
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米兰,把这个“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原理应用于质量管理中,便成为常用方法之一(排列图),并广泛应用于其它的专业管理。
目前在仓库、物资管理中常用的ABC分析法就出自排列图的原理。
(二)排列图的作图法1.搜集数据搜集一定时期内的质量数据,按不同用途加以分层、统计。
以某卷烟厂卷烟车间成品抽样检验时外观质量不合格品项目调查表中的数据为例(表9-1)。
2.作缺陷项目统计表为简化计算和作图,把频数较少的油点、软腰和钢印三次缺陷合并为“其它”项,其频数为37。
(1)把各分层项目的缺陷频数,由多到少顺序填入缺陷项目统计表,“其他”项放在最后,见表9-1。
(2)按表9-1的表头计算累计频数和累计百分比。
并填入统计表9-2中。
3.绘制排列图绘制排列图的步骤如下:(1)画横坐标,标出项目的等分刻度。
本例共七个项目。
按统计袤的序号,从左到右,在每个刻度间距下填写每个项目的名称,如空松、贴口、......、其它。
如图9-2。
(2)画左纵坐标,表示频数(件数、全额等)。
确定原点为0和坐标的刻度比例,并标出相应数值,本例为100、200、300等等。
(3)按频数画出每一项目的直方图形,并在上方标以相应的项目频数。
如空松458、贴口297等。
(4)画右纵坐标表示累计百分比。
画累计百分比折线,可用两种方法。
排列图出自淘课百科跳转到:导航, 搜索排列图(Pareto Diagram,帕累托图)目录[隐藏]∙ 1 什么是排列图法∙ 2 排列图的作用∙ 3 排列图的使用∙ 4 排列图的制作步骤∙ 5 排列图的案例分析[1]∙ 6 相关链接什么是排列图法排列图法,又称主次因素分析法、帕累托(Pareto)图法,它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表方法。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1848---1923)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发现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后被称“柏拉图法则”。
1907年美国经济学家劳伦兹使用累积分配曲线描绘了柏拉图法则,被称为“劳伦兹曲线”。
1930年美国品管泰斗朱兰博士将劳伦兹曲线应用到品质管理上。
20世纪60年代,日本品管大师石川馨在推行自己发明的QCC品管圈时使用了排列图法,从而成为品管七大手法。
排列图是根据“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原理而制做的。
也就是将影响产品质量的众多影响因素按其对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用直方图形顺序排列,从而找出主要因素。
其结构是由两个纵坐标和一个横坐标,若干个直方形和一条折线构成。
左侧纵坐标表示不合格品出现的频数(出现次数或金额等),右侧纵坐标表示不合格品出现的累计频率(如百分比表示),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按影响大小顺序排列,直方形高度表示相应的因素的影响程度(即出现频率为多少),折线表示累计频率(也称帕累托曲线)。
通常累计百分比将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占0%~80%为A类因素,也就是主要因素;80%~90%为B类因素,是次要因素;90%~100%为C类因素,即一般因素。
由于A类因素占存在问题的80%,此类因素解决了,质量问题大部分就得到了解决。
为了方便理解,下面举个例子。
某酒杯制造厂对某日生产中出现的120个次品进行统计,做出排列图,如下图所示:排列图表明:酒杯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划痕和气泡,一旦这些问题得到纠正,大部分质量问题即可消除。
排列图法直方图法以及散布图法(doc 23页)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四)第八章排列图法和因果图法一、排列图法(一)什么是排列图排列图是为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所使用的图。
它是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依次排列的长方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所组成的图。
它的基本图形,见图9-1。
排列图又称帕累托图。
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用来分析社会财富的分布状况。
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着绝大多数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却占有少量财富处于贫困的状态。
这种少数人占有着绝大多数财富左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即所谓“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关系。
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米兰,把这个“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原理应用于质量管理中,便成为常用方法之一(排列图),并广泛应用于其它的专业管理。
目前在仓库、物资管理中常用的ABC分析法就出自排列图的原理。
(二)排列图的作图法1.搜集数据搜集一定时期内的质量数据,按不同用途加以分层、统计。
以某卷烟厂卷烟车间成品抽样检验时外观质量不合格品项目调查表中的数据为例(表9-1)。
2.作缺陷项目统计表为简化计算和作图,把频数较少的油点、软腰和钢印三次缺陷合并为“其它”项,其频数为37。
(1)把各分层项目的缺陷频数,由多到少顺序填入缺陷项目统计表,“其他”项放在最后,见表9-1。
(2)按表9-1的表头计算累计频数和累计百分比。
并填入统计表9-2中。
3.绘制排列图绘制排列图的步骤如下:(1)画横坐标,标出项目的等分刻度。
本例共七个项目。
按统计袤的序号,从左到右,在每个刻度间距下填写每个项目的名称,如空松、贴口、......、其它。
如图9-2。
(2)画左纵坐标,表示频数(件数、全额等)。
确定原点为0和坐标的刻度比例,并标出相应数值,本例为100、200、300等等。
(3)按频数画出每一项目的直方图形,并在上方标以相应的项目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