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贞观之治”
- 格式:doc
- 大小:107.51 KB
- 文档页数:5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课题:“贞观之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初一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史实;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4)教材分析:本节课“贞观之治”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二课。
可以说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所以在本单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可以说繁荣和开放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搜集有关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和武则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史料能力,并树立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原则;联系实际,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个片段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
2023年第二课“贞观之治”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第二课“贞观之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
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
序号:2第2课:“贞观之治”备课人:王建辉【课前延伸】:1.西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是什么?2.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3.材料一:胡曾诗云:“千里长江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二: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回答:①诗中“尽道隋亡为此河”中的“河”是指什么?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②这条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至;③这条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④两首诗作者的观点有没有共同之处呢?你认为哪位诗人的评价更恰当?为什么?【学习目标】:1.记住隋朝灭亡和唐朝建立的基础知识;2.掌握庆唐太宗“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局面的形成经过;3.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感受唐太宗和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和开明政策,,体会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①“贞观之治”②女皇武则天学习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隋朝延续了几位皇帝?持续了多少年?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呢?教师指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最终使隋朝短暂而亡。
那么随之建立的唐朝是如何吸取教训,进行统治的呢?【课前预习,课内探究】第一部分:唐朝的建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7页的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618年,隋炀帝在哪里被部将杀死,标志着隋朝的灭亡?2.你认为隋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第二部分:“贞观之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页——P9页前两段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你觉得他对人民群众产生了一种什么心情?2.根据这一认识,唐太宗明确了哪些治国思想?①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百姓;②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④大臣要:廉洁奉公,才能巩固统治;3.用唐太宗自己的一句话概括一下君臣关系。
第2课贞观之治教学目标:知识识记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措施,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武则天统治的作用。
能力培养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重点是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
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通读课文形成整体印象,大体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重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隋朝灭亡的原因、时间。
2、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地点。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history/gudaishi/20100224/46840.shtm(三个要点)4、贞观之治的表现。
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5、武则天的统治政策。
/a0_11_84_01300000244525124947845969056_jpg.h tml6、武则天的统治对唐朝的繁荣局面起了什么作用?(二 )合作探究1、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
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
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回答下列提问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唐太宗治国有什么特点?与古代杰出的帝王相比他还有什么治国特色?他的政策对今天的中国有什么借鉴作用?2、评价唐太宗。
(三)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思考讨论的意见,同学之间进行评价。
(四)质疑问难将有疑问的地方提出,师生共同解答。
(五)巩固检测1.“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统治?()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2.在唐太宗时期,以敢于犯颜直谏而流芳青史的是()。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知识讲述】“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谏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能力拓展】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
唐朝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隋朝打下的基础,唐朝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
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
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考频分析】本内容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查频率较高。
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
考查的内容,重点以考察唐朝唐太宗时期的统治措施为主,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考查的角度多样。
从考查的层次看,以识记、理解能力为主,也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经典题目】1.开创了“贞观之治”社会局面的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参考答案] B【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
2.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
他主张A.统一铸造五铢钱B.轻徭薄赋C.废除丞相D.闭关锁国[参考答案] 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不浪费民力,是要轻徭薄赋。
第2课“贞观之治”
ZLF
一、情境导课
你知道右图这位雍容华贵、端庄淑雅的人是谁吗?你想
知道她的有关故事吗?据说她的墓碑空无一字,其功过是非
留给后人去评说。
学完本课后,你又会怎样看待她的功过是
非呢?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2.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4.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学生以学案自学、组内交流、组际释疑、点拨讲解等)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
①原因: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
②时间标志:年,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2.唐朝建立:年,太原起兵反隋贵族(即)进入,建立唐朝。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即位:唐太宗即(李渊次子,曾被封秦王),年号为。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吸取隋亡教训,不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
3.治国措施(政策)
①(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劳役;“戒奢从简”。
②(政治)合并州县;任用贤才(如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为宰相,人称“”),虚心纳谏(如敢于直言进谏200多次的著名谏臣)。
4.治世局面的形成:贞观年间,,,。
史称“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1.地位和国号: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本唐高宗皇后)。
晚年称帝,国号。
2.治国措施:实行唐太宗、的政策。
3.统治影响:使唐朝,。
人称她的统治“,”。
2.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完成、再组内交流、组代表展示、点拨讲解)
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
而身毙。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
材料三:唐太宗常说“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①材料一中“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各指什么?从材料一中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②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一种什么思想?从材料三中可看出他的又一种什么思想?
③唐太宗本着上述思想治国,有哪些突出的治国措施和业绩?
④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启示或借鉴?
⑤你能举出“载舟”、“覆舟”的例子吗?
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3.点拨讲解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中针对重难点知识和学习疑惑适时点拨讲解,启迪学生思维。
4.知识建构
5.巩固检测
1.隋朝被推翻的根本原因是
A.皇族内部争权夺利
B.隋炀帝的暴政
C.隋统治者的贪污腐败
D.少数民族贵族进攻
2.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3.“水能载舟,亦覆舟”最适合下列哪部电视剧的主人公的台词
A.《汉武大帝》
B.《武则天》
C.《贞观长歌》
D.《三国演义》
4.唐太宗实施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的是
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②“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下列人物属于“贞观之治”名臣的是①②③④
①房玄龄②杜如晦③魏征④姚崇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6.《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是非。
据你所学知识,为武则天撰写一句碑文,最合适的应是
A.重视人才,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B.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和武举
C.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提高了妇女地位
D.统治残暴,荒淫无道。
7.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阶级
8.被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封建帝王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下列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①魏征直言②文成公主入藏③玄奘西游④任姚崇为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唐太宗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11.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帮夙夜孜孜,惟欲
清净,使天下无事。
——唐太宗。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材料四: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⑴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有没有关系?请说明你的理由。
⑵材料二表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采取一些统治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⑷由材料四可以看出这位皇帝在政治上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⑸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三个“载舟”使统治兴盛和“覆舟”导致统治灭亡的帝王。
12.阅读右图片,回答:
①右图中的人物是谁?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②此人的哪些统治措施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
③该人物的统治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课后延伸:
搜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材料,较全面客观地写一篇关于两位帝王的阐评。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①“以古为镜”:吸取隋亡教训;“以人为镜”:善听大臣进谏;
认识问题: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统治必须让百姓生存下去。
原因:他经历了隋末农民起义,认识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②材料二反映了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的思想;材料三反映了吸取历史教训,重视纳谏的思想。
③治国措施:(政治上)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合并州县,任贤纳谏;(经济上)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或轻徭薄赋),戒奢从简;(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民族关系上)实行团结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业绩:出现了贞观之治。
④启示或借鉴:保持社会稳定安定;重视人才,科教兴国;坚持改革开放;保持民族团结平等;正视人民力量,以民为本;加强干部廉政建设;统治者个人作为
等。
⑤“载舟”:西汉文帝、汉景帝、东汉光武帝;“覆舟”秦朝隋朝实行暴政而亡。
⑥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巩固检测:
1.B
2.B
3.C
4.A
5.A
6.A
7.C
8.C
9.A 10.B
11. ⑴隋亡原因:隋炀帝的爆政。
有关系,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教训,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
⑵认识到人民力量伟大。
目的是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
⑶维护唐朝统治。
⑷虚心纳谏,任用贤人。
⑸载舟: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覆舟:秦二世、隋炀帝等
12. ①地位:武则天(唐高宗皇后)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
②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③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