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贞观之治”
- 格式:doc
- 大小:19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课题:“贞观之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初一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史实;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4)教材分析:本节课“贞观之治”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二课。
可以说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所以在本单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可以说繁荣和开放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搜集有关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和武则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史料能力,并树立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原则;联系实际,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个片段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2课“贞观之治”新授课 2月23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二次备课:理解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3、讲授新课: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
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
,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序号:2第2课:“贞观之治”备课人:王建辉【课前延伸】:1.西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是什么?2.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3.材料一:胡曾诗云:“千里长江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二: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回答:①诗中“尽道隋亡为此河”中的“河”是指什么?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②这条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至;③这条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④两首诗作者的观点有没有共同之处呢?你认为哪位诗人的评价更恰当?为什么?【学习目标】:1.记住隋朝灭亡和唐朝建立的基础知识;2.掌握庆唐太宗“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局面的形成经过;3.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感受唐太宗和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和开明政策,,体会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①“贞观之治”②女皇武则天学习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隋朝延续了几位皇帝?持续了多少年?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呢?教师指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最终使隋朝短暂而亡。
那么随之建立的唐朝是如何吸取教训,进行统治的呢?【课前预习,课内探究】第一部分:唐朝的建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7页的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618年,隋炀帝在哪里被部将杀死,标志着隋朝的灭亡?2.你认为隋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第二部分:“贞观之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页——P9页前两段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你觉得他对人民群众产生了一种什么心情?2.根据这一认识,唐太宗明确了哪些治国思想?①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百姓;②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④大臣要:廉洁奉公,才能巩固统治;3.用唐太宗自己的一句话概括一下君臣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堂笔记本篇笔记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本课重点讲述了唐朝历史上的两大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这两个时期都是唐朝非常繁荣的时期。
本文将会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述这两个盛世:一、贞观之治;二、开元盛世;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四、我对这节历史课的学习感想。
一、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一段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
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采纳了一些优良的制度,比如说科举制度,以及推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思想等等,为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还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发展了海外贸易和内陆交通,推广了棉花的种植和制造技术,这些政策措施使得唐朝的经济繁荣发展。
同时,贞观之治时期也有着优秀的文化和思想传统,比如禅宗佛教、诗词、唐宋八大家等著名文化。
二、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一段统治时期。
开元盛世时期,唐玄宗采纳了一些先进的制度,如“礼仪之邦”的外交政策,开创了“科举三元及第的制度,增加了科举考试的难度,从而增加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唐玄宗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帮助一些著名文人,如白居易、骆宾王等等,推广了唐诗大发展和宋词的萌芽。
可以说,开元盛世时期是唐朝文化的黄金时期,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历史记载作品,其作者为司马光。
这部作品主要记载了从周朝到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通史之一。
这部作品大大提高了历史记载和研究的标准,使中国的历史记载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四、我对这节历史课的学习感想通过这节历史课,我深深地了解了唐朝时期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重要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创造了所谓“唐风”和“开元盛世”这样的历史文化奇迹。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知识讲述】“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谏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能力拓展】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
唐朝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隋朝打下的基础,唐朝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
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
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考频分析】本内容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查频率较高。
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
考查的内容,重点以考察唐朝唐太宗时期的统治措施为主,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考查的角度多样。
从考查的层次看,以识记、理解能力为主,也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经典题目】1.开创了“贞观之治”社会局面的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参考答案] B【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
2.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
他主张A.统一铸造五铢钱B.轻徭薄赋C.废除丞相D.闭关锁国[参考答案] 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不浪费民力,是要轻徭薄赋。
第二课“贞观之治”
【课程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玄武门之变”吗?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取得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成为唐朝第二任国君,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做了哪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呢?你知道“贞观之治”吗?
同学们,下图中间坐着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你知道他前面的这位大臣在做什么吗?这幅图反映出唐太宗与大臣之间的什么故事?你知道“房谋杜断”的由来吗?
“房谋杜断”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
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故事:唐朝初年,唐太宗善于任用能人为之服务,经常听从大臣的意见。
一次他与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
”等到杜如晦来到时,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做出决断。
他们两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称房谋杜断。
你知道这位雍容华贵、端庄淑雅的女人是谁吗?她就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你想知道有关她的故事吗?据说,她的墓碑空无一字,有待后人去评说。
你又会怎样看待她的功过是非呢?
带着众多的疑问,让我们走进第二课“贞观之治”,去感受一下历史的神秘与精彩。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你知道这是谁说过的话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请试着讲个故事来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处理“舟”、“水”之间关系的。
唐太宗,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的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2.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可参考下表)
人物
时间主要功绩影响
汉武帝
唐太宗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军事: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统治?(D)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2.在唐太宗时期,以敢于犯颜直谏而流芳青史的是(C)。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3.“贞观之治”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不同表现是( C)。
A.重视农业生产 B.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
C.重用酷吏 D.国力不断强盛
二、辨析题
在我国历史上,有多位女皇帝,其中武则天是政绩较为突出的一位。
这观点是错误的。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帝。
【资料下载】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和大多数皇帝一样,李世民登上皇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较重大的一次政治斗争是“玄武门之变”。
626年,北方少数民族突厥入侵,李渊令齐王李元吉领兵抗敌。
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在为李元吉送行的宴会上乘机杀掉秦王李世民。
这样,李世民不得不用武力来谋求生存了。
他首先在李渊面前揭露了太子和齐王的阴谋,取得高祖的同情。
然后又策反了李建成、李元吉派去防守皇宫北门──玄武门的卫兵。
六月四日,秦王又亲自带一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伺机行动。
李建成得知阴谋败露,忙和齐王商议对策。
二人决定先带兵入皇宫,逼李渊表态。
当他们进入玄武门、走到临湖殿时,发觉有可疑情况,急忙拨马而走。
这时,李世民率军从后面喊杀而来。
匆忙之中,李元吉忘记打开弓箭上的机关,连射秦王三次,都未拉开弓。
李世民一箭射死皇太子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
李建成的部将得到消息后,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最后失败。
李渊知道木已成舟,只好答应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接着,李世民又借“叛逆”的罪名,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消除了政敌的残余势力。
八月,李世民逼李渊传位于他,从而使自己登上帝王宝座。
【思维拓展】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治理国家期间,一方面纵容一些官吏以残忍方法强迫犯人认罪,杀害了很多反对自己的人;另一方面,武则天也任用了很多有才干的大臣,采纳他们的意见,又推行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使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繁荣。
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武则天呢?请试着对她作一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