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状细胞病和其他血红蛋白异常
- 格式:docx
- 大小:16.07 KB
- 文档页数:2
引起溶血的常见原因溶血是一种病理过程,指红细胞在体内过早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
溶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性疾病、感染、药物、免疫反应和其他一些疾病。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引起溶血的常见原因。
1. 遗传性疾病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类由于遗传缺陷引起的溶血性疾病。
最常见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镰状细胞性贫血,它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血红蛋白异常而引起的。
这种突变导致红细胞变形,并易于在血管内形成血栓,从而导致溶血。
2. 感染感染是引起溶血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可以直接感染红细胞并引起溶血。
例如,疟疾是由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它会感染红细胞并导致红细胞溶解。
3. 药物一些药物也可以引起溶血反应。
这种药物引起的溶血通常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
例如,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是常见的引起药物诱导性溶血的药物。
这些药物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溶解。
4. 免疫反应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也是引起溶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健康红细胞而引起的疾病。
在这种疾病中,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识别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并与之结合,导致红细胞溶解。
5. 其他疾病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溶血。
例如,肾衰竭、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以及某些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都可能导致溶血的发生。
溶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理过程,严重的溶血可以导致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因此,及早识别并治疗溶血的原因至关重要。
一旦发现溶血的迹象,应立即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溶血的原因。
根据具体的原因,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输血、药物治疗、抗感染治疗等。
总结起来,引起溶血的常见原因包括遗传性疾病、感染、药物、免疫反应和其他一些疾病。
对于溶血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因此,对于有溶血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溶血的原因,并进行有效治疗。
镰状细胞贫血产生的分子机制及血红蛋白分
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镰状细胞贫血是细胞内缺乏血红蛋白的一种常见血液病,这是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的合成受到抑制而导致的。
血红蛋白是通过调节淋巴细胞和体内一系列生化反应完成血液氧转运、氧结合、氢离子转运等功能,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血红蛋白分子由一个多糖化鼠伪白蛋白构成,多糖化鼠伪白蛋白由α和β链结构互相结合而形成,其中α链由14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β链也叫做珠椎型链,由1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主要作用是结合和携带其他周围的活性物质。
镰状细胞贫血有三种类型:乙型贫血、β型贫血和γ型贫血。
其中乙型贫血是由于α链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当基因突变使α链的结构与β链的衔接失调时,血液红细胞就会出现表面不透明的虫蚧状变形而形成镰状细胞。
再加上行为正常的α链停止表达,这种突变也会影响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产生镰状细胞贫血。
β型贫血也是因为基因突变,由于突变引起的β链的特性及表达的改变,导致血红蛋白无法结晶而出现镰状细胞状态。
最后,γ型贫血是由于外部因素或因为血红蛋白分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比如,当α、β链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时,血红蛋白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细胞变态,最终导致镰状细胞贫血。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与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当血红蛋白分子组成出现突变时,血红蛋白分子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产生。
镰状细胞贫血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形状异常,呈现出镰刀形状。
这种异常的红细胞在患者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然而,镰状细胞贫血的症状与其他一些疾病非常相似,容易导致误诊。
本文将介绍镰状细胞贫血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首先,镰状细胞贫血易与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混淆。
在感冒或流感初期,患者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等,这些症状也是镰状细胞贫血的常见症状。
然而,区分两者的关键是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呈现出典型的镰刀形状,而感冒或流感患者的红细胞形态正常。
其次,镰状细胞贫血易与缺铁性贫血混淆。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由于体内铁质不足导致的贫血疾病。
镰状细胞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共同症状包括疲劳、头晕、心悸等。
然而,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异常,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形态正常。
此外,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是缺乏铁质,而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还有一种容易与镰状细胞贫血混淆的疾病是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也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表现为红细胞形态异常、贫血等症状。
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之间容易混淆的原因在于两者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并且都表现为红细胞形态异常。
然而,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呈现出圆形而不是镰刀形状。
此外,镰状细胞贫血还容易与血液系统其他疾病混淆,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这些疾病也会导致贫血和不适等症状,但与镰状细胞贫血不同的是它们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疾病。
因此,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最终确定镰状细胞贫血的诊断。
综上所述,镰状细胞贫血易与感冒、流感、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以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混淆。
正确诊断镰状细胞贫血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别是观察红细胞形态,以确保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尽早明确诊断镰状细胞贫血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意义重大,可以帮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血红蛋白病遗传性血红蛋白异常包括珠蛋白结构异常即异常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和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两大类。
异常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而成。
异常血红蛋白病是因为珠蛋白链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其功能和理化性质异常的一组结构性血红蛋白病。
目前已发现近700 种变异型血红蛋白,其中绝大部分为单个氨基酸替代,很少一部分为双氨基酸替代、缺失、插入、融合及链延伸所致。
我国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发病率约为0.29%,已发现70 余种变异型血红蛋白,分布于几十个民族。
大多数变异型血红蛋白不伴有功能异常,临床上也无症状。
异常血红蛋白病可根据功能特点或结构变化加以分类。
异常血红蛋白理化性质改变,可表现为溶解性降低形成聚集体(如血红蛋白S)、氧亲和力变化、形成不稳定血红蛋白或高铁血红蛋白等。
一、镰状细胞贫血(sickle cell anemia)本病主要见于非洲和非裔黑人。
血红蛋白S(HbS)的变异是β 链第6 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其遗传学基础是β 基因第6 编码子的胸腺嘧啶替换为腺嘌呤(即GTG→GAG)。
纯合子状态的患者红细胞内HbS 浓度高,HbS 的氧亲和力降低,脱氧HbS易于形成螺旋状多聚体,使红细胞变形为镰状,称为镰变(sickling)。
镰状细胞膜僵硬,变形性降低,造成以下病理现象或临床表现:①溶血:因镰变及切变力诱发红细胞在循环中破坏,造成血管内溶血。
镰状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和捕获,造成血管外溶血。
患者在刚出生时,因血红蛋白F 比例高,镰变现象不明显,3~4 个月后才出现贫血及黄疸,6 个月后可见脾大。
②血管阻塞:镰状细胞变形性降低,粘度增加,在微循环内淤滞,造成血管阻塞及受累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
临床上血管阻塞有急性发作和慢性进展两种形式。
前者表现为急性发生的骨痛、胸痛和(或)腹痛,称为血管阻塞“危象”,常在病程中反复出现。
其他急性血管阻塞表现还有手足综合征和脑卒中等。
血液内科血红蛋白病患者诊治规范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包括珠蛋白肽链分子结构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或珠蛋白肽链量的不正常(海洋性贫血)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疾病。
(一)异常血红蛋白病1.镰状细胞贫血镰状细胞贫血是β珠蛋白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所致的血红蛋白S病。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S浓度较高时(纯合子状态),对氧亲和力显著降低,加速氧的释放。
患者虽能耐受严重缺氧,但在脱氧情况下血红蛋白S分子间相互作用,成为溶解度很低的螺旋形多聚体,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
患者出生后3~4个月即有黄疸、贫血及肝脾大,发育较差。
由镰状细胞阻塞微循环而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可表现为腹痛、气急、肾区痛和尿血。
患者常因再生障碍性危象、贫血加重、并发感染而死亡。
体外重亚硫酸钠镰变试验可见大量镰状红细胞,有助诊断。
临床无症状或偶有尿血、脾梗死等表现。
本病无特殊治疗,宜预防感染和防止缺氧。
溶血发作时可予供氧、补液和输血等支持疗法。
2.不稳定血红蛋白由α或β珠蛋白肽链与血红素紧密结合的氨基酸发生替代或缺失,损害肽链结构并影响其与血红素的结合力。
不稳定血红蛋白易受氧化作用而丢失血红素,珠蛋白链在细胞内发生沉淀,形成海因小体,附着于细胞膜,使红细胞僵硬而易遭脾破坏。
本症患者贫血轻重不一,也可无贫血及其他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电泳的检出率不高,仅少数患者可与血红蛋白A分开而被检出。
海因小体生成试验阳性,异丙醇试验及热变试验阳性,是必要的诊断条件。
本证应与G-6-PD缺乏及其他血红蛋白病鉴别。
对患者应强调防治感染和避免服用磺胺类及其他氧化药物。
脾切除可使红细胞寿命延长,溶血减轻,但对重型患者可能无效。
3.血红蛋白MHbM共发现5种,其中4种的α或β肽链中的近端或远端组氨酸由酪氨酸替代,酪氨酸的酚侧链与血红素铁相结合,铁被氧化为三价铁。
患者可有发绀,但高铁血红蛋白一般不超过30%。
溶血多不明显,红细胞内也不形成海因小体。
有异常血红蛋白吸收光谱,高铁血红蛋白增高。
镰状红细胞镰状红细胞试验被用于检测、诊断和确诊镰状红细胞性贫血(又被称为镰状红细胞病)。
镰状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它产生一种异常血红蛋白变异体——血红蛋白S (HbS或HgbS)。
红细胞(RBC)中这种变异体可以多聚体,使得RBC的形状从圆盘状变为特征性的新月状(镰刀状) 。
这种形状的改变限制了RBC在全身顺畅流动的能力、限制了血红蛋白运输氧的能力,使RBC寿命由120 天减少到大约10-20天。
由于这些患者机体合成RBC不如RBC破坏的那么迅速,因此出现贫血;当镰刀状红细胞暂时停留在小血管中并导致阻塞时,患者会有发作性疼痛及一系列并发症。
血红蛋白S的合成起源于变化了的(突变的)―S‖ 基因。
具有一条突变S基因的人具有镰刀样红细胞特征。
这类患者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或健康问题,但是可以将该基因传递给他的孩子。
当一个人具有两个突变S基因(纯合子SS)时,就会发生镰状红细胞性贫血。
若患者有一个S 基因,同时具有其他一系列血红蛋白变异体中的一种时,被称为双重杂合。
这类患者也可以有镰状红细胞导致的症状和并发症。
试验镰状红细胞试验用于鉴定血红蛋白S以及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突变体的存在,评估患者RBC的数量和状态和/或确定患者具有一个或更多的血红蛋白变异基因的拷贝。
当某个人想要知道其是否患有镰状红细胞病或是否携带镰状样红细胞性状时,可申请镰状红细胞试验。
选择何种试验取决于检测目的—筛查还是确诊疾病。
目前,在美国大多数的州及地区都将新生儿镰状细胞的筛查作为常规进行。
该试验能鉴定目前血红蛋白的类型。
这种以及其他可能采取的试验包括:λ筛查用:∙HbS溶解试验。
在患者的血液标本中加入化学物,降低它所携带的氧量。
即便是那些仅携带一个镰状红细胞基因的患者中,也会存在一些血红蛋白S。
含氧量的减少将促使S相关多聚体形成,并且使受累的RBC成为镰状。
这个试验可检测血红蛋白S的存在。
由于含有镰状红细胞基因的婴儿在出生后数月后才能合成大量的血红蛋白S,因此对于婴儿,应在大约6个月后进行检查。
浅谈镰状细胞贫血症摘要:镰状细胞贫血是1949 年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第一个分子病,由此开创了疾病分子生物学。
镰状细胞性贫血(也叫作镰状细胞病)是一种影响血红蛋白生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红蛋白(Hb)病。
其分子病理是基因发生单一碱基突变,正常基因第6个密码子为GAG,编译谷氨酸,突变后变为GTG,编译缬氨酸,这种单个氨基酸的替代即形成HbS。
主要见于非洲黑人。
正常成人血红蛋白是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相互结合成的四聚体,α链和β链分别由141和146个氨基酸顺序连结构成。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因β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形成了异常的血红蛋白S(HbS),取代了正常血红蛋白(HbA),在氧分压下降时HbS分子间相互作用,成为溶解度很低的螺旋形多聚体,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镰变)。
红细胞内HbS浓度、脱氧程度、酸中毒、红细胞脱水程度等许多因素与红细胞镰变有关[3]。
血红蛋白S(HbS)的变异是β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其遗传学基础是l3基因第6编码子的胸腺嘧啶替换为腺嘌呤在临床上,血红蛋白S病有3种主要形式:①纯合子状态,即镰状细胞贫血;②杂合子状态,即镰状细胞性状;③血红蛋白S与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的双杂合子状态,包括血红蛋白S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病、血红蛋白D病等。
在纯合子患者红细胞内HbS浓度高,HbS的氧亲和力降低,脱氧HbS易于形成螺旋状多聚体,使红细胞变形为镰刀状,称为镰变。
杂合子患者平时无贫血及相关临床表现,称为镰状细胞性。
(书上)镰状细胞膜僵硬,变形性降低,在微循环中易遭破坏而发生溶血。
镰变红细胞也使血流黏滞性增加,血流缓慢,加之变形性差,故可引起微血管堵塞。
血流滞缓、血管堵塞又加重缺氧、酸中毒,从而诱导更多红细胞发生镰变。
如此恶性循环加重溶血、血管堵塞,导致组织器官损伤以致坏死,产生严重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除贫血外,还呈现周期性疼痛危象;而各种原因引起的内脏缺氧使更多的红细胞镰变导致多发性肺、肾、肝、脑栓塞等严重合并症。
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种类及检测方法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在携氧和运输二氧化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主要有成人血红蛋白A (HbA)、胎儿血红蛋白F(HbF)和小量的血红蛋白A2(HbA2)三种类型的血红蛋白。
异常的血红蛋白种类包括镰状细胞性贫血(HbS)、地中海贫血(HbE)和其他类型的地中海贫血(HbC等)等。
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血液常规检查、血红蛋白电泳、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质谱分析等。
血液常规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样本,使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可以获得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指标。
血红蛋白电泳是一种通过电泳分离不同类型血红蛋白的方法,可以鉴别出异常的血红蛋白类型。
HPLC是一种高效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可以准确测定不同类型血红蛋白的含量。
质谱分析则是通过质谱仪对血红蛋白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血红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疾病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血红蛋白检测方法进行诊断和鉴别。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血红蛋白类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
整。
同时,及早发现异常的血红蛋白类型有助于及时干预和治疗,减少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对于血红蛋白的种类及检测方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镰状细胞病镰状细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形状异常,呈现出镰刀状的外观。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病变。
镰状细胞病主要分为镰状细胞贫血和镰状细胞性危象两种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镰状细胞贫血是镰状细胞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正常红细胞在氧气充足时呈现灵活柔韧的圆盘形状,有利于氧气传递和血流顺畅。
而在镰状细胞病患者体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发生异常,使得红细胞在缺氧环境下形态发生变化,呈现出镰刀状。
这种异常的红细胞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阻碍了正常的血液循环。
同时,这些镰状红细胞寿命短,容易被破坏,导致贫血发生。
贫血是镰状细胞贫血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往往体力消耗较大,易疲劳、乏力。
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患者皮肤和黏膜常呈现苍白,唇、指甲床等部位常出现轻度的发绀。
由于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肢端疼痛、关节肿痛,甚至发生溃疡和坏疽。
另外,由于镰状细胞黏附在脾脏和其他组织器官上形成血栓,可导致脾脏缺血、脾功能减退。
此外,患者还容易出现心脏和肺部病变,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
镰状细胞性危象是镰状细胞病的严重并发症,通常由于炎症、感染或缺氧等诱因导致。
此时,大量的镰状细胞堆积在小血管中,引起血流阻塞,进而导致缺血缺氧和组织器官的损害。
镰状细胞病的病程通常较为复杂和多变,患者可能出现各种疼痛危象,如镰状细胞危象、风湿热、溃疡危象等。
此外,由于血管栓塞也可能引起肾、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损害,表现为肾功能衰竭、脑卒中等。
目前,镰状细胞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镰状细胞贫血,患者通常需要输血和补充维生素,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缓解贫血症状。
对于镰状细胞性危象,需要积极处理病因,给予充足的液体和氧气,同时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此外,脾切除等手术干预也可以减少脾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简述镰状细胞贫血的遗传基础。
镰状细胞贫血(sickle cell anemia)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疾病,其遗传基础主要涉及血红蛋白基因的突变。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红蛋白是由两种不同的链组成:α链和
β链。
正常的β链被称为血红蛋白A(HbA),而在镰状细胞
贫血患者中,β链发生了一个突变,形成称为血红蛋白S (HbS)的异常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S的突变导致红细胞形状发生变化,从而使其变得
扁平而呈镰状。
这种形状使得红细胞更容易黏在一起,并堵塞血管,导致组织和器官缺氧。
此外,血红蛋白S还容易失去
氧分子,形成多聚体,进一步加重了疾病的症状。
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疾病,其主要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
这意味着,一个人必须继承来自双亲的两个异常基因才会患上该病。
如果一个人只继承了一个异常基因,他们将表现为镰状细胞特点的一些症状,但不会有严重的贫血。
通常,仅当两个携带异常基因的个体生育时,他们的后代才有可能患上镰状细胞贫血。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后代继承到两个异常基因,导致红细胞产生异常,并患有镰状细胞贫血。
而对于只继承了一个异常基因的个体,他们称为携带者,通常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缺氧、感染或剧烈运动时,也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
因此,在遗传学上,镰状细胞贫血的遗传基础是由父母亲携带
的异常血红蛋白基因决定,并通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传递给子代。
镰状细胞病和其他血红蛋白异常
*导读:血红蛋白异常是一种遗传血液病,它影响到人体内氧气的输送。
血红蛋白异常分为两大类:镰状细胞病和地中海贫血。
……
●镰状细胞病的特征是红血球形状发生突变,由平滑的圆圈形状改变为新月形或半月形。
畸形细胞缺乏可塑性,会阻塞毛细血管,阻碍血液流动。
这一状况导致红血球存活期缩短,继而发生贫血,通常称之为镰状细胞贫血。
镰状细胞病患者血液含氧量低并且发生血管堵塞,可导致出现慢性和急性疼痛综合症、重度细菌感染和坏疽(组织坏死)。
●地中海贫血也是遗传性血液异常。
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红血球中无法产生足够的血红蛋白,向身体各个部位送氧。
当红血球里没有足够的血红蛋白时,氧气则无法到达身体各个部位。
这时器官就会缺氧,也就无法正常活动。
地中海贫血主要分为两种,即alpha型和beta型,以组成正常血红蛋白的两条蛋白链命名。
alpha型和beta型血红蛋白有轻度和重度两种病症。
关于血红蛋白异常的常识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30多万新生儿患有这类重症疾病;大多数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全世界人口中约有5%的人是镰状细胞病和地中海贫血特征基因的携带者。
在某些地区,该基因携带者所占人口比例高达25%。
●这些状况在热带地区十分普遍;不过,随着人口移动,这些疾病也传播到大多数国家。
●地中海贫血在亚洲、地中海盆地和中东最为常见。
●镰状细胞病主要见于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