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多发性骨髓瘤(MM)定义: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骨髓中积聚浆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可导致骨质破坏和骨髓衰竭。
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徐缓,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误诊。
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
1.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
由于瘤细胞对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处骨折同时存在。
2.贫血和出血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
晚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症状。
皮肤黏膜出血较多见,严重者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
3.肝、脾、淋巴结和肾脏病变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骨髓瘤肾。
器官肿大或者异常肿物需要考虑髓外浆细胞瘤或者淀粉样变。
4.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可出现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
5.多发性骨髓瘤多见细菌感染亦可见真菌、病毒感染,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病毒性带状庖疹也容易发生,尤其是治疗后免疫低下的患者。
6.肾功能损害50%~70%病人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结石。
7.高黏滞综合征可发生头晕、眼花、视力障碍,并可突发晕厥、意识障碍。
8.淀粉样变常发生于舌、皮肤、心脏、胃肠道等部位。
初始诊断检查所有患者的初始诊断检查应包括病史、体检以及以下基线血液和生化检查,以便区分症状性和无症状性MM:完整的血细胞计数(CBC)(带分类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血清电解质、血钙、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
BUN和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减退,而LDH水平有助于评估肿瘤细胞负荷。
β2微球蛋白水平可反映肿块情况,现在被认为是评估肿瘤负荷的标准指标。
大部分患者存在血清蛋白,伴或不伴相关尿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最突出的病变为骨髓内大量浆细胞增生,可占骨髓内细胞总数的15%~90%。
瘤细胞多聚集成堆,有些像成熟的浆细胞,有些分化不成熟,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有些细胞体积大,有2或3个核,并有瘤巨细胞形成。
电镜下可见骨髓瘤细胞胞浆内有高度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最突出的病变为骨髓内大量浆细胞增生,可占骨髓内细胞总数的15%~90%。
瘤细胞多聚集成堆,有些像成熟的浆细胞,有些分化不成熟,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有些细胞体积大,有2或3个核,并有瘤巨细胞形成。
电镜下可见骨髓瘤细胞胞浆内有高度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其池内常充满无定形物质(免疫球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病变为多发性,常引起多处骨组织破坏,可累及骨骼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脊柱、肋骨、颅骨最多见,盆骨、股骨、锁骨和肩胛骨次之。
瘤组织在骨髓腔内形成灰红色结节。
瘤细胞产生破骨细胞活化因子,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吸收。
瘤细胞首先侵蚀骨松质,逐渐破坏骨皮质。
X线片上可见骨质缺损,受累的骨组织可发生自发性骨折或脊柱塌陷。
瘤组织广泛增生可引起骨质疏松。
晚期,瘤细胞可浸润至软组织,并可侵犯脾、肝、肾、肺和淋巴结等。
在约半数以上的病人骨髓瘤侵犯肾,引起骨髓瘤肾病。
肾体积正常或轻度肿大,色苍白,晚期因肾间质纤维化体积缩小。
镜下见肾间质内有多数异常的浆细胞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有蛋白管型,有些均匀红染,有些呈分层状或颗粒状,内含免疫球蛋白、κ或λ轻链、白蛋白等。
管型周围有巨噬细胞形成的多核巨细胞环绕。
肾小管上皮细胞常萎缩、坏死。
由于骨组织破坏,血钙增高,可引起肾组织内转移性钙化。
继发感染可引起肾盂肾炎。
临床病理联系多发性骨髓瘤起病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
骨髓瘤细胞破坏骨组织可引起骨痛、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破坏骨髓内造血组织可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瘤细胞产生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影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导致凝血障碍。
加之血小板减少,病人常有出血倾向。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有的甚至无自觉症状,当出现症状时,其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1)骨骼疼痛:为多发性骨髓瘤最主要的症状。
疼痛程度一般由轻到重,初起为间歇性微痛,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发展为连续性剧痛。
疼痛部位以腰背部脊椎为最多,其次为胸肋、四肢。
少数患者可无疼痛,而较多患者以骨骼疼痛为首发症状。
疼痛的突然加剧常发生了病理性骨折。
(2)骨骼肿物:多在扁骨,尤以胸骨、肋骨、头颅骨、下颌骨等处多见。
(3)发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部分病人以此为首发症状,但多数为晚期表现,主要由于机体免疫缺损,感染引起。
(4)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约1/3病人有头晕、心悸、乏力、消瘦等贫血症状,有的以此为首发症状。
(5)出血:少数病人可出现消化道、牙龈、鼻腔、皮肤出血。
或月经过多,也有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6)共他:本病晚期可出现消化、呼吸、泌尿、神经等系统的症状和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咳嗽气短、截瘫、大小便失禁等。
(二)实验室检查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值,约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1/3患者血红蛋白<7g%;血涂片可见到中晚细胞。
2)白细胞减少,约40%的患者白细胞低于正常值。
3)红细胞沉降率>20mm/h.4)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骨髓象内骨髓瘤细胞一般>1.0%.少数患者不易检出,当临床高度怀疑本病时,应进行多部位穿刺,因肿瘤的分布并不均匀。
5)白蛋白和球蛋白比例常倒置。
0)血清蛋白电泳常在r或β部位出现高峰,这些高峰所代表的球蛋白称之为M成份。
7)尿检查表现为蛋白尿、镜下血尿,具有一定特异性意义的是尿中可有凝溶蛋自(本周蛋白)。
8)x线检查表现为多发性圆形或椭圆形穿凿样溶骨性病变,周围无骨膜反应、多见于颅骨、盆骨、肋骨和脊椎,骨质疏松,常发生病理性骨折。
总之,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其中骨髓象内的骨髓瘤细胞>10%,x线检查有溶骨性损害,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尿凝溶蛋白阳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32名家面对面·名家论坛名家□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杨 涛多发性骨髓瘤,容易误诊的“螃蟹病”说到血液恶性肿瘤,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其实除了这两种疾病,还有一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非常高,在我国约为1.4/10万,仅次于淋巴瘤,已升至血液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它就是多发性骨髓瘤。
男性患病比例高于女性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正常浆细胞又称效应B细胞或抗体分泌细胞,由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而形成,可合成和分泌各类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
而浆细胞一旦发生恶变,会在骨髓中广泛增殖,并产生一种没有免疫功能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称之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组织和器官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血液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1.5~2/10万,高发人群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约为65岁,男性会比女性更加容易患病。
本病有着高复发率的特点。
相关报道显示,尽管常规治疗能取得暂时缓解,但一般患者在2~3年时间内就会复发,需要再次治疗,然后又会进入缓解、复发的循环。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多发性骨髓瘤是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现有治疗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患者获得缓解的平台期,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
从发病人种看,美国黑人的发病率是白人的2倍,亚洲人发病率最低,有多发性骨髓瘤家族史的个体发病风险增高2~4倍。
2.理化因素。
接触电离辐射,如过去曾患其他肿瘤行放射治疗或原子弹爆炸幸存者,以及接触化学药品、杀虫剂、染发剂等会增加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风险。
3.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人类疱疹病毒-8(HHV —8)、HIV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感染者,及具有慢性骨髓炎、胆囊炎等慢性炎症的患者容易发生多发性骨髓瘤。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发生多发性骨髓瘤风险也会增高。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骨髓性疾病,当骨髓中的浆细胞出现异常并开始恶性增生时,便容易发生此病。
本病的首发症状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因此初诊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虽然其症状多样化,但有几种症状可以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症状,即以下几种症状。
一、贫血和出血骨髓内骨髓瘤细胞增殖,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同时,由于肾功能不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继发感染、M-蛋白引起高粘血症所致血浆容量增加等多种因素,几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血小板生成减少、M-蛋白对血小板与凝血系统功能的干扰、血管壁淀粉样变等均可能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患者多表现为粘膜和皮下出血,晚期可有内脏和颅内出血。
二、骨骼病变骨髓瘤细胞浸润,并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可导致溶骨性损害,2/3以上患者,以骨痛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常见于胸部及腰背部,随活动而加重。
受累的骨骼局部可隆起,按之有弹性或声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引起神经根或脊髓压迫。
三、肾脏损害由于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沉积于肾小管内、高粘滞血症、淀粉样变性、骨髓瘤细胞浸润以及合并肾盂肾炎等因素,50%患者在诊断时已存在“骨髓瘤肾病”,可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症,但多不伴高血压。
骨髓瘤肾病和高血钙,是造成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主要原因,脱水可加剧肾功能损害。
四、高血钙广泛的溶骨性病变,可引起血钙和尿钙增高,表现为厌食、恶心、多尿、烦渴、烦躁、心律失常,甚至昏迷。
这几种症状是较常见的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
引发这些症状的原因都与骨髓中浆细胞增生这一根本病变有关。
因此,该病的治疗就要从这一根本病变入手。
并发症:由于骨髓中浆细胞的增生与浸润,会造成很多其他系统的并发症。
一:肾脏损害。
是MM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诊断上的重要线索,它可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任何阶段。
二:高钙血症。
骨髓瘤合并高钙血症在欧美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30%~60%,临床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渴性多尿、昏迷。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症状,尤其是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症状,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有什么表现?得了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会怎样?以及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有哪些并发病症,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症状:溶骨性损害、尿蛋白、病理性骨折、免疫缺陷、血小板减少、腕管综合征、视力障碍、血沉增快、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一、症状:1.骨痛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发生率占70%~80%,腰背部和肋骨痛为最多,可因活动而加剧,持续性局部痛或压痛提示可能有病理性骨折,溶骨损害多见于椎骨、颅骨、肋骨、锁骨、肩胛骨及骨盆,X线表现为多发性穿凿样损害,骨质稀疏与病理性骨折。
本病的骨质破坏很少伴有新骨形成,故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的检出率低。
若有骨痛症状而X线无异常的患者,可进行CT或磁共振影像检查,有助于提高检出率。
溶骨损害可能致高钙血症。
骨髓瘤浸润骨质明显时可能局部隆起,形成肿块。
2.免疫缺陷:本病的感染发病率明显增高,常见的病源菌包括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及流感嗜血杆菌。
免疫缺陷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如抗体生成减少,粒细胞溶酶体减低、粒细胞移动低于正常以及补体功能异常,此外一些患者的T细胞功能虽然正常,但CD4+细胞亚群降低,CD4/CD8比值减低。
感染可伴C反应蛋白升高(IL-6升高),引起肿瘤细胞增生,促使疾病进展,故感染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病毒感染也有所增多,常见的有带状疱疹。
3.肾脏损害:90%的患者可出现蛋白尿,特点为不伴高血压,几乎全为轻链,仅含少量白蛋白,用免疫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检测本周蛋白尿的阳性率为80%,约有50%患者诊断时有血清肌酐含量升高,上海市综合分析130例多发性骨髓瘤,其中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者共86例,占66.2%,有32例系慢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1%~2%,可发生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促发因素有脱水、急性感染、静脉肾盂造影、高血钙以及应用肾毒性药物。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骨髓瘤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
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的不规范。
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概述多发性骨髓瘤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
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骨髓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常导致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
骨相关事件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
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约一半到2/3 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骨痛而就诊。
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
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
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
骨髓瘤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
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有什么?多发性骨髓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是很大的,因为骨髓瘤首先是骨髓中的浆细胞恶化导致的疾病,浆细胞被破坏,身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多发性骨髓瘤需要及早发现进行治疗。
对于这个疾病的症状,我们可以再多了解一些。
★ (一)骨痛:骨髓瘤细胞在骨髓腔内恶性增生,浸润骨骼及骨膜,影响骨皮质血液供应,由基质细胞衍变而来的成骨细胞过度表达IL6,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疏松,甚至溶骨性破坏。
故骨痛为首发和最常见症状之一。
疼痛部位以腰骶部最多见(70%),其次为涉及胸骨或肋骨的胸瘤(20%),以随病情发展而加重。
★(二)骨骼肿块和病理性骨折:骨髓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可引起局部肿块状突起,可自黄豆至乒乓球大小,质硬如橡皮,无压痛或仪有轻压痛。
多见于胸骨、肋骨、颅骨、锁骨、肩骨、鼻骨及下颌骨。
骨质疏松可致病理性骨折,突然发生的剧烈疼痛常提示有病理性骨折,多发生于活动或扭伤后,多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的压缩性骨折或肋骨的自发性骨折。
★(三)贫血和出血:骨髓内骨髓瘤细胞增殖,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由于肾功能不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继发感染、M 一蛋白引起高粘滞血症所致的血浆容量增加等多种因素,几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血小板生成减少、M-蛋白对血小板与凝血系统功能的于扰,血管壁淀粉样变等均可能为出血的重要原因。
患者多表现为粘膜和皮下出血,晚期可有内脏和颅内出血。
(四)易感染:由于异常单克隆球蛋白缺乏免疫活性,而正常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受抑或分解加速,C4缺乏,体液免疫缺陷,后期又有白细胞减少伴功能缺陷,致患者易发生感染,其中以肺炎最为常见。
带状疱疹亦可反复发作。
感染为本病的最主要死因。
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又称浆细胞瘤,是单克隆浆细胞缓慢增长的恶性疾病。
主要病理改变是骨髓细胞浸润骨骼,尤其侵犯造血活跃的红随骨骼。
由于引起多发性骨髓瘤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表现也是有很多的,为了使大家能够及早的发现和及早的治疗此病,下面新疆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专家给大家介绍一下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表现有什么:
1、骨痛:骨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早期常是轻度的、暂时的,随着病程进展可以变为持续而严重。
疼痛剧烈或突然加剧常提示发生了病理性骨折。
2.贫血及出血倾:贫血是本病另一常见的临床表现,绝大多数(90%)患者都在病程中出现程度不一的贫血,其中部分(10.4%)患者是以贫血症状为主诉而就诊。
3、反复感染:本病易发生反复感染,尤以肺炎球菌性肺炎多见,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败血症。
肾脏损害肾脏病变是本病比较常见而又据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4、高钙血症:雪盖身高是由于骨质破坏使血钙逸向血中、肾小管排泌钙减少及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与钙结合的结果。
增多的血钙主要是结合钙而非离子钙。
5、高粘滞综合征:血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增多,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升高>327mmol/L者在MM常见。
神经系统损害瘤细胞浸润、瘤块压迫、高钙血症、高粘滞血症、淀粉样变性以及病理性骨折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均可成为神经系统病变和症状的原因。
6、淀粉样变性:免疫球蛋白的轻链与多糖的复合物沉淀于组织器官中即造成本病的淀粉样变性。
受累的组织器官较广泛,舌、腮腺、皮肤.心肌、胃肠道、周围神经、肝、脾、肾、肾上腺、肺等均可被累及。
肝脾肿大及其他瘤细胞浸润、淀粉样变性导致肝脾肿大。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
多发性骨髓瘤(MM)系肿瘤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多灶性恶性增生所致的一种疾病。
全身骨骼均可受累,造血活跃的部位如椎骨、肋骨、颅骨、骨盆,股骨、锁骨和肩胛骨是最易受累的部位。
因肿瘤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增殖,临床上出现溶骨性损害、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和贫血;M蛋白的分泌使正常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尿内出现本周蛋白,肾功能受损。
我国骨髓瘤发病率约为1/l0万,低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约4/l0万),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发病年龄大多在50——60岁之间,40岁以下者较少见,男女之比为3:2。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明确。
有人认为人类八型疱疹病毒(HHV-8)参与了骨髓瘤的发生。
认为骨髓瘤细胞起源于8记忆细胞或幼浆细胞。
近年研究发现骨髓瘤有e7C基因重组,部分有高水平的N-ras蛋白质表达。
被激活的癌基因蛋白产物可能促使一株浆细胞无节制地增殖。
白介素6(IL-6)是促进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调节因子,进展性骨髓瘤患者髓中IL-6异常升高,提示以IL_6为中心的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可引起骨髓瘤细胞增生。
现认为IL-6是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因子,IL-6促进骨髓瘤细胞增生,抑制瘤细胞凋亡。
临床表现
(一)骨髓瘤细胞对骨骼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浸润与破坏所引起的临床表现
1.骨骼破坏因基质细胞衍变而来的成骨细胞过度表达IL-6,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疏松或甚至溶骨性破坏。
骨痛常为早期主要症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
疼痛部位多在骶部,其次是胸廓和肢体。
活动或扭伤后骤然剧痛者有病理性骨折可能,多发生在肋骨、锁骨。
下胸椎和上腰椎可出现压缩性骨折可导致截瘫或神经根损害。
多处肋骨或脊柱骨折可引起胸廓或脊柱畸形。
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骼时,可引起局部肿块,多见于肋骨、锁骨、胸骨及颅骨。
胸、肋、锁骨连接处发生串珠样结节者为本病特征。
少数病例仅有单个呈囊状或肥皂泡样的骨骼损害,称为孤立性浆细胞瘤。
2.髓外浸润:尸解证实70%患者有髓外骨髓瘤细胞浸润,病程越长浸润越剧。
(1)脾、淋巴结及肾脏等器官肿大,40%患者有肝大,半数有脾大。
(2)脑膜浸润可致颅神经瘫痪,但较少见。
约3%~5%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病变,出现双侧对称进行性远端感觉与运动障碍。
同时有多发性神经病变(p01yneuropathy),器官巨大症(or- ganomegaly),内分泌病变(endocrinopathy),M蛋白和皮肤病变(skin change)者称之为P0- EMS综合征。
(3)浸润软组织,如口腔及呼吸道等,形成局部肿瘤者称之为髓外浆细胞瘤。
(4)浸润周围血,浆细胞计数大于2.0×10g/L,则为浆细胞白血病,大多属轻链型和IgD型,症状同急性白血病。
(二)血浆蛋白异常引起的临床表现
1.感染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容易发生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
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2.高粘滞性综合征血清中M蛋白增多,尤以IgA易聚合成多聚体,可使血液粘滞性过高,引起血流缓慢,组织瘀血和缺氧,在视网膜、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尤为显著。
症状有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并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3.出血倾向:以鼻衄和牙龈出血为多见,皮肤紫癜也可发生。
出血原因有①血小板减少,M蛋白吸附血小板表面,影响血小板功能;②凝血障碍,M蛋白与纤维蛋白单体结合,影响纤维蛋白多聚化。
M蛋白尚可直接影响因子Ⅷ活性;③血管壁因素,高球蛋白血症和淀粉样变对血管壁也有损伤。
4.淀粉样变性和雷诺现象:少数患者,尤其是IgD型,可发生淀粉样变性,主要见于舌、心脏、骨骼肌、韧带、胃肠道、皮肤、外周神经以及其他内脏。
如果有冷球蛋白,可引起雷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