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117阳性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评估观察要点
- 格式:pdf
- 大小:217.99 KB
- 文档页数:3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最突出的病变为骨髓内大量浆细胞增生,可占骨髓内细胞总数的15%~90%。
瘤细胞多聚集成堆,有些像成熟的浆细胞,有些分化不成熟,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有些细胞体积大,有2或3个核,并有瘤巨细胞形成。
电镜下可见骨髓瘤细胞胞浆内有高度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最突出的病变为骨髓内大量浆细胞增生,可占骨髓内细胞总数的15%~90%。
瘤细胞多聚集成堆,有些像成熟的浆细胞,有些分化不成熟,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有些细胞体积大,有2或3个核,并有瘤巨细胞形成。
电镜下可见骨髓瘤细胞胞浆内有高度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其池内常充满无定形物质(免疫球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病变为多发性,常引起多处骨组织破坏,可累及骨骼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脊柱、肋骨、颅骨最多见,盆骨、股骨、锁骨和肩胛骨次之。
瘤组织在骨髓腔内形成灰红色结节。
瘤细胞产生破骨细胞活化因子,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吸收。
瘤细胞首先侵蚀骨松质,逐渐破坏骨皮质。
X线片上可见骨质缺损,受累的骨组织可发生自发性骨折或脊柱塌陷。
瘤组织广泛增生可引起骨质疏松。
晚期,瘤细胞可浸润至软组织,并可侵犯脾、肝、肾、肺和淋巴结等。
在约半数以上的病人骨髓瘤侵犯肾,引起骨髓瘤肾病。
肾体积正常或轻度肿大,色苍白,晚期因肾间质纤维化体积缩小。
镜下见肾间质内有多数异常的浆细胞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有蛋白管型,有些均匀红染,有些呈分层状或颗粒状,内含免疫球蛋白、κ或λ轻链、白蛋白等。
管型周围有巨噬细胞形成的多核巨细胞环绕。
肾小管上皮细胞常萎缩、坏死。
由于骨组织破坏,血钙增高,可引起肾组织内转移性钙化。
继发感染可引起肾盂肾炎。
临床病理联系多发性骨髓瘤起病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
骨髓瘤细胞破坏骨组织可引起骨痛、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破坏骨髓内造血组织可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瘤细胞产生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影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导致凝血障碍。
加之血小板减少,病人常有出血倾向。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有的甚至无自觉症状,当出现症状时,其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1)骨骼疼痛:为多发性骨髓瘤最主要的症状。
疼痛程度一般由轻到重,初起为间歇性微痛,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发展为连续性剧痛。
疼痛部位以腰背部脊椎为最多,其次为胸肋、四肢。
少数患者可无疼痛,而较多患者以骨骼疼痛为首发症状。
疼痛的突然加剧常发生了病理性骨折。
(2)骨骼肿物:多在扁骨,尤以胸骨、肋骨、头颅骨、下颌骨等处多见。
(3)发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部分病人以此为首发症状,但多数为晚期表现,主要由于机体免疫缺损,感染引起。
(4)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约1/3病人有头晕、心悸、乏力、消瘦等贫血症状,有的以此为首发症状。
(5)出血:少数病人可出现消化道、牙龈、鼻腔、皮肤出血。
或月经过多,也有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6)共他:本病晚期可出现消化、呼吸、泌尿、神经等系统的症状和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咳嗽气短、截瘫、大小便失禁等。
(二)实验室检查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值,约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1/3患者血红蛋白<7g%;血涂片可见到中晚细胞。
2)白细胞减少,约40%的患者白细胞低于正常值。
3)红细胞沉降率>20mm/h.4)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骨髓象内骨髓瘤细胞一般>1.0%.少数患者不易检出,当临床高度怀疑本病时,应进行多部位穿刺,因肿瘤的分布并不均匀。
5)白蛋白和球蛋白比例常倒置。
0)血清蛋白电泳常在r或β部位出现高峰,这些高峰所代表的球蛋白称之为M成份。
7)尿检查表现为蛋白尿、镜下血尿,具有一定特异性意义的是尿中可有凝溶蛋自(本周蛋白)。
8)x线检查表现为多发性圆形或椭圆形穿凿样溶骨性病变,周围无骨膜反应、多见于颅骨、盆骨、肋骨和脊椎,骨质疏松,常发生病理性骨折。
总之,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其中骨髓象内的骨髓瘤细胞>10%,x线检查有溶骨性损害,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尿凝溶蛋白阳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CD56、CD117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黄垚;刘烨【摘要】目的探讨CD56、CD117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MM患者80例作为MM组,同期选择体检的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入选者血液中的CD56、CD117表达,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CD56、CD11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0%和30.0%,对照组分别为8.8%和1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56、CD117的表达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期、IgH重排、M蛋白类型、轻链类型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D56表达阳性率与CD117表达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CD56、CD117在MM患者中都呈现高表达状态,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免疫特征等显著相关,可作为MM免疫球蛋白分型的指标.【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9(034)004【总页数】4页(P530-533)【关键词】CD56;CD117;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作者】黄垚;刘烨【作者单位】710054 陕西省西安市第九医院;710054 陕西省西安市第九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疾病,其发病率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仅次于淋巴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左右,多发病于老年人[1]。
MM被认为是起源于终末分化的B型淋巴细胞,患者的骨髓出现大量的异常浆细胞克隆性增殖,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表现无特异性,但是预后比较差,中位生存期在3年左右[2-3]。
当前MM的主要确诊指标包括骨髓细胞学检查,但是最终确诊需要影像学与血清学指标进行联合确诊。
白血病CD系列检测报告背景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中的恶性细胞异常增殖而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白血病CD系列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特定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水平,来确定白血病的亚型和预后,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分析在本次检测中,我们对患者进行了白血病CD系列标记物的检测,包括CD34、CD117、CD13、CD33、CD14和CD64等。
通过分析这些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确定白血病的亚型和预后。
CD34CD34是一种干细胞标记物,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存在于造血干细胞和内皮前体细胞中。
在白血病中,如果CD34阳性细胞比例较高,则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干细胞增殖异常。
根据本次检测结果,患者的CD34阳性细胞比例为XX%,超过了正常范围。
这可能暗示着患者存在干细胞异常增殖,进一步提示白血病的存在。
CD117CD117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标记物。
在某些白血病亚型中,CD117的表达水平可以提供预后信息。
根据本次检测结果,患者的CD117阳性细胞比例为XX%,超过了正常范围。
这可能暗示着患者存在某些特定白血病亚型,并且可能提示预后较差。
CD13、CD33、CD14和CD64CD13、CD33、CD14和CD64是粒细胞系标记物,在白血病中常用于鉴别不同亚型。
根据本次检测结果,患者的CD13、CD33、CD14和CD64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XX%、XX%、XX%和XX%,超过了正常范围。
这可能暗示着患者存在粒细胞系异常增殖,并且可能进一步确定白血病的亚型。
结果根据本次检测结果分析,患者表达了多个白血病相关标记物,包括高表达的CD34、CD117、CD13、CD33、CD14和CD64等。
这提示患者可能患有一种白血病,并且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建议根据本次检测结果,我们建议患者进行以下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1.骨髓穿刺检查:通过骨髓穿刺检查,可以确定白血病的亚型和细胞学特征,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
2.分子遗传学检测: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进一步确定白血病的基因突变情况,并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张翠萍;汪鹏;李庆;徐修才;胡超杰;郑南【摘要】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P-FCM),采用 CD138/CD45/SSC 设门,检测40例 MM患者和20例正常献髓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
结果MM患者抗原异常表达率由高到低分别为 CD45 dim +/-(95%)、CD81 dim +/-(80%)、CD56+(70%)、CD27 dim +/-(50%)、CD200++(48%)、CD33+(40%)、CD28++(35%)、CD117+(18%)、CD19+(5%)和 CD20+(3%)。
CD56+、CD200dim +、CD28dim +在正常浆细胞的表达率分别为10%、10%和5%。
结论应用 MP-FCM检测 MM细胞免疫表型,可准确地鉴别良恶性浆细胞,有助于 MM的诊断、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munophenotype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t of Multiple Myeloma (MM).Methods The immunophenotype of 40 patients with MMand 20 normal volunteers were detected by 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P-FCM).Results The abnormality expression of antigens sequence of patients with MMwas CD45 dim +/-(95%),CD81 dim +/-(80%),CD56 + (70%),CD27 dim +/-(50%),CD200 ++ (48%),CD33 + (40%), CD28 ++(35%),CD117 +(18%),CD19 +(5%),CD20 +(3%)in order.However the positive rations of CD56 +, CD200dim +and CD28dim + were10%,10%and 5%,respectively.Conclusion MP-FCM inspections can accurately discriminate the benign and malignant plasma cell,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prognosis evalua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卷),期】2016(019)003【总页数】4页(P228-231)【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分型;浆细胞;流式细胞术【作者】张翠萍;汪鹏;李庆;徐修才;胡超杰;郑南【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肾脏内科,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合肥 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并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和溶骨性病变为特征的一种恶性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沈君;王开泰【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16(023)011【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本院初诊的53例MM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指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血清钙、白蛋白、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水平为MM预后的相关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清β2-MG是MM的独立预后因素.ISS分期中,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S分期中,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7).结论高龄、高血清β2-MG MM患者的预后较差,ISS分期更适用于预后评估.【总页数】3页(P39-41)【作者】沈君;王开泰【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血液肿瘤科,上海 20094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血液肿瘤科,上海 2009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相关文献】1.CD56-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J], 林阳;万岁桂;夏长青;孙雪静;贺景娟2.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J], 金莉;林玉梅;胡南均;毕林涛3.多发性骨髓瘤管型肾病和肾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J], 李思倩; 朱子璇; 文煜冰; 庄俊玲; 陈丽萌; 李雪梅; 李明喜4.初诊伴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J], 付庆华; 夏冰; 杨洪亮; 许雯; 赵海丰; 于泳; 赵智刚; 王亚非; 王晓芳5.IgA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J], 白菊;何爱丽;王剑利;杨云;赵万红;刘捷;张鹏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表现为贫血、骨痛、骨折、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感染
和出血等症状。
其中,骨痛和骨折是最常见的症状,约占患者的70%。
此外,部
分患者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学检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情况。
此外,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可发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游离轻链的异常增加。
2. 骨髓穿刺,骨髓瘤细胞的存在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诊断依据。
骨髓穿刺涂
片和骨髓活检可观察到克隆浆细胞的增生和浸润。
3. 尿液检查,尿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可发现异常的免疫球蛋白或游离轻链。
三、影像学检查。
1. 骨骼X线检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出现多发性骨质破坏和溶骨性病变。
X
线检查可显示骨骼的溶骨性损害和骨骼破坏。
2. 骨髓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观察骨髓浆细胞瘤的骨髓浸润、骨骼病
变和软组织肿块有很高的敏感性。
3. 全身骨扫描,全身骨扫描可显示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骼病变范围和程度。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淋巴瘤和骨转移瘤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和帮助。
骨髓瘤指南共识解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评估(全文)MM疗效评估指标概述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评估体系最初是来自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的疗效标准,之后,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采纳了这一标准,并做了一定程度的修订。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也基本上参考IMWG的疗效标准,并且原则上建议在治疗期间,每隔30-60天进行一次疗效评估。
骨髓瘤的疗效评估相比白血病要复杂很多,主要是因为骨髓瘤的生物学特点比较特殊,骨髓瘤细胞在骨髓里面的分布是局灶性的,它的评估指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肿瘤细胞分泌产物、肿瘤细胞、整体影像学。
肿瘤细胞分泌产物看M蛋白,治疗以后M蛋白数量下降,下降的比例可作为疗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基石。
但是精确检测M蛋白并不容易,因为会有多克隆正常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混杂其中。
M蛋白的检测方法进行M蛋白定量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免疫比浊法,其原理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二者比例合适时,在特殊的缓冲液中它们快速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体出现浊度。
利用现代光学测量仪器对浊度进行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量。
它的优点是简便、快速。
缺点是测得的结果为免疫球蛋白的总量,所以没有办法区分它是单克隆的,还是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
而血清蛋白电泳能够克服这一缺点,测定时可以进行M蛋白比例的计算。
对于IgG型MM,如果在血清蛋白电泳上出现M蛋白条带,M 蛋白条带的定义是高与底之比大于2,就可以认为它是M蛋白的片段,即单克隆的免疫球蛋白。
计算血清M蛋白就是用总蛋白乘以M蛋白在整体当中所占的比例。
对于轻链型MM,轻链分子量较小,容易进入尿液,所以轻链型MM疗效判断应该着重进行尿液检测,它的计算跟血中M蛋白类似,先测得24小时尿的总蛋白量,然后再乘以尿蛋白电泳当中M蛋白片段的比例,即得出24小时尿M蛋白的量。
有的中心不能进行尿蛋白电泳的检测,可测定替代尿M蛋白的量进行评估,即受累型尿轻链浓度,乘以24小时总尿量,得出来替代尿M蛋白的量。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常见的骨髓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体中。
它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临床表现是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骨痛、贫血、骨折、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其中,骨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痛通常表现为背部或胸部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贫血也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表现,患者常常出现乏力、疲倦等症状。
因此,医生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时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其临床表现。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贫血情况,以及异常的血液成分,如高钙血症、高蛋白血症等。
骨髓穿刺检查可以确定骨髓内浆细胞的数量和异型性,是确诊多发性骨髓瘤的关键检查手段。
此外,免疫固定电泳和免疫印迹电泳等实验室检查也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影像学检查是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X线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骨骼破坏情况,如溶骨性骨病变、骨质疏松等。
CT、MRI和PET-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异常情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总之,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CD117的表达与临床意义作者:谢建兴罗旭华郭秋红罗晓鸿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18期[摘要] 目的探讨CD117的表达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51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30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20例正常骨髓细胞CD117的表达,并比较了CD117在AML、ALL和正常人间的表达差异。
结果 CD117在正常人表达为阴性,在AML患者中高表达(43/51),但很少在ALL中表达(1/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20 8,P=0.000 0[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CD117;白细胞分化抗原[中图分类号] R7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8—41—02CD117表达于早期的造血干/祖细胞,是一种c—kit原癌基因编码的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
它在许多组织、包括造血干细胞均有表达。
在正常骨髓中,约2%~4%的单核细胞表达CD117。
约25%的正常CD34+细胞在骨髓中的共表达CD117。
Muroi K等[1]报道,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中CD117的表达超过50%,但很少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中表达。
本研究采用FCM研究CD117在ALL和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了CD117表达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1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初次就诊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81例,所有病例均按《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2]确诊。
其中男49例,女32例;年龄 14~78岁,中位年龄43岁。
ALL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4~69岁,中位年龄33岁;AML 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15~78岁,中位年龄46岁。
在ALL组中,T—ALL 4例,B—ALL 26例;在AML组中M0型1例,M1型2例,M2型18例,M3型6例,M4型 6例,M5型 11例,M6型 2例,M7型 1例,未分类4例。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CD117的表达与临床意义目的探讨CD117的表达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51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30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20例正常骨髓细胞CD117的表达,并比较了CD117在AML、ALL和正常人间的表达差异。
结果CD117在正常人表达为阴性,在AML患者中高表达(43/51),但很少在ALL中表达(1/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20 8,P=0.000 00.0167)。
AML中CD117阳性表达率为84.313 7%(43/5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与ALL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
表明CD117在AML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ALL患者。
见表1。
表1? CD117在对照组、ALL组和AML组中的两两比较结果3?讨论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对其进行诊断分型是选择化疗方案的前提。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是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遗传学(Molecular)分型,即MICM分型。
MICM分型对于指导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极其实用的价值。
白血病细胞免疫学分型在MICM分型诊断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ALL和AML 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Nomdedeu 等[3]报道,尽管CD13、CD33已是目前医学界广为认可并且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中的髓系免疫学抗原标记,虽然这二者的检测敏感性高于CD117,但特异性不如CD117。
因而CD117可作为排除ALL及辅助诊断AML的标志。
在本研究中,有84.313 7%(43/5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表达CD117,与Nomdedeu等[3]报道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117阳性表达率在60%~87%的范围相一致。
笔者还发现在ALL患者中CD117的表达极少,为3.333 3% (1/30)。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28、CD34及CD117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林火真1,马春蓉2(1.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四川成都611130;2.南充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四川南充637900)DOI:10.11748/bjmy.issn.1006-1703.2020.04.010收稿日期:2019 12 08;修回日期:2020 02 27作者简介:林火真(1964—),女,本科,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血液专业。
Tel:13618010895;E mail:liniz86q@163.com摘要:目的 探究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D28、CD34、CD117表达水平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1例初诊MM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CD28、CD34、CD117表达水平。
结果 (1)101例MM患者共检出42例(41.58%)CD28阳性,35例(34.65%)CD34阳性,40例(39.60%)CD117阳性;瘤细胞表面CD28、CD117表达与MM患者DS分期、骨质破坏相关(P<0.05),CD28与MM患者β2 MG相关(P<0.05),CD34与β2 MG水平相关(P<0.05)。
(2)入组患者随访时间为8~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CD28阳性表达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短于CD28阴性表达组患者(P<0.05),CD117阳性表达组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CD34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情况无相关(P>0.05)。
(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在矫正其他因素后,瘤细胞表面CD28阳性、CD117表达阴性是M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CD28、CD117等表面免疫抗原表达情况与初诊MM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初诊; 免疫抗原; 流式细胞术中图分类号:R551 文献标识码:AExpressionLevelsandClinicalSignificancesofCD28,CD34andCD117inPatientswithNewlyDiagnosedMultipleMyelomaLINHuozhen1,MAChunrong2(1.DepartmentofRheumatology,ChengduFifthPeople′sHospital,Chengdu611130,China;2.DepartmentofHematology,NanchongCentralHospital,Nanchong6379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xpressionlevelsofCD28,CD34andCD117inpatientswithnewlydiagnosedmultiplemyeloma(MM)andtheirrelationshipswiththepathogeneticconditionandprognosis.Methods101patientswithnewlydiagnosedMMadmittedtothehospitalbetweenMarch,2014andDecember,2018wereenrolledinthestudy.Theirclinicaldataandprognosiswerecollected.TheexpressionlevelsofCD28,CD34andCD117weredetectedbyfour colorflowcytometry.Results(1)Amongthe101patientswithMM,therewere42CD28positivepatients(41.58%),35CD34positivepatients(34.65%),and40CD117positivepatients(39.60%).TheexpressionsofCD28andCD117onthesurfaceoftumorcellswererelatedtoDSstageandbonedestructioninpatientswithMM(P<0.05).CD28wasrelatedtoβ2 MGinpatientswithMM(P<0.05),andCD34wasrelatedtothelevelofβ2 MGinpatientswithMM(P<0.05).(2)Thefollow uptimeofthesubjectswas8 60months,andthemedianfollow uptimewas32months.ThesurvivaltimeofCD28positivepatientswas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atofCD28negativepatients(P<0.05).ThesurvivalrateofCD117positivepatients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negativegroup(P<0.05).TheexpressionofCD34wasnotrelatedtotheprognosis(P>0.05).(3)COXmultivariateanalysisshowedthataftercorrectingotherfactors,positiveexpressionofCD28andpositiveexpressionofCD117onthesurfaceoftumorcellswereindependentriskfactorsforpoorprognosisofpatientswithMM(P<0.05).ConclusionTheexpressionofsurfaceimmuneantigenssuchasCD28andCD117isrelatedtotheclinicalsymptomsandprognosisofpatientswithnewlydiagnosedMM.Thesemarkerscanbeusedasreferenceindexestoevaluatepatient′sconditionandprognosis.Keywords:Multiplemyeloma; Newlydiagnosed; Immuneantigen; Flowcytometry285LabeledImmunoassays&ClinMed,Apr.2020,Vol.27,No.4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一种起源于B细胞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或轻链是其主要特征,恶性浆细胞的增生可使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作用受到抑制,弱化骨髓正常造血机能,从而引起骨质破坏、感染、贫血、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因此免疫学相关指标的改变也可为疾病的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参考[1 2]。
多发性骨髓瘤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无控制地积聚的肿瘤。
骨髓中有大量恶性的浆细胞即骨髓瘤细胞增生。
瘤细胞的分布一般是弥漫性的,异常浆细胞浸润骨骼和软组织,产生M球蛋白,引起广泛的骨骼破坏和骨髓功能抑制、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
当血中出现白血病变化时则称之为浆细胞白血病。
本病并不少见。
近年国内发病渐多,但尚缺乏统计数字。
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本病约占各种肿瘤的1%,占造血系统肿瘤的10%~15%。
欧美国家发病率平均2~3/10万人口,患者大多在40岁以上,最高发病年龄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但在青少年中亦有少数患者。
中医古籍无多发性骨髓瘤一词,但颇多述及分属于“骨痹”、“骨蚀”、“腰痛”、“虚劳”、“血证”、“头痛”、“胁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阐明。
动物实验发现遗传因素、慢性感染、慢性炎症刺激(如矿物油、塑料、Freund佐剂)、C型病毒感染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
临床观察提示遗传因素、电离辐射、慢性炎症、自身免疫反应或慢性过敏反应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
在部分病人中可观察到恶性骨髓瘤细胞有染色体异常(如非整倍体、假二倍体及其他染色体结构异常)。
一般认为这些非特异性异常是继发于肿瘤的改变,而非原发性改变。
2.病理 目前认为,可能由于遗传因素和某种获得性因素(如慢性感染)的综合影响,促使某一株浆细胞发生恶变。
恶变的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合成和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最常侵犯骨骼。
病变骨的骨小梁被破坏,骨髓腔内为灰白色瘤组织所充塞,骨皮质变薄或被腐蚀,骨质变得软而脆,可用力切开。
瘤组织切面呈灰白色胶样,有出血则呈暗红色。
瘤组织可穿破骨皮质,浸润骨膜及周围组织。
显微镜下瘤细胞呈弥漫分布,间质量少,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及薄壁血管构成。
小部分肿瘤可有丰富的网状纤维。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要点*导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简称MM)是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
由于骨髓中有大量的异常浆细胞增殖,引起溶骨性破坏,又因血清中出现大量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尿中出现本周氏蛋白,引起肾功能的损害,贫血、免疫功能异常。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应根据血液学、放射学和免疫学三方面的检查而确诊。
(一)临床表现1、症状:①骨骼疼痛或相应骨骼处包块②头晕、疲乏无力、心悸、气促等,不少病人起病时已出现并逐渐加重,晚期更严重。
③肺部和尿路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甚至呼吸困难或尿频、急、痛伴发热。
④鼻出血或血尿等出血表现。
⑤慢性肾脏病或肾功能衰竭常出现于半数病人,有时可出现很早,被误诊为慢性肾炎。
2、体征:病变部位骨骼叩击痛、压迫疼痛加重。
贫血时口唇、结膜和面色苍白。
有出血倾向时,皮肤出现疼斑,或舌、口腔粘膜血泡等。
(二)实验室1、骨髓像骨髓中异常浆细胞10%。
2、骨骼的X线检查:①广泛的骨质疏松。
②局灶性的溶骨性损害③病理性骨折。
溶骨性损害多见于颅骨、骨盆、脊柱、肋骨、股长骨和肱骨的近端。
常呈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形穿凿样透高缺损,边缘清晰,周围无新骨形成现象。
病理性骨折以脊柱的压缩性性骨折最为典型。
3、免疫学检查:相应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IgE升高。
4、尿改变:尿蛋白阳性,尿Bence-Jones蛋白,阳性。
5、血液生化:①球蛋白升高,大多在30~80g/L或更高,正常球蛋白减少。
②血清钙正常或增高,血清磷酸盐正常。
③肾功能衰竭时,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
6、血常规:早期血红蛋白一般在100~110g/L,晚期常80g/L;白细胞计数可正常。
血小板计数常减少。
血片中红细胞可形成钱串状为特征性改变。
因血浆球蛋白增高,因而可影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三)诊断标准按Durie标准:1、主要标准:Ⅰ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
Ⅱ骨髓检查:浆细胞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多发性骨髓瘤的快速正确诊断标准导语:“多发性骨髓瘤” ,可能大家一看到这个名词就会被吓到,又是多发性,又是肿瘤,生怕自己一个不休息就得上了这个病,又担心患上多发性骨髓“多发性骨髓瘤” ,可能大家一看到这个名词就会被吓到,又是多发性,又是肿瘤,生怕自己一个不休息就得上了这个病,又担心患上多发性骨髓瘤之后很难治愈。
其实大家不用过多担心,什么事情都终将会有它的解决办法。
接着小编就为大家讲下多发性骨髓肿瘤的快速正确诊断标准。
一、骨骼疼痛:为多发性骨髓瘤最主要的症状。
疼痛程度一般由轻到重,初起为间歇性微痛,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发展为连续性剧痛。
疼痛部位以腰背部脊椎为最多,其次为胸肋、四肢。
二、.骨髓:出现一定比例的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主要为原始浆细胞或幼稚浆细胞)或组织活检证实为骨髓瘤细胞。
三、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可在血清蛋白电泳的γ区或β区或α2区出现一窄底高峰,又称M蛋白)或尿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即尿本周氏蛋白)。
四、无其他原因的溶骨性病变或广泛骨质疏松。
五、临床症状:贫血、感染(发热)、出血(皮下出血等)、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等。
实验室诊断:以贫血为主。
血液中出现M蛋白。
异常免疫球蛋白根据分型某一项增高如:IgG IgA IgM IgD IgE、轻链型等,尿中出现本周是蛋白、血沉增快、外周血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骨髓中大量出现骨髓瘤细胞等。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主要靠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
骨骼的X线片可有比较典型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可辅助诊断.小编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大家可以对照上面的方法在家里自己诊断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CD117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韩志;申晟;秦晓飞;王庆丰【摘要】目的探讨CD117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洛阳正骨医院保存的骨肉瘤组织标本及肿瘤周围正常骨组织标本各4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肉瘤组织及正常骨组织中CD117的表达,分析骨肉瘤组织中CD117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骨肉瘤组织和正常骨组织中CD11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 (24/45)、0.0% (0/45),骨肉瘤组织中CD117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骨组织(r=32.727,P<0.05).骨肉瘤组织中CD117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转移及TNM分期有相关性(P<0.05).结论骨肉瘤组织中CD117表达上调,且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肿瘤转移及TNM分期有相关性,CD117可以作为骨肉瘤恶性程度的判断指标.【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5)011【总页数】3页(P988-990)【关键词】骨肉瘤;CD117;免疫组织化学【作者】韩志;申晟;秦晓飞;王庆丰【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脊柱科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洛阳47100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脊柱科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洛阳47100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脊柱科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洛阳47100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脊柱科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洛阳4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1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非造血性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25岁以下患者居多[1]。
骨肉瘤恶性程度高,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出现肺部转移,预后差。
单纯手术治疗患者的5 a生存率仅10%~20%,手术联合术前、术后化学治疗患者的5 a 生存率可达到50% [2-3],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由于耐药等原因治疗效果差。
CD117是由人类原癌基因c-KIT编码的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