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表现
- 格式:pptx
- 大小:5.81 MB
- 文档页数:60
【漫谈】骨恶性肿瘤及转移瘤影像表现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骨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恶性浆细胞在骨髓中无节制地增殖,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生成。
常在血及尿中伴有异常本周蛋白,偶尔在肿瘤或其他器官中伴有淀粉样物沉积。
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
多发性骨髓瘤常起自含红骨髓的骨骼,最常侵犯的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头颅和长骨。
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疼痛,最先是背部和胸部疼痛。
进行性贫血多见。
影像学表现错综复杂,表现不一。
脊柱CT的表现可以仅为单纯的骨质稀疏,但更常见的是多发性溶骨性破坏,无论是单纯性骨质疏松还是多发性溶骨性破坏,均常伴有椎体的多发性压缩性骨折。
骨髓瘤组织可突入椎管至硬脊膜外,或由椎间孔进入椎管,产生脊髓或马尾的压迫症状,晚期同样可侵犯椎弓根、椎弓、横突和棘突。
肋骨病变常表现为带状破坏和细小的溶骨性破坏似穿凿状,偶尔伴有软组织肿块。
【病例】1、患者男性,74岁。
主诉:反复咳喘10余年,加重1月,既往腰椎椎管狭窄及腰椎压缩性骨折,最近腰痛明显。
胸部CT纵隔窗(Fig.6-4-1-a~b)示:左肋骨侵蚀性破坏,原因待查。
腰椎CT软组织窗(Fig.6-4-1-c~e)及CT骨窗(Fig.6-4-1-f~h)示:腰椎骨质疏松,L4骨性椎管狭窄。
但后来证实为骨髓瘤。
经验教训:由于对骨髓瘤肋骨的带状破坏没有足够认识,同时对椎体及附件均有溶骨性破坏误认为单纯的骨质疏松,导致未能提出骨髓瘤可能的诊断。
二年半后因左侧胸壁出现包块,再检。
胸部CT纵隔窗(Fig.6-4-1-a′~d′)示:多发性骨髓瘤,左前第5肋及左后第7肋骨质溶骨性破坏,并形成软组织肿块向左胸壁侵入。
2、患者女性,53岁。
主诉:间断乏力伴腰痛1月余。
查体:脊柱生理弯曲消失,胸椎略向后隆起,轻压痛。
胸椎CT平扫(骨窗)(Fig.6-4-2-a~c)示:胸椎椎体及附件交织呈网状溶骨性改变,骨髓瘤可能。
二、软骨肉瘤软骨肉瘤是起源于软骨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由肿瘤细胞形成软骨性基质,其发病情况,仅次于多发性骨髓瘤和骨肉瘤而居第三位,以30~60岁多发,好发于扁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IMAG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15卷 第7期 Vol.15 No.7 1999多发性骨髓瘤的MRI表现张华 潘自来 江浩 丁晓毅 管永靖 宋琦 倪根雄 沈军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MRI表现。
方法 分析23例多发性骨髓瘤的MRI表现类型。
结果 MRI类型包括:正常型3例(13%);弥漫型8例(34.8%);灶型7例(30%);弥漫加灶型2例(8.7%);“盐和胡椒”型3例(13%)。
5例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4例见于弥漫型。
结论 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MRI分型有助于观察其骨髓异常的状况,其MRI表现可能与临床分期及预后有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 骨髓瘤,多发性 磁共振成像MRI Features of Multiple MyelomaZhang Hua,Pan Zilai,Jiang Hao,et alDepartment of Radiology,Ruijin Hospital,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025) [Abstract]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MRI features of multiple myeloma.Methods The MRI patterns of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in 23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were analyzed.Results MRI patterns included:3 normal(13%);8 diffuse(34.8%);7 focal (30%);12 diffuse and focal (8.7%);3‘salt-and-pepper’(13%).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ere found in 5 patients,and 4 of them occurred in diffuse patterns.Conclusion The MRI grouping is helpful in assessing the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of multiple myeloma,the MRI features may correlate to clinical stage and prognosis. [Key words] Myeloma,multiple MRI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以原发性恶性浆细胞在骨髓中无节制地增殖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生成为特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以浆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殖而引起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
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在X线检查中,多发性骨髓瘤的骨质破坏表现为多发性小圆形透亮区,骨质呈“蜂窝状”改变。
这种表现称为“骨砂样改变”,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X线征象之一。
此外,骨瘤、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也可
见于X线片上。
CT检查对于评估骨髓瘤的生长情况和周围结构的受累程度具有重
要意义。
在CT图像上,多发性骨髓瘤呈多灶性分布,可见到病灶周围软组织肿块和邻近组织器官的受累情况。
CT检查有助于及时明确病变
的范围和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MRI检查是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
MRI技术对
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敏感,可以清晰地显示骨髓瘤的部位、大小、形态
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在MRI图像上,多发性骨髓瘤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影像,病变周围软组织也可能受累。
核素显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放射性
同位素的摄取和分布情况能够清晰显示骨骼的代谢活动和异常改变,
对于病变的定位和评估至关重要。
核素显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
地进行诊断,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
X线、CT、MRI和核素显像技术各有优势,结合应用可以全面评估病变的特点和范围,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案,做到及时明确诊断,有效进行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表现探讨发表时间:2014-03-19T11:05:56.343Z 来源:《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作者:于洋张倩(通讯作者)[导读] 发病率为2~3/10万,男女比例为2:1,大多患者年龄>40岁[1]。
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于洋张倩(通讯作者)(唐山市第三医院影像科河北唐山063100)作者简介:于洋(1977 11-),男,汉族,籍贯: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职务及职称:主治医师,从事专业:医学影像诊断。
通讯作者:张倩(1977 10-),女,汉族,籍贯: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职务及职称:主治医师,从事专业:医学影像诊断。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MM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或临床证实的29例MM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
结果:29例MM中,X线平片阴性4例,CT阴性2例,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及骨质破坏。
结论:MM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临床、影像、实验室与病理相结合可显著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X线平片;CT;MRI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311-0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肿瘤,可发生在多处骨骼,每处骨骼又可发生多处病灶,故常称为多发性骨髓瘤。
发病率为2~3/10万,男女比例为2:1,大多患者年龄>40岁[1]。
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性,误诊率很高。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MM的检出率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诊断医师对本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率,现将本院近年来经骨髓穿刺、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0~2010年经骨髓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的MM患者29例,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39~78岁。
[腰椎影像]“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多发性骨髓瘤定义●单克隆浆细胞的多灶性、恶性增殖,导致特征性骨骼畸形,伴有贫血和肾脏疾病症状和体征●通常表现为骨痛●患者可主诉脊柱或其他受累骨的深层钝痛●可由表面上看来轻微的创伤诱发●背痛致腰椎活动较差●典型的疼痛放射至腰部和臀部,且不遵守相应的神经分布规律●可出现神经根和脊髓病变流行病学●多见40~80岁的中年人群中发病●发病率:男性>女性●多见于非裔美国人●亚洲人较少发病●常出现贫血和肾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易发生淀粉样变性病●受到电磁辐射和接触农药后易发病●艾滋病患者易发病影像学检查●X线■评估骨骼●MRI■全身MRI可替代骨骼X线评估■脊柱MRI可以评测局灶性脊柱疼痛或神经痛影像学表现●局灶性、境界分明的骨溶解和破坏区●很少发生硬化性骨髓瘤●MRI上可见典型的沉积病灶:■圆形■T1加权MR影像呈低强度信号■T2加权或短阵T1反转恢复MR影像呈高强度信号●可因红骨髓再生或弥散性骨髓瘤致弥散性骨髓改变●多见骨质疏松性骨折,较病理性骨折易发其他检查●当出现神经根病变时建议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实验室检查明确血清钙水平●血清蛋白电泳鉴别单克隆丙球蛋白病●尿液分析排查本-周蛋白尿(Bence Jones proteinuria)鉴别诊断●椎体的成骨细胞转移性疾病●椎体血管瘤治疗●抑制破骨细胞吸收药物,包括双磷酸盐类、降钙素和金霉素●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贫血●化疗●反应停●骨髓移植●保守治疗,包括局部冷、热疗,单纯止痛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保守治疗无效或疼痛限制日常生活活动时行硬膜外或关节突关节局麻药与甾体激素局部阻滞可以缓解症状●椎体骨折或塌可行椎体成形术●由于椎管狭窄导致持续性疼痛或进展性神经系统症状时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图1患有腰痛的老年患者。
前后位(A)和侧位(B)X线示L2椎体可能不全骨折,伴轻度L3椎体终板塌陷。
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影像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68岁,男性多于女性。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1],并且发病年龄提前。
本病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困难,漏、误诊断率高。
我们搜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底资料完整并经过骨髓穿刺证实的骨髓瘤20例,分析其X线和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20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8~70岁,平均59岁。
临床表现:骨痛18例,贫血15例,发热16例,病理性骨折8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降低15例,血小板降低6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不同程度降低10例,血红蛋白升高10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6例,血清球蛋白升高,致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9例,血钙升高10例,尿本-周蛋白阳性8例。
所有病例做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涂片;骨髓瘤细胞15%~90%。
全部病例摄头颅、脊柱、四肢长骨X线平片,骨盆和胸部正侧位片。
部分病例选择性头颅、胸部、脊柱和骨盆CT检查。
2 结果20例骨髓瘤中,X线阴性4例,X线和CT检查均为阴性2例。
其余16例均有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型的骨质异常。
(1)颅骨(10/20):单纯广泛颅骨骨质疏松2例。
“穿凿样”骨质破坏8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直径1mm~30mm不等的圆形骨质缺损区,边界清晰,无硬化环。
(2)肋骨(8/20):骨质疏松2例,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3例,单纯溶骨性破坏3例。
(3)脊柱(15/20):骨质疏松3例,骨质破坏12例,表现多个椎体骨质弥漫性斑片状溶骨性破坏,伴有或不伴软组织肿块。
椎体破坏伴病理性骨折5例,15例骨质破坏中,8例X线平片显示椎弓根破坏,CT发现12例椎弓根破坏,4例伴有椎板、棘突、横突等附件骨质破坏,椎间隙保持完整。
(4)骨盆(10/20):骨质疏松3例,溶骨性破坏7例,伴有或不伴有软组织肿块。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分析段书峰【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 90例经临床确诊的多发性患者骨髓瘤依次采用X线、CT及MRI检查,对这3种检测方法的检出阳性率进行比较,总结出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和MRI技术的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T检查的检出率与采用MRI技术检查的检出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虫蚀状骨质破坏或多发穿凿状及广泛的骨质疏松.CT、MRI技术对于早期及小病灶检出率高,可更好地补充X线检查.【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年(卷),期】2012(025)001【总页数】2页(P66-67)【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作者】段书峰【作者单位】南通市肿瘤医院影像科,江苏南通2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原发于骨髓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生所引起的恶性骨肿瘤,因起病缓慢,症状、体征多样化,临床误诊、漏诊率极高。
充分掌握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尤为重要。
本文选取90例我院临床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资料,分析多种影像学检查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南通市肿瘤医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9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32~75岁,中位年龄54 岁;病程 0.5 ~6.0 a,中位病程2.8 a。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有:出血、贫血、尿浊、尿频、发热、蛋白尿、全身乏力、肺部感染。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采用2003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新修订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
1.2 影像设备及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西门子公司全身螺旋CT扫描机,MRI扫描采用GE公司的MRI扫描仪。
所有病例摄取头颅、脊柱正侧位、骨盆及胸部正位X线平片,其他部位的摄取包括:肱骨、股骨和胸骨及肩关节等。
---------------------------------------------------------------最新资料推荐------------------------------------------------------ 多发骨髓瘤和多发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1 多发骨髓瘤和多发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多发骨髓瘤和多发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关键词多发骨髓瘤多发转移瘤影像学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与多发骨转移瘤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
多发骨髓瘤为发生于 B 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为了提高多发骨髓瘤与多发骨转移瘤的诊断水平,本文从影像学(包括 X 线、CT、MRI、ECT)和临床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以提高对这两种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
首先从影像学诊断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多发骨髓瘤好发于富含红骨髓的部位,如颅骨、脊椎、肋骨等。
而骨转移瘤全身皆可发生,但以骨盆、脊柱、颅骨和肋骨最多见。
影像学方面的检查主要是骨骼的普通 X 线片、CT 及核素骨扫描及 MR 检查。
X 线平片:MM 常有广泛的骨质疏松、多发骨质破坏,生长迅速者破坏区如穿凿状、鼠咬状,无硬化边及骨膜反应,生长缓慢者破坏区呈蜂窝状、伴有骨膨胀[1]。
骨转移瘤 X线表现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
以溶骨型多见,骨质骨破坏边界较模糊且形态不规则。
1 / 6多伴成骨形成,溶骨性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且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有原发病灶存在[2]。
MM 骨破坏数量较多,范围较广,大小相近,2 而骨转移瘤则相对稀少,大小不一,差别悬殊,当下颌骨发生破坏时,应当首先考虑 MM。
CT:MM 典型表现为松质骨内弥漫分布的边缘清楚的骨性破坏区,呈圆形及类圆型病灶,病灶边缘大多清楚,即穿凿状的骨破坏,大小多在0.5~1.5cm 范围,而无明显骨膜反应,常见软组织肿块,脊柱常可见病理性骨折,胸骨、肋骨破坏常呈膨胀性,膨胀程度可非常明显,病变部位骨小梁消失,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的软组织密度灶替代,对邻近软组织为压迫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