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331.00 KB
- 文档页数:51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础引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础是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实施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福祉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经济、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持,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能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在不同国家中的实施情况。
社会救助的定义与作用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帮助那些因自身经济条件、疾病或残疾等原因而无法获得基本生活需求的人们所提供的经济援助和服务。
社会救助的目标是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人权,并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社会救助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社会救助的最基本作用是帮助弱势群体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食物、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2.促进社会公平:社会救助能够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
通过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社会救助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实现社会公平。
3.提升社会稳定:社会救助能够降低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减少社会动荡。
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和社会支持,社会救助可以减轻弱势群体的压力,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福利的定义与作用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社会福利包括教育、医疗、住房、退休金等方面的福利设施和服务。
社会福利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的目标是向所有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和住房等。
这些服务的提供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保障个人权利:社会福利可以帮助个人享有基本的人权,包括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得医疗保健和居住在安全的住房中等。
通过提供这些福利设施和服务,社会福利能够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
3.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的实施可以促进社会的综合发展。
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等福利设施和服务,社会福利能够提高人民的技能水平和知识水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第十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从属于社会救助,服务于社会救助,致力于通过为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提升社会救助的质量。
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掌握)本考点2012年以后未考过,属于基础性的知识,考生需要理解和掌握。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1)社会救助是指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2)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
(3)它以家计调查为基础,由政府和社会为陷入贫困的城乡困难家庭提供直接的物质救助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二)社会救助的内容1.最低生活保障2.特困人员供养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 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各地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开展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属于特困人员供养范畴。
特困人员供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供基本生活条件;二是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三是提供疾病治疗;四是办理丧葬事宜。
特困人员供养采取在当地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或在家庭分散供养两种形式,由特困供养人员自行选择。
3.受灾人员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是指国家对遇到自然灾害致使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使之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并逐步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能力的一项救助制度。
受灾人员救助的内容主要包括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政府还应当及时核实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
此类救助具有突发性、应急性等特点。
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为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的基本生活救助,也属于受灾人员救助范畴。
第十章社会救助一、教学内容社会救助概述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慈善事业二、教学要求理解社会救助的含义掌握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理解最低生活保障的概念及目标和原则了解慈善事业的内涵一、社会救助的含义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
其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失去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它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子系统,目的在于通过救灾济贫和扶贫帮困等措施来缓解最困难的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公民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以立法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均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2)社会救助的对象是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具有最低保障性质。
(3)社会救助保证的仅仅是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因此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保障水平是最低的,和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
社会救助的对象按贫困的原因可分为:1、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人,“三无人员”。
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长期患病者、未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和配偶的老人。
2、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人。
3、城乡贫困者。
包括因地处贫困地区而收入过少;有工作能力的劳动者找不到合适工作或失业;家庭人口过多、缺乏劳动力及劳动技能或家庭主要劳动者生病伤残等。
按地区分:贫困地区是指按人口平均收入低于一定两标准的地区。
按人群划分:儿童救助、老人救助、妇女救助、残疾人救助、失业者救助、病人救助等。
按救助期限划分定期救助和临时救助。
二、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
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国家称之为“贫困线”制度。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课程知识要点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罗马正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最低性)和内容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应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国1935《社会保障法》)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第三章生活救助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危机问题)与特征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第四章医疗救助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第五章住房救助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六章教育救助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第七章灾害救助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现金,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第八章失业救助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第九章司法救助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异同4、实施司法救助的条件(法律和经济条件)5、司法救助的特殊对象第十章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1、经济学的横向公平和伦理学的纵向公平的含义2、社会福利制度中公平的主要内容与形式3、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社会福利的涵义、特征、内容和功能2、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3、我国传统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4、我国民政福利事业与福利企业(性质、兴办的条件)我国职业福利、社区服务、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第十二章老人福利1、老人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2、西方国家老人福利的共同特征3、我国传统社会老人福利的基本特征4、我国老人福利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及对策思路第十三章妇女儿童福利1、妇女儿童福利的内涵、特征与功能2、妇女儿童福利的内容3、我国妇女儿童福利的主要内容。
课程知识要点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罗马正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最低性和内容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应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国1935社会保障法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第三章生活救助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危机问题与特征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第四章医疗救助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第五章住房救助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六章教育救助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第七章灾害救助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现金,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第八章失业救助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第九章司法救助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异同4、实施司法救助的条件法律和经济条件5、司法救助的特殊对象第十章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1、经济学的横向公平和伦理学的纵向公平的含义2、社会福利制度中公平的主要内容与形式3、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社会福利的涵义、特征、内容和功能2、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3、我国传统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4、我国民政福利事业与福利企业性质、兴办的条件我国职业福利、社区服务、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第十二章老人福利1、老人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2、西方国家老人福利的共同特征3、我国传统社会老人福利的基本特征4、我国老人福利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及对策思路第十三章妇女儿童福利1、妇女儿童福利的内涵、特征与功能2、妇女儿童福利的内容3、我国妇女儿童福利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学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学第九章社会救助1:社会救助的概述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和社会支持给予那些处于贫困、无助或特殊困境的人群。
本章将重点介绍社会救助的相关内容。
2:社会救助的分类2.1 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给予贫困人群及时帮助而提供的一次性资金或物品援助。
临时救助通常由义工组织、慈善机构或某些部门提供。
2.2 生活救助生活救助是指针对贫困人群提供生活必需品、住房、医疗保健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援助。
生活救助通常由社会福利机构或的社会救助机构负责提供。
2.3 经济救助经济救助主要是以资金形式提供援助,帮助贫困人群解决生活困难。
这类援助可以是直接发放资金、补贴、助学金等,以提升受援助人的经济状况。
3:社会救助的申请流程3.1 审核申请资格社会救助申请人需要提交相关资料,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后确定是否具备申请资格。
申请人需要提供个人联系明、家庭收入证明、财产证明等文件。
3.2 申请流程社会救助的申请流程通常包括填写申请表格、提交相关证明文件、面试或调查等环节。
申请人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逐步完成各项手续。
3.3 审批和发放经过申请人资格审核后,相关部门将根据申请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审批并发放相应的救助金或救助物品。
4:社会救助的法律保障社会救助在法律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和规范。
相关法律主要包括《社会救助法》、《社会工作法》等。
这些法律为社会救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5:社会救助的案例分析5.1 农村贫困救助通过农村贫困救助项目,提供资金援助和产业扶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条件。
5.2 城市低保救助城市低保救助是指城市中经济特别困难的人群,可以享受提供的经济救助和生活保障。
6: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社会救助申请表格、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和申请资格审核标准等。
7:法律名词及注释7.1 社会救助法:指我国制定的社会救助相关法律,主要规定了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救助对象和救助方式等。
社会救助制度的宪政理论基础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宪政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为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一、人权保障理论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
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它包括了人们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权利。
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目标就是保障贫困、弱势人群的基本生存权利,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住所、医疗等生活必需品。
从宪政的角度来看,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的人权。
当一部分公民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时,国家应当介入并提供必要的救助。
这不仅是对公民个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国家履行其职责的体现。
如果国家未能建立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公民的生存权,那么就可能违背了其在宪政框架下的责任。
二、平等原则平等是宪政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去追求幸福和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现实中存在着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救助制度的存在有助于减少这种不平等。
它通过向贫困和弱势群体提供援助,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与其他社会成员在资源占有和机会获取方面的差距。
这种援助不是为了创造绝对的平等,而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差距,使社会更加公平。
在宪政框架下,平等原则要求国家对待所有公民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些人的贫困或弱势地位而忽视他们的需求。
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正是国家落实平等原则的具体行动,体现了国家对所有公民的平等关注和尊重。
三、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强调社会的制度和安排应当公平合理,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应得的东西。
社会救助制度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一部分人因为自身无法控制的原因陷入贫困和困境时,如果社会对此置之不理,那么就会破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救助制度通过对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帮扶,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使社会的利益分配更加公正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