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类分析 共79页共81页
- 格式:ppt
- 大小:10.24 MB
- 文档页数:8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是指中国企业通过购买或兼并外国企业来实现国际化经营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不断涌现,成为国际并购市场的重要力量。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典型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
首先,中国联通收购巴西电信。
2010年,中国联通以74亿美元收购了巴西电信公司的股权,成为中国企业首次在拉美地区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并购案。
这一收购不仅使中国联通在巴西市场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跨国并购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次,海尔收购高克。
2016年,中国家电巨头海尔以58亿美元收购了意大利家电公司高克,这一交易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海尔通过这次收购,不仅扩大了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还获得了高克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提升了海尔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再次,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
2017年,中国化工以430亿美元收购了瑞士农药巨头先正达,这一交易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化工行业并购案。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化工不仅获得了先正达在全球农药市场的领先地位,还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在国际化工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后,腾讯收购Supercell。
2016年,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以84亿美元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的84%股权,成为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在游戏行业进行的最大规模的跨国并购案。
这一收购不仅使腾讯在全球游戏市场上占据了更大的份额,还为腾讯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以上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多样性和全球化特点。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将会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相信在中国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会不断提升,为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跨国并购成为了许多企业扩张业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跨国并购案例,来探讨这一现象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案例背景,2015年,中国电子巨头华为公司宣布收购德国企业KUKA,这一交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KUKA是一家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制造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而华为则希望通过收购KUKA来进一步扩大其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影响力。
首先,跨国并购对于企业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收购KUKA,华为得以快速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弥补了自身在这一领域的短板。
同时,KUKA也能够借助华为在全球市场的渠道和资源,实现更快速的国际化发展。
这种战略布局不仅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还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其次,跨国并购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往往具有各自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
通过跨国并购,企业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从而推动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华为收购KUKA后,不仅能够将自身在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优势与KUKA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还能够通过合作共享技术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技术创新。
此外,跨国并购还对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通过收购KUKA,华为不仅能够进入德国市场,还能够借助KUKA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实现全球市场的快速拓展。
这种国际市场拓展不仅有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跨国并购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收购KUKA,华为不仅实现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布局,还推动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实现了国际市场的快速拓展。
然而,跨国并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文化融合、管理体系整合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需要谨慎选择合作伙伴,充分评估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实现跨国并购的双赢局面,为自身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的发展战略。
其中,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并购美国跨国公司通用电气(GE)的案例备受瞩目。
本文以海尔并购GE为例,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动因、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的收益。
一、案例背景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起初只是一家小型冰箱厂,通过长期的转型和发展,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业的巨头。
而通用电气(GE)则是一个拥有多元化业务的全球性电气设备制造和综合服务提供商。
在2016年,海尔集团以5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收购,成为GE家电的控股股东。
二、动因分析1. 打开全球市场:海尔通过并购GE,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海尔通过收购GE家电,实现了在北美市场的快速扩张,加快全球布局的步伐。
2. 构建全球供应链:GE具有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与海尔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此次并购使得海尔能够借鉴GE的供应链经验,优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3. 强化创新能力:GE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在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优势。
通过并购GE,海尔可以借鉴其创新理念和技术优势,提升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三、面临挑战1.文化差异:海尔和GE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在企业整合中出现冲突和摩擦。
如何在并购过程中解决文化差异,保持员工的稳定和积极性是一个重要挑战。
2.风险控制: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市场风险、融资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
如何科学评估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是企业并购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应对的挑战。
四、实现的收益1. 市场份额扩大:通过并购GE,海尔在北美市场的市场份额迅速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海尔可以借助GE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网络,加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和销售。
2. 技术优势提升:GE在创新技术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海尔通过并购GE,获得了GE的技术知识和专利,能够更快速地推动自身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国内跨国公司并购案例
那我给你讲个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吧。
吉利啊,在以前可能很多人觉得它就是个汽车界的小老弟,虽然也在努力造车,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那些大牌汽车厂商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
沃尔沃呢,那可是个老牌的豪华汽车品牌,就像汽车界的贵族一样,安全性能超棒,技术也很牛。
吉利就有个很大的梦想,它想走向世界舞台。
于是呢,吉利就盯上了沃尔沃。
这就好比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小青年,看中了一个虽然有点落魄但底蕴深厚的贵族。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过程也是充满挑战的。
一方面是钱的问题,这就像你要娶一个富家千金,你得有足够的彩礼才行。
吉利到处筹集资金,想办法满足沃尔沃的要价。
另一方面,文化差异也很大。
吉利是中国的企业,有自己的做事风格,沃尔沃是瑞典的企业,有着北欧的企业文化。
这就像两个人来自不同的星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不一样。
但是吉利很聪明啊,它没有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地改变沃尔沃。
它给沃尔沃很大的自主权,让沃尔沃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研发、生产汽车。
就像一个开明的家长,虽然孩子被自己领养了,但还是让孩子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结果呢,这一并购还真的很成功。
沃尔沃在吉利的支持下,发展得还不错,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也有一定的提升。
吉利呢,也借助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自己的汽车技术得到了提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
这就像两个人搭伙过日子,互相成就,一起走向了人生巅峰呢。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分析报告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分析报告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中国企业日益走向国际化,跨国并购成为其拓展海外市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并针对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评估。
通过深入研究和信息梳理,为中国企业制定有效的跨国并购策略提供决策参考。
一、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和技术实力逐渐增强,跨国并购成为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至2019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交易规模呈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
其中,金融、制造业和房地产行业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领域。
在金融领域,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来拓宽国际业务渠道,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例如,中国银行收购了美国银行的美国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平安保险收购了比利时的寿险企业等。
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来获得先进的技术和市场渠道,提升核心竞争力。
例如,中国联通收购了美国通信设备公司Motorola,中国海尔收购了美国的家电品牌GE等。
在房地产领域,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境外房地产资产,来实现资产配置和风险分散。
例如,中国恒大地产收购了英国的伦敦市中心房产等。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更多地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
这些地区的市场规模大、产业发达,对中国企业来说具有比较成熟的市场和技术资源,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护。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国家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跨国并购活动进行限制。
比如,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投资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审查,并对一些中国企业施加限制措施。
其次,文化差异和管理问题。
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往往会面临与外国企业在商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上的差异,这需要中国企业进行适应和调整。
跨国并购成功案例分析_跨国并购经典案例跨国并购是当代企业国际拓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的新策略。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企业跨国成功并购案例分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中国企业跨国成功并购案例分析篇12014年11月12日,锦江国际和美国喜达屋集团联合公布:双方就喜达屋资本出售卢浮集团和子公司卢浮酒店集团100%股权签署相关协议。
经此一役,锦江国际旗下酒店将超过2800家,34万间客房分布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并由此跻身全球酒店排名前8位。
卢浮酒店集团成立于1976年,是欧洲和法国第二大连锁酒店集团,其100%股权由喜达屋资本通过旗下私募股权基金持有,截至2014年6月,卢浮酒店集团布局全球46个国家,拥有、管理和特许经营1115家酒店,91154间客房。
6大酒店品牌覆盖1—5星级,在欧洲的核心市场具高知名度,位于全球领先地位。
锦江国际与其谈判完成后,向旗下经营酒店的上市公司锦江股份发函征询是否作为收购方参与该项目。
锦江股份决定收购并在上市公司履行完成法定程序后即与喜达屋签署了《股份购买协议》。
2015年1月14日,停牌两个多月的锦江股份发布公告,拟以百亿人民币巨资收购卢浮集团100%股权,以期拓展国际化战略。
这是国内酒店业最大一笔海外并购,也是中国证监会于2014年四季度放开上市公司现金并购政策以来,交易金额最大的一起并购案例。
1月30日,锦江股份股东大会以高达99%的赞成率高票通过此项并购案。
锦江股份的战略投资者弘毅投资当日表示,基于对有限服务型酒店行业的看好以及对锦江股份和收购标的管理团队的高度肯定,弘毅投资认可本次收购,并将在未来发展中积极履行股东职责。
“品牌管理协同和客源优势带来看点,通过跨国收购分享出境游市场蛋糕。
预计此次收购有望增厚锦江股份2015年净利润1350万—3800万欧元,按照最新汇率计算,可以增厚公司净利润0.96亿—2.71亿元人民币。
提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开始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
本文在对国际跨国并购发展历程进行简短回顾的基础上,以TCL集团先后三件跨国并购实际案例为样本,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企业在今后参与跨国并购有所帮助。
一、世界跨国并购发展历程跨国并购的基本涵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
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统称。
跨国收购是指在已经存在的当地和外国附属企业获得占有控制权的份额;跨国兼并是指在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和业务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成为一家现有的企业。
本文所提到的跨国并购主要是指跨国收购而不是跨国兼并。
因为跨国收购的目的和最终结果是改变目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不是改变公司(即法人)的数量。
跨国兼并却意味着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变成一个法人,这种情况在跨国并购的案例中是十分罕见的。
跨国并购是近半个世纪来,伴随着企业并购的深入和向外拓展而产生并发展壮大的。
20世纪六十年代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拓展到国际空间,跨越国界的并购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跨国并购浪潮蓬勃兴起,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1989年的跨国并购占全世界企业并购总数的36%,九十年代至今,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整个企业并购浪潮中的焦点。
参与并购的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大,它们之间的“强强联合”使企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
从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情况看,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在1987~1992年6年中约为52%,1993~2001年猛增至79%。
1987~2001年15年中,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约为74%,也就是说,这15年中投向全体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的。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寻求海外并购机会。
这些海外并购案例不仅对中国企业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意大利米兰达公司。
这是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的一次重大收购案例,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一次成功尝试。
通过收购米兰达公司,中国化工集团不仅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进一步巩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中国平安保险收购比利时富通银行。
这次收购不仅使中国平安保险成为了比利时富通银行的大股东,也为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领域拓展了新的局面。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平安保险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国际化经营经验,还进一步提升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
然而,并购案例中也存在失败的案例。
比如,海航集团收购德国德意志银行失败。
这次收购不仅给海航集团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次失败的收购案例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敲响了警钟,也提醒我们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和审慎。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成功的案例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失败的案例则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审慎对待。
相信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将会越来越多,也会取得更多的成功。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跨国并购的案例逐渐增多。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1.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国联想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之一,于2005年以18.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并获得了ThinkPad品牌的所有权。
该交易使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体现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和技术,实现快速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 联想成功的关键在于对IBM个人电脑业务具有战略性的认知,并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了产能和市场份额。
2. 海尔收购高斯贝尔电器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于2016年以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高斯贝尔电器公司。
这次收购对于海尔来说是一次全球布局的重要举措,加强了其在高端家电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显示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声誉的战略意义。
- 海尔通过与高斯贝尔电器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其在高端家电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3. 中国化工收购意大利普拉斯堡中国化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于2018年以7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意大利领先的轮胎橡胶生产商普拉斯堡集团。
这次收购使得中国化工在全球轮胎橡胶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突显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和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 中国化工通过与普拉斯堡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其在轮胎橡胶行业中的综合实力和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以上案例展示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取得了诸多成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这些案例的参考内容体现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的战略思考和成功经验,对于其他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和国际化发展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海外并购。
下面就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首先是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公司先正达。
2015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25亿美元收购了瑞士公司先正达。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笔对外并购交易。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化工集团获得了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的农业化学品和生物科技公司,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其次是中国联通收购巴基斯坦电信。
2016年,中国联通以21亿美元收购了巴基斯坦电信公司PTCL的75%股权。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联通进一步扩大了在巴基斯坦的市场份额,并获得了巴基斯坦电信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经验。
再次是中国平安收购比利时公司富通保险。
2014年,中国平安以20亿美元收购了比利时公司富通保险的保险业务。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平安成功进军欧洲市场,扩大了其国际业务的版图。
最后是中国大唐集团收购巴西公司CSA钢铁厂。
2018年,中国大唐集团以14亿美元收购了巴西公司CSA钢铁厂的51%股权。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大唐集团进一步扩大了在全球钢铁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
以上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这些并购案
例充分展示了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心和能力,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
1. 酒鬼酒收购法国马爹利集团:酒鬼酒是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于2013年成功收购了法国马爹利集团。
这笔交易使得酒鬼酒成为全球最大的白酒生产商之一,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酒业市场的地位。
2. 宝能集团收购荷兰银行ING:宝能集团是中国一家综合性投资集团,于2011年收购了荷兰银行ING的一部分业务。
这次并购让宝能集团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并且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3. 海航集团收购希尔顿酒店集团:2016年,中国海航集团完成了对全球知名酒店集团希尔顿的收购。
这次并购使得海航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运营商之一,并在全球酒店行业有着重要的话语权。
4. 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2016年,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成功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这笔交易使得美的集团成为全球机器人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并且加速了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
5. 蒙牛乳业收购澳大利亚贝拉米公司:蒙牛乳业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2015年收购了澳大利亚贝拉米公司的一部分业务。
这次并购让蒙牛乳业进一步拓展了其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并且提升了其在全球乳制品行业的品牌知名度。
这些案例体现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方面的积极性和实力,同时也加速了中国企
业的全球化发展。
中国跨国并购失败案例跨国并购失败案例以及分析跨国并购失败案例篇12021年6月2日,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就并购悍马品牌签署谅解备忘录,腾中重工将获得悍马品牌所有权益以及高管和运营团队。
但此项并购最后的实现,尚需要获得中国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批准。
2021年7月15腾中重工日表示,公司已经向发改委提交了申请,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一事正式进入官方审批阶段。
对收购悍马和悍马国产两个步骤的审批,分别由商务部和发改委担任之责。
就审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方面,发改委态度尚待明确。
油耗问题是发改委不能通过悍马国产的关键问题。
2021年08月14日由于腾中和通用在商议悍马资产的具体价格上出现了分歧,所以一再延期签约时间。
2021年08月21日腾中重工为了准备接受悍马,正在积极部署相关工作,并挖来奇瑞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奇瑞汽车国际公司副总经理黄志强,准备在上海成立悍马中国的运营团队,主要负责进口悍马在华的销售工作。
2021年08月24日腾中高管准备飞抵底特律与通用展开最后的谈判。
悍马的正式出售协议也将于此次商旅中签订并对外公布。
但交易生效前还需通过中美双方监管部门的批准。
2021年09月29日国家发改委已经彻底回绝了腾中的收购申请,理由为腾中上报的收购报告中,仅仅收购悍马的品牌,不属于发改委核准项目。
2021年10月10日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9日宣布,双方就通用汽车旗下高端全路面品牌悍马业务的出售签署最终协议。
腾中将以1.7亿美元左右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拥有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须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
2021年02月01日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已和美国通用汽车达成协议,将悍马收购交易的最后期限延期一个月。
即将该笔收购交易在1月31日到期最后期限延长到2月底,并同时等待中国监管层的批准。
2021年02月25日(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
跨国企业并购案例分析11701 1107544024摘要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讨论了影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成功的关键因素,以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TCL并购阿尔卡特为例,说明业务整合与企业文化整合分阶段匹配,相互促进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不同业务整合阶段应配以不同的文化整合手段。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业务整合文化整合一、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2004年12月8日,联想公布了与IBM公司关于并购的最终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联想获得IBM PC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的全球业务,以及原IBM PC的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全球的经销网络和服务中心,新联想在5年内无偿使用IBM及IBM-Think品牌,并永久保留使用全球著名商标Think的权利。
2005 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介此并购,新联想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
并购IBM PC后,联想的首要任务就是扭转IBM全球PC业务的颓势。
IBM在1992年推出ThinkPad这是业界首款笔记本,而在2003年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建立ThinkCentre台式机电脑生产线,可随后其台式电脑一直处于亏损中。
联想为扭转原IBM全球PC业务的颓势,并购之后的三年来,联想集团全面推动各项整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并购成功的原因及经验1.战略层面国际化是企业拓展市场空间的有效途径,但是,国际化同样有风险。
“特别是收购像IBM全球PC业务这样的大动作,更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把问题想得透彻,才能让交易不偏离原先的指导思想。
”柳传志解释说,在决定启动这项交易前,联想已进行了三年的多元化尝试,但效果并不太好。
为此,联想对整体发展战略进行了复盘,选择了走“国际化、专注”的道路。
IBM在这时进入联想的视野,从战略上看是入情入理的。
比如,在风险控制方面,起初联想控股董事会存在疑虑,主要是对联想股份被摊薄后能否有足够的利润增长存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