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医之心,行大医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扁鹊长期在民间行医,救世助人,足迹遍及当时的齐、赵、卫、郑、秦诸国,著《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名医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精通医术,尤以外科著称,不求高官厚禄,不分贵贱,以民为重,以医效民;世有皇甫谧,“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有巨著《伤寒杂病论》传世;李时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历时二十七年著《本草纲目》;药王孙思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是大医精诚与高超医术两相结合的医德典范……从古至今,无数的大医践行着仁医准则,悬壶济世,精诚为民。
何谓医者?古人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此谓之医道”,作为医者,需心怀天下百姓,悲天悯人,治疗病痛。
在我国古代就提出医学必须关注人本身,要求医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说过:“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明确指出医只有为君子所用,发挥其济世之功,才合乎道义的要求。
大医孙思邈著《大医精诚》,其内曰:“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又曰:“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孙思邈认为,人命贵逾千金,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与健康;作为一名医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病人着想,不仅需要广泛深入探究医学原理,“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具有一颗慈悲同情之心,具备普救众生之仁爱情怀,“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避忌艰难困苦,亦不得瞻顾后,自虑吉凶,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方能称之为大医。
解人之痛,暖人之心,人没有高贵低贱之分,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平等待之,不卑不亢,“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全身心地为病人着想。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大医精诚医学生读书心得《大医精诚》论述了相关医德的两个异常:第1个是精,要求医者别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别倦。
下面是查字典范文带来的《大医精诚》ҽѧ生读书心得,希翼能够帮到大伙儿。
篇一:大医精诚医学生读书心得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慎重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夫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受说的特别好,就记了下来。
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觉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具特别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别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别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别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
别论是这位大夫的话,依然《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大夫这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浮现过不少不少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别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所以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
祖国医学繁荣进展离别开诸这样类的人。
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模范。
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往常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惊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
该书别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道德价值也很高。
篇二:大医精诚医学生读书心得《大医精诚》论述了相关医德的两个异常:第1个是精,要求医者别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别倦。
第2个是诚,要求医者别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同时要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大医精诚》读书笔记学习医学论著,了解医德医风、职业素养是医药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必备能力,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为医药专业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因此,我花了一段时间拜读学习了中医先贤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读完此书,才真正从中领悟到为什么《大医精诚》被称之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大医精诚》论述了相关医德的两个精髓:第一个是精,要求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个是诚,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并且要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从古至今,文明社会都非常注重道德建设,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那样形成的。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之准则,从而形成了资料丰盛而独具特色的道德传统。
本文作者孙思邈先生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典范,成为历代医录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之一。
其文作为中国古代行医准则,明确地说明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让生命得以敬畏。
若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之心,行大医之道,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我想这个社会会少了些许纠纷多了几分和谐。
外科鼻祖裘法祖先生曾感叹: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济世救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
中国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而精湛的医术本身也是医德内涵中的重要一部分,医生的医德应体现在热爱生命、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实行人道主义。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医德纵然也是一句空话。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命大于天,分秒中的诊断便决定着一条性命的去留、一个家庭的悲欢,因此作为医生需时刻谨慎,一丝不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大医之道浅谈衡愈堂中医门诊中医大家XXX老先生“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病是千变万化的,毫无定式,故而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
为医必须穷尽一生精力,不断精进,才能做到救病患于危难,起沉疴于床则。
大医精诚,精于高超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二者缺一不可,方成就大医。
但莘莘医学之子走出校园,走进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或者是临床工作,或者是基础研究,或者是在条件优越的三甲医院,抑或者是在环境艰苦的基层单位,最终必然会有医术上的差距,但这差距断断不能割裂了高尚医德的传承。
试问现在的医生,有谁的心中还燃烧着当初的热情和理想,那一团熊熊的火焰是不是早已在功名利禄、职称和奖金争夺中熄灭了呢?不要忘记,医生不只是一种安身立命的职业,更是一种治病救人的信仰和追求。
如果医生所拥有的仅仅有高超的诊疗手段,所开具的仅仅是一副副苦极了的汤药;如果医患关系仅仅是金钱与健康的买卖关系,那么,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也终将是无医可治、无药可救的扭曲和病态社会。
话说回来,心中无患者,医生追求高超技术的激情又从何而来呢?所以作为医者,首要应该是医德,要以一颗“大慈恻隐之心”去理解病患的痛苦。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生要给病患信念、希望和关怀,做他们战胜疾病的精神支柱。
医生手中的柳叶刀,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不要忘记用来剖析自己的灵魂。
心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一念成佛,一念又成魔,转念之间,是非乾坤,我们只有凭自己的真心才能辨明医者的方向。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心术不正,见利忘义之人是做不了好医生的。
古人已逝,今人尚痴。
衡愈堂中医门诊XXX便是“大医”践行者之一。
--------引子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医家志士在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在全心济世中不断攻坚克难,使中医学在世界医学领域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否定中医的谎谬神话。
今天、在迸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三秦大地上,一个普通平凡的中医大夫——XXX,他选择的成才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
《大医精诚》读后感一篇《大医精诚》,一篇经典之作,一份“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处处饱含着“大医治病”、“大医之体”和“为医之法”的哲理,朴实无华却又意味深远。
而这些思想,似落花流水般流淌了几千年,也未能载走这经典中的经典,至今仍然透过千年的时空距离影响着世人,给予我们生命的启示和心灵的震颤,教育每个医生都要秉承“大医之心”,行“大医之道”,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医者不计其数,不管是在皇宫中为皇上妃嫔医治的太医,还是在民间开设医馆、维持生计的大夫,抑或是在乡间为百姓看病的赤脚医生,这些医者们都随着漫漫历史长河的流淌而渐渐销声匿迹,唯有那些沉淀下来的是滤去糟粕的精华所在,是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是为人们所称赞的名医们——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为民救世精诚所至,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叶天仕谦逊好学广树医德。
古往今来,名医总是备受百姓尊敬和推崇的;而名医之所以为名医,就在于他们首先是好医生,以百姓的疾苦为疾苦。
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就是摆在所有医者面前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作者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了我们标准答案——“大医精诚”,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毕竟,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人类健康的神圣的捍卫者。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让生命得以敬畏。
而医术的高明和医德的高尚与否,《大医精诚》将其浓缩为两个字:精与诚。
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二者的结合,精诚所至,才能铸就一个优秀的医生。
【医人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校训】一、医人医身医心的内涵和重要性医人医身医心,作为一句古训,自古以来就被广泛传颂。
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旨在强调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医人,意味着医生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和品德修为。
只有医者自身具备了扎实的医学知识和高尚的品德情操,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医者。
医身,强调医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医疗技能和专业水平,不断学习和进步。
医心,则是说医生应该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全心全意地医治病患,而非仅仅把患者视作一个病例或者病房号。
可以说,医人医身医心是医生行医的精髓所在,也是医者的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
医人医身医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一位医生只有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才能够给患者以最为有效和全面的治疗。
它也涉及到医患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当医生心怀善意,患者自然会更加信任和依赖医生,医患双方的交流和合作也将更加顺畅和愉快。
医生的医德素养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医疗风气和社会治安的稳定。
严肃认真的医生,无疑会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救人救国救世的内涵和使命救人救国救世,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和崇高的使命,也是一种时代呼唤。
救人,是说救人于疾苦,是医者天职。
医生不仅仅是医治疾病,更是要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为患者解除生理和心理的痛苦,使他们重新获得健康和幸福。
救国,则是指医生应该把个人的医术和知识投入到国家医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
只有国家的医学事业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造福全体人民,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救世,则是说医者应该有着超越个人的情怀和格局,关心和改善全人类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条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救人救国救世的使命是何等崇高而伟大。
救人,是缓解病患痛苦的天职,更是医者的社会责任;救国,则是医者的民族使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全体国民的健康和幸福;救世,则是医者的世界情怀,是为了全球人类医疗事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幸福的世界。
大医之道经典语录
以下是一些大医之道的经典语录:
医者仁心,仁者爱人。
——《孟子·离娄下》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
——清·赵濂《医灯续焰》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清·赵濂《医灯续焰》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明具备,良工则深究方脉,毫发必穷。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凡为医者,性存仁义,志发勤恳,固人之性命,济人之枯渴者也。
——宋·赵佶《圣济经》古人云:病从口入,皆因不净。
身以心为本,病以食为源。
欲无病而食不节,欲有病而养不充。
此其理也。
——明·万全《养生四要》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魏晋·杨泉《物理论》
这些语录都是强调了医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和道德,以及对待医学和病人的态度。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学之道的追求与践行一、引言“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是医学院校的校训,也是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了医学的双重使命:一是精于医术,以技术服务病人;二是怀有仁心,以大爱精神抚慰病患。
作为医学学子,我们应以此为准则,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同时培养一颗仁爱之心。
二、大医精诚:卓越医术的追求“大医精诚”强调了医术的精进与医德的修炼。
在医学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并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为患者服务。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大医精诚”的理念:勤奋学习: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会议、进行临床实践等方式,不断积累和提升自己的医学知识。
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医术。
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
同时,关注最新的医学动态和技术进展,保持对医学的敏锐性和洞察力。
诚信服务:始终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对患者诚实守信,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尊严。
三、仁心仁术: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仁心仁术”体现了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具备一颗仁爱之心,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
同时,我们还需要掌握仁术,即运用医学技术和知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践行“仁心仁术”的理念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尊重患者:尊重患者的个性和需求,倾听患者的声音,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关爱患者: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关爱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在患者需要时,给予温暖的拥抱和关怀。
敬业精神: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投入医学事业,时刻保持对医疗工作的热情和专注。
无私奉献:在面对生死和困难时,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
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大医精诚医学生读书心得《大医精诚》论述了相关医德的两个异常:第1个是精,要求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下面是带来的《大医精诚》ҽѧ生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大医精诚医学生读书心得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觉说的非常好,就记了下来。
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现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非常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不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
不论是这位医生的话,还是《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医生这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不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
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离不开诸如此类的人。
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榜样。
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
该书不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道德价值也很高。
篇二:大医精诚医学生读书心得《大医精诚》论述了相关医德的两个异常:第1个是精,要求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2个是诚,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并且要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7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大医精诚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7篇《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篇一昨天晚上,正准备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医讲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节目,感觉这篇关于医道医德的文章特别不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今天专门度娘了一下,找到后,通读几遍,特别喜欢,于是便截图下来,以自勉。
袁树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说:“先君子课读之暇,尝以医卜二学授阜曰:读书而达,固可身列庙堂,为苍生造福;读书而不达,亦可藉一艺以自立。
昔贾谊有云: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
良以卜可决疑,医可疗疾,同为民生日用所须。
”自古医易同源,古之善医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绪,命理大师袁树珊,都是名医世家。
一生从医从卜,两不相误。
两位名家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易学造诣也高深无比,王师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师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经典之作,是后人习命习卜的必读之书。
古之医易名家在从事医易的过程中,不但要求自己医术易术精湛,而且特别重视德行,像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还有袁树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读起来,让人深深地感动,倍感亲切,特别是《大医精诚》中所述正像观世音菩萨的大愿一样,让人觉得温暖敬畏。
那种不讲贫富贤愚,不论仇亲,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境界么?对比古人,想想自己,简直是无地自容。
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他的层次,所以在今后的易卜过程,还是需要向古人学习,不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进一步,以来人之苦,视若自己之苦,以来人之念为己念,以人为本,以己为末,精诚待人,至诚感召来人。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篇二《大医精诚》一文出自药王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读《大医精诚》心得体会:立足本职,乐于奉献近期,市卫生局在全市卫生系统范围内,开展了《“弘扬大医精诚精神、深化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卫生服务水平”》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本人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先贤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和一些优秀的专家代表的简介和访谈,从中领悟到了为何《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书中对优秀的好医生提出了准则: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为百姓解除病痛,还应拥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让百姓拥护尊重和爱戴。
“大医精诚”就是要求我们要秉承“大医之心”,行“大医之道”,“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树立“一切为病人,为病人一切”理念,才是患者和老百姓心中的好医生。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我们作为医生的真实写照,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人命大于天,因此我们要时刻谨慎,一丝不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们要有传染病专家姜素椿那种敬业、奉献、创新的精神;也要有钟南山院士的“五干精神”作为航标:首先要肯干,其次是能干,第三是善干,第四是恒干,第五是敢干。
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了、落实了,还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这就是对我们工作的不懈动力和源泉,才能铸成大事,才能行“大医之道”。
孙思邈在对“良医”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从这句释意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好医生,我们既要胆大开展诊疗活动,又要细心耐心地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发展和演变;既要处理好各种层次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疗事故和纠纷,又要管好自己,不要让金钱、名利、地位侵蚀自己的灵魂。
做到“心中无凡事,不怕鬼敲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患者身上,一心扑在工作上,用在钻研业务、技能、学术上。
文/尹珊珊 王小玫 图/宗爱迪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大医之道The 4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nan:The Practitioner Braving in Medical Treatment作为泉城区域医疗中心的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是这样一家医院:始终践行着“患者至上”的价值理念,不遗余力地为患者满意而努力;70年峥嵘岁月,十几代医者耕耘求索,用领先的设备、精湛的医术让无数患者康健;用真诚、仁爱对待每位患者,给他们家的温暖……2015年,在济南市卫计委党委正确领导下,市四院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工作,努力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着力改进医疗服务设施,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医患沟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任务指标同比提高。
患者至上市四院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升境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制定《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服务管理奖惩制度》,针对医疗服务各环节制定详细的奖惩措施并严格落实。
民主评议工作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升聘任等挂钩,切实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在医疗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医疗服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认识到这一点的四院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开通危重患者绿色通道“一卡通”和“套餐式”服务,实行危重病人先诊疗后付费;完善防撞扶手、防滑坡道等便民设施;设立自动取款机、自动查询屏、化验单自助打印机;专职导医队伍陪同“三无”患者及行动不便患者检查治疗;增开周末省市医保门诊就医窗口,畅通省医保异地结算服务。
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大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安装电子排号系统,并推出手机APP“四院网医”服务。
服务温馨为了优化就医环境和服务设施,四院新医疗综合楼开工建设,建成后规模将达到58867平方米,拟增加床位553张,停车位700个;最新引进大型血管造影机、高端彩色心脏超声、腹部超声、血管腔内超声、血流量仪、麻醉机等设备,运行良好。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扁鹊长期在民间行医,救世助人,足迹遍及当时的齐、赵、卫、郑、秦诸国,著《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名医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精通医术,尤以外科著称,不求高官厚禄,不分贵贱,以民为重,以医效民;世有皇甫谧,“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有巨著《伤寒杂病论》传世;李时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历时二十七年著《本草纲目》;药王孙思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是大医精诚与高超医术两相结合的医德典范……从古至今,无数的大医践行着仁医准则,悬壶济世,精诚为民。
何谓医者?古人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此谓之医道”,作为医者,需心怀天下百姓,悲天悯人,治疗病痛。
在我国古代就提出医学必须关注人本身,要求医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说过:“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明确指出医只有为君子所用,发挥其济世之功,才合乎道义的要求。
大医孙思邈著《大医精诚》,其内曰:“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又曰:“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孙思邈认为,人命贵逾千金,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与健康;作为一名医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病人着想,不仅需要广泛深入探究医学原理,“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具有一颗慈悲同情之心,具备普救众生之仁爱情怀,“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避忌艰难困苦,亦不得瞻顾后,自虑吉凶,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方能称之为大医。
解人之痛,暖人之心,人没有高贵低贱之分,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平等待之,不卑不亢,“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全身心地为病人着想。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大医精诚以医者心行车之道作者:刘通来源:《汽车与驾驶维修(汽车版)》2017年第02期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言:作为一名医生,第一要“精”,即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要“诚”,即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真诚之心。
2006年,比亚迪把孙思邈“大医精诚”的理念引入售后服务,推出了比亚迪精诚服务品牌,秉承“精于勤,诚于心”的服务理念,在为用户提供优质售后服务的同时,比亚迪也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大医精诚,不忘初心砥砺行修车如医人,同治病一样,解决用户车辆问题是售后服务的首要任务,这离不开比亚迪售后服务人员专业的服务技能,而精湛的服务技能则源于服务团队的专业。
截至2016年底,比亚迪在全国建立了600多家服务网点,其中300多家已开通新能源汽车维修权限,万余名经过专业培训认证的售后服务人员利用全套新能源汽车专用维修工具和行业内最先进的专业远程诊断系统,为用户提供安全、专业、高效的售后服务。
除了提供“被动”的维修服务,一直以来,比亚迪还积极主动地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增值服务与关爱活动。
十一项免费健诊服务全面细致:四季精诚服务节,无论春夏秋冬都给予爱车无微不至的呵护;比亚迪梦想影院震撼视听,带给用户尊贵体验:迪车讲堂、迪车微讲堂,为用户提供最细致的汽车养护知识……比亚迪售后服务团队始终坚持用真诚的服务感动用户。
比亚迪售后服务坚持不懈的努力得到了业内专家与媒体的一致认可。
继2014年、2015年,比亚迪售后服务分别荣获中国汽车服务金扳手奖“技术贡献奖”、“新能源服务奖”之后,2016年,比亚迪再次荣膺2016中国汽车服务金扳手奖——用户忠诚度奖。
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用户的满意是对比亚迪售后服务最大的褒奖。
作为比亚迪秦的车主,陕西西安的李文对比亚迪的售后服务赞不绝口。
“硬件设施相对合资品牌,有过之而无不及,工作人员更是热情周到,这里环境干净整洁,并且这里的维修设备很专业、很先进。
刘玲博士:医者之大在於仁心作者:来源:《华人经济》2016年第06期她出生於医学世家,幼承庭训,耳濡目染,生一颗医者之心,习中医之术。
她自小生活的环境中满屋子飘散着或浓或淡的中药味,在她还不识某味中药药性,不识其名,她已经记住了它的味。
入行医学,似乎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在医学的领域,她深耕细作,孜孜以求,学无止境。
家族中“愿将人病犹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的仁者情怀感染了她。
怀一颗仁爱之心,在圣洁的岗位上,她亦履行一份厚重的职责,行医之根本,杏林春暖。
於是,从行医的那一刻起,医术是她行医之根本,医德是灵魂,爱则是主流。
幼承庭训生医者心刘玲博士出生於医学世家,其外祖母是一位医师,擅长妇科与儿科,父亲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中医师,母亲为註册护士,伯父及伯母分别是中、西医药剂师,妹妹是牙医,家中还有一位眼科医生,一位妇科医生,两位正在读博士的肿瘤科医生。
与许多人相比,她多了一份习医的优良条件和浓郁的习医氛围。
自小,刘玲博士便是在医学氛围中长大。
她最常去玩耍的地方是家中的药房,她的家就是诊所,眼光所及之处都是中药,她平日裏接触最多则是病人。
父亲常年行医济世,年少时候的刘玲博士常跟随其左右,做父亲的小帮手。
看着父亲治愈无数病人,大家对父亲充满了敬意与感激,逢年过节会带些家裏的土特产过来,来表达他们的心意。
那时她觉得特别自豪,觉得父亲是最了不起的人。
她喜欢穿着父亲的白大褂,扮医生。
看着父亲针灸,她常拿着针在桌上、模型上练习手法,日积月累,熟练了手法,家中挂着的穴位图,常常吸引她注意,频繁地接触,不知不觉中她将人体的穴位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刘玲博士的家中,珍藏许多医书,閒来无事,她便翻阅医书,不懂之处,便拿着医书不厌其烦地询问。
长大一些之後,在父亲的允许下,她开始自己动手帮着抓药。
这样的成长环境,熏陶出一颗医者之心,她在中医的伴随中快乐成长,成为医生於她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她小时候的两个理想之一就是成为一位医生。
《大医精诚》读后感及心得体会范文《大医精诚》读后感及心得体会范文《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关于《大医精诚》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大医精诚》读后感及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大医精诚》读后感及心得体会范文(一)我的学医生涯已过两年半了,对于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健康神圣的捍卫者。
今年寒假我读了《大医精诚》,发现落在医生身上的关键词就是责任。
《大医精诚》其实不是书名,而是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作者孙思邈是唐朝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而《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
孙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
《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突出地强调了作为一位优秀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修养和精辟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
为此,该书一一作出了医德与医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历代临床医生修养的准绳。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
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我总结了医者必需的四种品质:细心:《大医精诚》中有这么一句话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意思是说: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
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
医学济世,厚德济生
20点51分,突然66床的呼叫器响了,即突然又是意料中的事,虽不情愿但终需面对。
66床病人已经病危十多天了,医护人员几乎时刻都在关注她的病情。
今天是我和牟登红医生值班,当呼叫器响的那一瞬间,可能是出于职业的本能反应,我接呼叫器的同时就喊到:“牟医生66床抢救”。
牟医生是一名训练有素且业务能力强、临床经念丰富的职业医师。
在我喊她时,她已迅速冲向66床病房;刚将抢救车、除颤仪、呼吸球囊推之病房。
她已经在为病人做心肺复苏了,她的动作准确、迅速。
“1毫升肾上腺素静脉推注”,“1毫升肾上腺素静脉推注”;“2毫升洛贝林、2毫升可拉明静脉推注”,“2毫升洛贝林、2毫升可拉明静脉推注”;……“室颤,准备除颤,非同步双向波200焦耳”,“非同步双向波200焦耳”……35分钟过去了,患者呼吸心跳意识仍未恢复,此时病人家属已经赶到。
看到牟医生镇定自若有条不稳的抢救,默默的退出病房(在病人下达病危通知单时,家属要求不抢救);45分钟后,“21时36分,患者死亡”,牟医生宣布并默默的拉了心电图,转身出病房“对不起,老人家走了”;“谢谢”,“谢谢”,“你们已经尽力了”…….
将死亡病人送至太平间,安抚好家属后,牟医生任然闷闷的。
“怎么了?老人走了,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全身器官衰竭,家属都放弃了。
”“家属放弃了?可作为我们医务人员不能,那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她的声音突然加大,把我下了一跳。
她转身默默的拖着疲惫而瘦小的身躯走向医生办公室,灯光下拉得长长的她的背影,显得是那样的悲凉与无助……
看着她那长长背影,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医学济世,厚德济生”,这是我们的医学宗旨,作为一名医者,需要有精湛的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一颗宽厚仁爱的心。
在工作中对病人多一声问候,多一分笑容,多一点关爱,选择了医务工作就是选择了奉献,奉献我们的爱心,奉献我们的青春。
大爱,不只是无私,更是怀寄天下黎民苍生的守护;生命,不只是珍贵,更是衡量人心良知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