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分离培养的细胞培养法
- 格式:pdf
- 大小:69.04 KB
- 文档页数:21
病毒培养方法
病毒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在病毒学研究、疫苗生产和药物筛选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正确的病毒培养方法可以保证病毒的纯度和活性,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病毒培养方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准备培养基和细胞。
常用的培养基有DMEM、MEM等,细胞可以选择HEK293、Vero等。
将培养基加热至37摄氏度,使其保持体温。
其次,接种病毒。
将培养基加热后,将其放置在无菌工作台上。
然后,将需要接种的病毒加入培养基中,轻轻摇匀。
接着,将接种好病毒的培养基加入到细胞培养皿中。
将培养皿放置在37摄氏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
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观察细胞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细胞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比如颜色的改变、细胞的增殖等。
这些都是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最后,收获病毒。
当细胞出现明显的病毒感染迹象时,可以收获病毒。
首先,将细胞培养液离心,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含有病毒。
然后,将上清液收集起来,经过一系列的离心、过滤等步骤,最终得到纯净的病毒溶液。
总的来说,病毒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实验技术,需要严格的操作流程和高超的实验技巧。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病毒培养方法,才能够保证病毒的纯度和活性,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希望以上介绍的病毒培养方法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病毒的分离培养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病毒分离及鉴定培养操作流程,保证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2.术语:EID50/0.1ml,ELD50/0.1ml,TCID50/0.1ml,CPE3.操作程序与方法:3.1 采样:对于病死或剖杀动物,采集病毒主要聚集组织部位,一般为淋巴结、脾脏、肺脏、血液等;对于活体动物,可用无菌棉拭子采集含病毒量最多部位(口腔、鼻腔、生殖道、肛门等)的分泌液。
采集样品如不能立即处理,应冻存与-20℃备用。
长途运输应用冰盒或4℃低温保存。
3.2 样品处理:组织块可用剪刀剪碎并研磨,加入10倍体积含300-500UI/ml青、链霉素的生理盐水(PBS),反复冻融2-3次。
棉拭子可直接混于3-5倍体积含300-500UI/ml 青、链霉素的生理盐水(PBS),反复冻融2-3次。
8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液用0.22μm滤膜过滤,透过液即为病毒原液,收集保存,短期保存4℃,长期保存用液氮。
3.3接种培养:将病毒原液接种与特定细胞单层中,连续盲传4-6代,观察细胞是否产生特异性CPE,并计算及TCID50/0.1ml。
禽源类病毒可接适当日龄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进行扩增和鉴定,并计算及EID50/0.1ml和ELD50/0.1ml。
3.4 病毒纯化:采用“有限梯度稀释法”结合“噬斑纯化法”对病毒进行纯化;3.5 动物回归实验:分离培养并纯化好的病毒回归接种动物,观察动物病变是否为该病毒引起及病变特征是否典型。
3.6分子生物学鉴定:基因组提取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病毒保守区基因片段进行特异性扩增,并测序,从分子水平对其进行鉴定。
3.7血清学鉴定:用标准阳性血清与分离病毒作用一段时间后再次接种特异性细胞或鸡胚验证病毒特异性。
或者用荧光标记抗体与病毒作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特异性。
4.注意事项4.1采样过程应做好自身防护,烈性病不得随意分离。
4.2 实验动物应及时焚烧或深埋等处理,避免病毒扩散到环境中。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简介: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属于病原体的一种。
它可以寄生于宿主细胞中,并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繁殖。
为了进行研究和控制病毒的传播,科学家们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一、病毒的分离病毒的分离是指将病毒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1. 细胞培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
首先,将病毒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待病毒感染细胞后,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病毒颗粒的释放等现象,进而证实病毒的存在。
2. 动物接种法:这是一种直接将病毒样本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的方法。
通过观察动物是否出现病征,如发热、无食欲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毒的存在。
3. 超速离心法:这是一种利用离心的原理将病毒从样本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通过对病毒样本进行一系列的离心操作,可以使病毒沉积于管底,从而得到纯净的病毒悬液。
二、病毒的鉴定病毒的鉴定是指确定分离的病毒属于哪一种或某一类病毒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鉴定方法:1.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大小等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给出病毒的直接信息,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病毒的种类。
2. 免疫学方法:通过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等,检测病毒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根据反应结果,可以初步鉴定病毒的种类。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病毒样本进行基因分析,进一步确认病毒的物种。
这些技术可以检测病毒的基因序列,通过与已知病毒的序列进行比对,鉴定病毒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结论: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步骤。
通过适当的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病毒从样本中提取出来,并通过鉴定方法确定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治疗病毒相关疾病的基础,也为疾病的监控和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注意,为了确保实验室安全,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应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并且遵循相关的实验规范和操作流程。
新冠疫苗的制备工艺路线近年来,人类社会已经面临过多次病毒性流行病的威胁,如2009年的H1N1甲型流感、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疫情等。
而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的全球爆发,则意味着疫苗研发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目前新冠疫苗制备的基本工艺路线。
首先,疫苗制备的第一步是病毒分离。
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因此最重要的是如何从病人体内或外界样本中提取纯净的病毒。
目前,采用的主要方式是PCR法或细胞培养法。
PCR法是通过提取病毒的核酸检测病毒基因组序列,并逐渐确定列出的序列来制备疫苗。
细胞培养法则是将采集到的病毒样本接种到培养皿中,经过特定的培养过程,病毒会逐渐扩散并从细胞中提取出来。
在病毒分离后,病毒需要得到纯化处理。
目前,新冠病毒的纯化工艺主要是使用超离心法。
超离心机可以将细胞碎片和其他杂质从病毒提取物中分离出来,从而得到更纯的病毒提取物。
此外,电泳也可以用于将病毒的核酸分离出来,以进行后续的病毒克隆和基因序列检测。
接下来,病毒应该能够制作成疫苗。
制备疫苗有两种方法,即传统的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
灭活疫苗使用病毒的全体颗粒。
它们必须从病人体内或其他样本中提取出处于一定数量的完整病毒颗粒,再经过特殊处理方法灭活,使其丧失生长能力并仍能保存其特异抗原性。
然后将这些已灭活病毒颗粒注射到人体内,从而刺激免疫反应,以对抗病毒感染。
但灭活病毒疫苗制造过程较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且保留抗原性对病毒灭活有困难。
重组疫苗则使用一部分病毒颗粒,即病毒表面蛋白,来制造疫苗。
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根据病毒的表面蛋白来判断病毒是否有害,所以使用表面蛋白制造的疫苗可以更快地刺激免疫反应,而且生产效率也更高。
重组疫苗主要依靠基因工程技术,将病毒表面蛋白的基因导入载体细胞中,然后通过特殊方式制备表面蛋白。
最后,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在制备好疫苗之后,必须对人进行临床试验以测试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试验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以确保疫苗没有负面影响并且能够保护免疫系统抵御病毒攻击。
病毒的培养方法哪几种病毒的培养方法是研究和了解病毒特性、生命周期以及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的重要手段。
通过培养病毒,科学家可以进一步研究病毒的基本特征、复制和传播机制,以及开发疫苗和药物。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病毒培养方法。
一、细胞培养法细胞培养法是常见的病毒培养方法之一。
病毒在体内是依赖于宿主细胞才能生存和复制的,因此通过培养感染体细胞的方式,可以实现病毒的大规模培养。
这种方法需要选取合适的细胞系,如HeLa细胞、Vero细胞等,将病毒接种在细胞培养基中,让病毒感染细胞并进行复制。
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病毒颗粒释放和细胞死亡等现象,可以判断病毒的感染情况和生命周期。
二、鸡胚培养法鸡胚培养法常用于培养禽类和一些昆虫病毒。
在鸡胚培养技术中,科学家会将病毒接种到受精鸡蛋的卵黄囊或坏死胚中,利用卵黄囊提供的营养和鸡胚的生长环境,促进病毒的复制和生产。
通过观察鸡胚的发育情况和病变症状,可以判断病毒感染的程度和效果。
三、动物模型法动物模型法常用于病毒研究的初期,用于检测病毒分离和扩增的能力。
科学家会选择合适的动物种类,如小鼠、大鼠、兔子或猴子等,将病毒接种到动物的体内。
通过观察动物是否出现病征、病毒在体内的分布和病理变化,判断病毒的毒性和致病能力。
然而,由于动物模型法具有伦理和实验条件限制,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转向细胞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四、感染性核酸和蛋白质培养法感染性核酸和蛋白质培养法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通过利用已经纯化的病毒核酸或蛋白质,将其与适当的宿主细胞或胚胎培养在一起,使其感染并继续生长。
这种方法可以绕过病毒的复制步骤,直接利用病毒的核酸或蛋白质进行培养,从而更快地得到病毒产物。
然而,由于该方法无法复制整个病毒生命周期,可能会影响病毒的完整性和活性。
总结起来,病毒的培养方法有细胞培养法、鸡胚培养法、动物模型法和感染性核酸和蛋白质培养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病毒和研究目的。
第18章病毒分离培养的细胞培养法一、细胞培养用于病毒研究的优点:细胞培养在病毒学方面的研究最为广泛,除用作病毒的病原分离外,还可研究病毒的繁殖过程及其细胞的敏感性和传染性(细胞的病理变化及包涵体的形成)。
观察病毒传染时细胞新陈代谢的改变,探讨抗体与抗病毒物质对病毒的作用方式与机制,以及研究病毒干扰现象的本质和变异的规律性,可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抗原的制备及疫苗,干扰素的生产、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近年来,可用于繁殖病毒载体以用于基因治疗。
应用细胞培养来研究病毒有下列优点:1、没有隐性感染:动物可能带有某些病毒的隐性感染,往往有干扰作用和假阳性出现。
细胞培养一方面是来源于动物部分组织,减少了隐性感染的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培养细胞可进行预先检查而加以克服。
2、没有免疫力:动物经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对接种病毒会发生抵抗,但由于后天免疫一般不表现在细胞抵抗力的增加,因此离体细胞无免疫力,利于病毒生长。
3、容易选择易感细胞:细胞来源方便,可供作病毒敏感性的筛选,可以从中选择最敏感的细胞以满足实验要求,同时还利于从单一细胞水平上研究病毒的繁殖过程和病毒一细胞的相互关系。
4、接种量大:动物和鸡胚的接种均受数量、年龄、途径的限制,细胞不仅可以大量生产,而且还可较久地持续培养,便于病毒生长,特别是对那些生长缓慢或需在新环境中逐渐适应的病毒更为有利。
5、培养条件易于控制:由于细胞培养可以用人工控制温度、气体、pH、培养基成分,因此可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来生产细胞和病毒及其细胞产物。
6、提高了疫苗的产量和质量:细胞的大量生产可满足疫苗产量的需求,而且异性蛋白少,引起变态反应机会少。
疫苗中污染菌少或无,可随制随用,成本低,来源方便,便于贮存,且效力均匀,易标准化。
7、加速病毒分离过程:病毒分离采用细胞培养不仅阳性率高,而且分离过程可显著加速早出结果,但应用对该病毒敏感的细胞。
二、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一)接种标本的处理:1、粪便标本:用于分离肠道病毒之粪便标本放入装玻璃珠40ml沉淀管内,大约每2克粪便用15ml Hanks液稀释(其余粪便于-20℃保存备用),用橡皮塞紧后剧烈振摇,使粪便乳化,经2500r/min沉淀15分钟后,按将上清用无菌八层纱布过滤,于4℃以10000r/min沉淀1小时再取其上清,1.8ml加入0.2ml抗菌素液进行处理(浓度为25000u/ml的双抗及250mg/L二性霉素B)剩下的悬液保存于-20℃备用。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病毒的分离培养是研究病毒性疾病、病毒结构和功能、病毒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手段。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无法在无细胞环境中生长和繁殖,必须依赖于寄主细胞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因此,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主要是利用其对特定细胞的感染能力,通过培养和增殖来获取纯净的病毒制备。
首先,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获得感染病毒的组织或细胞,这些组织或细胞通常是患者的血液、组织样本或培养细胞。
在获得样本后,需要进行样本的处理和制备。
通常的处理方法包括离心、滤过、稀释等步骤,以去除细胞碎片、细菌等杂质,获得纯净的病毒颗粒。
其次,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选择合适的寄主细胞进行培养。
不同的病毒对细胞有不同的选择性,因此需要根据病毒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细胞系。
常用的细胞系包括Vero细胞、MDCK细胞、A549细胞等。
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到寄主细胞上,让病毒感染细胞并进行增殖。
接着,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进行病毒的纯化和扩增。
通过离心、超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可以将病毒颗粒从细胞碎片、蛋白质等杂质中分离出来,获得纯净的病毒制备。
然后,将纯净的病毒制备接种到新的寄主细胞中,进行扩增和增殖。
最后,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对病毒进行鉴定和检测。
通过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特征,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病毒的抗原,进行核酸检测等手段,可以对病毒进行鉴定和检测,确定其种属和特性。
总之,病毒的分离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实验技术,对于病毒学研究和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可以为病毒学研究提供纯净的病毒制备,为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重要的实验支持。
希望本文介绍的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实验二传代细胞培养与病毒在传代细胞中的培养一、实验目的了解倒置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了解不同传代细胞的形态及接毒后的病变特征,掌握细胞的传代培养方法、病毒接种方法及收毒方法。
二、常用细胞的种类BHK-21:仓鼠肾传代细胞PK-15:猪肾传代细胞IBRS-2:猪肾传代细胞Hela:人的子宫瘤细胞Vero:非洲绿猴肾细胞Marc-145:来源于Vero细胞TK-143:人的胸苷激酶阴性细胞Sf9:昆虫细胞三、材料1、100ml细胞瓶、吸管、吸球、96孔细胞培养板、加样器、枪头2、BHK-21(baby hamster kidney)细胞3、0.25%胰酶4、生长液:含10%犊牛血清、200U/ml青、链霉素的DMEM维持液:含2-5%犊牛血清、200U/ml青、链霉素的DMEM5、伪狂犬病病毒液(PRV)四、传代细胞培养的条件要求1)细胞密度:2-3×105个/ml2)pH范围最适pH7.0-7.4,耐受pH6.6-7.83)培养温度哺乳动物细胞一般为37℃昆虫细胞28-30℃五、常用细胞分散剂与作用原理1、胰酶使精氨酸或赖氨酸的羧基和其他氨基酸的氨基之间的多肽链发生水解,导致细胞间质水解而使细胞或组织块消化为分散的单个细胞。
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与二价钙、镁离子结合,从而使细胞分散。
3、灰色链丝菌酶:由灰色链丝菌提取的一种酶制剂,是蛋白酶、氨肽酶和羧肽酶的混合物。
六、营养液1、人工综合营养液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类、维生素、辅酶、嘌呤、嘧啶、辅助生长因子。
2、血清1)血清的种类胎牛血清、新生犊牛血清、成年牛血清、马血清、鸡血清、兔血清、羊血清、人血清,其中以新生犊牛血清使用最为广泛。
2)血清的处理无菌采集,过滤除菌。
用前56℃灭活30min。
3)血清的作用A、能提供细胞生存、生长和增生所必须的生长调节因子。
B、能补充基础培养液中没有或量不足的营养成分。
C、含有一些可供贴壁依赖型细胞在培养器皿表面贴附和铺展的生长基质成分。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是一类微小的病原体,其特点是不能自主繁殖,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复制过程。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病毒引起的疾病,研究人员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一、病毒的分离方法1. 细胞培养法:病毒通常寄生于宿主细胞内,通过培养宿主细胞,可以将病毒从样本中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许多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2. 动物接种法:某些病毒只能在特定宿主动物中复制,通过向实验动物接种疾病样本,可以使病毒复制并分离出来。
例如,用小鼠进行实验可以分离出小鼠肝炎病毒等。
3. 组织切片法:对于某些病毒,它们会引起组织的明显病变,此时可以取得感染组织的切片进行病毒分离。
例如,用患病动物的脑组织切片进行病毒分离,可用于研究狂犬病病毒等。
二、病毒的鉴定方法1. 电镜观察法:电子显微镜(TEM)可以观察到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通过观察病毒的颗粒形状、大小、壳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病毒的种类。
2. 免疫学方法: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免疫反应,可以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病毒鉴定。
包括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可以检测病毒的抗原或抗体存在。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检测和鉴定。
这些方法对于那些无法用传统手段鉴定的病毒,如新型冠状病毒等,具有重要意义。
4. 勒芒氏法:这是一种用于病毒核酸的立体构建鉴定方法。
勒芒氏法根据病毒核酸在Denhardt液中染色的不同程度进行鉴定。
在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时,研究人员需要注意采取适当的实验室安全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和意外暴露。
此外,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是一个复杂的科研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技术和方法,推动疾病防控工作的进展。
总结起来,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是关键的实验工作,它们为了研究病毒的性质、传播途径以及寻找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
第18章病毒分离培养的细
胞培养法
•细胞培养在病毒学方面的研究最为广泛,除用作病毒的病原分离外,还可研究病毒的繁殖过程及其细胞的敏感性(细胞的病理变化及包涵体的形成)。
观察病毒感染时细胞新陈代谢的改变,探讨抗体与抗病毒物质对病毒的作用方式与机制,以及研究病毒干扰现象的本质和变异的规律性,可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抗原的制备及疫苗,干扰素的生产
、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一、细胞培养用于病毒研究的优点:
1、没有隐性感染)
2、没有免疫力)
3、容易选择易感细胞)
4、接种量大)
5、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6、提高了疫苗的产量和质量)
7、加速病毒分离过程)
8、真核基因病毒载体的理想宿主
)
•动物可能带有某些病毒的隐性感染,往往有干扰作用和假阳性出现。
细胞培养一方面是来源于动物部分组织,减少了隐性感染的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培养细胞可进行预先检查而加以克服。
)
•动物经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对接种病毒会发生抵抗,但由于后天免疫一般不表现在细胞抵抗力的增加,因此离体细胞无免疫力,利于病毒生长。
)
•细胞来源方便,可供作病毒敏感性的筛选,可以从中选择最敏感的细胞以满足实验要求,同时还利于从单一细胞水平上研究病毒的繁殖过程和病毒一细胞的相互关系。
)
•动物和鸡胚的接种均受数量、年龄、途径的限制,细胞不仅可以大量生产,而且还可较久地持续培养,便于病毒生长,特别是对那些生长缓慢或需在新环境中逐渐适应的病毒更为有利。
)
•由于细胞培养可以用人工控制温度、气体、pH、培养基成分,因此可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来生产细胞和病毒及其细胞产物。
)
•细胞的大量生产可满足疫苗产量的需求,而且异性蛋白少,引起变态反应机会少。
疫苗中污染菌少或无,可随制随用,成本低,来源方便,便于贮存,且效力均匀,易标准化。
)
病毒分离采用细胞培养不仅阳性率高,而且分离过程可显著加速早出结果,但应用对该病毒敏感的细胞。
)
二、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繁殖
和滴定病毒
(一)接种标本的处理:
1、粪便标本
2、肛门拭子
3、咽漱液及咽拭子
4、组织悬液
(二)病毒的细胞培养
1、病毒在细胞中的生长现象
(1)细胞病理性改变(CPE) :包括细胞的裂解、聚集和融合
(2)包涵体的形成
(3)代谢生长抑制
(4)细胞转化、出现“转化灶”
2、病毒的分离:不同的病毒对细胞敏感性不同,应选用敏感细胞分离不同的病毒
+代表25%以下细胞发生病变,
++代表50%左右细胞发生病变,
+++代表75%左右,细胞发生病变,
++++代表100%左右细胞发生病变。
表2-13 分离培养病毒常用的细胞培养
类型名称
原代细胞培养猴肾细胞、人胚肾、肺细胞、人羊细
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兔肾、狗肾细
胞等
二倍体细胞株WI-38(人胚肺细胞株)HL-8(恒河
猴胚细胞株)
传代细胞系Hela细胞(人子宫颈癌细胞系)、
Chang C/I/L/K(人结肠C、肠I、
肝L与肾K细胞系)、(绿猴肾细胞系)
BHK-21(幼地鼠肾细胞系)等
3、病毒的效价测定:TCID50(亦称50%组织培养物感染剂量)。
(1)CPE法:产生++的最高病毒稀释度(2)蚀斑(又叫空斑) 法:用pfu/ml表示(蚀斑单位)
4、病毒的生产及病毒抗原制备(疫苗生产),细胞大量培养后加入病毒,扩增病毒
5,中和抗体的测定:
利用中和抗体可抑制病毒增殖,可采用CPE 抑制试验、蚀斑减少试验、代谢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测定
6、干扰素效价测定:
常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
三、病毒的鉴定技术
病毒蚀斑技术
细胞培养系统中的中和试验
(一)病毒蚀斑技术
•病毒蚀斑(又叫空斑)如同噬菌体的噬斑,一个蚀斑为一个病毒体的繁殖后代品系。
在细胞培养中做蚀斑是一种较精确地测定病毒感染力的方法,将病毒各稀释度种入单层细胞瓶,吸附1小时后,在单层细胞上复以营养琼脂培养基,病毒在细胞中繁殖使细胞死亡。
但由于琼脂的限制只能感染邻近的细胞,形成“蚀斑”的退化细胞区,经中性红活细胞染料着色后,活细胞显红色,而蚀斑区细胞已退化不着色,形成不染色区域。
凡是能在细胞培养物中产生细胞死亡破裂现象(CPE)的病毒都可采用蚀斑技术来分离和测定。
)
(二)病毒蚀斑抑制试验
•用抗血清作用病毒后可抑制病毒蚀斑能力方法有两种:
•1、一般来说,凡是抵抗力强,容易控制蚀斑滴度的病毒(如少数虫媒病毒和肠道病毒等),皆可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的方法进行。
•2、反之,凡是抵抗力弱,不易控制空斑滴度的病毒(如大多数虫媒病毒等)皆可改用为“固定血清”、“稀释病毒”的方法进行。
)
(三)细胞培养系统中的中和试验:
•在细胞培养中进行中和试验可用于病毒实验室诊断,首先从病人分离的病毒可用于已知特异免疫血清来中和此病毒,抑制细胞培养上的CPE或蚀斑形成等能力,以助鉴定病毒,另外患者的急性和恢复期血清中抗该病毒的抗体明显升高,可作为此病毒患者之诊断。
四、用细胞培养法制备病毒血清
学抗原
用于许多病毒中和试验、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凝集及沉淀反应的抗原,可用组织培养之材料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