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政治理论作业一、二(在职研究生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37.01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

(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

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市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所以深灰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简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全团结

4.简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一)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挑战

①经济全球化将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困难

②区域经济集团化使中国与地区国家建立相互依托的合作关系存在相当难度

③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也使其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中面临挑战(二)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挑战的对策思考

①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和国际贸易体制

②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④积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5.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文化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提示。

1.简述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社会管理水平是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执行力的重要体现。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是要提高对加强社会管理的认识、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提高对社会管理科学化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管理科学化是实现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要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价值追求。温家宝同志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政府加强自身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因此,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利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切实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加强社会理论学习,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

加强社会理论学习,就是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社会产生与发展理论、社会建设与改革理论,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基础。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就是要注重把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基本任务和基本条件。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等方面;社会管理的基本条件是做好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了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建设科学化发展。

(三)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工作部署,任务落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问题,在不断研究中解决问题;要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制定相应的政策,政策的制定需要进一步深化,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政策的贯彻落实还要进一步细化,不然就很难落实;社会管理是复杂繁重的工作,需要精心设计,周密部署,做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才能促进社会各个系统协调运转;社会管理工作必须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努力做自己的工作。(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改进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规范人民群众的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协调利益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更加安定团结。因此,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明确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进入了继续坚持和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坚持和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作出了基本要求和布署。

(1)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惜人的健康。我们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而人却由于喝的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建设这种工业化、现代化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放在突出位置,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和每个家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国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切实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到实处。

3.简述我国应对世界科技发展挑战的措施

(一)调整科技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浪潮,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科技发展的思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强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关注和研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强化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由跟踪模仿为主体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深刻转变。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制度网络,它们开展创造、改造和扩散新知识、新技术等活动,即资助或从事研发,将研发成果商品化,并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体系虽然完整,但是比较封闭,工业创新效率比较低下。科研机构体系是以政府资助的独立性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包括中国科学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和国防等几个方面的科研机构。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研究机构和高校,而企业的研发力量比较薄弱,这使得我国技术创新具有强烈的科技推动性特点。即研究机构首先取得科技成果,然后政府以计划的形式组织推广、应用和生产。这种方式对推动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科技与经济脱节,使得科研成果比较难及时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因而对大量需要面向市场的工业创新收效不大。因此需要大力推动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研发、技术创新、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在科技创新中,从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创新环境和提供服务为主;要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技术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基础研究基地、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接力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以及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创新体系内各行为主体的横向联系,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机集成和有效组合。

组织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