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术后胃瘫的老年患者的延续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980.05 KB
- 文档页数:2
1例胃部术后胃瘫的老年患者的延续护理体会为了探讨采用术后延续护理能否更有效的缩短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老年患者的康复时间,笔者对一例胃瘫患者进行长达五年密切随访。
住院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和身心变化,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网络答疑方式根据病情设计具体护理指导方案,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患者回归家庭后持续随访与指导。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并发症患者治愈出院后,会出现间断的消化道不适症状,机体营养状况较差,护理人员针对胃瘫发生的病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不断改进营养支持的措施,对用药反应进行更严密的监测能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
因此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缩短胃瘫患者的恢复时间,详细的延续护理指导对患者出院后可能出现的病情反复及出现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胃瘫;治疗;护理;随访延续性护理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包括由医院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1]。
各类腹部术后胃瘫在临床并不少见,由于目前胃瘫发生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且原因错综复杂,部分患者恢复时间较长,又没有经过循证的护理规范,因此探索最佳的延续护理方法,对缩短外科术后胃瘫(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患者恢复时间,防止病情反复及减少远期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将一例老年患者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后引起胃瘫的随访结果和延续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1.1 一般资料患者,女,76岁,间断性剑突下疼痛7年余,多次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伴上皮内瘤变,腹部B超提示胆囊多发结石。
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缓慢,肠鸣音很弱,术后第11天才出现肛门排气:造影剂不能通过输出端下行。
给予七叶皂苷静滴,3%的高渗氯化钠溶液300 ml由胃管注入,保留30 min,治疗3 d症状未见好转。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是一种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等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
此病发生率3%~4%,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该病预后良好,但病程长,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较重的经济负担。
本文对7例胃瘫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2年5月~2007年3月胃大部切除共92例,发生胃瘫7例(男6例,女1例),年龄32~78岁。
本组胃瘫均发生于术后4~15天。
首发症状为上腹饱胀感、反酸、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带食物的胃液和胆汁,呕吐后症状暂缓解。
术后第五日肠鸣音仍微弱,大量胃液从胃管吸出,夹闭胃管则出现腹胀。
大量呕吐2例;术后第四日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
拔除胃管,开始进食流质或流质改半流质食物后出现胸闷、气短,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3例;术后恢复良好,但术后8~15天餐后出现腹胀,大量呕吐2例。
患者无明显腹痛,上腹部饱满,有胃振水音,肠鸣音减弱。
患者口苦,舌质红、苔白、脉滑数。
消化道钡造影提示残胃扩张,无明显蠕动波。
有液体,有少量造影剂通过吻合口。
术后14天胃镜检查示胃扩张,蠕动弱,吻合口通畅。
胃黏膜及吻合口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从而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
2 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发生的原因2.1 精神神经因素:胃肠道功能的协调依赖于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平衡,由于患者对手术及预后思虑过多,较强的应激反应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亢进,从而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平滑肌细胞收缩减弱而致动力下降[1]。
2.2 胃迷走神经损伤:术中切断迷走神经后,近端胃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丧失,远端胃蠕动性收缩减弱;损伤了小肠异位起搏电位的抑制,引起胃窦压力波和十二指肠慢波分离,使固体食物滞留延长。
2.3 术中操作:术中脏器暴露、手术时间延长、吻合技术欠佳等。
均可引起胃肠壁及浆膜、腹膜炎症、水肿、粘连等,有碍于残胃功能的恢复。
2.4 胃肠肽类激素分泌功能改变: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兴奋性胃肠肽类激素如胃泌素、胃动素分泌水平降低,残胃运动能力受到抑制。
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胃瘫是指胃肌肉的收缩减弱或停止,导致胃排空延迟或完全停止的一种疾病。
其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饱胀感、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胃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但也容易导致胃瘫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我在临床实践中对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
一、术后早期预防1. 术前及时准确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遵循规范的手术操作流程,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2.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包括胃肠道营养支持和静脉营养支持。
胃肠道营养支持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胃肠道分泌,有利于恢复胃肠道功能。
静脉营养支持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防止恶性营养不良的发生。
3. 早期行肠镜检查,了解手术后肠道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肠道并发症,如肠梗阻、吻合口狭窄等。
二、术后中期治疗1. 应用促胃肠道蠕动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激动剂等,促进胃肠道蠕动,加速胃肠道排空,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
2. 应用口服或静脉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恢复。
3. 应用抗胃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对胃壁的损伤,改善胃肠道症状。
4. 应用中药治疗,如香砂养胃丸、四君子汤等,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胃肠道分泌、改善胃肠道症状等作用。
三、术后晚期治疗1. 应用电刺激治疗,通过电刺激促进胃肠道蠕动和胃排空,改善胃肠道症状。
2. 应用胃肠动力药物,如丙泊酚、多潘立酮等,促进胃肠道蠕动,加速胃肠道排空,改善胃肠道症状。
3. 应用针灸治疗,针刺胃肠道相关穴位,促进胃肠道蠕动和胃排空,改善胃肠道症状。
四、注意事项1. 术后应避免过度进食和过度饮水,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延缓康复进程。
2. 应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进行体位转换和肢体活动,促进胃肠道蠕动。
3. 应避免使用含有铝、钙、镁等离子的药物,以免影响胃肠道的吸收和代谢。
胃癌根治术胃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护理方法对胃癌术后胃瘫的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胃癌手术后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经验。
结果本组涉及的50例患者均通过保守治疗手段治愈,其中30例在术后在3周内胃动力逐渐的得到了恢复,另外还有10例患者在术后4周内胃动力恢复,另外,10例42 d 内症状消失痊愈出院,大便正常,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结论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确诊后应采取严格保守疗法,治疗重点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胃癌术后;胃瘫;护理胃瘫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瘫综合征,确切发病机制可能与精神、手术创伤和麻醉等因素有关,该并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腹部手术后数日内肛门会恢复排气,在胃肠减压解除后不久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同时,在进食后症状加重,如果再禁食水,胃肠减压后患者的症状会稍有缓解,在治疗方面,如果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护理措施,患者一般可治愈,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的重点是心理护理、有效的胃肠减压护理以及肠内营养护理等。
本研究拟根据本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其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为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9岁,平均60岁。
本组大多是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病,术中均放置营养管至吻合口远端空肠,同时留置胃减压管。
在手术术后胃瘫发生在拔除胃管后5 d以内发病20例,5~10 d发病20例,10 d以上发病10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反酸,随后发生呕吐,呕吐残留食物、胃液及胆汁,且有酸臭气。
体格检查左上腹饱胀,轻压痛,有胃振水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无胃蠕动,符合国内胃瘫诊断标准。
2 护理2.1 心理护理大多数因治疗病程较长,病情反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紧张和焦虑,这给治疗的带来很大困难,加大了治疗的难度。
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提供了如下护理的方法,首先进行了动态、连续的心理指导,因为精神因素可以通过影响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而影响该病的恢复的效果,具体的,还需要进一步向患者解释胃瘫的原因、影响因素、使各位患者都对该并发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患者认识长期留置胃管的重要性。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12例护理分析【摘要】本文针对1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进行护理分析。
在介绍了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情况,定义和护理的重要性。
在详细讨论了护理措施及技术、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处理和康复护理。
在结论部分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护理经验,并提出了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综合征、护理措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处理、康复护理、护理效果分析、护理经验总结、未来护理工作建议。
1. 引言1.1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背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信息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护理需求。
这些病人多数为胃癌、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患者,经过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症状。
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胃部疾病的常见手术,虽然可以缓解疾病,但也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
胃瘫综合征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功能减弱或失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后胃排空延缓、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由于患者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体力下降,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了解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提升护理效果。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帮助病人顺利度过恢复期。
对这类病人的背景信息的充分了解,是护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1.2 胃瘫综合征的定义胃瘫综合征是指胃部神经、血管和肌肉的功能障碍性病变,导致胃肠道的呼吸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性障碍。
这种病变可导致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上腹胀感、食欲不振等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可能涉及多方面,包括手术损伤、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因素。
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中,由于胃容积减小、胃排空受限等原因,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术后胃瘫的护理术后胃瘫是指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指的非机械性胃排空延迟,进而使患者的胃处于“罢工”状态。
据相关文献报道,胃瘫的发生率在0.6%~0.7%[1],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腹痛、反酸、呃逆、恶心和呕吐。
我院从2002-2008年共发生术后胃瘫23例,经相关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综合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0~71岁,平均55.5岁;原发病:食管癌5例,胃癌10例,消化性溃疡5例,胃穿孔1例,胰腺癌2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均发生在术后5~12d,表现为术后3~5d有肛门排气,进流质饮食后上腹饱胀不适,反酸、腹痛、反复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含胆汁,部分患者出现频繁呃逆。
体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闻及振水声,排除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和药物史,符合国内胃瘫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采用保守治疗,本组病例均无再手术史。
1.4 转归:2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2 护理2.1 观察及预防:术后病人应正确评估全身营养状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各种留置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注意病人伤口愈合情况,耐心听取病人主诉,如上腹饱胀、反酸、呃逆等,认真做好体格检查,如听肠鸣音等,对病人病情进展做到心中有数,指导病人活动和饮食,严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2 胃肠减压:胃肠减压能减轻胃平滑肌扩张,使胃得到有效休息,减轻吻合口水肿。
胃肠减压时应注意妥善固定胃管,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作好记录。
每晨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鼻腔清洁,更换负压装置前用50ml 0.9%生理盐水冲洗胃管,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预防感染发生。
2.3 呃逆的护理:呃逆是膈肌不由自主间歇性收缩运动,主要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刺激引起,它严重干扰患者休息,极大消耗病人体力,不利伤口愈合和肠蠕动恢复。
病人出现呃逆:①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思想顾虑。
②情绪烦躁者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静剂,使病人安静休息。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0-12-08T11:55:04.7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2期供稿作者:田美香[导读]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一种手术后的非机械性梗阻,是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田美香(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东营 257335)【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375-02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一种手术后的非机械性梗阻,是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也称胃术后胃无力症。
发病的因素可能与精神因素、胃迷走神经损伤、胃解剖结构及胃内环境的改变等有关。
胃部手术后约有5%~40%的病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胃瘫[1]。
2001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收治术后胃瘫病人15例,经积极的保守治疗与护理,均恢复了胃肠功能。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
年龄38~62岁,平均50岁。
原发病为胃癌12例,消化道穿孔2例,胰腺癌1例。
采用手术式为毕Ⅰ式吻合2例,毕Ⅱ式吻合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
1.2 临床表现均发生于术后5~12天。
表现为术后4~6天进流质时出现恶心、频繁呕吐、上腹饱胀感及顽固性呃逆。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少量胆汁,呕吐后症状缓解。
血生化检查无明显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体检见上腹部饱满,轻压痛,胃振水音阳性,肠鸣音正常或减弱。
胃肠减压量800~2000ml,15例患者行38%泛影葡胺口服或胃管内注入上消化道造影剂检查:见残胃扩张无力,胃蠕动减弱或消失。
造影剂排空延迟,无吻合口梗阻。
1.3 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全部符合国内胃瘫诊断标准[2]:①胃管拔除后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有胃潴留;②每天胃引流量≥800ml,持续时间>10天;③无明显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④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⑤无使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方法100例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干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优良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能够缩短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可积极采用。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胃瘫综合征;护理体会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51胃瘫综合征是胃癌根治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该并发症不仅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还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及经济压力,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据有关研究表明,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能够有效促进胃瘫综合征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1]。
对此,本院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经临床诊断及胃腔镜检查均确诊为胃瘫综合征;无明显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胃引流量>800 ml/d。
排除标准:由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的胃瘫综合征;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7.64±6.71)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58.37±6.43)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例胃部术后胃瘫的老年患者的延续护理体会【摘要】胃部术后胃瘫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患者疾病,延续护理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从手术后的护理要点、饮食调理和营养支持、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药物管理和并发症预防以及定期复查和康复训练等方面进行探讨。
延续护理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老年患者胃瘫患者的护理需求有其特殊性,需要细致入微的护理和关怀。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胃部术后胃瘫老年患者的延续护理技巧,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护理服务。
延续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这对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关键词】胃部术后胃瘫、老年患者、延续护理、手术后护理、饮食调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药物管理、并发症预防、定期复查、康复训练、特殊护理需求。
1. 引言1.1 胃部术后胃瘫的定义胃部术后胃瘫是指在胃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胃功能减退或完全丧失的病理状态。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手术中的神经或肌肉损伤所引起,导致胃蠕动减弱或停止,进而影响消化和排空功能。
胃瘫的表现主要包括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等并发症。
胃部术后胃瘫对老年患者的影响尤为明显,因为老年患者本身就存在消化功能减退、营养吸收能力降低等问题,因此更容易出现胃瘫相关症状。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及时进行延续护理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老年患者胃部术后胃瘫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1.2 老年患者的延续护理意义老年患者在胃部术后胃瘫的延续护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减弱,抵抗力下降,在手术后需要更加细致和周到的护理。
延续护理不仅可以帮助老年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还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延续护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手术后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理。
通过定期的护理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并发症的风险。
胃癌术后胃瘫85天护理体会周水英薛瑞珍董桂秀韩爱玲【关键词】胃癌术胃瘫护理胃瘫,即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是一种非机械性阻塞,以残胃排空障碍为要紧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1]。
胃瘫的要紧临床特点为腹部手术后数日肛门曾恢复排气,胃肠减压解除后不久即显现腹胀呕吐,进食后病症加重,再禁食水、胃肠减压后病症减缓,经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机械性硬阻征象。
此病症持续10 d以上无改善即可诊断胃瘫[2]。
大多文献报导,胃瘫病人一样于3~4周可恢复,极少超过4周。
我院收治1例胃癌术后胃瘫85 d的患者,本病例属极少见的时刻接近3个月的胃瘫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7岁,2020年12月因胃窦部腺癌行远端胃癌根治手术,术中行毕Ⅰ氏吻合。
患者术后5 d排气后拔除胃管进流食,未诉不适。
术后7 d始显现反酸、呃逆、上腹部胀满不适等病症,呕吐含胆汁胃液后腹胀明显减轻。
体征:上腹膨隆,无明显压痛,可闻及振水音,肠鸣音减弱。
上消化道造影发觉胃内大量潴留液,造影剂不能通过幽门,无胃蠕动。
诊断胃瘫明确。
给予行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医治。
术后10 d时在胃镜引导下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一起支持医治。
并经营养管注入吗叮灵、普瑞博思等胃肠动力药物;同时行中医针灸医治。
患者经精心护理85 d后终于可经口进食,胃瘫治愈。
2 护理心理护理精神因素通过阻碍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而与胃瘫发生和恢复有紧密关系。
大多数胃瘫患者对疾病熟悉能力差,容易显现恐惧、焦虑不安,对预后产生疑心乃至抱怨心理。
因此,护理的重点是排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向患者讲解维持情绪稳固的重要性,说明保守医治的可行性,通过良好的沟通技术对患者做到恰如其分的说明,解除其各类焦虑,调动患者治病的踊跃性,使患者排除紧张情绪,同意医治。
本例患者由于病情好转缓慢,情绪反复波动,曾显现抑郁和愤怒,咱们应用心理护理知识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一例胃癌术后胃瘫患者护理体会胃术后胃瘫(gastroparesis)是指胃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继发的非机械性的胃排空延迟导致的临床症状[1]。
我科收治1 例老年胃癌术后胃瘫患者,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5 岁,因胃癌术后15 天,腹胀不适小时,以胃瘫收住院治疗。
本病属功能性病变而非机械性梗阻,确诊后主要采用保守治疗。
经过禁食、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胃动力及中医治疗,患者病情好转治愈。
2 护理2.1 心理护理精神因素通过影响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而与胃瘫发生和恢复有密切关系。
大多数胃瘫患者术后频繁呕吐致不能进食,使患者沮丧,对手术及预后产生怀疑,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增加心理负担。
表现为悲观、忧郁、恐惧心理。
这种不良的情绪变化可反射性引起胃肠道的变化,延迟胃的消化和排空。
因此,护理的重点是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向患者讲解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说明保守治疗的可行性,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对患者做到恰如其分的解释,解除其各种焦虑,调动患者治病的积极性,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使病人摆脱应激状态,从而促进自主神经调节分泌功能趋于正常,使胃动力得以康复。
2.2 禁食与胃肠减压由于残胃不能及时排出胃内容物易发生潴留进而残胃扩张,潴留扩张的胃容易导致胃壁水肿、胃壁顺应性降低和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后者又常常加重胃潴留,产生术后频繁呕吐。
所以胃瘫患者症状一旦出现,应尽早禁食,并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及时抽尽胃内容物,使胃处于空虚状态,避免胃过度膨胀,协助胃功能恢复。
胃管要妥善固定,并保持通畅。
同时按医嘱处理可以应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由胃管注入,并夹闭 30 min~60 min,以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并给予高渗温热盐水洗胃,减轻胃壁及吻合口水肿。
由于留置胃管时间长,且患者不能经口进食,细菌易在口中繁殖导致口腔感染,每天为患者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溃疡、感染发生。
2.3 全胃肠外营养由于大量呕吐,胃瘫患者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的问题,因此维持稳定的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是消化道动力恢复的重要因素。
胃大切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胃大切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2例胃大切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相对更高(P<0.05),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相对更短(P<0.05)。
结论:为了有效减轻胃瘫综合征对于胃大切术后恢复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综合、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快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更好的维护其身心健康。
关键词:胃大切术;胃瘫综合征;护理方法胃大切术是治疗胃溃疡的有效方法,同时应用于胃癌的外科治疗中。
胃大切术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容易对胃肠道造成一定的刺激,损伤其迷走神经,出现胃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残胃功能紊乱和排空功能障碍。
胃大切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患者的术后康复,需要加强术后的护理干预,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1]。
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7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2例胃大切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术后恢复期间的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7月~2017年4月期间,92例患者于我院接受胃大切术治疗,术后均出现不同才横渡的胃瘫综合征。
以上患者分别接受综合护理(46例)和常规护理(46例),并进行分组对照,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9/27,最高龄76岁,最低龄28岁,平均年龄(54.2±6.4)岁。
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7/29,最高龄74岁,最低龄26岁,平均年龄(52.6±5.9)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症治疗,行胃肠减压,并使用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促胃动力药物。
现代护理 Xiandaihuli 《中外医学研究》第14卷 第18期(总第314期)2016年6月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77通讯作者:黄早早1例胃部术后胃瘫的老年患者的延续护理体会徐仁妹① 黄早早① 姚弘毅① 李媛媛① 程凯① 【摘要】 为了探讨采用术后延续护理能否更有效的缩短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老年患者的康复时间,笔者对一例胃瘫患者进行长达五年密切随访。
住院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和身心变化,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网络答疑方式根据病情设计具体护理指导方案,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患者回归家庭后持续随访与指导。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并发症患者治愈出院后,会出现间断的消化道不适症状,机体营养状况较差,护理人员针对胃瘫发生的病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不断改进营养支持的措施,对用药反应进行更严密的监测能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
因此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缩短胃瘫患者的恢复时间,详细的延续护理指导对患者出院后可能出现的病情反复及出现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胃瘫; 治疗; 护理; 随访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8-0084-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46 延续性护理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包括由医院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1]。
各类腹部术后胃瘫在临床并不少见,由于目前胃瘫发生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且原因错综复杂,部分患者恢复时间较长,又没有经过循证的护理规范,因此探索最佳的延续护理方法,对缩短外科术后胃瘫(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患者恢复时间,防止病情反复及减少远期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将一例老年患者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后引起胃瘫的随访结果和延续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76岁,间断性剑突下疼痛7年余,多次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伴上皮内瘤变,腹部B 超提示胆囊多发结石。
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缓慢,肠鸣音很弱,术后第11天才出现肛门排气:造影剂不能通过输出端下行。
给予七叶皂苷静滴,3%的高渗氯化钠溶液300 ml 由胃管注入,保留30 min,治疗3 d 症状未见好转。
再次手术探查,于输出端下20 cm 将空肠切开,以卵圆钳向上探查,可顺利通过吻合口进入胃腔,提示输出端吻合口通畅。
第二次术后患者胃肠蠕动仍不能恢复,经积极腹部热敷、按摩、针灸和中药治疗,术后第15天肛门开始排气、排便,但胃管引流出胃液量同前一样,每天约1000 ml。
再次胃肠道碘剂造影,仍然未见造影剂下行。
该患者为典型的胃瘫患者,经正确治疗和护理后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痊愈出院。
1.2 方法 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网络答疑方式实时获取患者的详细病情变化,同时将病情反馈给其主管医师,在其主管医师给出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同时,设计具体护理指导方案,加以实施并进行护理健康宣教,延续护理内容涵盖心理护理指导、生活护理指导、康复训练指导,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指导 心理护理是胃瘫患者康复的基础[2]。
该患者为老年患者,患者发生胃瘫不仅仅因为全身脏器功能相对减退,术后产生焦虑情绪也是胃瘫发生的诱因之一。
首先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病的特点,介绍治疗的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疑惑,取得患者的信任,治疗才能得到患者的配合。
同时要用爱心和关怀增强患者和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消除患者精神因素对胃瘫恢复的影响,必要时还可以成立护理小组,共同商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2.2 生活护理方法指导 患者在出院前除了接受医院常规的出院指导外,还要接受与电话随访相配套的书面出院指导,必要时采用家庭随访,避免盲目性,因地制宜,实施互动教育和指导,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生活护理中最重要的是营养支持,而营养支持是PGS 治疗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患者恢复时间的长短,因此也是护理的重点环节[3]。
术后早期应用完全胃肠外营养,待肛门排气、排便后逐渐由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在此过程中笔者制定了由淡到浓,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详细的肠内营养支持计划。
营养液的温度最好控制在37 ℃左右,20~80 ml/h,少量多餐,以流质为主,以利于胃排空。
对能够耐受肠内营养制剂的患者可以使用瑞能、瑞素一类产品,因此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及饮食计划,摄入酸牛奶、豆浆、米汤、果汁、鱼汤、蛋白粉等,确保高蛋白、高能量摄入且营养均衡。
由于长期使用脂肪乳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该患者在使用脂肪乳1个月后出现了肝功能的异常,使用护肝药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1.2.3 康复训练指导 出院前会同针灸医师固定穴位,出院指导患者行隔物灸,给予热水袋或中药小茴香腹部热敷,增加胃肠道血液循环,促胃肠功能恢复。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并采用上腹部按胃走向顺时针按摩,手法由轻到重再轻,3次/d,15 min/次。
指导患者做自主收腹、抬臀、缩肛运动,3~4次/d,5 min/次。
胃瘫的患者由于纤维食物摄入少,长时间卧床,容易大便干结,可肛注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中外医学研究》第14卷 第18期(总第314期)2016年6月 现代护理 Xiandaihuli1.3 随访结果 笔者所在科室对该患者进行五年的随访,出院的前半年内饮食由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及普食,但仍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后呕吐,尤其是在一次进食过多,进食难消化食物时,但程度逐渐减轻,体力及体重逐渐增加。
因营养状况未能恢复正常,患者多次住院给予营养支持(脂肪乳、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抑酸治疗(泮托拉唑)。
术后1年,再次出现频繁呕吐,量较大,有时一次超过1000 ml,诱因不详,可能和家人生病导致的疲劳、焦虑等因素有关。
住院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这次恢复较慢,术后2年才感明显好转,此后体力及体重逐渐增加,到术后30个月时恢复到出院后最佳状态,体重达43 kg,后患者回老家上海探视,由于饮食及环境的改变,再次出现呕吐,程度较前轻,住院治疗后症状逐渐减轻。
体重是反应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患者术后5年的体重变化曲线图,术前体重60.5 kg,见图1。
图1 患者术后体重变化曲线图1.4 护理体会 针对手术引发胃瘫综合征,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尚无针对性特效药物[4],术后胃瘫的治疗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以往该类疾病患者出院后,就意味着和患者的关系终止,很少了解患者出院后的详细情况。
由于考虑胃瘫有可能反复发作,故做好出院延续护理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在长达5年的延续护理及随访观察后,笔者有以下护理体会:(1)胃瘫患者由于出院后饮食、营养、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胃瘫的复发,即严密监测病情、营养支持、合理用药、心理护理等,对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2)心理护理是在胃瘫患者康复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5],消除患者精神因素对该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3)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时间过长,进食后30 min 内切忌平卧,术后早期应用完全胃肠外营养,待肛门排气、排便后逐渐由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肠内营养支持计划应遵循“由淡到浓,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原则;(4)按时服药,定期检测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 讨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的胃瘫综合征是一种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
文献[6]报道发生率为0.4%~5.0%,目前呈上升趋势。
此病预后尚可,但病程较长,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措施,促进胃瘫患者的早日恢复,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瘫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护理过程中须做到全面的心理护理,充分的营养支持,适当的饮食指导和药物治疗以及胃肠减压及洗胃等专科护理的应用[7]。
延续护理被认为是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慢性病的康复、成本效益控制、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8]。
由于目前胃瘫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9],故我国没有经过循证实践的规范化胃瘫延续护理模式。
如何制定规范有效的延续护理内容及操作流程,还需要临床医护人员不断的摸索,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创新意识,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要加以实践和比较,因为患者都有个体差异,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完全挪用、照搬。
对患者的出院后应给予详细的出院护理指导,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后的护理建议。
笔者对该例患者延续护理初步形成几点认识:(1)后期的饮食恢复应采取渐进性,逐渐过渡,量逐渐增加,对饮食的质量要求较高,冷、硬食物及饮食的较大调整对恢复都是不利的。
(2)疲劳、焦虑、饮食及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反复。
(3)患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应间断给予肠外营养治疗,且营养状况较佳时发生频率较少,程度较轻。
该例患者的延续护理随访时间较长,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该类患者延续护理的规范性及有效性仍需经循证医学验证,这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延续护理干预才能明确证实其有效性与可靠性,相信通过临床不断地实践、探索、创新必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胃瘫的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1]吴晓玲,刘海华,詹瑞君,等.出院后延续护理对宫颈癌放疗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0):1105-1107.[2]付俊.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1例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5):545-547.[3]贾晓峰,王肇瑞,刘莹莹.三腔喂养管在晚期胃癌合并胃瘫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6):723-724.[4]谭远飞,廖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8):30-31.[5]王晓敏.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69-70.[6]李春清.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2):74.[7]陆益敏.胃瘫综合征的整体护理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81.[8]简平,刘义兰,李保华,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延续护理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3,28(23):12-13.[9]陕飞,季加孚.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4):340-343.(收稿日期: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