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60 KB
- 文档页数:5
【 - 话题作文】【篇一】柳永词两首优秀教案《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海潮》一、导入,介绍作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整体感知:读、背,感悟词的美。
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细读探究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
“形胜” “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
“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必修4《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2理解并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和《望海潮·东南形胜》两首词。
1.3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及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对词的朗读、分析,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首词的异同,深入理解柳永的词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柳永词中的忧愁、孤独与豪放,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并背诵两首词。
1.2分析词的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2.1理解柳永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2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及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柳永的词风特点。
2.词的朗读与感知2.1学生自读两首词,注意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味。
2.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柳永词的音乐美。
3.词的分析与理解3.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3.1.1分析上片写景部分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1.2分析下片抒情部分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离愁别绪。
3.2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3.2.1分析上片写景部分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2.2分析下片抒情部分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豪放情怀。
4.比较分析4.1对比两首词的异同,分析柳永的词风特点。
5.实践与拓展5.1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词进行背诵和鉴赏。
5.2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6.课堂小结6.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柳永的词。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2.深入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词风特点。
3.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柳永词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柳永的词风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在实践与拓展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尝试创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五单元“宋词”,具体章节为“柳永词两首”,详细内容为《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柳永词的文学特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词的了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升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柳永词的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词意、意境及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五单元“宋词”相关内容、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宋词的音乐美。
2. 新课导入: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柳永词的好奇心。
3.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两首柳永词,感受词的韵味,理解词意。
4. 例题讲解: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词牌、韵律、意境等,解读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柳永的词风,创作一首词,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雨霖铃·寒蝉凄切》:词牌、词意、意境、艺术特色《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牌、词意、意境、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情感表达,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提示:关注柳永词的韵律、意境、情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难点是否突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柳永词作品,了解更多的宋词作家及其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具体内容包括《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这两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既展现了柳永的才华,又体现了宋代词人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柳永词两首》的基本内容、词牌特点以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柳永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柳永词两首》的基本内容、词牌特点及艺术特色。
难点:对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提出问题:“你们对柳永了解多少?”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柳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词牌特点及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柳永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一首柳永的词,巩固课堂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1)《雨霖铃·寒蝉凄切》(2)《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3)柳永词牌特点(4)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意象、情感。
(2)比较柳永与其他词人的创作风格,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意象:《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有寒蝉、长亭、骤雨等;《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意象有潇潇暮雨、江天、芳草等。
《柳永词》教学设计《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柳永词的基本特点,认识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柳永的词,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柳永词的艺术特色2.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三、教学难点3.1 柳永词中的修辞手法3.2 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对词作的影响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准备5.1 教师准备:对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有深入的了解,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
5.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词,对宋代词有一定的认识。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宋代词的特点。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对《雨霖铃·寒蝉凄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词和句意。
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声、比喻等。
三、对比分析(20分钟)1. 将《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夜雪临砌》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
2. 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探讨柳永在创作中的心境变化。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词各自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柳永的创作特点。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柳永词的特点及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柳永词,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反馈(课后)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6.2 学生能够分析并比较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6.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鉴赏。
《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唐宋词欣赏”第12课《柳永词两首》。
内容包括《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柳永词的特点,体会其词境之美。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理解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2.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词,理解并把握词中的意象、意境。
3. 通过对两首词的欣赏与品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的意象、意境,体会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词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词人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杭州美景,引导学生关注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有哪些诗人赞美过这里的景色?”由此引出柳永及其词《望海潮》。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望海潮》,注意词的节奏、韵律,感受词的音乐美。
3. 讲解:(1)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4. 例题讲解:以《望海潮》为例,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讲解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词人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愁别绪。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海潮》和《雨霖铃》。
(2)写一篇关于柳永词的欣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1)柳永简介(2)词作特点(3)意象、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望海潮》和《雨霖铃》。
(2)以“我心中的柳永词”为题,写一篇欣赏短文。
2. 答案:(1)见教材。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柳永词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柳永的词风。
《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赋》中的《柳永词两首》,包括《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望海潮》: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品味词中的意象、意境,分析其表现手法。
2. 《雨霖铃》:深入解读词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词人如何运用声律、对仗等技巧抒发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望海潮》中的意象、意境分析,《雨霖铃》中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解读《望海潮》: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探讨其表现手法。
(3)解读《雨霖铃》:分析词中的情感表达,探讨其声律、对仗等技巧。
3. 例题讲解:(1)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2)阐述《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并进行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意象、意境、表现手法2. 《雨霖铃》:情感、声律、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谈谈《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2. 答案:(1)意象:《望海潮》中的意象有潮水、长云、孤鹜等。
作用:通过意象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面,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情感变化:《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从离愁别绪到思念之情。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柳永的两首词作,《雨霖铃》和《夜雪临砌》。
通过学习这两首词,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特点,品味其语言艺术,领会其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特点;2. 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两首词;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柳永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2. 教学重点: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柳永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这位北宋著名词人的背景;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雨霖铃》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的词意、词牌、词律,以及柳永词作的特点;3. 解析:分析两首词作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4. 实践:学生跟读、背诵两首词,进行随堂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词牌、词律、关键词汇、修辞手法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两首词的主要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对柳永词作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柳永的词作,以及同时期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柳永词两首的教案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了解词人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词作的内容、意境和情感,掌握词作的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柳永的两首词作,《雨霖铃》和《夜雪临砌》。
通过学习这两首词,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特点,品味其语言艺术,领会其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特点;2. 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两首词;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柳永词两首》,包括《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通过学习这两首词,让学生了解柳永的词风及特点,掌握词牌、韵律、意境等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两首柳永词,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掌握柳永词的词牌、韵律特点,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两首词的对比分析,了解柳永词风的多样性及其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柳永词的词牌、韵律、意境。
2. 教学难点: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及柳永词风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简要介绍柳永及其词作。
2. 课堂讲解:(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词牌、韵律、意境。
(2)讲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如“寒蝉”、“凄切”、“离愁”等。
(3)对比分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词牌、韵律、意境。
(4)讲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如“潇潇暮雨”、“江天”、“怀古”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柳永词作的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一句词,讲解其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1)词牌、韵律、意境(2)意象与情感(3)柳永词风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2. 答案:(1)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掌握了柳永词的特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提高其古代词的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柳永的《雨霖铃》和《夜雪》。
(2)理解并掌握两首词的背景知识,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比较分析两首词的异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词中的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柳永词的真挚情感,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意象分析,理解其意境。
3. 情感主旨的把握,体会柳永词的情感魅力。
三、教学难点:1. 柳永词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如词牌、典故等。
2. 两首词的异同比较,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主旨的深入理解,感悟柳永词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对柳永词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了解内容(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其韵律美。
(2)结合注释,理解词意,体会意象。
3. 合作探讨,深入解读(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异同。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欣赏魅力(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词中的意境。
5. 总结提升,感悟情感(1)总结两首词的意象、语言特色和情感主旨。
(2)引导学生感悟柳永词的情感魅力,体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柳永词的感悟。
3. 推荐阅读其他柳永的词作,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运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发现两首词的异同。
3. 利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柳永词的情感魅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夜雪临砌》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背景、意境和情感;(3)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词牌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柳永词的特点;(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词中的意境;(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柳永词的优美旋律和深刻情感;(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词牌的特点和运用;3. 重要文言字词的解释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 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3.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引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注释、图片等;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3. 准备词牌的知识和示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柳永词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情感。
简要介绍柳永的背景和词的特点。
2. 新课导入(15分钟)教师分别讲解《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的背景、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词的美感和深意。
3. 对比分析(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柳永词的特点。
4.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柳永词的特点和重要知识点。
5.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柳永的其他著名词作,如《凤栖梧》、《蝶恋花》等,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如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词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课堂互动1. 设置课堂提问环节,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高中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平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二知识积累1词牌介绍2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柳永词两首》的课文,了解柳永的生平、艺术成就以及花间派别,了解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掌握词的基本形式和数种常用表现手法,能够鉴赏柳永词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本节课需要准备一些PPT课件及其他教学辅助材料,包括柳永的简介、词形式、表现手法、两首词的注释及鉴赏等,辅助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课。
2、自读、共读、导读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默读一遍《柳永词两首》的文本,然后分小组共读课文,齐声朗读,然后导读,加深对词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柳永个人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
3、了解词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在了解柳永的生平和词文语言形式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词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教师可以利用PPT课件展示图片、图表等来阐明词的构造和表现,可以与学生讨论。
4、详细注释词文在了解了柳永的生平和词文表现手法后,可以对词文进行详细的注释,解释你除柳永的隐喻和词文典故,让学生弄清楚每一个词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
5、鉴赏词文的艺术价值在掌握了柳永生平和词文形式、表现手法、注释等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一起鉴赏词文的艺术价值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柳永词两首》对词文、文学和艺术的贡献和地位。
可以运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让课堂充满思考和探究的气氛。
三、教学反思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表达,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同时也要注意每个学生是否学有所获。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材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提高本教案以《柳永词两首》为例,通过了解柳永的生平、掌握词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详细注释词文、鉴赏词文的艺术价值等步骤,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柳永的词作,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的技能,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
《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柳永词二首》,包括《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两首词。
详细内容如下:1.《雨霖铃·寒蝉凄切》:全文解读,分析词句、意象、表现手法等。
2.《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文解读,分析词句、意象、表现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柳永词的背景和特点,感受词人的情感。
2. 分析两首词的词句、意象、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柳永词的词句、意象、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理解柳永词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柳永词二首》课文打印稿、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柳永词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人的情感世界。
2. 课文解读:a. 学生自读两首词,体会词人的情感。
b. 教师讲解词句、意象、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例题讲解:a. 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
b. 解读《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表现手法。
4. 随堂练习:a. 学生仿写柳永词的词句。
b. 学生互相鉴赏,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作者、背景。
2. 黑板右侧:课文词句、意象、表现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写出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b. 比较《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与《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异同,写出不少于300字的比较文章。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柳永词教案柳永词两首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柳永词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教学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
第一课时《望海潮》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
3、深入《望海潮》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的情感。
4、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课前预习相关知识二、检查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词的知识(可要求学生朗读)1、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2、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3、关于《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背诵、默写诗歌,了解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感受主要词风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品味词的写景的艺术特色,并感受作者情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难点: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词及柳永的生平。
2、感悟《望海潮》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一、词的有关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诗、词、曲)中的一种特殊体裁。
1、词的起源:词,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所以又叫‚曲词‛或‚曲子词‛、‚长短句‛,后来也跟乐府诗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跟音乐分离开来,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诗余‛。
2、词的构成:词牌和标题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即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及平仄声韵,一般与词的内容无关。
标题,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一般是对内容的提示或补充,可用可不用。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按风格可分为两类: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缠绵婉转,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际、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如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柳永的生平简介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柳永词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曲》中的《柳永词二首》,包含《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两首词。
通过学习这两首词,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特点,感受词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把握两首词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两首词的基本词牌格式,分析其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古代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词的情感内涵,分析词牌格式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把握两首词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词人的意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词的主题。
3. 诗词鉴赏:(1)朗读两首词,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
(2)分析词牌格式,了解其结构特点。
(3)讲解词中的意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两首词中的经典句子,分析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词,要求运用所学的词牌格式和意象。
6.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词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柳永词二首》2. 内容:(1)柳永简介(2)词牌格式(3)意象分析(4)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并阐述其作用。
(2)比较《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情感差异。
2. 答案:(1)意象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有“寒蝉”、“长亭”、“骤雨”等,通过这些意象,词人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和思念之情。
(2)情感差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关切,而《雨霖铃·寒蝉凄切》则更多地表达了离别的悲伤。
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海潮》一、导入,介绍作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篇,看看柳永笔下杭州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特色。
介绍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乐章集》。
写作背景,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
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
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整体感知:读、背,感悟词的美。
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细读探究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
“形胜”“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
“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
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以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选取了画桥、翠幕、珠玑、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
“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
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
“风帘”,挡风的帘子。
“翠幕”,绿色的帷幕。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
“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
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
“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
“市”,指贸易的场所。
“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
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竟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赛豪华阔气。
——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最后以夸耀作结,归美州将。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
“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
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
“叠巘”,重叠的山峰。
“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
“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
“桂子”,桂花。
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
“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
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接下去,词人换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就是笛子,“弄”,吹奏。
“菱歌”,采莲女子所唱的歌。
“泛”,指声音的飘扬。
“嬉嬉”,形容很快活的样子。
“钓叟”,钓鱼的老翁。
“莲娃”,采莲的少女。
这几句写西湖游赏之乐。
垂钓老翁和采莲女娃是这幅游赏图中的人物。
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萎歌在夜空中漂浮,童颜鹤发的老翁在钓鱼,貌美如花的少女在采莲,他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欢快,真是一派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
2、很多人到过杭州,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杭州的美。
没有到过的同学引用一些诗歌文章,说说想象中的杭州之美。
三.体悟艺术特色:1、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
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
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
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
“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
“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
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
《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
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关于离别的词很多,但情感却有不少的差异,请你查找资料,略加分类后,写一篇赏析。
附:有关离别的诗词。
1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2杂曲歌辞•古离别赵微明违别未几日,一日如三秋。
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
寸心宁死别,不忍生离愁3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别董大作者: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送别感赋作者:刘絮窗理罢云鬟展转思,池塘正值梦回时。
近来诗句如春柳,只向东风赠别离。
7.忆王孙秋江送别,集古句作者:辛弃疾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第二课时,学习《《雨霖铃》》一、导入:《望海潮》,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豪放词,铺叙夸张的赞美。
下面我们就学习柳永婉约词代表《雨霖铃》。
二、整体感知,思考:全词抒写了怎样的情感?以什么为线索?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三、自主赏析1、你能读出上下片描写内容的不同吗?——上片写景纪别,下片述怀。
2、抓住关键词,分析情与景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上片写长亭送别的情景。
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秋天出现的蝉叫“寒蝉”,声音凄凉悲切(柳永《引驾行》“蝉嘶败柳长堤暮”)。
长亭,送别之意。
骤雨初歇,暗示该出发了。
这一句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
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发”。
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
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动、细腻的动作描写,是无形的别情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情人离别,本应语多,可是此时反“无语凝噎”。
悲痛已极,有话也说不出来,唯闻哽咽之声而已。
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相互之间的柔情蜜意与此刻的难舍难分。
所以无需说什么,结果也只有什么都不说了。
只是默默握手,两两相对,泪眼相看。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句写得深情款款,缠绵悱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别时景色,叠字“去去”给人以漫漫长旅无限延续之感,与情人相距也越来越远。
波涛千里,楚天广阔。
这一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
可是加上“烟”和“沉沉的暮霭”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
同样写楚地江天,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个“清”字,一个“无际”写出了天空辽阔高旷,江水流向天际,秋色无边。
不但境界阔大,气象雄伟,而且衬托出作者视野之宽,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融合无间。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一己之愁推广到一般,写出离人的普遍心态。
明知离人皆不免受情感的困扰,但词人就是不能解脱。
“冷落”既指气温也指心情。
相比苏轼就洒脱旷达的多,如“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残月”象征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