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艳红三维地质隐式建模技术与应用素材
- 格式:pptx
- 大小:6.23 MB
- 文档页数:47
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实例张宝一;吴湘滨;王丽芳;刘修国;吴信才【摘要】文章介绍了实体模型、场模型和混合模型三类空间数据模型及其相应的三维地质构模方法,列举了三维地质构模在矿产资源评价、城市地质、地下水资源评价方面的3个应用实例.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是实体模型与场模型的集成,三维显示与检索采用实体模型,资源量估算和矿化分布预测采用场模型;在城市地质中的工程地质层状地质体建模采用多层DEM构模法,介绍了基于三维地层模型的剖切等应用分析;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含水层组的三维建模采用剖面构模法,以水文地质剖面为建模数据源,辅以钻孔、含水层组底界埋深等值线、地表高程等值线等作为约束条件.【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3(028)003【总页数】8页(P344-351)【关键词】三维地质建模;实体模型;场模型;应用实例【作者】张宝一;吴湘滨;王丽芳;刘修国;吴信才【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长沙41008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23;P6280 引言随着“数字矿山”“数字油田”“数字城市”等概念的日趋成熟,二维空间信息表达方式的局限性愈来愈明显,众多地学研究领域都迫切需要从真三维空间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将三维地质建模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所谓三维地质建模,是指运用现代空间信息理论和技术,在计算机中建立能反映地质空间内部结构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物理、化学属性的空间分布等地质特征的数学模型,对地质空间及相关的人类工程活动进行真三维再现和分析的科学与技术[1]。
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4①作者简介:肖大志(1987—),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开发地质,三维地质建模。
DOI:10.16660/ki.1674-098X.2102-5640-2084基于伪速度模型的三维地质模型快速构建方法①肖大志 周展 曾晓华 董德喜(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广东湛江 524057)摘 要:在储量计算、油气田开发方案研究、正演模拟、油气藏渗流机理研究中,构造不确定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为评价构造不确定性影响,常规方法需要分步建立不同构造条件下的三维地质模型,且难以保证不同模型间地质参数分布一致性。
采用新方法,只要先建立基础模型,再通过基础模型的构造层面与相应条件下构造层面建立相应虚拟速度模型,即可实现基础模型在特定条件下地质模型的快速转换,同时实现基础模型和特定模型间地质参数分布的一致性,并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三维地质模型 构造不确定性 伪速度模型 时深转换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4(a)-0014-03Rapid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sBased on Pseudo- Velocity ModelingXIAO Dazhi ZHOU Zhan ZENG Xiaohua DONG Dexi(Zhanjiang Branch of CNOOC, Zhanjiang, Guangdong Province, 524057 China )Abstract: Structural uncertain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reserve calculation, research on oil-gas f ield development plan, forward modeling and reservoir f low mechanism study.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inf luence of structural uncertainty, conventional methods need to establish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s under different tectonic conditions step by step, and it is difficult to ensure the consistency of geological parameters distribution among different models. Using the new method, as long as the basic model is established first, an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pseudo velocity model i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structural layer of the basic model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uctural layer under the corresponding conditions, the fast conversion from the basic model to the geological model under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can be realized,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parameters between the basic model and the specific model can be realized, which has a good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 3D geological modeling; Structural uncertainty; Pseudo-velocity modeling; Time depth conversion构造因素是储量计算、油气藏前期方案研究、正演模拟、油气藏渗流机理研究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大数据和虚拟仿真技术的水文地质实践教学新体系改革探索作者:闫佰忠周亚红于开宁李铎李方红刘昭邱淑伟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34期[摘要] 为了提高水文地质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前瞻性,通过融合大数据和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基于室内实验室、室外实验场、校外实践基地和多种专业软件仿真模拟的“四维度”水文地质教学实践平台。
采取“虚实互补、以虚促实”的教学实践原则,扩充丰富了教学实践内容,增强了学生教学实践过程的操作性和锻炼性,完善了实践成绩评定体系,解决了教学实践场地、师生比低、资金不足的问题。
实践证明,这一平台能满足水文地质学相关课程的室内和野外实践教学要求,达到了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增强学生的野外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预期目标,同时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服务。
[关键词] 大数据;虚拟仿真;水文地质实践教学;新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046-04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科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学科的战略发展方向改变以及地质行业转型的时期,对于高素质、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为水文地质专业)是河北地质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北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优势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已经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但是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已不能完全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如何在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按照社会需求和新工科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整合,探索虚拟现实、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促进水文地质实践教学改革,进而培养卓越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目前,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大数据和虚拟仿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水文地质实践教学中。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煤矿隐蔽致灾因素透明化研究王嘉伟1,2, 王海军1,2,3, 吴汉宁1,2, 吴艳3, 韩珂3, 程鑫1,2, 董敏涛3(1. 西北大学 地质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9;2. 西北大学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9;3.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7)摘要:隐蔽致灾因素是制约煤矿智能开采建设的关键问题,而三维地质建模是实现隐蔽致灾因素透明化的主要技术手段。
目前煤矿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以几何建模为主、属性建模为辅,缺少针对隐蔽致灾因素的灾害属性建模。
针对上述问题,以陕北某煤矿作为研究对象,对煤层厚度、顶底板构造起伏、积水区、浅埋煤层地形地貌等隐蔽致灾因素进行三维地质建模。
首先,完成对地质资料、物探、钻探等成果的数字化工作,建立煤矿地质数据库。
其次,利用DepthInsight 建模软件从全矿井和工作面2个尺度开展建模工作,即以钻孔分层数据作为地层控制点,通过煤层及地表等高线、虚拟钻孔等数据联合控制地层层序,并处理初始层面模型中的穿层异常,构建地层面模型和地质体模型,再运用数字高程模型对工作面进行地表模型构建。
然后,采用岩体建模构建采空区、积水区模型并标注温度、气体等信息,利用工作面回采测量数据构建回采实测模型。
最后,创建截断网格模型,通过序贯高斯模拟生成含水层渗透率、富水系数模型,实现区内水文隐蔽致灾因素透明化显示。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从地层、煤层及工作面、采空区及其积水区、水文属性多角度分析隐蔽致灾因素的分布及影响。
研究成果可为煤矿隐蔽致灾因素的精准治理提供靶区,助力煤矿智能开采建设。
关键词:煤矿三维地质建模;隐蔽致灾因素;地质透明化;几何建模;属性建模中图分类号:TD67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on transparency of hidden disaster causing factors in coal mines based on3D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ologyWANG Jiawei 1,2, WANG Haijun 1,2,3, WU Hanning 1,2, WU Yan 3, HAN Ke 3, CHENG Xin 1,2, DONG Mintao 3(1.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 3. CCTEG Xi'an Research Institute, Xi'an 710077, China)Abstract : Hidden disaster causing factor is the key issue that restricts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oal mining. The 3D geological modeling is the main technical means to achieve transparency of hidden disaster causing factors. At present, the 3D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ology of coal mines mainly relies on geometric modeling and attribute modeling as a supplement, lacking disaster attribute modeling for hidden disaster causing factors.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aking a coal mine in northern Shaan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3D收稿日期:2023-11-09;修回日期:2024-04-07;责任编辑:盛男。
基于杨赤中推估法空间插值的三维地质隐式建模邹艳红;黄望;阳宽达;褚慧慧;毛先成【摘要】杨赤中推估法是一种对空间域复合变量通过连续的几何滤波过程来建立核函数的最小二乘推估法,建模过程简便且能基于少量已知数据点取得好的建模效果.针对地质勘查中离散、稀疏而不规则分布的地质特征点数据难以构建地质体三维模型的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杨赤中推估法的三维地质空间插值与模型建立的自动化方法.该方法首先以地质特征点数据库为基础,选用负幂指数函数模型建立适合三维地质空间插值的杨赤中推估法估值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基于杨赤中推估法的三维地质空间插值计算和地质体隐式建模的自动化实现流程与程序;最后以实例矿化插值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移动立方体算法的三维隐式建模方法,快速构建实例矿体三维模型.与人工交互圈定地质体边界和进行矿体推断的三维地质显式建模相比,这种方法能快速直观地分析地质特征并处理样品分析数据,方法可行且高效.【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7(041)003【总页数】10页(P384-393)【关键词】杨赤中推估法;负幂指数函数模型;空间插值;三维地质建模;隐式模拟;大尹格庄金矿;山东招远【作者】邹艳红;黄望;阳宽达;褚慧慧;毛先成【作者单位】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8+.2;P618.51杨赤中滤波与推估法是20世纪60年代由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杨善慈(1991)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空间估值方法。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现状及其测绘应用摘要:地质测绘非常复杂且困难,通常存在三维实体,由于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三维地质模拟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高度关注,目前正在开发各种三维地质模拟软件已被广泛使用。
也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地质学、矿产资源学、水文学、环境学等等。
本文从地质的结构、类型、分布等方面对地质的三维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了三维地质模拟软件在国内外地质构造、地质工程、采矿勘查、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地质测绘; 应用;1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理论基础地质结构的形状具有两个基本表示形式:“数字”(结构元素,例如发生和规模)和“形状”(空间形式),复杂的地质结构始终可以通过点、线和面来建模。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收集许多元素并进行分析,尤其可以在空间坐标系中执行三维形态解释和分析。
作为管理三维地质现象的GIS,应将主要地质现象考虑为地层、缺陷和矿体。
地层是特定地质时代中的地层或岩石,相互连接的地层位于界面之间,可以位于具有趋势、坡度和深度数据的平坦楼梯前面。
但是,结构界面并不是真正的稳定表面,而是由于趋势和趋势变化而形成不完整的表面。
为了获得梯度,通常使用井数据,井测量数据和振动数据来确定波缺陷的表面积。
缺陷类似于地层,将岩体分为上下壁,但通常具有特定的表面,特定的宽度和特定的角度,检测和描述方法与地球表面一致。
为了确定矿物质的范围,必须通过表面勘测、地下挖掘和地质测深来确定。
通常通过钻孔的测斜仪数据计算,按照一定的规则(根据垂直和水平截面)放置钻孔,穿过钻孔的三维坐标(X,Y,Z)以及矿体的顶部和底部。
数字表面模型可以通过DM 模型来描述。
事实上,一些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也使用这一计算方法。
在地质勘测中观察到的数据,包括岩层和矿石,在空间分布方面非常不相同,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几个不同的点。
由于情况复杂、迟觉运动畸变、损害和其他因素,如果存在诸如缺陷之类的不连续层,则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将受到损害,数据的原始分布有时会发生变化,然而,你无法在整个区域进行持续的探查,因为牵一发动全身。
第42卷 第5期2023年 9月 地质科技通报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V o l .42 N o .5S e p .2023王权,邹艳红.基于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的三维地质隐式曲面重构[J ].地质科技通报,2023,42(5):293-300.W a n g Q u a n ,Z o u Y a n h o n g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i m p l i c i t s u r f a c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b a s e d o n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c o n t o u r m o r ph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 [J ].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23,42(5):293-30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9Y F C 18059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249);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21R C 4055)作者简介:王 权(1997 ),男,现正攻读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三维地质建模研究㊂E -m a i l :342008694@q q.c o m 通信作者:邹艳红(1971 ),女,教授,主要从事三维地学建模与成矿定量预测研究㊂E -m a i l :z o u y a n h o n g@c s u .e d u .c n ©E d i t o r i a l O f f i c e o f 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i s i s a n o pe n a c c e s s a r t i c l e u n d e r t h e C C B Y -N C -N D l i c e n s e .基于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的三维地质隐式曲面重构王 权a ,b,邹艳红a ,b(中南大学a .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长沙410083)摘 要:地质勘查剖面图上地质体轮廓线分布稀疏,难以满足复杂地质表面的三维形态重构建模㊂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相似度匹配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的三维地质隐式曲面重建方法㊂该方法首先采用模糊匹配算法,生成相邻剖面地质体轮廓线顶点映射集;然后通过计算匹配点相似度获取相似系数,基于最大相似度匹配原则建立最佳轮廓线顶点映射;最后基于轮廓线对应顶点计算层间梯度插值作为形态约束,采用径向基隐式曲面重建方法实现地质体三维曲面重建㊂通过实例的地质体轮廓线三维隐式建模结果,验证了该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形状大小各异的层间轮廓线形态插值,同时能够有效克服隐式曲面重建中由于数据稀疏而引起的曲面过度光滑或不连续的现象,可以为基于隐函数的复杂地质表面重建提供基础㊂关键词:轮廓线层间插值;相似度匹配;三维地质建模;径向基隐式曲面函数;形态约束2022-01-04收稿;2022-02-21修回;2022-02-22接受中图分类号:P 628 文章编号:2096-8523(2023)05-0293-08d o i :10.19509/j .c n k i .d z k q.t b 20220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i m pl i c i t s u r f a c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b a s e d o n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c o n t o u r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r po l a t i o n W a n g Q u a n a ,b ,Z o u Y a n h o n ga ,b (a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 e t a l l o g e n ic P r ed i c t i o n o f N o n fe r r o u s M e t a l s a n d G e o l o g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M o n i t o r i n g ,M i n i s t r y of E d u c a t i o n ;b .S c h o o l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a n d I n f o -P h y s i c s ,C e n t r a l S o u t h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s h a 41008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I n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f c o m p l e xg e o l o g i c a l s u r f a c e s ,th e s p a r s e g e o l o gi c a l s e c t i o n d a t a c a n n o t m e e t t h e m o d e l l i n g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T o o v e r c o m e i t ,i n t h i s p a pe r ,w e p r o p o s e a 3D g e o l o g i c a l i m p l i c i t s u rf a c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m e t h o d b a s e d o n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c o n t o u r m o r ph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 a t t h e m a x i m u m s i m i l a r i t y .[M e t h o d s ]F i r s t l y ,a f u z z y v e r t e x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a l go -r i t h m w a s u s e d t o g e n e r a t e m u l t i p l e c o n t o u r v e r t e x m a p p i n g s e t s o f t w o a d ja c e n t c o n t o u r s o f t h e s a m e g e o -l o g i c a lb o d y .T h e n ,t h ec o n t o u r s i m i l a r i t y c o e f f i c i e n t w a s o b t a i n ed b y c a l c u l a t i n g t he s i m i l a r i t y d e g r e e of m a t c h i ng p o i n t s ,a n d th e b e s t c o n t o u r v e r t e x m a t c hi n g m a p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a s e d o n m a x i m u m s i m i l a r i t ym a t c h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F i n a l l y ,t h r o u g h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g r a d i e n t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 ,t h e r e s u l t i s u s e d a s a m o r ph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t r a i n t t o p a r t i c i pa t e i n s u r f a c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i t h r a d i a lb a s i s f u nc t i o n s (R B F s ).[R e s u l t s ]T a k i n g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s e c t i o n a s a n e x a m p l e ,w e c o n s t r u c t ed t he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g e o l o gi c a l i m -p l i c i t m o d e l b a s e d o n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 .[C o n c l u s i o n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p r o po s e d m e t h o d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t t p s://d z k j q b.c u g.e d u.c n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c a n n o t o n l y r e a l i z e r e a s o n a b l e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m o r p h o l o g y t r a n s i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w o a d j a c e n t s p a r s e c o n t o u r s, b u t a l s o o v e r c o m e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o f e x c e s s i v e l y s m o o t h o r d i s c o n t i n u o u s s u r f a c e s c a u s e d b y s p a r s e d a t a d u r i n g i m p l i c i t s u r f a c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p r o v i d i n g a n e w b a s i s f o r c o m p l e x g e o l o g i c a l s u r f a c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b a s e d o n i m p l i c i t f u n c t i o n s.K e y w o r d s:i n t e r m e d i a t e c o n t o u r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s i m i l a r i t y m a t c h i n g;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m o d e l-i n g;r a d i a l b a s i s f u n c t i o n s(R B F s);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t r a i n t sR e c e i v e d:2022-01-04;R e v i s e d:2022-02-21;A c c e p t e d:2022-02-22三维隐式建模方法可以利用剖面轮廓线通过计算机算法自动重构三维空间曲面模型,其建模的自动化程度较高,提高了建模效率,被广泛应用到三维地质建模中[1-5]㊂但由于受地质条件以及勘查技术的局限性,用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剖面地质界线往往分布稀疏且部分剖面缺失相关地质体轮廓线信息,严重影响了三维地质建模的质量[6],需要进行相邻剖面轮廓线层间插值,获取层间约束信息㊂地质体轮廓线层间插值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相邻轮廓线顶点匹配和层间插值方法上,其中首要的问题是轮廓线顶点匹配问题㊂针对近平行的相似轮廓线,一些学者采用线性匹配的方式插值轮廓线,如张双腾等[7]通过直接计算对应轮廓线上特征点欧式距离进行轮廓线直接匹配;杨洋等[8]通过同步前进法,从起始点开始,按轮廓线上的线段长度占总长度的权值进行点的匹配㊂另有一些学者面向复杂三维地质建模中大小和形状各异的轮廓线层间插值结合具体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如许志勇等[9]提出了一种基于拐点的层间轮廓线插值算法;贾超等[10]通过建立一个判别函数,选取关键点进行匹配;李梅等[11]提出了带控制线的平行轮廓线三维矿体重建算法,应用于非层状矿体取得了好的效果;K a i c k等[12]提出了一种处理二次分配轮廓对应问题的蚁群优化算法;王文成等[13]通过引入曲率的H a u s d o r f f距离来度量轮廓线特征段之间的相似性,获得匹配结果;田宜平等[14]提出了以矿体整体走向为投影方向,以相邻剖面上矿体轮廓线总面积比例为缩放比例的平行投影算法㊂这些研究为如何将轮廓线几何特征条件添加到层间轮廓线插值中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但上述方法侧重于整体或局部特征点的位置,很少考虑插值点位置的不确定性,也往往忽略了轮廓线的整体形状和局部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且某些特征点的匹配必须进行人工交互,无法快速㊁准确地对地质体轮廓线节点进行匹配㊂本研究针对地质体相邻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顾及轮廓线的整体形状和局部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形态相似度的轮廓线匹配插值算法,仅以相邻轮廓线层间梯度插值作为形态约束,修正基于隐函数曲面构建的三维地质隐式模型㊂该算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提取每条轮廓线节点的特征信息,引入轮廓线各节点相邻边的夹角㊁边长形态特征,共同计算各轮廓线分段的相似度,最后采用模糊匹配的方法,基于最大相似度寻找整体最优的匹配方式㊂本研究在三维地质隐式建模时引入梯度约束对径向基函数插值方法进行改进,在原始轮廓线建模数据基础上增加层间梯度插值,将该方法应用于实例矿山地质环境下的地质体隐式建模,旨在为复杂地质体表面三维建模和局部形态修正提供思路㊂1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针对相邻地质勘探线剖面图上相同地质界面轮廓线进行层间插值,首先需要建立相邻两条轮廓线之间的点对映射关系,然后构造映射插值函数㊂本研究通过轮廓线相似度进行相似匹配,构造轮廓线节点映射关系和梯度插值函数,实现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㊂1.1轮廓线层间形态相似度计算当相邻两条轮廓线的节点数不同时,节点间的匹配不仅存在一对一情况,还存在多对一㊁一对多的情况,匹配情况变得复杂㊂一般而言,相邻轮廓线点对匹配应该满足以下条件:①匹配点对旋向相同;②所有连接匹配点对的线段互不相交[15]㊂为了建立最佳匹配点对,本研究在前人[16]提出的数字图像匹配算法的基础上,按匹配点邻边及夹角建立相似函数,引入模糊顶点对应技术和层间轮廓线形态相似度计算方法,采用最大相似度匹配算法对复杂的地质体轮廓线顶点进行匹配㊂模糊顶点对应技术在保证点之间拓扑关系正确的条件下,利用源轮廓线(C0)和目标轮廓线(C1)节点间可能的多种匹配方式构建出多个顶点对应集㊂通过在多个顶点对应集中找到一个最优化匹配对应集合,建立顶点对应关系㊂如图1所示,假设两相邻剖面图中同一界面的轮廓线分别为C0和C1(图1-A),将其通过节点a 表示为顺序点集形式,假设源轮廓线C0={a00,a01, ,a05},目标轮廓线C1={a10,a11, ,a14}㊂根据上面的轮廓线匹配条件,两条轮廓线之间存在5种匹49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5期王 权等:基于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的三维地质隐式曲面重构图1 轮廓线之间的特征点匹配方式与相似度计算(图中各物理量的含义见正文)F i g .1 V e r t e x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a n d s i m i l a r i t y c a l c u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w o a d ja c e n t c o n t o u r s 配方式,如图1-B ~F ㊂为了找到最优匹配对应集合,通过计算层间轮廓线形态相似度进行量化评价㊂轮廓线形态相似度度量主要有2种方式,即基于轮廓线顶点的相似度度量以及基于角和边的相似度度量[17]㊂基于角和边的相似度度量在源轮廓线与目标轮廓线之间存在不同大小比例或偏移㊁方位差异大等情况下均能保持其评价性能,并且其相似度可以在0~1之间归一化[18],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角和边的相似度度量方式㊂评价一组夹角及其两边的相似度等同于评价其组成的三角形相似度,对于有序特征点对组成的一组对应三角形,其相似度借助三角形拓扑相似度计算其归一化相似度值[19],计算方法如下:假设一组相邻轮廓线分别表示为顺序点集形式:C 0={a 00,a 01, ,a 0n }和C 1={a 10,a 11, ,a 1m },源轮廓线和目标轮廓线上一组对应点a 0i 和a 1j 分别与其所在轮廓线上的相邻两点组成三角形a 0i -1a 0i a 0i +1和a 1j -1a 1j a 1j +1,为表示方便我们记为三角形Ti 和T 1j (图1-G )㊂其归一化三角形相似度函数s i m i j 表示如下[20]:s i m i j =1-13a b s (|a 0i -1-a 0i |-|a 1j -1-a 1j |)|a 0i -1-a 0i |+a b s (|a 0i-a 0i +1|-|a 1j-1-a 1j|)|a 0i -a 0i +1|+ a b s (|a 0i +1-a 0i -1|-|a 1j +1-a 1j-1|)|a 0i +1-a 0i -1|(1)式中:a b s 表示取绝对值㊂对于相邻轮廓线对应集m a p :C 0ңC 1,其轮廓线形态相似度计算函数为:s i m (C 0,C 1)=1n +1ˑðni =1s i m i j(2)式中:n 为源轮廓线顶点数目;i 为某一轮廓线顶点对应集中源顶点序号;j 为目标轮廓线中与之对应的顶点序号,将该对应关系定义为j =m a p (i )㊂1.2最大相似度轮廓线顶点匹配在实际地质体轮廓线插值中,当相邻2条轮廓线特征点数目偏多,且数目不同时,会出现大量的轮廓线特征点对应集,若对每种对应集单独计算其相似度往往十分复杂并且容易出现错漏现象㊂因此本研究引入了轮廓线特征点相似图[16,21]来获得最优轮廓线顶点对应集㊂对于一组轮廓线:C 0={a 00,a 01, ,a 0n }和C 1={a 10,a 11, ,a 1m },其中源轮廓线C 0顶点数为n +1,目标轮廓线C 1顶点数为m +1,假设源轮廓线顶点数不小于目标轮廓线,即n ȡm ㊂若轮廓线为不闭合轮廓线,则轮廓线起始点和终点自动进行匹配,其轮廓线特征点相似图为维度(m +1)ˑ(n +1)的网格(图2),为表示方便我们将网格表示为G ㊂图2中a 0i 和a 1j 为源轮廓线和目标轮廓线上的特征点,其对应的s i m i j 为归一化三角形相似度函数值,作为网格节点G [i ,j ]的网格值㊂点对匹配方式从匹配点对(a 00,a 10)开始到(a 0n ,a 1m )结束,在网格中表现为路径搜索G [0,0]ңG [n ,m ]㊂以一组简单不闭合的轮廓线(图2-B )在轮廓线相似图中搜索最优合法路径获取最佳顶点对应集进行示例(图2-C )㊂考虑到轮廓线之间的特征点匹配方式,任一源59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t t p s://d z k j q b.c u g.e d u.c n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A.不闭合轮廓线特征点相似图;B.不闭合轮廓线顶点对应示例;C.示例轮廓线特征图及最佳合法路径图2不闭合轮廓线特征点相似图F i g.2 S i m i l a r i t y g r a p h o f u n c l o s e d c o n t o u r轮廓线上顶点a0i,i=0,1, ,n均与目标轮廓线上顶点a1j,j=m a p(i)对应㊂又因为nȡm,可能出现源轮廓线多个点匹配目标轮廓线一个点的情形,所以合法的搜索方向为向东北和向东㊂将合法搜索路径上对应的网格值相加,定义为路径成本,可以看出利用最佳合法路径来确定最佳轮廓线顶点对应集就是在轮廓线特征点相似图中搜索合法的路径并使其路径成本最大[21]㊂若轮廓线为闭合轮廓线,轮廓线不存在起始点与终点,即有序点集C1={a10,a11, ,a1m}为一个闭环㊂在模糊顶点对应集中,若源轮廓线点a00最佳匹配点为目标轮廓线上点a1j,在合法搜索路径被限定为正东和东北方向的条件下,为了满足从匹配点(a00,a1j)对开始到(a00,a1j)结束的闭合轮廓线匹配,从网格G[0,j]开始向北搜索的维度应为(m+1),向东搜索的维度应为(n+1)㊂上文中维度(m+1)ˑ(n+1)的轮廓线相似图网格并不满足路径搜索要求,为保证有序点集能按点序拓扑关系完整表示闭合轮廓线,在G[0,j]为起始点条件下网格维度应至少为((j+1)+(m+1)+1)ˑ((0+1)+(n+ 1)),考虑到jɤm,因此我们将其设计扩展为维度(2(m+1)+1)ˑ(n+2)的网格,作为一般性闭合轮廓线特征点相似网格(图3-A)㊂同样为了方便理解,以一组简单闭合的轮廓线(图3-B)在轮廓线相似图中搜索最佳合法路径来获取最佳顶点对应集进行了示例(图3-C)㊂根据轮廓线特征点相似图,该轮廓线匹配算法不仅可以自动实现相邻轮廓线顶点匹配,在求匹配最佳合法路径时,还可以设置各种初始条件,若存在确定的顶点匹配关系,则在相似图中将与该点对对应的格网值设为1,即可在局部先验条件下保证整体匹配效果最优,使得整体轮廓线匹配更为合理与准确㊂A.闭合轮廓线特征点相似图;B.闭合轮廓线顶点对应示例;C.示例轮廓线特征图及最佳合法路径图3闭合轮廓线特征点相似图F i g.3 S i m i l a r i t y g r a p h o f c l o s e d c o n t o u r1.3层间梯度插值函数构造方法已有的轮廓线层间插值方法往往是通过原轮廓线和目标轮廓线的坐标位置信息构造层间过渡轮廓线,其中采用的层间插值算法主要有两类,即线性插值方法以及高阶非线性插值方法[22-23],选用不同的插值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层间过渡轮廓线㊂在三维地质隐式建模中,这类层间过渡轮廓线可以作为位置约束参与建模,考虑插值位置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隐式曲面并不一定严格经过这些插值点的位置,因此本研究的插值只考虑形态插值㊂地质体轮廓线蕴含位置坐标信息,相邻剖面轮廓线对应节点也隐含了梯度的形态约束信息[24],相69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5期王 权等:基于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的三维地质隐式曲面重构邻地质体轮廓线层间梯度插值可以在地质体三维建模时作为层间形态约束㊂层间梯度虽不能像位置约束那样准确地控制地质体表面的位置,但是可以约束曲面的局部形态㊂本研究根据已有地质剖面轮廓线的梯度信息插值层间梯度信息,并共同组成约束整个地质体产状变化的形态约束数据集合㊂根据前面轮廓线特征点匹配结果,将初始轮廓线匹配点的法向量组成矩阵n 0=(n 0x ,n 0y ,n 0z ),同时将目标轮廓线匹配点的法向量组成矩阵n 1=(n 1x ,n 1y ,n 1z )㊂通过源矩阵和目标矩阵,求得整体变换矩阵A :(n 0x ,n 0y ,n 0z )A =(n 1x ,n 1y ,n 1z )(3)引入相似系数t 来描述过渡梯度n t与源匹配点梯度n 0的相似程度,则1-t 表示过渡梯度n t与目标匹配点梯度n 1的相似程度㊂t 的值与该形态约束空间位置以及源㊁目标匹配点的欧式距离有关,假设源匹配点与目标匹配点的三维欧式距离为d ,所需插值的过渡梯度约束空间位置与源匹配点的三维欧式距离为d t,因此可以得到相似系数t 的计算公式:t =1-dtd(4) 上式表明,如果过渡约束空间位置与源目标点的距离越小,那么就表示过渡约束梯度与源目标点梯度越相似,t 就越大,1-t 就越小㊂在相似系数被确定之后,层间区域的变换矩阵A (t )表示为:A (t )=(1-t )I +t A (5)式中:I 为单位矩阵,层间约束梯度即可按照式(6)求出:(n t x ,n t y ,n t z )=(n 0x ,n 0y ,n 0z )A (t )(6)图4 轮廓线层间梯度插值示意图F i g .4 D i a g r a m o f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c o n t o u r g r a d i e n t i n t e r po l a t i o n 根据上一节所得的最佳轮廓线顶点映射,将所有匹配点的梯度按层间梯度插值的方法进行插值,获取层间的梯度信息㊂图4为示例轮廓线层间梯度插值示意图,图中展示了轮廓线部分特征匹配点的梯度插值情况㊂2 附加形态约束的隐函数曲面重建隐函数曲面重建方法是常用的三维表面隐式建模方法[25-27]㊂径向基隐函数(r a d i a l b a s i s f u n c t i o n,简称R B F )曲面重建方法以径向基插值理论为基础构建隐函数曲面,适应于三维地质曲面重构㊂目前常用的H e r m i t e 型隐函数(H e r m i t e r a d i a l b a s i sf u n c t i o n ,简称H R B F )以一组数量为n 的包含坐标位置信息与法向信息的地质界面采样点集,作为构建隐式方程的数据源[27-28]㊂一些学者利用该方法,基于地质剖面图中地质体轮廓线数据与产状信息隐式构建三维地质模型[4,29];广义R B F (G R B F )与H B R F 同样是建立在径向基函数的H e r m i t e -B i r k -h o f f 插值理论基础上的,区别是其通过不同类别的约束信息进行插值,得益于各类约束信息相互独立的特点,G R B F 能更加灵活地控制曲面重建的形态特征[30-31]㊂另有一些学者基于G R B F 曲面重建方法,以地质体轮廓线为基础,融合约束线㊁趋势面等多种约束规则,修正了隐式三维地质模型[30,32]㊂通过层间梯度插值获取了大量层间形态约束信息后,根据现有的曲面重建数据集的数据结构,本研究基于G R B F 曲面重建方法构建附加轮廓线层间梯度约束的径向基隐式建模函数㊂用标量函数f (x )隐式模拟连续的三维地质表面,对于获取的剖面地质轮廓线上的节点信息,将其表示为σ个原始轮廓线上节点位置约束集{x i ,f (x i )}σi =1,对于获取的轮廓线和其层间区域的形态约束信息,将其表示为μ个梯度约束集{x i , f (x i )}σ+μi =σ+1,其中xi 表示两类约束点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隐函数具体表述为:f (x )=ðσj =1αj K ( x -x j )-ðμk =1βkK ( x -x σ+k )(7)式中:K 为径向基函数中的核函数; ㊃ 是欧几里得范数,为三维空间两点间的欧式距离;βk 为权重系数; 为梯度计算㊂位置约束和梯度约束分别需要满足等式约束条件f (x i )=0,i =1, ,σ和 f (x i )=v i ,i =σ+1, ,σ+μ,v i 为对应形态约束描述曲面梯度的单位法向量㊂以该等式为基础,构成求解未知系数的线性方程组:f (x i )=ðσj =1αj K ( x i -x j )-ðμk =1βkK ( x i -x σ+k )=079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t t p s ://d z k j q b .c u g.e d u .c n 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f (x i )=ðσj =1αj K ( x i -x j )-ðμk =1βk HK (x i -x σ+k )=v i (8)式中:H 为H e s s 算子;权重系数αj ɪR ,由σ个位置约束点确定,权重系数βk ɪR 3向量,由μ个梯度约束点确定㊂通过建立的线性方程组,求解各项待定系数,最终确定地质体模型的隐式建模函数表达㊂然后按建模精度要求对整个建模空间进行网格剖分,划分为相同粒度的网格单元集合,采用该隐函数模型计算所有网格单元的函数值获取三维数据场,并基于M a r c h i n g Cu b e s 算法提取出三维数据场的零等值面[3,33],实现三维地质隐式曲面重建㊂3 实验与分析为了验证本算法的有效性,以实例地质剖面图上数字化的地质体轮廓线数据为基础,分别针对闭合轮廓线与不闭合轮廓线开展了层间形态插值和建模实例研究㊂实验以V i s u a l s t u d i o 2010为集成开发环境,使用图形界面框架M F C 与跨平台三维可视化图形库O p e n G L 编程实现了本研究的相关算法,包括实例地质体相邻轮廓线顶点的自动匹配和层间梯度插值,以及径向基隐函数三维地质模型构建㊂(1)实例一实例一的数据来自于贵州水银洞金矿床地质勘探剖面图资料,以上二叠统构造蚀变体上地层(图5-a)建模为例,地层界线为不闭合轮廓线,资料中有5条勘探线剖面图上显示有该地层界线㊂本研究采用隐式曲面重建方法对该地层界面进行重构,首先在剖面图上结合地质解译提取相关地层界面轮廓线,从二维空间转换为三维空间轮廓线,再从三维轮廓线串中提取节点坐标和法向量信息作为建模数据[29]㊂从径向基隐函数曲面重建结果来看,地层界面起伏较大,层间特征区域缺少过渡信息(图5-c )㊂我们将两两相邻勘探线剖面图上的轮廓线(图5-a 中加粗黑线)转换为三维轮廓线后采用本方法进行轮廓线层间梯度插值(图5-b ),插值出来的梯度作为层间形态约束参与隐函数曲面建模构建地层模型(图5-d),与未进行轮廓线层间插值构建的模型进行对比㊂对比两种建模结果(图5-c ,d),可以看出,对于实例中地层轮廓线,在2条相邻轮廓线之间进行梯度插值作为形态约束后,生成的隐式曲面模型(图5-d)与未采用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生成的径向基隐式曲面模型(图5-c )相比,避免了因层间区域过度光滑导致的信息缺失,地层曲面以一种平滑连续的趋势经过层间区域,在曲面的过渡上更加合理㊂这是因为轮廓线之间空间距离过大的层间区域,由于径向基核函数快速衰减,导致无法获取准确的三维数据场,直接采用轮廓线特征点信息曲面建模时,在提取等值面过程中曲面会出现局部特征缺失甚至空洞等不连续的现象[34]㊂(2)实例二实例二的数据来自安徽铜陵凤凰山矿田药园山矿床,以Ⅱ号矿体三维曲面重建为例㊂矿体界线为闭合轮廓线,从图6-a 二维剖面界线转换为三维矿体轮廓线的可视化结果来看,轮廓线之间的形态差a .地质剖面示意图;b .地层面轮廓线与梯度插值结果;c .直接基于轮廓线信息隐式构建的地层面模型;d .本方法层间形态插值后隐式构建的地层面模型图5 实例地层面轮廓线插值结果以及地层面模型比较图F i g .5 C o n t o u r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 o f p r a c t i c a l s t r a t u m i n t e r f a c e a n d c o m p a r i s o n w i t h m o r p h o l o gi c a l m o d e l 89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5期王 权等:基于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的三维地质隐式曲面重构异较大㊂直接基于轮廓线信息隐式构建的矿体模型由于大量局部形态特征的缺失,隐式曲面出现了空洞和不连续的现象(图6-b )㊂图6-c 展示了闭合轮廓线生成层间梯度的插值过程,图6-d 为采用本方法附加相邻轮廓线层间梯度作为形态约束后构建的矿体三维隐式曲面模型㊂比较直接基于轮廓线隐式构建的矿体模型(图6-b )与本方法所构建的矿体三维隐式模型(图6-d )可以看出,对于形态变化较大的矿体轮廓线三维建模,本方法隐式构建的矿体模型(图6-d )不仅保障了层间区域合理过渡,同时还消除了直接采用轮廓线信息进行隐式曲面重建时层间出现的空洞现象(图6-b )㊂从矿体模型的可视化结果可以看出,当勘探剖面轮廓线存在分布分散㊁连续性弱的情况时,本方法所构建的地质体模型形态更为合理㊂a .矿体轮廓线;b .直接基于轮廓线信息隐式构建的矿体模型;c .矿体剖面轮廓线梯度插值结果;d .本方法隐式构建的矿体模型图6 矿体剖面轮廓线插值结果以及矿体模型比较图F i g .6 C o n t o u r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 o f p r a c t i c a l o r e b o d y an d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c o m pa r i s o n s 4 结 语针对基于稀疏地质轮廓线重构三维地质表面,提出了一种基于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的三维地质隐式建模方法,该方法将轮廓线整体形态与局部特征相结合,通过计算轮廓线层间形态相似度,基于最大相似度匹配原则建立轮廓线顶点映射关系,然后通过层间梯度插值生成过渡形态信息作为约束条件,参与径向基隐函数曲面重构㊂将该方法应用于矿床实例地质剖面地质体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与三维建模,结果显示生成的三维模型不仅能够反映稀疏地质体轮廓线的层间局部起伏形态,而且能避免由于层间信息缺失而导致的隐式表面模型不连续的现象,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㊂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将针对地质环境中复杂地质构造类型的形态隐式建模,考虑不同地质轮廓线分支㊁错断等复杂拓扑关系,丰富轮廓线形态特征匹配的适用范围,引入地质语义和局部形态约束来构建三维模型,并针对地质建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定量分析㊂(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参考文献:[1] C o w a n E J ,B e a t s o n R K ,R o s s H J ,e t a l .P r a c t i c a l i m p l i c i t ge o -l o g i c a l m o d e l l i n g [C ]ʊA n o n .F if 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M i n i ng Ge o l o -g y Co n f e r e n c e .V i c t o r i a :[s .n .],2003:89-99.[2] C a l c a g n o P ,C o u r r i o u x G ,G u i l l e n A ,e t a l .H o w 3D i m p l i c i t ge -o m e t r i c m o d e l l i n g h e l p s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g e o l o g y:T h e 3D G e o -M o d e l l e r m e t h o d o l o g y [C ]ʊA n o n .11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gr e s s f o r M a t h e m a t i c a l G e o l o g y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G e o l o g y f r o m M u l t i pl e S o u r c e s .B e l gi u m :[s .n .],2006.[3] 邹艳红,何建春.移动立方体算法的地质体三维空间形态模[J ].测绘学报,2012,41(6):910-917.Z o u Y H ,H e J C .A s p a t i a l s h a pe s i m u l a t i o n m e t h o df o r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g e o l o g i c a l b o d y b a s e d o n m a r chi n g c u b e s a l go -r i t h m [J ].A c t a G e o d a e t i c a e t C a r t o g r a p h i c a S i n i c a ,2012,41(6):910-917(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l i s h a b s t r a c t ).[4] G u o J T ,W u L X ,Z h o u W H ,e t a l .S e c t i o n -c o n s t r a i n e d l o c a lg e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r f a c e d y n a m i c u p d a t i n g me t h o d b a s e d o n t h e H R B F s u rf a c e [J ].J o u r n a l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G e o l og y,2018,107:64-72.[5] 李章林,吴冲龙,张夏林,等.地质科学大数据背景下的矿体动态建模方法探讨[J ].地质科技通报,2020,39(4):59-68.L i Z L ,W u C L ,Z h a n g X L ,e t a l .D i s c u s s i o n o n d yn a m i c o r e -b o d y m o d e l i n g w i t h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b i g d a t a [J ].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20,39(4):59-68(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l i s h a b s t r a c t ).[6] 陈国旭,田宜平,张夏林,等.基于勘探剖面的三维地质模型快速构建及不确定性分析[J ].地质科技情报,2019,38(2):275-280.C h e n G X ,T i a n Y P ,Z h a n g X L ,e t a l .R a pi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u n c e r t a i n t y a n a l y s i s o f 3D g e o l o g i c a l m o d e l s b a s e d o n e x pl o r a -t i o n s e c t i o n s [J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n f o r m a -t i o n ,2019,38(2):275-280(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l i s h a b s t r a c t ).[7] 张双腾,张太怡.连续断层图象计算机三维重建轮廓点匹配插补算法的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1994,17(2):1-5.Z h a n g S T ,Z h a n g T Y.S t u d y o n c o m pu t e r 3D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l g o r i t h m o f t h e c o n t o u r p o i n t s m a t c h i n g i n t e r po l a t i o n f o r s e r i -a l c r o s s i m a g e s [J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1994,17(2):1-5(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l i s h a b s t r a c t ).[8] 杨洋,潘懋,吴耕宇,等.一种新的轮廓线三维地质表面重建方法[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5,17(3):253-259.Y a n g Y ,P a n M ,W u G Y ,e t a l .H i g h q u a l i t y g e o l o gi c a l s u r f a c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r o m p l a n a r c o n t o u r s [J ].J o u r n a l o f G e o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2015,17(3):253-259(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l i s h a b s t r a c t ).[9] 许志勇,于今,王世耕.基于拐点的层间插值算法[J ].机械工程师,2008,8(2):120-121.X u Z Y ,Y u J ,W a n g S G.I n t e r m e d i a t e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 a l go r i t h m b a s e d o n t h e i n f l e c t i o n p o i n t [J ].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2008,8(2):120-121(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l i s h a b s t r a c t ).[10]贾超,韩志刚,陈素军.一种基于关键点的断层轮廓插值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9):78-80.J i a C ,H a n Z G ,C h e n S J .K e y p o i n t s -b a s e d i n t e r po l a t i o n m e t h -99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矿区深部隐伏矿体三维可视化预测方法毛先成;张苗苗;邓浩;邹艳红;陈进【摘要】针对深部隐伏矿定位难题,经多年研究,提出以定位模型-成矿信息-三维预测为主线的隐伏矿体三维可视化预测方法.矿体定位概念模型实现成矿规律到矿化分布规律的转换,获得矿体空间定位量化指标;采用形态分析、距离场或缓冲区分析、蚀变场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和定量提取成矿信息指标;采用非线性多元回归、三维模糊证据权等方法,建立矿体三维预测模型,对深部立体单元的品位、金属量和含矿性进行预测.以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和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为例,展开矿区深部三维可视化预测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矿床的深部找矿工作,对于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6(040)003【总页数】9页(P363-371)【关键词】隐伏矿体;定位概念模型;成矿信息;三维可视化预测;安徽铜陵;甘肃金川【作者】毛先成;张苗苗;邓浩;邹艳红;陈进【作者单位】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时易于找寻的露头矿、近地表矿日趋减少,一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投产的大中型矿山保有储量逐渐枯竭,多数已进入危机矿山行列。
基于地质勘探数据的三维储层模拟
王燕红;吴堑虹;刘勤志
【期刊名称】《能源技术与管理》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简要介绍了可视化领域常用的两种方法:面绘制和体绘制方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优缺点.简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体绘制算法,详细介绍了体绘制中最典型的光线投射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以VC++为开发平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利用可视化工具VTK提供的光线投射体绘制算法和三维建模方法,以地质勘探数据为例,实现了研究区的三维储层模拟-渗透率模拟以及钻井模拟.
【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王燕红;吴堑虹;刘勤志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28
【相关文献】
1.基于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J], 岳大力;吴胜和;程会明;杨渔
2.基于储层三维精细地质建模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J], 钱川川;骆飞飞;吕文新;罗治形
3.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构造演化与储层沉积演化解释研究 [J], 凌云;林吉祥;孙德胜;
高军
4.基于LWD随钻自然伽马测井数据的砂岩铀矿储层三维储量预测方法研究 [J], 李召坤;杨睿;胡柏石;杜志明;赵利信
5.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的三维模拟储层岩心模型制造 [J], 孟思炜;孙大兴;俞佳庆;莫翌;邵广斌;薛伟杰;周德开;郑立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IM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1-11-11T05:52:14.582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18期第6月作者:周艳芳[导读] 在岩土工程中通过BIM技术的应用,能够结合施工项目基本信息基础上进行信息模型的构建,周艳芳身份证号码:37088219861008**** 山东省潍坊市 261000摘要:在岩土工程中通过BIM技术的应用,能够结合施工项目基本信息基础上进行信息模型的构建,这样也就能够对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并且可以显著提升岩土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保障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性,通过 BIM 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岩土工程的设计施工全过程起到良好的优化效果。
因此我国施工企业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大对BIM技术的应用力度,深化对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全过程的管理,借此获得良好的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益,对于施工企业市场核心竞争水平的提升也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BIM技术;岩土工程;应用引言岩土工程中BIM技术相较于传统工程技术,优势明显。
其不仅仅是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更是数字信息的应用,并可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管理。
BIM技术可以四维模拟实际施工,对工程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 BIM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特点概述1.1三维可视化BIM技术在岩土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还具备有三维可视化的特点,并且能够为工程施工管理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促进岩土工程施工可行性进一步提高。
BIM技术则具备有三维可视化的特点,其能够将收集到的岩土工程施工信息通过三维模式展现出来,帮助工程设计人员完成工程设计方案,还能够促进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合理性进一步提高,为后续的岩土工程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协调性在岩土工程施工中需要涉及到多个专业的设计内容,各专业之间还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图纸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即便是进行同种类型的施工,设计人员之间的想法也存在有较大差异性,对于设计图纸的理解程度不同,在工程施工中也就出现导致施工误差的发生,影响到岩土工程的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