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园植物造景
- 格式:ppt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7
建筑园林分析之扬州何园今年清明节时层去何园游玩,园内吸引了很多游人,还有学生在假山上写生。
人虽多,但圆子内却不嘈杂。
船厅内有人弹奏古筝,并且可以在此饮茶。
园内的工作人员清一色红色旗袍搭配着晚清时的古建筑,似乎真是回到了清朝末年。
但周围游人的身影又将思想拉回,似乎是现代与古代的交际。
何园又名“”,由清光绪年间所造。
何园原址,为乾隆年间古园,名双槐园。
曾在何园寓居过的名人有:著名国画大师,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著名作家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
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其中,片石山房系大师叠山作品,堪称人间孤本。
何园的主要特色是把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极至,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绝无仅有的精彩景观。
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把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雏形。
何园规模庞大,面积为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就达7000余平方米,占50%以上,密度极高,反映清后期建筑过多的特点。
全园可为、、园居院落、四个部分组成,以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
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带回廊,面阔15.65米,进深9.50米。
厅似船形,四周以、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
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贴墙而筑,参差蜿蜒,妙趣横生;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三面有廊。
复道廊中的半月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
西园空间开阔,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
池的北楼宽七楹,屋顶高低错落;中楼的三间稍突,两侧的两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故而俗称“蝴蝶厅”。
楼旁与复道廊相连,并与假山贯串分隔,廊壁间有漏窗可互见两面的。
有石桥,与贯通,亭南曲桥抚波,与平台相连,是纳凉之所。
池西一组假山逶迤向南,,后有挂三楹,有假山夹道,掩映,野趣横生。
扬州何园详细介绍
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一处展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美的历史文化名园。
以下是关于何园的详细介绍:
1. 历史背景:何园始建于清代中期,最初名为“寄啸山庄”。
1883年,由何芷舠购得并扩建,后来因园主姓何而俗称何园。
它不仅是扬州私家园林的代表,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 园林特色:何园占地面积约为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
其艺术风格南北兼容、中西合璧,被称为“晚清第一园”。
园林拥有“天下第一廊”的复道回廊、“天下第一山”的片石山房、“天下第一窗”的复道回廊花窗以及“天下第一亭”的水心亭等著名景点。
3. 设计亮点:园内片石山房系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作品,它是石涛在人间的孤本之作。
园中的建筑和景致相得益彰,如墙上的大方镜构成的“镜花水月”胜景,以及南墙镂空的大方窗框将自然景色引入室内形成“琴棋书画”的意境。
此外,何园曾是许多名人寓居之地,如何园与多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
总的来说,何园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与雅致,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场所。
园林与建筑江南占典园林植物造景分析——以扬州片石山房为例□王子豪刘力维摘要:该文作者基于植物配置赏析的角度,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参考的方式搜集资料,研究扬州“晚清第一园”何园中片石山房的植物造景。
首先梳理片石山房的历史变迁;其次分析片石山房植物景观与山石、水体和建筑三个方面的搭配,发现片石山房内植物种类偏少,但配置方式多样且富有意蕴;再次总结片石山房植物造景特点并提出优化意见;最后得出对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启示,希望有助于研究何园片石山房和推动现代园林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景观配置片石山房一、片石山房历史变迁何园位于扬州城南花园巷,以湖石著称。
园中片石山房的湖石假山据陈从周考证,为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清光绪九年(1883),何芷舠卸任到扬州时购得片石山房并修建宅院,形成的包括片石山房在内的园林宅院格局即何园。
后来何家举家迁至上海,因年久失修,何园建筑颓败,片石山房贴壁假山存在坍塌现象。
之后何园被何家后人变卖。
新中国成立后,何园归国家所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片石山房在吴肇钊的指导下被复建而成,园中的植物景观也得到了系统提升。
现在全园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片石山房占地700多平方米。
其历史形成、继承与保护过程中的生态园林景观特色颇为鲜明。
二、片石山房植物造景现状1.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片石山房位于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到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年平均气温约为15.72°C。
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8.8%,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
地形属于江淮冲积平原。
光、热、水条件优异,植物种类资源丰富。
整体生态环境较好,适宜人居。
2.园林植物种类和数量经实地考察,片石山房中共有植物46科53属60种。
其中,木本植物29种、草本植物26种、藤本植物5种,分别约占植物品种总数的48.4%、43.3%、8.3%。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紫薇学号7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1颐和园植被概述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
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湖源出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颐和园景观综合分析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
扬州何园简介历史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位于扬州古运河风光带东南段以北的徐凝门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园主何芷舟刀,其家族为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帝师孙家鼐进退与共的姻亲三大家族,他从湖北汉黄德道台任上壮年致仕,归隐扬州,于光绪九年巨资良材建造大型私家住宅园林。
该园建筑布局由园居、东西花园、片石山房组成环环相扣、内外有别、中西合璧、居游两便的人居环境,中国私家园林的建筑审美和居游功能在此达到高度和谐与极至完美。
这里还有冠盖中国造园艺术的四个“天下第一”,其中特色建筑之冠――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的1500米复道回廊,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在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是画坛巨匠石涛和尚叠石的“人间孤本”。
何园还是国内著名的影视取景的天然基地,《红楼梦》、《还珠格格》续集、《苍天有泪》等近百部影视剧在此取景。
走进何园,宛如走进一幅自然历史人文的旖旎画卷: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中国近代造园艺术的孤本特例在此集珍汇粹;一位集官僚、盐商、隐者、教育家多重身份的传奇人物曲折隐秘的心阶历程在此淋漓披露;一个由封建走向开明的世家大族兴衰荣辱的生存活剧在此栩栩上演,一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丰富多彩的外传故事在此生动展现。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1颐和园植被概述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
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昆明湖源出北京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比照,更能表达出前山景观恢宏、华美的皇家气派。
晚清第一园——何园摘要江南园林是我国人文文化的一大瑰宝,以清秀灵巧为主要特点。
本文介绍的是有“晚清第一园”之称的何园。
主要从何园的来源、历史、构造方法、取景、园中景点名称的来源及园林的稀奇之处为出发点来介绍园林,并表达了自身游览何园后的感想。
关键词:何园晚清第一园江南园林扬州江南园林一直是中国建筑上的奇葩,北方园林多为皇家园林,而江南园林多为私家园林,多为地方官员,富商或者隐士住宅的花园。
北方园林气势恢宏,色彩浓重,以红黄等显示尊贵的色彩为主,像故宫,处处显示出王公贵族的大气和一统江山的豪迈,更不可少的是与皇家礼仪,忌讳有关的种种规则;而江南园林颜色多为黑白,砖为灰黑色,墙体为白色,假山,流水,花草不可或缺,要显出主人生活的情趣,闲适恬淡,陶冶情操的气息。
江南园林中最负盛名是苏州园林,拙政园等等为人们所熟知。
但是在苏州园林昌盛之前,江南园林的重心在于扬州,扬州明清时期建有有两大园林:个园和何园,至今这两座园林在江南园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个园因植满个竹,取名时取“竹”字的一半,称为“个园”。
何园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的旧址,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历时达13年,占地14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园内有大槐树两株,传为双槐园故物,今仍有一株。
园名为“寄啸山庄”,园主人湖北道台何芒舰把这座园林辟为何宅的后花园,故而又称“何园”。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园主归隐扬州后,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入园林,何园建造前后历时21年。
何园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被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园林泰斗罗哲文誉为“晚清第一园”。
“园林之妙在于借”,这是中国园林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
何园周围无山无水,民居林立,大规模的“借”就无从谈起,而园中假山,流水,小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大部分都是造景。
何园一方面吸收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艺术的精华,另一方面又融入了西洋建筑的格调,厅堂,楼阁,地砖,复道,串楼都有多处考究。
内容摘要何园,又名寄啸山庄。
位于扬州市徐凝门大街西侧。
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
光绪年间武汉黄德道何芷忉重修。
山庄的大门位于刁家巷(而非今址),是一座高大的磨砖门楼。
周边的丁家湾康山街等,在清代属富人区,聚集了大量官僚巨贾的豪宅...... 一、何园理景的分析何园,又名寄啸山庄。
位于扬州市徐凝门大街西侧。
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
光绪年间武汉黄德道何芷忉重修。
山庄的大门位于刁家巷(而非今址),是一座高大的磨砖门楼。
周边的丁家湾康山街等,在清代属富人区,聚集了大量官僚巨贾的豪宅。
何园位于住宅之后,坐北朝南。
正门藏于偏僻小巷,多少显出园主人为人低调,不愿露富的心理。
而高耸的围墙,却至少暗示了它的存在。
扬州的诸多住宅、园林,多由高墙围合。
它们构成了扬州地区街道空间的主要特征。
门内与穿廊相接。
门上为串楼,与楼下廊子扣合为复道,于此左右分行。
左转折入园的东部。
其南半部有馆舍。
西贴墙,其他三面空临。
馆舍南部栽有修竹。
游人至此可置身与喧嚣之外。
中央为船厅,是旱园水作。
鹅卵石与瓦片铺地,纹路作波光粼粼状。
另有梅花鹿图案若干,船四面为明窗。
瓦片铺地和动物图案,可能主要从俯瞰观赏的角度出发,材料平实,一如扬州砖雕的朴实风格。
于平地观,难以窥其全貌。
每去何园,总能看见游客在廊道上指点欣赏铺地图案,可见猜测属实。
厅外东南一角有老槐荫蔽,山石少许。
东北一角有贴壁假山,逶迤西去。
可登山于半月台赏阅,或俯视园景。
楼下有屋两间,走廊东向,壁间嵌有苏东坡撰书的刻石一部。
壁间刻石,是扬州园林的一大特征。
既可为游览增添雅兴,又可加强走廊的韵律感,并同白墙形成对比。
何园的西部园林,比东部大了许多。
如同一副画卷。
园之中部,凿一水池,房廊绕其四面,惟有山石独占西南一角。
池中东部有一方亭。
侧面架石梁南北出。
方亭尺度远大于其他江南园林。
究其原因,一般解释是此亭可作戏台。
园林与建筑ART EDUCATION RESEARCH 扬州园林装饰元素的文化内涵——以何园为例□于靖摘要:扬州园林作为典型江南风格的园林代表,历史源远流长,风格经久不衰。
其传统装饰元素不仅有丰富的文化韵味,而且对扬州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该文作者以何园为例,从园林的装饰元素、风格特点等方面着手,通过实地考察,阐述园林中的装饰符号及其文化内涵,尝试为观园者提供鉴赏参考,助其发现何园装饰元素独特的美。
关键词:扬州园林装饰元素文化内涵何园扬州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何园,又名寄啸山庄(图1),位于扬州徐凝门街花园巷,系清光绪年间何芷舸在双槐园旧址上所筑。
“寄啸”的园名取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
何园中西合璧、匠心独运的设计手法,得到刘敦桢、童需、陈从周、罗哲文、潘谷西等中国现代、当代古建筑园林专家的赞叹。
何园作为晚清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享有“晚清第一园”之美誉。
千园万林,都由一个个元素组合而成,无论是何园还是扬州其他园林,它们的组成都离不开建筑、山水、铺地、植物、花窗、匾额与楹联等装饰元素。
园林中每个元素都有不同的作用和特有的内涵,扬州园林的建筑元素蕴含着优美又不失雄健的江南风情。
山水幽深静美,铺地整齐划一,假山雄伟壮观,花窗精巧绝伦且纹样具有吉祥富贵的寓意,匾额与楹联蕴含诗情画意的文化底蕴,再加上植物的点缀,共同构成了优美典雅的扬州园林。
一、扬州园林装饰元素的构成扬州大致位于我国南北交界一带,扬州园林既有北方园林的雄健刚劲,又有南方园林的秀美淡雅。
扬州园林的装饰元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山水、建 筑、植物、园路与铺地、匾额与楹联、石刻、雕塑等。
这些装饰元素的来源归根结底是自然。
1•建筑亭台楼阁,雕栏玉砌。
建筑是园林的主要看点之一,楹联、草木等是建筑的点缀。
何园特色建筑之一、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的1500米复道回廊,构成了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
这在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
1、拙政园日常种植的植物:红梅、绿梅、腊梅、南天竹、火棘、枇杷、栀子花、松、竹、荷花、杉树、牡丹、芍药、江浙山茶、月季等乔木、灌木,以及以松、杉、柏为主体,配有冬红果、山楂、木瓜、杜鹃、榔榆、雀梅等品种的苏派盆景。
2、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
3、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
园林中植物景观的⽂化意义 原始先民“ 构⽊为巢”、“钻燧改⽕”,从对树⽊的依赖到把树⽊看作“神⽊”的原始崇拜, 进⽽渗透了⽂化内涵。
尤其是以孔⼦为⾸的儒家⽂化中的“⽐德”思想对中国的造园产⽣很⼤的影响。
他们将植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格美的象征,把树⽊植物的某些特性作为“⽐德”的对象。
许多⼈结合⾃⼰的亲⾝感受、⽂化修养、伦理观念等,各抒⼰见地赋诗感怀,极⼤地丰富了植物本⾝的⽂化⾊彩。
古典园林将松柏的耐寒特性,⽐德于君⼦的坚强性格。
苏州留园中部南墙花坛,据记载原种植⼀棵明代古柏,⽆意花坛⾃⼰⽣出⼥贞⼀株,与古柏缠绕相⽣,交柯连理,因其景殊异,被列为留园⼗⼋景之⼀,即古⽊交柯。
该景点的涵义就是借古柏、⼥贞凌寒不凋、四季长青的⾃然特征,抒发⽂⼈的⾃傲精神。
尤其前框有砖刻“长留天地间”五个字,更是指明精神⾃由像古柏⼥贞⼀样,是青翠不凋,长留天地间的。
承德避暑⼭庄以松柏植物作为整个园⼦的⾻⼲树种,是将松柏植物四季常青的特性,⽐作皇帝的事业万古常存。
狮⼦林的双⾹仙馆,双⾹指冬梅夏荷。
冬春,梅花傲霜⽃雪,借以励志。
夏秋,芙蓉出污泥⽽不染,可以清⼼。
梅莲并⾹,象征园主纯洁的情操和借物明志的愿望。
著名的北京慈恩寺尤以荷花最负盛名,以其出污泥⽽不染的本性为佛家所崇尚,⼴植于寺庙池塘之中。
此外还有以樟树的深居⼭林⽐德贤者的难得;以兰花的幽⾹⽐德君⼦的修道⼒德,以及《朱⼦语类》中有“国朝殿庭,惟植槐揪”,所以槐与揪都是⾼贵、⽂化的象征。
植物的许多特性都被古⼈赋予了良好的寄托,或表达对美好⽣活的向往,或表达⾃⼰独特的⽓质。
不同的植物,被赋予不同的.情感含义,如:富贵——牡丹花;幸福——杏花;英雄——⽊棉树;依依惜别——柳树;门徒众多——桃李等等。
故宫和避暑⼭庄中都有牡丹专类园,花姿雍容,⼀派⾼贵华丽的景象。
中国古典园林中还经常选⽤形实皆丽的植物。
这些植物不仅外形美观,⽽⽬_果实还能实⽤,同时⼜有⼀定的⽂化象征。
个园的导游词清朝扬州市曾有“园林景观甲天下”之誉,迄今还保存着很多出色的园林建筑,在其中历史时间最久远、储存最详细、最具艺术价值的,应算位于在古都北隅的“个园”了。
那样的一个私人住房园林景观有哪些的美丽风景呢,下面使我们赏析下边个园的导游词吧。
诸位游人:谈起园林建筑,大伙儿都是会想到苏州市。
殊不知,200很多年前,江准古都扬州市的园林景观却要胜于苏州市。
早清朝时曾有些人对江南地区名胜古迹做出过那样的点评:“杭州市以湖山胜,苏州市以市肆胜,扬州市以园亭胜。
”由此可见那时候江南一带,扬州市是以园林景观之美而而出名的。
早在汉朝,扬州市就会有经营规模很大的花园式工程建筑,之后又有自主创新,到清朝时,因为手工业者、商业服务、交通业、盐业都十分比较发达,加上乾隆皇帝的六次下江南,扬州园林快速强盛。
但在历史上数次遭受兵灾战祸,园林景观损坏甚多,如今活下来的仅个园、何园、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不可多得的园林景观了。
【个园的建立历史时间及名字来源于】游人们:今日大家游玩的是全国各地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
个园坐落于扬中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田黄玉筠在明朝寿艺园的原址上复建。
田黄玉筠觉得竹本固、胆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子叶的样子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百个字”的句意取名“个园”。
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让人瘦,无竹让人俗。
”道出了园主人家以竹取名的原意。
【园林设计概述—园林景观春天景色】“扬州市以名园胜,名园以置石胜”。
个园便是以竹石为行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点的城市山林。
个园的庭院假山采用分峰置石的技巧,应用不一样的石块,主要表现一年四季四季风景,称为四季庭院假山,为中国国林惟一孤例。
个园的绿色植物以竹为主导,与竹最般配的室外的造景原材料是各种各样险峰怪石,像玲政透巧的灵壁石峰,清瘦嶙嶙的石钟乳等。
竹与石组成在一起,产生园林景观中很有特点的竹石小桥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