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分析之退思园
- 格式:ppt
- 大小:26.12 MB
- 文档页数:43
123退思园造园理法浅析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Tuisi Garden摘 要:同里退思园紧扣“退思补过”的立意,因境成景。
针对退思园“景以境出”的传统布局原则进行研究。
结合史料、实地调研与测绘,通过对其相地到布局、立意到成象的分析,挖掘其景面文心的中国园林本质。
以期加深对传统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理解,为现代园林设计中文化意境的表达提供借鉴。
关 键 词:风景园林;退思园;景面文心;造园理法;意境 文章编号:1000-6664(2017)05-0123-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6-13; 修回日期:2017-03-11Abstract: Tuisi Garden (Retreat & Reflection Garden), located in Tongli Tow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onception of "when he retreats, he reflects and mends his ways." The landscape is created by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which is the principle of traditional arrangement.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data, site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is study not only analyzes the garden from location to arrangement and from conception to construction, but also summariz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e., the literary implication is embedded within the landscape design ("JingMianWenXi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private garden art and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express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uisi Garden; "JingMianWenXin"; design principle; artistic conception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艺术一脉相承,中国园林的内质是“文”,是“景面文心”的园林,景可以悦目,文可以赏心,通过迁想妙得的过程,达到“物我交融”“托物言志”。
吴中名园一一退思园(苏州七)
同里古镇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太湖之畔。
宋代建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故居,有数百处。
同里15条小河,49座古桥将其连成一体。
游览古镇同里,必游退思园。
道理很简单,退思园建在古镇内,古镇依水而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崧泽文化”和'良诸文化'。
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同里原称'富土”。
历史上同里的园林建筑都与水连在一起。
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清代著名的贴水名园'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僻蹊径,其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贴近水面,园如出水上。
退思园是清朝官员任兰生被罢官后,回故里建造。
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一1887)。
退思园的名字取自“退而思之”。
退思园是小型园林的典范,退思园以'退”为横线,'思”为核心。
园内简朴无华,素静淡雅。
具有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
退思园建筑贴水而建,结构紧凑,园内的每一处建筑既可独自成景,又能与另一景观相对应。
退思园内灵壁石:
灵壁石伫立于荷花池南岸的独体巨石,髙55米。
因其形酷似一位临风远晀的长者,故称“老人峰'。
从退思草堂外的戏台看这“老人峰'又像一个繁体的“寿'字,此石顶峰呈龟形状。
美友有机会去退思园一游,该处值得一看,仔细观赏美景!
更新于 07-13
来自行摄。
退思园造园理法浅析
《退思园造园理法》历史悠久,一直受到建筑家们的青睐。
作为“中国九大园
林学派”之一,它在九大园林园学流派中,深受清代园林改良运动和中国古典园林趣味之影响。
它使用“无章有序、不成体系而有机序”的理念,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应用灵活、创造力强、特色鲜明的解决方案。
首次被定义的园林神学理论是从流石的角度出发的,它强调从自然中衍生出的
景观秩序。
退思园这种技术讲求与自然融合、以形成有机体的自然景观。
以景观的分析为基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植物,把景观进行细致的个性化分析,将天然条件和建筑等景点结合起来,确定园林景观重点,这是退思园建筑理法的一大特色。
此外,退思园建筑理法也重视一个方面——空间结构。
通过建立形成复杂空间
关系的相互约束,增强视觉效果,建立特殊的形式空间和意义意味,在景观组织上实现变化和表现,通过使用空间框架布局,全面调整园林的比例关系,并及时校正,以营造舒适愉悦的园林氛围。
最后,退思园也是一种景观观念,其核心是“宗义观众”,即利用视觉效果为
一定空间单元创造一种视觉效果,从而满足特定的观众需求。
景观设计师应顺应地形,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结构,综合采用山、水、林等不同的元素和景观,实现自然与美的有机结合,营造真实而细致的空间形象。
以上就是关于“退思园造园理法”的阐述,此理论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学派的典
型代表,在园林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融自然、人造景观。
而且,通过细微而有机的景观空间尺度,体现出景观审美,直抵视觉效果,令景观增添趣味与情调。
退思园赏析摘要:退思园位于吴江同里镇,建造于清光绪年间,是诸园中年代最近的一座宅第园林。
园主因遭贬职归乡,将园取名“退思”,是退而思过之意。
本文通过对退思园内建筑简朴无华、清新淡雅具有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和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的园内布局的独特描写来体会我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
关键字:简介游玩世界文化遗产1:思退园的全景退思园是清光绪年间(1885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回归故里后建造的一座私家花园,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而建造“退思园”,该园1887年完工,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设计者名袁龙,同里画家。
退思园主要特点:一是布局小巧玲珑,而不露富。
建造时园主讲究以诗文造园,追求园林的神韵与诗意,各类建筑布局力求精致与玲珑,品味清淡与素朴;二是采用横向建筑,风格独特。
有四组不同风格的建筑群,自西向东,分厅堂、内宅、中庭、花园;三是亭台楼阁齐全,集古典园林之精华。
退思园有“三株、三绝、三珍”,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堂、房、轩,一应俱全。
思退园的西部为厅堂住宅。
建有轿厅,茶厅,花厅,过备弄为住宅,有十楼十底走马楼,以及下房五间,东部为园林。
两部之间有月洞门相通,门洞上有两块砖刻,书有“得闲小筑”和“云烟锁钥”。
洞门外,一个亭子临水而立,称作“水香榭”,专供游人观赏池内游鱼和荷花。
往北即是回廊,壁上嵌有清朝书画家的石刻;西北角有一花瓶门,进门左转弯有一小楼,称“览胜阁”。
向东,入四面厅,即到全园中心,称“退思草堂”,可以环顾四周不同景色。
过桥设有假山,过山洞曲折盘旋而上,进入“眠云亭”,亭居高而筑。
由亭下山,左手转弯处有一小轩,名“菰雨生凉”,出小轩,绕假山拾级而上,对面有“辛台”,中间架有天桥,桥上漫步豁然开朗,为退思园增添一种富丽堂皇的色彩。
整个园林贴水而建,别具风格。
2.游玩这张照片我可喜欢呢,亭廊是我们最喜欢的栖息地,累了我们可以悠闲的坐在上面劲情的畅聊着,看那清澈的水,那抵抗着冬天的严寒,不落的绿叶唤醒着我们春的盎阳生机。
说园道林(39)——退思园
苏州同里古镇自古富庶,本名“富土”。
宋代文人嫌其直白庸俗,便将二字去掉“点”画后重新拆分,便得到了颇具风雅的“同里”之名。
退思园,便隐居于这块“富土”之上。
清光绪年间,同里籍官员任兰生遭到不实弹劾,被革职还乡。
他深感愤懑无奈,便在老宅以北的空地上建起一方私园,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取名“退思园”,以示归隐家园、反思己过。
退思园,占地不足10亩,东西狭长,南北短促,自西向东依次为宅、庭、园。
园中主体部分山水花园,是我国唯一的贴水园,它以荷花池为中心,亭、台、楼、阁、轩、曲桥、回廊等江南园林建筑一应俱全,贴水临波,如浮水面,堪称一绝。
花园整体布局取宋代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上阕的词境,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巧妙表达气节,又用九曲回廊诗窗象征坎坷的人生,主体建筑退思草堂则点明了园林主题。
除了营造花园寄托情怀,任兰生还在园内设义庄、办家学,为宗族谋求福祉。
就在任兰生对仕途心灰意冷,决意归隐之时,他忽然接到了朝廷一纸诏书,洗去了被诬告之名,重获起用。
时值黄河决堤,他随即被派往皖北抗洪前线。
然而世事难料,仅半年后,任兰生竟坠马重伤,病逝于任上。
一生坎坷,令人唏嘘感慨。
如今,退思园已是江南古镇中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
退思园园名的来历(典故)这座园子取名“退思”,源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是说做官的时候要忠于职守,为皇帝分忧,官做不成了,则要反省自己,端正态度。
退思园的简单介绍退思园位于江苏省吴江市,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
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内阁学士周德润勋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已。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处分,旋因查所勋都不实,部议革职位。
任兰生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
其弟任艾生哭兄诗有“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见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巧妙利用不到四亩面积,设计了坐春望月书楼、琴房、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建筑。
亭阁、长廊环水而建。
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
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
园占地仅九亩八分,既间朴无华,又素静淡雅,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
退思园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
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名郎之感。
退思园因地形所限,更因园主不愿露富,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向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
宅分外宅、内宅,外宅有轿厅、花厅、正厅三进。
轿厅、花厅为一般作接客停轿所用,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贵宾来临之时,则开正厅,以示隆重。
正厅两侧原有“钦赐内阁学士”、“凤颍六泗兵备道”、“肃静”、“回避”四块执事牌,重门洞开,庄重肃穆,令人望而却步退思园的空间布局退思园住宅分内外两部分。
外宅三进——轿厅(门厅)、茶厅、正厅,沿轴线布置,等级分明。
外宅主要用于会客、婚嫁盛事、祭祖典礼。
内宅建有南北两幢五楼五底的跑马楼,名日“畹多楼”,楼间由双重廊贯通。
退思园首先我给大家下退思园的基本概况。
退思园位于江苏省吴江市,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
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内阁学士周德润勋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已。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处分,旋因查所勋都不实,部议革职位。
任兰生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
其弟任艾生哭兄诗有“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见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巧妙利用不到四亩面积,设计了坐春望月书楼、琴房、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建筑。
亭阁、长廊环水而建。
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接下来我介绍下退思园的基本设计理念设计概念●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
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
●园占地仅九亩八分,既间朴无华,又素静淡雅,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
退思园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
●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名郎之感。
退思园因地形所限,更因园主不愿露富,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向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
●宅分外宅、内宅,外宅有轿厅、花厅、正厅三进。
轿厅、花厅为一般作接客停轿所用,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贵宾来临之时,则开正厅,以示隆重。
正厅两侧原有“钦赐内阁学士”、“凤颍六泗兵备道”、“肃静”、“回避”四块执事牌,重门洞开,庄重肃穆,令人望而却步。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下退思园的详细情况。
●全园占地九亩八分。
它的总体结构,因地形所限,为横向建造即西宅东园。
这在苏州私家园林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退思园的主体建筑宅第分东西两侧,西侧建有轿厅、茶厅、正厅三进,为婚丧嫁聚及迎送宾客之用。
东侧内宅,建有南北两幢各五楼五底的“畹香楼”,楼与楼之间由东西双重廊与之贯通,俗称“走马楼”,为江南之冠。
退思园设计意蕴解析
退思园是一座以“退而思之”为主题的园林,设计意蕴深刻而独特。
首先,整个园林的规划布局非常精致,采用了“一山、二水、三岛、四桥、五亭、六花、七洞、八厅”等元素,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景观。
其次,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螭龙”、“麒麟”等,取意深远。
同时,园林中的建筑风格也相当独特,大量采用了吊脚楼、飞檐翘角等传统建筑手法,使整个园林充满了古朴的气息。
最后,园林中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和诗意。
例如,园林中的“退思亭”、“思过崖”等景点,都强调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需要静下心来反思,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
此外,园林中的诗词联句、文化碑刻等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上所述,退思园的设计意蕴十分深刻,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 1 -。
退思园之思到同里,退思园是必看的。
对于江南的私家园林,我们几乎可以用类似的比喻来描述它们的共性,如:它们是江南景观的微缩雕刻,在方寸之间可尽赏江南美景;江南园林是凝固的昆曲,而昆曲是流动的江南园林……同样,如果粗略地看过去,你会发现,周庄、同里、乌镇这些江南古镇,似乎大同小异,看过一处,也就可以把所有古镇“代表”了。
而品赏退思园,只有进入园主的内心世界,了解园主的平生经历,才能更好地体味园内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所承载的情感意味和人生哲思。
在梳理所搜集到的各种关于退思园主任兰生的素材时,便发现多种自相矛盾而缺乏实证的说法。
比如说,任兰生入仕的途径——捐纳?任兰生被人弹劾削职还乡,是因为镇压捻军不力,还是因为贪腐?园主后又重新出山担任官职,是因为左宗棠的保举,还是另有原由?园子的构思布局又体现了园主怎样的一番思量?笔者通过查阅史料和走访相关当事人得知,任兰生是通过“捐纳”而进入官场的。
采用“捐纳”方式担任官职,在清代是一项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很多人都是通过此种途径入仕的。
任兰生是因何种原因被弹劾削职的?这跟他退职后修“退思园”直接相关。
对此,新修镇志《任兰生年表》中,也有明确说法,此“说法”来源自民国十年编修的《同里乡士志》。
光绪十年(1884年),任兰生四十七岁时,任安徽按察使(正三品),实际岗位仍是安徽凤颖六泗兵备道。
在此任上,内阁学士周德润上诉状《安徽厘税积弊》,“参劾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己,此案涉大小官吏五十余人。
”在第二年正月,任兰生被解职候处。
朝廷派钦差大臣户部尚书崇绮、内阁学士廖寿恒前往核查。
结论为,“所参劾条款皆不属实”。
但这个结论后又拖了一条让人不明就里的小尾巴,“光绪七留用革职书办屠幼亭之事为知情者徇隐,建议诏交部议革职。
”从这里可以肯定地说,任兰生被革职,既与镇压捻军无关,也与“营私肥己”无关。
但朝廷还是找了一个小小的理由,把他的顶戴花翎给摘了。
从《任兰生年表》看,任氏在官位上尽职为民,有良好的政声。
楼”.楼与楼之间由双重廊贯通.俗称“走马楼”。
廊下设梯,既遮风雨,又主仆分开。
内、外宅可分可合,布局紧凑。
中庭为住宅的结尾,也是住宅向花园的过渡。
庭院以“坐春望月楼”为主体,楼的东部延伸至花园部分,设一不规则的五角形楼阁,名为“揽胜阁”。
楼前置一旱船,船头向东,直向“云烟锁钥”月洞门,宛如待航之舟,将游人引向东部花园。
庭前植香樟、玉兰,苍劲古朴。
小院所用笔墨不多.却引人入胜,衔接自然.为花园起到绝好的铺垫作用。
园中央为一荷花池,园内建筑皆贴水而建,体量小巧,与假山水池相衬,故而退思园又被称为“贴水园”。
园中主建筑“退思草堂”建在贴水的平台上。
站在平台上,可环顾全园的景色。
环池依次建有“水香榭”、石坊(“闹红一舸”)、辛台、“菰雨生凉”轩、天桥等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退思园有堂构24处,匾额、对联、门额28处,书条石12方,古树名木10种25棵。
苏州园林中为了突出主要空间,往往采用欲扬光抑的手法。
而遇思园是通过入口庭院,既作为进入园林空间的过渡,又起到园林与住宅的联接作用.庭院虽有高墙,楼房环绕,但尺度适宜,不觉得压抑。
通过入口小院进入迎宾室,一侧有岁寒居。
透过景窗可静观萧洒的冬梅,挺拔的青松,袅娜构翠竹,犹如“岁寒三友图“。
这是冬景。
进入庭院,迎面是坐春望月楼,绿树掩映,楼的一侧有览胜阁,登阁既可俯视庭院,又可以观赏园林景观。
入口庭院是一个交往、过渡的空间,又是进入园林及居住空间的前奏,采用灵活的布局手法,一侧有假山古树作为园林入口的障景,另一侧巧妙地布置了—座船厅.这样,院中虽无水,但这个似船非船的建筑马上引起人们对水的联想,为以水为主题的园林空间作了铺垫。
从入口庭院往左走,经过一个封闭的,暗的游廊可以进入居住空间。
这里属于内宅,通过高墙的隔离,形成了封闭性很强的私密空间。
南北两幢五开间楼房,楼与楼之间由搂廊相连,内设两部楼梯以供上下,俗称“跑马廊。
内宅左侧是轿厅、茶厅、正厅三进,平时不开,仅在婚丧喜事,官场往来时进出,以示隆重。
退思园,不留遗憾的吴江春游景点来历:退思园是清光绪年间(1885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回归故里后建造的一座私家花园,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而建造“退思园”,该园1887年完工,面积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设计者名袁龙,同里画家。
退思园主要特点:一是布局小巧玲珑,而不露富。
占地面积仅有9亩8分,建造时园主不讲究园林的气势与气魄,以诗文造园,追求园林的神韵与诗意,各类建筑布局力求精致与玲珑,品味清淡与素朴;二是采用横向建筑,风格独特。
一改以往园林都是纵向的结构,而变为向横里建造,由四组不同风格的建筑群组成,自西向东,分厅堂、内宅、中庭、花园;三是亭台楼阁齐全,集古典园林之精华。
退思园有“三株、三绝、三珍”,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堂、房、轩,一应俱全,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汉族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
实为汉民族的无价艺术瑰宝。
退思园距苏州市区18公里,全园占地9.8亩,建筑结构上分东西两个部分。
西部为厅堂住宅。
建有轿厅,茶厅,花厅,过备弄为住宅,有十楼十底走马楼,以及下房五间,东部为园林。
两部之间有月洞门相通,门洞上有两块砖刻,书有“得闲小筑”和“云烟锁钥”。
洞门外,一个亭子临水而立,称作“水香榭”,专供游人观赏池内游鱼和荷花。
出门往北即是回廊,壁上嵌有清朝书画家恽南田的石刻;西北角有一花瓶门,进门左转弯有一小楼,称“览胜阁”。
向东,入四面厅,即到全园中心,称“退思草堂”,可以环顾四周不同景色。
过草堂往东,有一琴房,窗前道影,琴声轻扬,飞鸟掠水,柳枝拂面,有无限诗情画意,旁有三曲石桥,桥上架有紫藤棚。
过桥设有假山,过山洞曲折盘旋而上,进入“眠云亭”,亭居高而筑。
由亭下山,左手转弯处有一小轩,名“菰雨生凉”,出小轩,绕假山拾级而上,对面有“辛台”,中间架有天桥,桥上漫步豁然开朗,为退思园增添一种富丽堂皇的色彩。
整个园林贴水而建,别具风格。
设计理念: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
退思园造园理法浅析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退思园造园理法浅析》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退思园的设计理念和造园手法的学术论文。
退思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瑰宝,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致的造园技艺,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退思园的造园理念、布局设计、空间营造、景观元素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深入揭示退思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Returning to Think Garden" is an academic paper aimed at delving into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rt - Returning to Think Garden. As a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rt, Tui Si Yuan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hinese garden art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with its unique design style and exquisite gardening techniques. This article will conduct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ing concept, layout design, spatialcreation, landscape el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ui Si Yua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artistic valu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ui Si Yuan in depth.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退思园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园林特色,阐述其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