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药理学
- 格式:pptx
- 大小:490.06 KB
- 文档页数:43
依据时辰药理学选择最佳服药时间时辰药理学( chronopharmacology)又称时间药理学,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为近年来在研究上取得迅速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属于药理学的范畴,也是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的一个分支。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很多药物的作用和毒性、不良反应与人体的生物节律(生物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同一活性药物的同等剂量可因给药时间不同,作用和疗效也不一样。
而药师运用时辰药理学知识来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按时辰规律给药可减少盲目性,准确及时地将药物送达病灶,使给药时间与人体生理节律同步,使用药更加科学、有效、安全、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价值。
1依据时辰药理学选择最佳服药时间的意义根据药物特点及人体生物节律,合理运用时辰药理学,选择最佳服药时间,可达到以下效果: ①顺应人体生物节律的变化,充分调动人体积极的免疫和抗病因素; ②增强药物疗效,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峰浓度; ③减少和规避药品不良反应;④降低给药剂量; ⑤促进合理用药,节约医药资源; ⑥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2 依据时辰药理学选择最佳服药时间的药物2.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生理状况下,皮质激素分泌呈昼夜节律性,即每日上午6~8点为分泌最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午夜12 点分泌最低。
每日上午7~8 点给药,可产生两个有利影响: 给予外源性皮质激素时,正值生理分泌高峰,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影响较小;外源性激素药峰时间与内分泌高峰时间重叠,产生药效协同作用,可以减轻对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反馈抑制,不良反应小。
2.2口服营养药人参、鹿茸制剂、蜂乳以及其他一些对胃肠刺激小的滋补药宜空腹服用,达到小肠部位时不受食物影响,吸收快,疗效显著。
2.3抗组胺药早晨7 点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最强,对病毒或易致过敏药物的侵袭的抵抗力最强; 抗组胺药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与此对应,凌晨时作用减弱。
以赛庚啶为例,如19 点用药,其对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仅持续6~8 h,但7 点给药则可持续15~17 h,因此赛庚啶合理的用药方法应该是早晨服药,并可在间隔较长时间后,到临睡前再服用第2 次药。
时辰药理学及其临床应用一、时辰药理学概述1.生物节律性:人的一切的生命活动,如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激素与酶的合成、分泌、释放,物质代谢等,无不遵循严格的时间程序,以突发式或脉动式周期性地进行。
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表现为昼夜节律性变化,机体在24小时内的不同时间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2.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性:3.人体病理变化节律性:4.时辰药理学:也叫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随时间而发生规律性变化的一门科学,从时辰的角度研究生物体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和药物对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时辰药理学研究内容:临床用药考虑到时间因素,即选择最佳的给药时间,以期把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分开,使疗效最好而毒副作用最低。
二、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时间与药代动力学的关系)1.药物吸收的时间性差异人体对多数脂溶性药物以早晨服用较傍晚服用吸收快。
因此服用这些药物,尤其是一天服用一次时,尽量选在晚上给药。
硝酸异山梨醇酯:早晨给药其达峰时间显著短于傍晚给药。
2.血浆蛋白结合和药物分布的时间性差异(1)苯妥英钠或丙戊酸在人体内2AM~6AM血浆游离药物最高。
(2)安定和卡马西平在早晨游离药物含量最低;顺铂与血浆蛋白结合最高值在下午,最低值在早晨。
3.药物代谢的时间性差异动物研究表明,肝、肾、脑等器官中很多酶活性呈昼夜节律性,与药物反应方面的差异有关。
(1)健康人仰卧位肝血流量呈昼夜节律性,8AM肝血流量最高.(2)咪哒唑仑人体血浆清除率在早晨最高。
(3)安定和N-去甲基安定在9AM水平较高。
(4)吲哚美辛代谢产物甲基吲哚美辛在8PM服后含量最高。
4.药物排泄的时间性差异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尿pH和肾小管重吸收等肾功能具昼夜节律性,在相应活动期肾功能较高。
(1)苯丙胺的人体肾排泄在清晨最大。
(2)亲水性药物(如阿替洛尔)的肾排泄活动期较快。
(3)顺铂于6AM给药,肾排泄增加。
三、机体节律性对药效学的影响(时间与药物毒性的关系)许多药物作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激素、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对于机体的毒性作用大小都具有昼夜节律变化,即时间毒性。
依据时辰药理学选择最佳服药时间时辰药理学( chronopharmacology)又称时间药理学,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为近年来在研究上取得迅速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属于药理学的范畴,也是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的一个分支。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很多药物的作用和毒性、不良反应与人体的生物节律(生物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同一活性药物的同等剂量可因给药时间不同,作用和疗效也不一样。
而药师运用时辰药理学知识来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按时辰规律给药可减少盲目性,准确及时地将药物送达病灶,使给药时间与人体生理节律同步,使用药更加科学、有效、安全、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价值。
1依据时辰药理学选择最佳服药时间的意义根据药物特点及人体生物节律,合理运用时辰药理学,选择最佳服药时间,可达到以下效果: ①顺应人体生物节律的变化,充分调动人体积极的免疫和抗病因素; ②增强药物疗效,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峰浓度; ③减少和规避药品不良反应;④降低给药剂量; ⑤促进合理用药,节约医药资源; ⑥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2 依据时辰药理学选择最佳服药时间的药物2.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生理状况下,皮质激素分泌呈昼夜节律性,即每日上午 6~8点为分泌最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午夜 12 点分泌最低。
每日上午7~8 点给药,可产生两个有利影响: 给予外源性皮质激素时,正值生理分泌高峰,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影响较小;外源性激素药峰时间与内分泌高峰时间重叠,产生药效协同作用,可以减轻对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反馈抑制,不良反应小。
2.2口服营养药人参、鹿茸制剂、蜂乳以及其他一些对胃肠刺激小的滋补药宜空腹服用,达到小肠部位时不受食物影响,吸收快,疗效显著。
2.3抗组胺药早晨7 点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最强,对病毒或易致过敏药物的侵袭的抵抗力最强; 抗组胺药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与此对应,凌晨时作用减弱。
以赛庚啶为例,如 19 点用药,其对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仅持续 6~8 h,但 7 点给药则可持续 15~17 h,因此赛庚啶合理的用药方法应该是早晨服药,并可在间隔较长时间后,到临睡前再服用第 2 次药。
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又称时辰药理学, 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属于药理学的范畴,也是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的一个分支。
主要包括两方面:(1)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2)探讨常用药物和新药影响生物节律的药动学作用。
经研究证实,很多药物的作用与人们的生物节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同一种药物同等剂量因给药时间不同,作用也不一样。
运用时间药理学知识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对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和药物用量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人体的一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呈明显的昼夜节律。
研究这些现象的形成特征,可改变治疗学的某些观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这在心血管系统中有明显表现,如人体血压、心率的昼夜节律(人体血压上午9~10时最高,此后逐渐下降,凌晨3时达最低值,在早晨清醒前又开始回升;心律达峰值时约在中午12时,而在睡眠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的昼夜节律(一项对703例患者的研究发现,心肌梗塞发作的频率一般在早晨醒后明显增加,并于09:00~10:00达高峰),心绞痛发作的昼夜节律(无论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其发作均具有相似的昼夜节律。
有人对1,002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总共33,999次发作次数进行了分析,发现从00:00~06:00发作次数最少,06:00以后增多,10:00~11达发作峰值,这一节律在劳累型心绞痛特别显著。
)时间药动学(chronopharcokinetics)和时间药效学(chronopharmacodynamics)是时间药理学研究的两大内容与对象。
前者着重阐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代谢与排泄等过程中的昼夜节律性变化。
根据已阐明昼夜节律,考虑更合理的用药方法,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后者主要阐明有机体对药物的效应,包括作用与副作用及其所呈现周期性的节律变化,具体表现为时间效应性或时间能(chronergy)的差别,而时间效应性与时间药动学和时间感受性有一定关系。
效应持续时间药理学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效应持续时间药理学”这个有点专业但超有趣的话题。
你知道吗?当我们吃药的时候,药物可不是一进身体就马上发挥作用,然后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
这其中的奥秘就藏在效应持续时间药理学里。
比如说,有些药就像短跑健将,速度超快,一下子就发挥作用,但持续时间不长。
就像退烧药,吃下去很快就帮我们把体温降下来,但是可能几个小时后,药效就慢慢没了。
而有些药呢,则像马拉松选手,慢慢发力,但是效果能持续很长时间。
像一些慢性病的治疗药物,每天吃一点,就能长时间地控制病情。
这背后的原因可多啦!药物在我们身体里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效应持续时间。
有的药容易被吸收,很快就能达到有效的浓度,发挥作用;有的药吸收慢,就得等一等。
而且呀,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会影响。
比如年龄、肝肾功能,都会让同一种药在不同人身上的效应持续时间不一样。
所以呢,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可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考虑好多因素,才能确保药物在我们身上既能发挥作用,又不会带来太多副作用。
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药理学很神奇呢?稿子二: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扯扯“效应持续时间药理学”。
想象一下,你生病了,吃了一颗药,然后就眼巴巴地等着它发挥作用,对吧?这中间可藏着不少门道呢!先来说说这药物怎么发挥作用的。
就好像一场战争,药物进入身体就是士兵冲锋陷阵。
有的药一进去就迅速占领高地,效果立竿见影,可维持的时间不长。
而有的药则是步步为营,慢慢积累力量,效果能持续很久。
药物在我们身体里的旅行也很有趣。
它得被吸收进血液,然后跑到该去的地方,和病魔战斗。
这个过程中,有的药走得快,有的药走得慢。
还有哦,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大工厂,会处理这些药物。
肝脏、肾脏都在努力工作,把药物代谢掉或者排出去。
如果身体的这个处理能力不太好,那药物在身体里停留的时间就会变长。
比如说,小朋友和老年人,他们的身体和成年人不太一样,所以同样的药,在他们身上的效应持续时间可能就不同。
时辰药理学名词解释时辰药理学是指研究药物在不同时间点对生物体的作用和药效变化的学科。
它基于人体的生物钟以及不同时间点生物体对药物代谢的差异,探究药物在不同时辰对疗效的影响,是药物治疗和用药时间优化的重要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时辰药理学名词解释。
1. 固定时辰用药:是指在特定时刻(如早晨、午餐、晚间等)将药物服用。
固定时辰用药可以帮助调整人体的生物钟,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从而提高药效。
2. 破晓治疗:又称清晨疗法,指在早晨破晓时刻给药。
因为此时人体的生物钟处于最高点,药物吸收和利用效率较高,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3. 黄昏治疗:又称傍晚疗法,指在黄昏时刻给药。
此时人体的生物钟进入下降期,药物的代谢和分解较快,因此可以提高药物的清除率,减少不良反应。
4. 晚间用药:指在晚上临睡前给药。
由于此时人体的代谢和分解较慢,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5. 受时辰影响的代谢酶:人体内有许多药物代谢酶,它们参与药物的代谢和分解过程。
不同时间点,这些酶的活性水平可能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速度和药效。
6. 循环节律:指生物体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点的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循环变化。
循环节律包括体温、心率、血压、酶活性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
7. 光周期:是指一天的亮暗变化,它对生物体的生理、代谢和行为都有一定影响。
某些药物在光周期的控制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时辰药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合理的用药时间建议,也有助于优化药物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时辰药理学只是指导用药时间的一种参考,具体的用药方案仍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制定。
时辰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时辰药理学又称时间药理学,核心研究机体的生物规律、药物的代谢特点、治疗效果、毒副作用与机体作用的时间规律。
人体的生理变化具有生物周期性,在生物钟的控制调节下,人体的基础代谢、体温调节、血糖含量和激素分泌等功能都具有节律性和峰谷值。
机体的昼夜节律改变了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致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代谢和排泄等也具有了昼夜节律性变化。
现在根据时辰药理学,临床对于一些药物选择最佳时间给药,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季节与临床用药[1]中国的传统医学对于时辰药理学也有着较早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
许多古典医学专著如《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千金翼方》等都有着大量与季节有关的用药方法的记载。
比如“冬季不宜用白虎、夏季不宜用青龙”、“冬宜补中益气、夏宜祛风疏气”等。
在用药时间上,中医古方中也有餐前服用、餐后服用、五更服用、晌午服用、不择时间服用等记载。
2.时间与临床用药2.1 早晨或上午起伏式给药2.1.1 糖皮质激素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的高峰是上午8点左右,中午开始下降,午夜0点降至最低。
如果把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时间与人体的生理节律性同步,既可获得最佳疗效,又减轻了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
研究表明,将传统的每日分次给药方案改为每日上午7:00-8:00一次给药,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对长期用药患者突然停药也很少发生停药危象。
对于作用时间长的药物,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可采取隔日疗法,将两天的总量于一天上午7:00-8:00一次给药,这种给药方法对于需长期用药的患者尤为适合。
2.1.2 降压药正常人24h动态血压(ABPM)呈“两峰一谷”的“长柄勺”形状,即6:00-10:00、16:00-18:00血压最高,达到峰值,午夜02:00-03:00降至最低谷。
传统的一日三次等剂量等时间间隔的给药方法虽然能使血浆中药物浓度保持恒定,但是不能平稳降压。
患者在血压达高峰时,常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且易发生脑出血,而血压最低时又易发生脑动脉供血不足,血流缓慢易形成脑血栓和冠脉血栓。
时辰药理学与最佳给药时间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一般基于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具体给药方式。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发现相同剂量、相同剂型、相同产地、相同批号的同一药物在不同的给药时间,其产生的治疗效果不一样。
逐渐地在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时辰药理学”,其主要研究根据机体自身的节律变化,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以达到最小剂量、最佳疗效、最小毒性,来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生物节律与时辰药理学人体的生理变化具有生物周期性,在生物钟的控制调节下,人体的基础代謝、体温变化、血糖含量和激素分泌等功能都具有节律性和峰谷值。
机体的昼夜节律改变了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致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代谢和排泄等也有昼夜节律性变化。
例如:心力衰竭患者对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苷类药物的敏感性以凌晨4时最高,比其他时间给药疗效约高40倍。
时辰疗法与时辰药理学随着对时辰药理学的研究和不断发展,提出了与传统用药方案完全不同的全新用药概念。
传统的用药方案是将全天的剂量等量的分成几次服用,这种均分法是建立在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药物作用在一昼夜的时间内是恒定不边的,而传统用药方案则是根据机体的节律性变化来确定最佳的用药时间与剂量,显然传统的均分法给药方案将逐渐被时辰疗法所替代是必然的趋势。
利用时辰药理学选择最佳给药时间3.1 需早上或上午使用的药物3.1.1 糖皮质激素人体激素分泌呈昼夜节律性变化,分泌的峰值在早晨7~8时,将1天的剂量于上午7~8时给药或隔日早晨1次给药,可减轻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反馈抑制,减轻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甚至皮质萎缩的严重后果。
3.1.2 抗高血压药人的血压在1天24小时中大多数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即9~11时、16~18时最高,从18时起开始缓慢下降,至次日凌晨2~3时最低。
故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白天,而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夜间。
高血压患者以7时和14时2次服药为宜,使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吻合,1天服用1次的控释制剂多在7时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