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压铸模具结构及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9.6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五章压铸模的基本结构及分型面设计压铸模是保证压铸件质量的重要的工艺装备,它直接影响着压铸件的形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
压铸生产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压铸件质量有无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压铸模的结构合理性和技术先进性。
在压铸模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分析压铸件结构,了解压铸机及压铸工艺,掌握在不同压铸条件下的金属液充填特性和流动行为,并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因素,才能设计出切合实际并满足生产要求的压铸模。
第一节压铸模的基本结构压铸模由定模和动模两大部分组成。
定模固定在压铸机的定模安装板上,浇注系统与压室相通。
动模固定在压铸机的动模安装板上,随动模安装板移动而与定模合模、开模。
合模时,动模与定模闭合形成型腔,金属液通过浇注系统在高压作用下高速充填型腔;开模时,动模与定模分开,推出机构将压铸件从型腔中推出。
压铸模的基本结构如图5-1所示:图5-1压铸模的基本结构1-动模座板2-垫块3-支承板4-动模套板5-限位块6-螺杆7-弹簧8-滑块9-斜销10-楔紧块11-定模套板12-定模座板13-定模镶块14-活动型芯15-型芯16-内浇口17-横浇道18-直浇道19-浇口套20-导套21-导流块22-动模镶块23-导柱24-推板导柱25-推板导套26-推杆27-复位杆28-限位钉29-推板30-推杆固定板一、成型零件决定压铸件几何形状和尺寸精度的零件。
形成压铸件外表面的称为型腔;形成压铸件内表面的称为型芯。
如图中的定模镶块13、动模镶块22、型芯15、活动型芯14。
二、浇注系统连接压室与模具型腔,引导金属液进入型腔的通道。
由直浇道、横浇道、内浇口组成。
如图中浇口套19、导流块21组成直浇道,横浇道、内浇口开设在动、定模镶块上。
三、溢流、排气系统排除压室、浇道和型腔中的气体,储存前流冷金属液和涂料残渣的处所,包括溢流槽和排气槽,一般开设在成型零件上。
四、模架将压铸模各部分按一定规律和位置加以组合和固定,组成完整的压铸模具,并使压铸模能够安装到压铸机上进行工作的构架。
压铸模具材料与结构设计压铸模具材料与结构设计目录1 压铸模具的结构压铸模具一般的结构如图1.导柱2.固定外模(母模) 3分流子镶套 4.分流子5固定内模6角销7滑块挡片8滑块9.可动内模10.可动外模(公模) 11.模脚12.顶出板13.顶出销承板14.回位销15.导套2.压铸模具结构设计应注意事项(1)模具应有足够的刚性,在承受压铸机锁模力的情况下不会变形。
(2)模具不宜过于笨重,以方便装卸修理和搬运,并减轻压铸机负荷。
(3)模穴的压力中心应尽可能接近压铸机合模力的中心,以防压铸机受力不均,造成锁模不密,铸件产生毛边。
(4)模具的外形要考虑到与压铸机的规格的配合:(a)模具的长度不要与系杆干涉。
(b)模具的总厚度不要太厚或太薄,超出压铸机可夹持的范围。
(c)注意与料管(冷室机)或喷嘴(热室机)之配合。
(d)当使用拉回杆拉回顶出出机构时,注意拉回杆之尺寸与位置之配合。
(5)为便于模具的搬运和装配,在固定模和可动模上方及两侧应钻螺孔,以便可旋入环首螺栓。
3 内模(母模模仁)(1)内模壁厚内模壁厚基本上不必计算其强度,起壁厚大小决定于是否可容纳冷却水管通过,安排溢流井,及是否有足够的深度可攻螺纹,以便将内模固定于外模。
由于冷却水管一般直径约10mm,距离模穴约25mm,因此内模壁厚至少要50mm。
内模壁厚的参考值如下表。
(2)内模与外模的配合内模的高度应该比外模高出0.05-0.1mm,以便模面可确实密合,并使空气可顺利排出。
其与外模的配合精度可用H8配h7,如下图所示。
(3)内模与分流子的配合分流子的功用是将熔汤由压铸机导至模穴内,因此其高度视固定模的厚度而定。
分流子的底部与内模相接,使流道不会接触外模,如下图,内模与分流子的配合可用H7配h6。
4外模(1)固定外模固定外模一般不计算强度,但设计时要注意留出锁固定压板或模器的空间。
(2)可动外模可动外模的底部厚度可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其中:h:外模底部之厚度(mm)p:铸造压力(kg/cm2)L:模脚之间距(mm)a:成品之长度(mm)b:成品之宽度(mm)B:外模之宽度(mm)E:钢的杨氏模数=2.1×106kg/cm2d:外模在开模方向的最大变形量(mm),一般取d≤0.05mm.例:某铸件长300mm,宽250mm,铸造压力选定280(kg/cm2),外模之宽度560(mm),模脚之间距360(mm),最大变形量取0.05(mm)。
压铸模具设计方案压铸模具设计方案一、设计方案概述本设计方案旨在设计一种用于压铸工艺的模具,以满足工件的外观质量和尺寸精度要求。
本设计方案采用CAD软件进行设计,并结合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经验进行设计。
二、模具结构设计1. 模具整体结构设计模具采用分离式结构设计,包括上模和下模。
上模为固定模,下模为活动模。
其中,上模包括模座、顶针、顶杆等部件,下模包括模座、导柱、导套等部件。
模具座采用刚性结构,以确保模具的稳定性和刚度。
2. 模具中心距设计模具中心距的确定是保证工件尺寸精度的关键之一。
根据工件的尺寸和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模具中心距,以确保模具能够精确复制工件的尺寸。
3. 模具冷却系统设计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模具磨损和延长模具寿命,设计冷却系统对模具进行冷却。
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孔和进水口,通过冷却水的流动,迅速冷却模具,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模具寿命。
4. 模具材料选择模具的材料选择是保证模具寿命和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根据工件的材料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模具材料,保证模具具有良好的硬度和耐磨性。
三、模具生产工艺1. 加工工艺规程模具的加工工艺包括数控加工、外圆磨削等。
根据模具的具体结构和工艺要求,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规程,以确保模具的加工质量。
2. 检测工艺模具加工完成后,进行检测以验证模具的质量。
检测工艺包括模具尺寸检测、表面质量检测等,通过合适的检测工艺,确保模具符合设计要求。
四、模具的维护、维修和更换为了保证模具的正常使用和延长其寿命,进行模具的定期维护、维修和更换。
维护工作包括清洁模具、添加润滑剂等,维修工作包括修复模具损伤、更换模具部件等,更换工作包括根据模具磨损程度,定期更换模具部件。
五、结论本设计方案是一种用于压铸工艺的模具设计方案,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可以满足工件的外观质量和尺寸精度要求。
同时,通过模具的定期维护、维修和更换,可以保证模具的正常使用和延长其寿命。
压铸模具是由定模和动模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
定模固定在压铸机压室一方的定模模座上,是金属液压入压铸模具型腔的一侧,也包含部分压铸模具型腔,定模上有直浇道直接与压铸机的压室或喷嘴相连接;动模固定在压铸机的动模模座上,随动模模座移动与定模分开、合拢,对于需要设抽芯机构的模具,抽芯和铸件顶出机构通常也设在动模内。
压铸模具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压铸模具的基本结构图压铸模具的基本结构1—动模座板 2—垫块 3—动模支承板 4—动模套板 5—抽芯限位挡块6—抽芯滑块 7—抽芯斜销 8—楔紧块 9—定模套板 10—定模座板 11—侧抽型芯12—定模镶块 13—型腔 14—内浇道 15—横浇道 16—浇口套 17—直浇道18—导柱 19—导套 20—动模镶块 21—推杆 22—复位杆 23—推杆固定板24—推板 25—挡钉 26—推板导柱 27—推板导套一套模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结果单元:(1)成型部分在定模与动模合拢后,成形一个构成铸件形状的空腔,称为型腔。
按压铸件结构不同,型腔可以全部设在定模或动模内,或定、动模内各占一部分,构成型腔的零件即为成型零件。
成型零件包括固定和活动的镶块与型芯,如图中的11、12、20所示。
此外,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也是型腔的一部分。
(2)模架包括各种模板、座、架等构架零件。
作用是将模具各部分按要求的相互位置装配和固定,并能使模具安装到压铸机上,图的1、2、3、4、9、10、18、19就属于这类零件。
(3)导向零件图中的18、19为导向零件,其作用是引导动模和定模合拢或分离,并保证分合模的精度要求。
(4)推出机构这是将铸件从模具中推出的机构,包括顶出和复位零件,还包括机构自身的导向和定位零件。
如图中的21、22、23、24、25、26、27,对于重要和易损处(如浇道、浇口)的推杆,应采取与成型零件相同的材料来制造。
(5)浇注系统它是型腔与压室或喷嘴相连的通道,引导金属液按规定的方向进入模具的型腔,且直接影响金属液进入成型部分的速度和压力,由直浇道,横浇道和内浇道组成,如图中14、15、16、17所示。
常见的压铸模具结构及设计压铸模具是利用压力将熔融金属注入模具腔中,通过冷却固化后得到所需形状的金属制品。
它由模具座、模具芯、模具板等组成,其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压铸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因此压铸模具的结构设计是相当关键的。
1.单向模具结构:即模具腔和模具芯的投入方向相同,熔融金属由一边流入模具腔,另一边流出。
这种结构适用于形状简单的压铸产品,生产效率较高。
但由于金属在流动过程中存在进气孔和气泡的产生,容易影响产品质量。
2.双向模具结构:即模具腔和模具芯的投入方向相反,熔融金属同时从两个方向流入模具腔,避免了进气孔和气泡的产生,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但此种结构制造难度较大,因此适用于形状复杂的产品。
3.多向模具结构:即模具腔和模具芯的投入方向可以有多个选择,根据具体产品的形状和要求来设计。
这种结构适用于有多个几何孔形和复杂造型的产品。
4.滑动式模具结构:适用于有突出部分或凹陷部分的产品,模具芯和模具腔可以相对滑动,来实现产品形状的复杂性。
滑动式模具结构使得产品成型更加容易,同时也增加了模具制造的难度。
5.注射式模具结构: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压铸产品生产,通过在模具腔中注入压力来驱动熔融金属充满整个模具腔,从而制造大型、复杂的产品。
在压铸模具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模具材料的选择:通常采用高速钢、合金钢或特殊合金作为模具材料,以保证模具的耐磨性和耐蚀性。
2.模具结构的合理性:要满足产品的形状和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通过模具芯、模具腔和模具座的设计,确定模具的结构。
3.模具冷却系统的设计:合理的冷却系统设计可以缩短模具的冷却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可以有效控制模具温度,避免模具受热膨胀。
4.维修和更换模具的方便性:设计模具时要考虑到日常维修和更换部件的便利性,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总结起来,压铸模具的结构设计需要根据产品形状和要求来确定,考虑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还要合理选择模具材料,设计冷却系统,并考虑维修和更换模具的方便性。
压铸工艺流程中的模具设计要点压铸是一种常用的金属加工工艺,通过将熔融金属注入模具中,并在固化后取出成型件。
模具设计是整个压铸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决定了成型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从模具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三个方面讨论压铸工艺流程中的模具设计要点。
一、模具结构设计要点1. 合理选择模具结构模具结构的设计应根据产品的形状、尺寸和压铸工艺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一般常见的模具结构包括单腔、多腔、合模和分模等。
对于形状复杂的产品,可以采用多腔结构来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尺寸较大的产品,可以考虑采用合模结构来减少模具成本。
2. 考虑产品的冷却和顶针装置在模具设计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冷却和顶针装置。
冷却系统的设计应能够有效地排除熔融金属的热量,以确保成型件的质量。
顶针装置的设计应满足产品的要求,并保证顶针在压铸过程中的精确位置。
3. 设计合理的浇口和溢流槽浇口和溢流槽是模具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浇口时应考虑熔融金属的流动性和冷却速度,并确保浇口与产品的结合处处于合适的位置。
溢流槽的设计应考虑金属液体的顺利流动,以避免产生气体和杂质。
二、材料选择要点1. 选择耐磨耐热的材料模具在压铸过程中需要承受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因此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般采用耐磨耐热的工具钢或合金钢作为模具材料,以保证模具的使用寿命和成型件的质量。
此外,还应考虑材料的加工性能和可靠性。
2. 考虑材料的强度和刚性模具的结构设计需要兼顾材料的强度和刚性。
材料的强度直接影响到模具的承载能力,而刚性则影响到模具的稳定性和精度。
因此,在模具设计中应根据产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和热处理,以提高模具的性能。
三、加工工艺要点1. 精确计算和控制成型参数在压铸工艺中,成型参数的精确计算和控制是保证成型件质量和加工效率的关键。
成型参数包括注射速度、压力、温度和冷却时间等。
合理选择和控制这些参数,可以避免产生缺陷和变形,提高成型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铝合金压铸模具结构
铝合金压铸模具结构:
1、模具结构:铝合金压铸模具由芯模、型腔等构成,其采用先进的模块组装技术,将模块连接在一起,实现流体、能量转化等功能。
2、模具理化加工:为了保证模具的准确和稳定,对铝合金压铸模具一般进行理化
加工,使其表面平滑、光洁、较大形状稳定性高。
3、模具表面处理:铝合金压铸模具表面要求质量良好,若需要刻字及特殊符号时,一般采用电镀、硬质氧化等方法进行处理,更好地满足模具使用要求。
4、模具尺寸公差:铝合金压铸模具的尺寸公差一般按照GB/T2086的要求进行控制,并且严格检查模具的尺寸大小,以确保其良好的商品率和产品质量。
5、模具强度要求:为了满足模具工作时的安全、稳定及使用寿命长等要求,一般
要求铝合金压铸模具的强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并进行拉伸及抗压等试验,以确保模具的高强度及质量。
6、模具温度管理:考虑到压铸模具工作过程中的温度不同,一般会在模具内部加
装温度调节装置,这可以有效地控制模具的工作温度,防止模具产生过高的温度变形。
7、硬度要求:铝合金压铸模具的硬度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模具比较硬,以
保证其使用寿命、强度及耐磨性等方面的要求,一般要求其硬度满足GB5911、10
级HRC,而且不容易受损。
总之,铝合金压铸模具结构应当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准确的尺寸、高度的强度、硬度保持稳定及精致的表面处理,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提高压铸的效率及质量。
压铸模具结构基础知识压铸模具,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复杂其实很有趣的话题。
压铸模具其实就是用来生产金属零件的一种工具,它们的结构就像是机械界的“画板”,把金属液体像画颜料一样,一股脑儿地倒进去,等它冷却下来,就变成了我们需要的零件。
听起来简单吧?但背后的门道可多了。
1. 压铸模具的基本构造1.1 模具的主要部件首先,压铸模具的结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基本上离不开几个主要部件。
你想啊,模具里有一个“型腔”,就是我们说的零件的模样。
这一部分就像是你做蛋糕的模具,倒进去液体金属后,等它冷却下来,就能拿到你想要的形状。
除此之外,还有“型芯”,这东西可不是开玩笑的,它负责在模具中创造出复杂的内部形状,想想看,蛋糕里如果你想要个洞,必须得有个“芯”才能做出来。
接着,我们还得提到“合模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模具的心脏,负责把模具的两部分紧紧合在一起,防止金属液体从缝隙里漏出去。
不然一不小心,整个车间都成了“金属河”,那可就麻烦了!另外还有“冷却系统”,想象一下,金属液体在模具里翻滚得热火朝天,这时候得有冷却水道来帮忙降温,不然模具可是会变得“热火朝天”的哦。
1.2 模具的工作原理说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会问,压铸模具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简单来说,就是把金属加热到液态,然后用高压把它们注入模具型腔里。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万里长征走一回”?没错,压铸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冒险,液体金属要穿越各种管道,最终落到“家”里——型腔中。
一旦金属注入,冷却系统就开始发挥作用,帮忙把这股热量赶走。
冷却完成后,模具打开,零件就“呼之欲出”了!这时,像是经历了一场“历险”的金属,终于变成了我们所需的产品,真是个让人兴奋的时刻。
2. 压铸模具的应用领域2.1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压铸模具的应用可谓是无处不在。
想想你的手机、汽车,甚至是厨房里的炊具,很多零件都是通过压铸模具制作出来的。
你见过那些闪亮亮的铝合金轮毂吗?没错,它们也是压铸的结果!生活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背后其实都藏着压铸模具的智慧。
压铸模具结构组成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压铸模具结构组成(一).压铸模结构组成定模:固定在压铸机定模安装板上,有直浇道与喷嘴或压室联接动模:固定在压铸机动模安装板上,并随动模安装板作开合模移动合模时,闭合构成型腔与浇铸系统,液体金属在高压下充满型腔;开模时,动模与定模分开,借助于设在动模上的推出机构将铸件推出.(二).压铸模结构根据作用分类型腔:外表面直浇道(浇口套)成型零件二)浇注系统模浇道(镶块)型芯:内表面内浇口余料(三)导准零件:导柱;导套(四)推出机构:推杆(顶针),复位杆,推杆固定板,推板,推板导柱,推板导套.(五)侧向抽芯机构:凸台;孔穴(侧面),锲紧块,限位弹簧,螺杆.(六)排溢系统:溢浇槽,排气槽.(七)冷却系统(八)支承零件:定模;动模座板,垫块(装配,定位,安装作用)压铸模采购选择信誉好、技术高、经验丰富的专业压铸模具厂制造模具。
压铸模是一种特殊的精密机械,那些专业压铸模具厂,他们有适合生产压铸模具的精密机床,能确保模具尺寸精度;他们有经验丰富的高级模具技师,技师的丰富经验是压铸模具实用好用的保证;他们与材料供应商和热处理厂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良好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是压铸模具长寿命、低故障、高效率的基础。
低价位的劣质压铸模,将会以压铸生产中表现出的低生产效率、高故障,让您浪费很多昂贵的压铸工时,花去更多的金钱。
压铸模安装模具安装调整工应经过培训合格上岗⑴、模具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尽可能使模具涨型力中心与压铸机距离最小,这样可能使压铸机大杠受力比较均匀。
⑵、经常检查模具起重吊环螺栓、螺孔和起重设备是否完好,确保重吊时人身、设备、模具安全。
⑶、定期检查压铸机大杠受力误差,必要时进行调整。
压铸模具结构设计
1.铸件的形状和尺寸:根据铸件的形状和尺寸确定模具的结构,包括模具的上下模座、模具腔和底座等。
2.注塑系统设计:注塑系统是指将熔融金属注入模具腔中的系统。
注塑系统设计包括溢流口、进流口和排气口等。
3.冷却系统设计:冷却系统是指为了将熔融金属冷却成固态铸件而设计的系统。
冷却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冷却水的进出口位置和冷却通道的布置等。
4.驱动系统设计:驱动系统是指用于打开和关闭模具的系统。
驱动系统设计需要考虑模具的开合速度和力度等。
5.寿命和维护性设计:模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受高温和高压力等作用,容易磨损和疲劳。
寿命和维护性设计需要考虑材料的选择和表面处理等。
6.系统集成设计:压铸模具结构设计需要和其他相关系统进行集成,包括压铸机械、控制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等。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压铸模具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产品的特殊要求,如产品壁厚、孔洞和表面质量等。
在压铸模具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计算,如强度分析、流动模拟和热处理分析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生产工艺和经济效益等因素。
总之,压铸模具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问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满足产品的要求和工艺的需要。
压铸模设计、压铸件结构设计及压铸工艺引言压铸是一种常用的金属零件制造方法,其通过将熔化的金属注入到预先加工好的模具中,通过压力将金属冷却固化成型。
在压铸过程中,压铸模具的设计、压铸件结构的设计以及压铸工艺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分别介绍压铸模设计的相关要点、压铸件结构设计的原则以及压铸工艺的选择。
压铸模设计要点压铸模具是进行压铸加工的关键工具,其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下面是一些压铸模设计的要点:1.模具材料选择:常见的模具材料有钢、铝合金等,根据压铸件的要求和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以确保模具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
2.结构设计:模具的结构要合理,与压铸件的形状相匹配,避免出现脱模困难、变形等问题。
同时,要考虑到模具的拆卸和维护,方便进行清理和更换模具零部件。
3.冷却系统设计:在模具中设置合适的冷却系统,以提高压铸件的凝固速度并避免产生缺陷。
冷却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冷却介质的流动性、冷却效果以及与压铸件形状的匹配等因素。
4.压铸模表面处理:对模具表面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喷涂涂层、表面硬化等,以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和提高模具的抗腐蚀性能。
压铸件结构设计原则压铸件结构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产品功能和外观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结构复杂性和提高生产效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压铸件结构设计原则:1.壁厚均匀:保持压铸件的壁厚均匀,避免厚度过大或过薄导致不均匀收缩和应力集中。
2.避免尖角和过度薄壁结构:减少压铸件中的尖角和过度薄壁结构,因为这些部分容易引起变形和缺陷。
3.引导放料设计:在压铸件结构中设置合适的引导放料设计,以确保熔融金属能够充分填充整个模腔,并避免产生气孔和冷却不均。
4.滑动方向和出料设计:考虑到模具的拆卸和压铸件的出料,结构中应合理设置滑动方向和出料设计,以方便模具的安装和压铸件的脱模。
压铸工艺选择在确定了压铸模具设计和压铸件结构设计后,还需要选择适合的压铸工艺。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压铸工艺选择要点:1.压铸机选择:根据压铸件的尺寸和形状,选择合适的压铸机型号和规格。
压铸模具的基本结构
压铸模具是用于制造金属零件的一种工具,它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1. 上模座:上模座是模具的上部支撑结构,通常由钢板制成。
它的作用是承受压力和保持模具的稳定性。
上模座上还设有导柱,用于定位和引导模具的上模。
2. 下模座:下模座是模具的下部支撑结构,也是由钢板制成。
它的作用是承受压力和支撑模具的基座。
下模座上还设有导柱和导套,用于定位和引导模具的下模。
3. 上模板:上模板是模具的上部工作部件,通常由特殊合金钢制成。
它的作用是决定零件的形状和尺寸。
上模板上还设有浇口和排气孔,用于注入熔融金属和排出气体。
4. 下模板:下模板是模具的下部工作部件,也是由特殊合金钢制成。
它的作用是与上模板配合,形成零件的形状和尺寸。
下模板上还设有浇口和排气孔,与上模板的对应部分相连。
5. 滑块:滑块是模具的一个可移动部件,通常由特殊合金钢制成。
它的作用是通过滑道的引导,使上模和下模分离或接触。
滑块上还设有推杆和推杆导柱,用于控制滑块的移动。
6. 顶出杆:顶出杆是模具的一个可移动部件,通常由特殊合金钢制成。
它的作用是在零件成形后,用于将零件从模具中顶出。
顶出杆上还设有顶出杆导柱,用于控制顶出杆的移动。
7. 基座:基座是模具的底部支撑结构,通常由钢板制成。
它的作用是固定上模座和下模座,并提供整个模具的稳定性。
以上就是压铸模具的基本结构。
通过上模座和下模座的支撑,上模板和下模板的配合,滑块、顶出杆的移动,以及基座的固定,模具能够完成金属零件的成形过程。
压铸模具的基本结构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压铸模具的基本结构,这可真是个有趣又重要的玩意儿呢!你看啊,压铸模具就好比是一个神奇的“模子工厂”。
它主要由几个关键部分组成,就像一个团队里的不同角色,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
先说型腔吧,这可是整个模具的核心地带啊!它就像是一个专门打造特定形状的“小窝”,液态金属流进去,出来就是我们想要的形状啦。
这不就跟咱包饺子似的,饺子皮就是型腔,把馅儿放进去,一捏就成了饺子的形状。
你说神奇不神奇?然后就是浇注系统啦,它就像是一条“金属运输通道”,负责把液态金属顺畅地送到型腔里。
要是这条通道不顺畅,那可就麻烦啦,就好像水管堵住了,水都流不出来呀!还有模架呢,这可是模具的“骨架”啊,给其他部分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没有它,整个模具就会散架啦,就跟人没有骨头一样,那还怎么站得起来呢?顶出机构也不能小瞧呀!它就像是个大力士,等铸件成型后,负责把它们从型腔里顶出来。
想象一下,要是没有这个大力士帮忙,我们怎么把做好的东西拿出来呢?冷却系统也很重要哦!它就像是给模具冲凉的装置,让模具在工作时不会过热。
这就好比我们运动完了要喝水降温一样,不然可受不了啊!这些部分相互配合,就像一个默契的团队,共同完成压铸的任务。
少了谁都不行呢!你说压铸模具是不是很神奇?它能把普通的液态金属变成各种各样精美的制品,真是太了不起啦!咱再想想,如果型腔设计得不好,那出来的东西不就奇形怪状了吗?浇注系统要是有问题,那金属流不进去或者流得不畅,不就糟糕啦?模架不结实,整个模具随时可能垮掉呀!顶出机构不给力,我们就得费劲去抠那些铸件啦,多麻烦!冷却系统要是不好使,模具太热,说不定还会出故障呢!所以啊,压铸模具的基本结构可真是每个部分都不能马虎呀!只有每个部分都完美配合,才能做出高质量的压铸产品。
咱在使用和维护压铸模具的时候,可得好好照顾这些“小伙伴”们,让它们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样才能为我们创造更多的价值呀!怎么样,朋友们,现在对压铸模具的基本结构是不是有更清楚的认识啦?。
压铸模具结构组成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压铸模具结构组成(一).压铸模结构组成定模:固定在压铸机定模安装板上,有直浇道与喷嘴或压室联接动模:固定在压铸机动模安装板上,并随动模安装板作开合模移动合模时,闭合构成型腔与浇铸系统,液体金属在高压下充满型腔;开模时,动模与定模分开,借助于设在动模上的推出机构将铸件推出.(二).压铸模结构根据作用分类型腔:外表面直浇道(浇口套)成型零件二)浇注系统模浇道(镶块)型芯:内表面内浇口余料(三)导准零件:导柱;导套(四)推出机构:推杆(顶针),复位杆,推杆固定板,推板,推板导柱,推板导套.(五)侧向抽芯机构:凸台;孔穴(侧面),锲紧块,限位弹簧,螺杆.(六)排溢系统:溢浇槽,排气槽.(七)冷却系统(八)支承零件:定模;动模座板,垫块(装配,定位,安装作用)压铸模采购选择信誉好、技术高、经验丰富的专业压铸模具厂制造模具。
压铸模是一种特殊的精密机械,那些专业压铸模具厂,他们有适合生产压铸模具的精密机床,能确保模具尺寸精度;他们有经验丰富的高级模具技师,技师的丰富经验是压铸模具实用好用的保证;他们与材料供应商和热处理厂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良好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是压铸模具长寿命、低故障、高效率的基础。
低价位的劣质压铸模,将会以压铸生产中表现出的低生产效率、高故障,让您浪费很多昂贵的压铸工时,花去更多的金钱。
压铸模安装模具安装调整工应经过培训合格上岗⑴、模具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尽可能使模具涨型力中心与压铸机距离最小,这样可能使压铸机大杠受力比较均匀。
⑵、经常检查模具起重吊环螺栓、螺孔和起重设备是否完好,确保重吊时人身、设备、模具安全。
⑶、定期检查压铸机大杠受力误差,必要时进行调整。
压铸模具材料与结构设计压铸模具材料与结构设计目录1 压铸模具的结构压铸模具一般的结构如图1.导柱2.固定外模(母模) 3分流子镶套 4.分流子5固定内模6角销7滑块挡片8滑块9.可动内模10.可动外模(公模) 11.模脚12.顶出板13.顶出销承板14.回位销15.导套2.压铸模具结构设计应注意事项(1)模具应有足够的刚性,在承受压铸机锁模力的情况下不会变形。
(2)模具不宜过于笨重,以方便装卸修理和搬运,并减轻压铸机负荷。
(3)模穴的压力中心应尽可能接近压铸机合模力的中心,以防压铸机受力不均,造成锁模不密,铸件产生毛边。
(4)模具的外形要考虑到与压铸机的规格的配合:(a)模具的长度不要与系杆干涉。
(b)模具的总厚度不要太厚或太薄,超出压铸机可夹持的范围。
(c)注意与料管(冷室机)或喷嘴(热室机)之配合。
(d)当使用拉回杆拉回顶出出机构时,注意拉回杆之尺寸与位置之配合。
(5)为便于模具的搬运和装配,在固定模和可动模上方及两侧应钻螺孔,以便可旋入环首螺栓。
3 内模(母模模仁)(1)内模壁厚内模壁厚基本上不必计算其强度,起壁厚大小决定于是否可容纳冷却水管通过,安排溢流井,及是否有足够的深度可攻螺纹,以便将内模固定于外模。
由于冷却水管一般直径约10mm,距离模穴约25mm,因此内模壁厚至少要50mm。
内模壁厚的参考值如下表。
内模的高度应该比外模高出0.05-0.1mm,以便模面可确实密合,并使空气可顺利排出。
其与外模的配合精度可用H8配h7,如下图所示。
(3)内模与分流子的配合分流子的功用是将熔汤由压铸机导至模穴内,因此其高度视固定模的厚度而定。
分流子的底部与内模相接,使流道不会接触外模,如下图,内模与分流子的配合可用H7配h6。
4外模(1)固定外模固定外模一般不计算强度,但设计时要注意留出锁固定压板或模器的空间。
(2)可动外模可动外模的底部厚度可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其中:h:外模底部之厚度(mm)p:铸造压力(kg/cm2)L:模脚之间距(mm)a:成品之长度(mm)b:成品之宽度(mm)B:外模之宽度(mm)E:钢的杨氏模数=2.1×106kg/cm2d:外模在开模方向的最大变形量(mm),一般取d≤0.05mm.例:某铸件长300mm,宽250mm,铸造压力选定280(kg/cm2),外模之宽度560(mm),模脚之间距360(mm),最大变形量取0.05(mm)。
所以P=280(kg/cm2)L=360(mm)a=300(mm)b=250(mm)B=560(mm)E=2.1×106kg/cm2d=0.05(mm)计算得h=138mm5.模脚(1)模脚变形量模脚主要的功能在提供模具之顶出空间,其强度计算公式为其中:d:变形量(mm),通常要小于0.05mm.W: 锁模力/2(kg)H:模脚高度(mm)=顶出距离+顶出板厚度+顶出销承板厚度+前进止动距离(防止顶出板撞到外模)+后退止动距离(防止顶出板撞到压铸机)E:钢的杨氏模数=2.1×104(kg/mm2)a: 模脚长度(mm)b: 模脚宽度(mm)例:压铸机锁模力315吨,模脚高度130(mm),模脚长度560(mm),模脚宽度80(mm)。
则W=315000/2=157500(kg)H=130(mm)a=560(mm)b=60(mm)此时变形量=(157500×130)/(2.1×104×560×80)=0.021(mm)﹤0.05当模脚的高度H愈大时其变形量愈大。
因此高度愈小愈好,只要足够顶出就行了。
对于较大的模具,通常在两只模脚中间会再加上支柱补强。
(2)固定模脚用螺栓模脚要用螺栓固定于可动外模上,所使用的螺栓大小及数量,可参考下表。
锁模脚螺栓建议值6.导柱与导套CNSB3370“压铸模用导柱”中规定了导柱的材料形状与尺寸。
CNSB3373“压铸模用导套”则规定了导套的材料形状与尺寸。
设计时可直接选用标准规格。
导柱直径的选择可使用下面的经验公式:其中d:导柱直径(mm)F: 模具分模面上的表面积(mm2)K: 比例系数,一般为0.07~0.09。
当F>200000时,K取0.07。
F=40000~200000时,K取0.08.当F<40000时.K取0.09.用此公式计算出来的值,会与CNSB3369“压铸模用主模板”中各个模具尺寸所使用的导柱尺寸接近.导滑段的最小长度为直径的1.5-2倍,一般按高出分模面的型心长度加上12-20mm.7.回位销(1)回位销直径回位销的功用是当顶出机构顶出铸件后,靠着合模的力量将顶出机构回复到原位.此外也有导引及支撑顶出板的功能.CNSB3372规定了回位销的形状与尺寸.回位销直径的选择可参考下表.回位销的长度则可用下面公式计算回位销的长度L=可动外模高度+模脚高度-顶出板厚度-后退止块高度8.拔模力的计算抽芯时型芯受力的状况见下图。
型芯受力图拔模力的大小可由下式计算:P=P1cosа+P2sinа=Alp(μcosа-sinа)其中P:拔模力(kg)P1: 抽芯阻力(kg)P2:铸件冷却收缩后对型芯的抱紧力(kg)A:被铸件抱紧的型芯成形部分断面周长(mm)L:被铸件抱紧的型芯成形部分之长度(mm)P:单位面积的抱紧力。
对锌合金一般取0.6-0.8kg/mm2 ,对铝合金一般取1.0-1.2kg/mm2,对铜合金一般取1.2-1.6kg/mm2.μ:压铸合金对型芯的摩擦系数,一般取0.2-0.5。
а:型芯成形部分的拔模角。
例:铝合金压铸件型芯直径40mm,长度60mm,拔模角1°,如下图,摩擦系数取0.25,则拔模力P=9。
顶出销CNSB3371中规定了顶出销的形状与尺寸,设计时可选用标准的尺寸。
顶出销的直径的选择需考虑两件事:(1)顶出时是否会在铸件表面留下痕迹,(2)顶出销是否会发生挫曲。
(1)顶出时是否会在铸件表面留下痕迹容许的顶出销前端最小截面积为:其中A=顶出销前端截面积(mm2)P=顶出销承受的总推力(kg)n=顶出销数量s=铸件的容许应力(kg/mm2).铜铝合金取5kg/mm2,锌合金取4kg/mm2,合金取3kg/mm2.顶出销承受的总推力P相当于铸件的抱紧力,此一力量大小的计算可参考前述之拔模力计算。
例:某镁合金铸件所需之总推力为5000(kg),使用10根顶出销则:P=5000n=10s=3所以顶出销前端截面积A=5000/(10×3)=167(mm2)故顶出销直径至少为8(mm).(2)顶出销是否会发生挫曲(buckling)将顶出销视为一端固定,另一端可滑动的柱,则其稳定性的大小可用下式来计算:其中K:稳定安全倍数,钢取1.5-3。
n:稳定系数,其值取20.19。
E:杨氏模数,钢取2×106(kg/cm2)I:顶出销最小截面积处之惯性矩(cm4),对于圆形截面(d=顶出销直径)。
P:顶出销承受之实际推力(kg)L:顶出销之长度(mm)10.角销(1)角销斜角的选择斜角а值一般在10°~25°间,а值愈小,所需要的开模力愈小,而可产生较大的拔模力,而角销所受的弯曲力也较小,开模行程长。
所以小а值用于短型芯,而长型芯为了缩短开模距离用较大的а值。
(2)角销直径的估算角销直径可使用下式估算角销受力简图其中d:角销直径(mm)h:滑块端面至受力点的垂直距离(mm)p:拔模力(kg)例:P=1300(kg).а=18,h=38(mm),则d=26.3(mm),取27(mm).(4)角销长度角销长度建议用作图法来决定。
(参见下图)a.取滑块端面斜孔与角销外侧斜面接触外为A点。
b.自A点作与分模面相平行的直线AC,使AC=S(抽芯距离)。
c.自C点任垂直于AC线的BC线,交角销处侧面于B点。
d.AB线段的长度L′为角销有效工作段长度,e.BC线段长度加上角销导引实部高度I,为角销抽芯结束时所需的最小开模距离。
作图法求角销长度11.压铸模具材料压铸模具材料依使用地方大致可分为三类:(1)与熔汤接触处之零件:为此构成模具之主要零部件,因应压铸制程之严苛环境及生产条件,用于此之材料需具备有:·良好之切削性·良好之高温强度高温硬度高温韧性抗回火稳定性高温耐磨性抗热疲劳性·良好淬硬性热处理尺寸安定性·良好之导热性·热膨胀系数小(2)滑动配合零件:·良好之耐磨性和适当的强度·适当之淬硬透性和较小之热处理变形率(3)结构零件·外模和紧固零件需有足够强度工具钢种类很多,价格又贵,刚才的选择需考虑使用环境及经济因素。
下表为参考资料所列常用的材料。
预硬钢(FDAC,P20)只使用于量少的低温合金(锌,锡,铝)之压铸。
热作工具钢(SKD61,H13)粗加工需在退火状态下为之,调质(淬火回火)后再做细加工。
放电加工所产生之白层需磨除以避免模具寿命减短。
优质热作工具钢(premium grade H13 or SKD61)因其均质性有姣好之寿命。
压铸模具零件常用材料表a,b注:a.以上皆为节录自各参考资料,所列材料可以相似或更佳之材料替代。
b.-:表参考资料无特别列明。
c.硬度为HRC。
d.锌合金量少时可使用预硬钢。
d.永茂工业。
e.瑞典Assab公司编号。
压铸模具零件常用材料各国对照表注:CNS钢材81年后符号改与JIS同,请参较CNS G3059。
压铸模具配合公差固定零件配合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