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汉散文之政论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54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东汉(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辉煌的汉文化在中国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政论散文。
它既抒发着作者的感情,也反映出当时时局及其所发生的变化。
政论散文是东汉文学史中重要的文学形式,其代表作品包括《经学纪要》、《淮南子》、《汉书》、《尚书》等等。
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滋养了政论散文的发展。
新政府提出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运用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思想。
因此,当时的政论散文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它既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也表达了对于社会和时局变革的看法。
汉代政论散文代表作《经学纪要》由马祖洛编纂,是当时最流行的政论散文之一,它把两汉时代的道学思想与现实社会环境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
《经学纪要》实际上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多角度的政治指导性文献,包括对正义、公正、民生保护等政治理念的讨论。
另一本政论散文作品《淮南子》由商鞅创作,是汉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它探讨了政治、道德、军事、教育等一系列政治问题。
《淮南子》提出了积极的政治观点,提倡国家以统一、调和、协调的方式处理政治事务,鼓励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社会形势。
《汉书》与《尚书》是古代官方档案的缩影,它们反映出当时的官方政策,是东汉时期官方政策思想的缩影。
《汉书》写到“民有信任,则君政稳定;民有庆贺,则君政祥和”,论述了当时政府应当如何争取民心,运用民众的智慧来促进社会和谐。
《尚书》则把“忠诚”作为官吏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并认为官员应当端正其言行,保持中立和公平,为实现政府的统治而努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品,既反映出道学思想,倡导政治秩序,也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和反映,对当时社会及时局变革的看法,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思考,从中感悟出作者智慧的精髓,以及历史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古代散文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既是帝王的教科书,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汉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已被证明是伪作;今文《尚书》也有一些值得怀疑的篇章。
《尚书》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誓词、政府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也有一些对事物的客观记述。
《盘庚》古奥难读,保存的原貌也较多,主要是记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讲话。
类似的还有《大诰》、《洛浩》。
《顾命》是一篇记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仪式的文字,叙事清晰,井井有条,初具记事散文的规模。
2、历史散文:产生文学时期、历史散文:产生文学时期: : : 先秦文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先秦文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不专记人记事;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
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国别”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与《左传》、《资治通鉴》,“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左传》:1、释名:《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是在《春秋》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补注历史事件原委的著作。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第一篇:汉代论说散文汉代论说散文第一节汉初论说散文一、贾生《贾生》八篇。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文帝时则有颍川贾生,尝借景为喻,言治乱之道.名曰《至言》。
其后每上书,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不见用。
所言今多亡失,惟《至言》见于(汉书)本传。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贾谊与晁错》)臣个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至秦则不然。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日而视,倾耳而听。
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
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又为阿房之殿……为驰道于天下……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秦以熊焘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
……《至言》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义必怠于政矣。
……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射猎,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大学,修先王之道。
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至言》(《至言》)雄肆之气,喷薄横出,汉初之文如此。
昭宣以后,盖希有矣,况东京而降乎!(姚鼐《古文辞类纂》)(《至言》)大旨谓国家广益,在贤士纳忠。
欲得忠益,则在平时尊礼以养士气。
如秦以极盛而速灭者,不闻忠告也。
所以然者,暴士故也。
盖礼士为中主,为当日与方正之士驰猎而发也。
若只作谏猎书看,失之千里。
云合澜回,每回目眩然眼豁。
(浦起龙《古文眉诠》古厚而发辉丽之色,矫健而涵博大之规。
《吕览》、《韩非》之流,文章尚未与著书分途。
(《骈体文钞》卷一一谭献评)《贾子·先醒篇》:“君好谄谀而恶至言。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散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重视。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达观点、表达情感的平台。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1. 客观写实:两汉散文以客观的视角描述事物,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作家们常以旅行、游历、观察等方式,描写自然景物、社会风貌、人物形象等。
2. 清新自然:两汉散文讲究自然之美,注重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写景时追求具体形象和生动细节,给读者带来清新愉悦的感觉。
3. 抒发情感:散文在两汉时期被广泛用于表达情感。
作家们通过对家国、爱情、友谊、生活等主题的感悟,表达内心情感的真诚与坦荡。
4. 善用比喻:两汉散文以形容、比喻等修辞手法为常用手段,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薤露行》:这是《楚辞》中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屈原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场旅行途中的经历,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是两汉时期最有名的散文之一。
它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感悟,充满豪情壮志。
3. 《过秦论》:贾谊的《过秦论》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政论文章之一。
他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点明了秦朝统一之后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4. 《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篇文章是一种道德散文,通过议论和对话的方式,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做的事情。
三、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形成了文学风格:两汉散文的清新自然、抒发情感的风格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传统。
2. 拓展了文学表达方式:两汉散文突破了诗歌的限制,以自由灵活的方式表达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并对后世的散文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形成了文人思想倾向:两汉散文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文人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郭沫若称汉代政论散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他特别擅长写作政论散文,其中尤以对汉代政论散文的探索和阐述较为突出。
郭沫若认为,汉代政论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座高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内涵。
下面将从汉代政论散文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汉代政论散文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道德、人伦等各个方面的话题,内容丰富多样,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为后世政论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认为,汉代政论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汉代政论散文注重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和批评。
汉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过渡时期,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频繁,这为政论散文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背景。
作者通过对时事的观察和思考,对朝廷政策的分析和评价,展示了较高的政治洞察力和批判能力。
其次,汉代政论散文重视对道德和人伦的探讨。
汉代儒家思想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政论散文往往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将其吸收和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讨论中。
此外,政论散文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伦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伦理的关注。
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
郭沫若称《史记》最初是以"B、官吏志"为规范的,这是因为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强调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根本,必须通过对历史和政治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对时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指导。
《史记》是一部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巨著,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汉代政论散文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作品,比如贾谊的《过秦论》、杨震的《志士论》等。
《过秦论》是贾谊写于公元前124年的一篇政论散文,主要批评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已、骑劫横行的状况,并提出了以秦国为帝王中心的统一中国的主张。
《志士论》是杨震的一篇政论散文,强调了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为后来的很多政论散文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一、秦代散文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
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丞相。
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
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
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
最后,指出逐客之害。
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
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
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外语二班陈紫珺 1421611033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
历史散文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 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
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
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二)两汉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
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
如《盘庚》 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 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__183; 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
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一)散文概述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况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秦汉之初的政论散文先来简单概括一下秦汉时代文学的几个阶段。
秦朝时间本来就短,又有焚书坑儒的文化灾难,因此文风不兴。
唯一可说的就是李斯的散文,继承先秦诸子散文,后继西汉政论文,有承上启下之功,写作水平也很高。
汉代可说的就很多了,汉初还带有百家争论的余波影响,不少作家致力于写政论散文,其中突出的有贾谊和晁错,名篇有《过秦论》。
到了武帝时期,记史散文出现了巨著《史记》,其纪传体的写法既开创了一类史书体例,又开创了纪传散文的历史。
后面还有班固的汉书,也是重要的历史散文。
诗歌方面汉初有一些尚未脱离楚辞影响的骚体赋,不过成就和影响都不大。
到了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武帝在文学上倡导辞赋,在身边提拔专门的词臣,从而将汉赋推至兴盛,司马相如等人就是此类。
不过一般认为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是汉乐府,武帝时期扩大了官方收集民间音乐的机构,经过整理以后流传至今,称为汉乐府、乐府诗。
乐府诗影响了东汉一些文人创作者的活动,有一些五言诗存诗,汇编为所谓的《古诗十九首》,不过作者名都没有保留下来。
|李斯与其《谏逐客书》当时韩国派郑国以兴修水利的方式虚耗秦国国力,事败以后,秦王听信贵族大臣的建议,下逐客令,驱逐一切在秦国的外国客卿。
李斯当时在秦国当门客,也位列被逐名单当中,于是上书劝谏秦王。
秦王阅读之后急撤逐客令,将已经上路的李斯追回,授予重任。
这篇《谏逐客书》为谏秦王逐客令而写,针对秦宗室大臣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是一篇驳论性质的政论散文。
文章风格上承先秦散文,论述上有荀子散文周密严谨的风格,铺叙舒张上又有纵横家的气势,对于汉初晁错贾谊等人的政论散文影响颇大。
文章首先表明主题,然后列举秦先世四代君王的发展史,为客卿摆功。
然后从秦王本人的兴趣出发,秦王既然喜欢从六国收集珍宝,却在人才问题上倒行逆施,这怎能完成“跨海内,制诸侯”的丰功伟业呢。
最后以逐客令的危害警视秦王,认为这是资敌之举,无异于给敌国提供粮食和武器。
文章在立论上的有点主要在于抓准立场,李斯没有从个人的角度来埋怨,句句从秦王的好恶理想出发,句句立足于从秦国的国运来说服秦王,列举秦国先王之史来讲客卿之功,这种无私是政论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