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两汉政论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925.00 KB
- 文档页数:2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东汉(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辉煌的汉文化在中国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政论散文。
它既抒发着作者的感情,也反映出当时时局及其所发生的变化。
政论散文是东汉文学史中重要的文学形式,其代表作品包括《经学纪要》、《淮南子》、《汉书》、《尚书》等等。
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滋养了政论散文的发展。
新政府提出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运用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思想。
因此,当时的政论散文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它既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也表达了对于社会和时局变革的看法。
汉代政论散文代表作《经学纪要》由马祖洛编纂,是当时最流行的政论散文之一,它把两汉时代的道学思想与现实社会环境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
《经学纪要》实际上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多角度的政治指导性文献,包括对正义、公正、民生保护等政治理念的讨论。
另一本政论散文作品《淮南子》由商鞅创作,是汉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它探讨了政治、道德、军事、教育等一系列政治问题。
《淮南子》提出了积极的政治观点,提倡国家以统一、调和、协调的方式处理政治事务,鼓励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社会形势。
《汉书》与《尚书》是古代官方档案的缩影,它们反映出当时的官方政策,是东汉时期官方政策思想的缩影。
《汉书》写到“民有信任,则君政稳定;民有庆贺,则君政祥和”,论述了当时政府应当如何争取民心,运用民众的智慧来促进社会和谐。
《尚书》则把“忠诚”作为官吏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并认为官员应当端正其言行,保持中立和公平,为实现政府的统治而努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品,既反映出道学思想,倡导政治秩序,也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和反映,对当时社会及时局变革的看法,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思考,从中感悟出作者智慧的精髓,以及历史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第一篇:汉代论说散文汉代论说散文第一节汉初论说散文一、贾生《贾生》八篇。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文帝时则有颍川贾生,尝借景为喻,言治乱之道.名曰《至言》。
其后每上书,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不见用。
所言今多亡失,惟《至言》见于(汉书)本传。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贾谊与晁错》)臣个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至秦则不然。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日而视,倾耳而听。
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
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又为阿房之殿……为驰道于天下……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秦以熊焘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
……《至言》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义必怠于政矣。
……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射猎,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大学,修先王之道。
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至言》(《至言》)雄肆之气,喷薄横出,汉初之文如此。
昭宣以后,盖希有矣,况东京而降乎!(姚鼐《古文辞类纂》)(《至言》)大旨谓国家广益,在贤士纳忠。
欲得忠益,则在平时尊礼以养士气。
如秦以极盛而速灭者,不闻忠告也。
所以然者,暴士故也。
盖礼士为中主,为当日与方正之士驰猎而发也。
若只作谏猎书看,失之千里。
云合澜回,每回目眩然眼豁。
(浦起龙《古文眉诠》古厚而发辉丽之色,矫健而涵博大之规。
《吕览》、《韩非》之流,文章尚未与著书分途。
(《骈体文钞》卷一一谭献评)《贾子·先醒篇》:“君好谄谀而恶至言。
郭沫若称汉代政论散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他特别擅长写作政论散文,其中尤以对汉代政论散文的探索和阐述较为突出。
郭沫若认为,汉代政论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座高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内涵。
下面将从汉代政论散文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汉代政论散文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道德、人伦等各个方面的话题,内容丰富多样,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为后世政论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认为,汉代政论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汉代政论散文注重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和批评。
汉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过渡时期,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频繁,这为政论散文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背景。
作者通过对时事的观察和思考,对朝廷政策的分析和评价,展示了较高的政治洞察力和批判能力。
其次,汉代政论散文重视对道德和人伦的探讨。
汉代儒家思想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政论散文往往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将其吸收和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讨论中。
此外,政论散文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伦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伦理的关注。
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
郭沫若称《史记》最初是以"B、官吏志"为规范的,这是因为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强调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根本,必须通过对历史和政治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对时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指导。
《史记》是一部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巨著,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汉代政论散文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作品,比如贾谊的《过秦论》、杨震的《志士论》等。
《过秦论》是贾谊写于公元前124年的一篇政论散文,主要批评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已、骑劫横行的状况,并提出了以秦国为帝王中心的统一中国的主张。
《志士论》是杨震的一篇政论散文,强调了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为后来的很多政论散文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一、秦代散文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
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丞相。
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
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
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
最后,指出逐客之害。
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
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
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万言书之祖的长篇政论散文《治安策》,是西汉文学家贾谊创作的一篇政论文,被称为万言书之主。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
《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
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
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
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虖!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上蔧下火]会,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之一,汉代的散文在古代文学发展中
占据了重要地位。
汉代散文主要分为政论散文和私家散文两类,这两类散
文在内容、风格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汉代政论散文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
汉代政论散文主要包
括“议论”、“奏疏”、“表状”等形式,用于表达当时的政治观点和政
策建议。
其中,“议论”是以自由讨论的方式表达历史观点和价值观的,
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评论性;“奏疏”是向上级官员请示报告的形式,用
于传递政府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意见;“表状”是以呈送文件的方式表
达对其它官方机构合作或反对的观点。
这些政论散文的内容千变万化,既
有关于国家政策的报道,又有对政府官员的评价,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其次,汉代政论散文风格简练明快,语言简洁具体。
汉代作家在写政
论散文时注重文字的表达力和观点的准确性,力求用精炼的语言和形象的
词句来传递信息。
他们通常会压缩文字,简明扼要地表达观点,使读者能
够迅速理解,同时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这种风格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紧密
相关,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文人的追求。
总的来说,汉代散文在政论散文和私家散文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政论散文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而私家散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描
写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汉代散文笔触简练,语言准确,风格多样,具有较高的思辨性和表达力。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
境界和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汉代政论散文书籍推荐书目论语《论语》一书首创语录之体,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应了孔子“仁”、“礼”的核心政治思想。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记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子弟子互相谈论之语48章。
周易《周易》作者佚名,成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是我国最古老、最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
卦辞和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
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的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经》(又叫《十翼》,意思是《易经》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
现存的《周易》10卷,由《易经》、《易传》两部分组成。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体系的中国字,但《周易》的卦象符号的出现远早于甲骨文,所以也可以将《周易》视为有据可考的“文化之源”。
关于《周易》的书名,“周”字有两种解释,一说“周”指的是代名,即周朝;另一种解释,“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的涵义,也就是说它理论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易”字有变易、简易、不易三层涵义,所谓变易,就是概括、穷尽了万物变化的规律;所谓简易,就是用最简明、最根本的道理来解释、驾驭变化万千的大千世界;所谓不易,就是揭示的规律具有最本质的特征,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