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实用心电图(下)
- 格式:docx
- 大小:21.08 KB
- 文档页数:9
ICU监测技术规范一、ICU一般监测1.每位新收入ICU的患者均应记录:T(体温),P(脉搏),R(呼吸),BP(血(血氧饱和度);并做以下检查或化验: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压),SPO2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片,心电图。
2.持续监测心率和心律,每小时记录一次。
3.每小时监测和记录一次血压,必要时行有创血压监测。
4.必要时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每小时记录CVP(中心静脉压)。
5.必要时行肺动脉压监测,每2~4小时测定一次CVP和PCWP(肺动脉楔压),每8小时测定一次心排血量。
6.每2~4小时测定并记录一次体温。
7.持续监测SPO2并每小时记录一次,每小时测呼吸频率一次,每24小时监测血气分析。
实行机械通气治疗者应根据需要定期测定肺功能(潮气量、肺活量、最大吸气负压、胸肺顺应性)及血气分析。
8.记录每1~4小时的尿量,每8~12小时总结一次出入量的平衡情况。
9.每24小时做一次血电解质、血糖和血细胞比积。
10.每24小时做一次血、尿常规化验及肝、肾功能检查。
11.每24小时或根据需要摄胸部X片。
二、生命体征监测(一)监测和记录1.至少每小时监测一次呼吸、心率和血压。
2.每4小时测量和记录一次体温。
高热患者降温措施后半小时须测量体温。
行持续体温监测的患者,每小时记录一次体温。
3.患者情况不稳定、突然变化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增加监测频率。
(二)体温监测1.测温方法:玻璃内汞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2.应标明测温部位:口腔、腋窝、直肠或其他部位。
(三)心电监测1.每小时记录一次心率和心律,有异常情况应随时记录。
2.注意事项(1)皮肤准备:剃毛,肥皂擦洗,皮肤干燥清洁,导联线先与电极片相连接,然后再贴于患者身上。
(2)合适的电极放置位置:上肢电极放在手臂连接躯干部位或肩的前、后、顶部,下肢电极放在胸廓最低肋骨水平或髋部。
(3)选择发现心律失常的最佳导联。
(4)注意经常更换电极部位。
3.设置合适的报警范围。
ICU心电图监护技术【设备要求】1.床边心电监护仪设置在患者床边,通过导线直接从人体引入心电信号,可以独立地进行病情监测,显示心电波形并自动记录。
2.无线遥测心电监护仪通过佩戴于患者身上的无线电发射器将患者的心电信号发射至遥测心电监测仪内的无线电接收器,遥测半径一般在30~100m03.中央心电监测系统由一台中央监测仪和多台床边监测仪组成,床边监测仪的心电信号通过导线遥控输入中央监测台,中央台可有4~16个显示通道,可以同时监测多例患者的生命体征。
【监测方法】1.准备工作当患者进入ICU时,接通主机电源。
有中央控制台的ICU则可依次输入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血型、身高、体重、诊断、工作单位及联系电话等资料,并校正日期,调整荧屏辉度及对比度,调整合适的脉冲、报警的音量等。
4.心电监测(1)按导联线颜色连接患者身上的电极,红、黄、绿、黑和白色导联线分别连接右肩、左肩、左下腹、右下腹和剑突下部位的电极片。
(2)选择合适的导联:监测心率宜选择肢体导联,观察ST-T改变宜选择胸导联。
应选择波形较典型的导联,因为高大的P或T波导联作为60-100∕min的心率可能是实际心率的2倍。
(3)可将心率报警限设置在60~100∕min,可及时发现心动过缓或过速。
(4)心律失常报警可分为以下三等。
①威胁生命的报警,监护仪发出尖锐的低调声。
②严重心律失常报警,监护仪发出持续的高频声。
③劝告性报警,监护仪发出持续的低频声。
停搏(ASY).室性心动过速(VTA)和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AVR)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只要打开主机电源,报警即处于激活状态。
其他心律失常报警贮存功能需临时设置。
遇到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尚需激活下列功能键,如起搏心律未感知、未发现、未捕捉及起搏心律。
(5)心律失常的准确判断还需要做完整的心电图。
5.监测心电图时主要观察指标(1)定时观察并记录心率和心律。
(2)观察是否有P波,P波的形态、高度和宽度。
四、高度AVB(包括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当房室传导比例超过2:1时即称为高度AVB(见图31-1至31-7)。
心电图中大部分P波不能下传,可3:1、4:1、5:1甚至6:1下传。
与Ⅱ°AVB中莫氏Ⅱ型相比 QRS脱落多,常超过50%以上,无文氏现象。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Ⅱ°AVB中严重的莫氏Ⅱ型。
高度AVB可伴有交界区或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也可出现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当房室传导极为困难,出现高比例的房室传导或偶尔有心室夺获时,也可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高度AVB是最严重类型的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常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前奏。
Ⅲ°AVB是指所有心房激动均不能下传至心室,也就是心房到心室的电激动全部中断。
这样就形成在心脏内存在两个互相无关联的起搏点,即完全性房室分离。
心房由窦房结控制,心室由心室自主心律控制。
心电图特点(见图31-8至31-17)为P-P相等,R-R相等,P-R不等;P波频率>QRS频率。
QRS波群多数宽大畸形,少数可呈正常时限。
心室率一般较慢,多数在30-60次/分。
QRS波群形态及频率取决于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如阻滞在希氏束分叉以上时,QRS波群形态大致正常,呈窄QRS,心室率40-60次/分;如阻滞在希氏束分叉以下时,QRS波群形态呈宽QRS,心室率30-45次/分。
诊断时要注意如果有偶然的窦性激动下传,而发生心室夺获,这将表明房室间传导并未完全中断,不能诊断为Ⅲ°AVB,只能诊断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见图31-6)。
由于心房颤动或扑动时全部导联P波消失,其如何判断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或房扑时,Ⅲ°AVB 的典型心电图特征已不可能存在。
如此时出现缓慢的、R-R相等的心室率,则应考虑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见图31-15至31-17)。
心室率一般不应超过60次/分。
在此复习有关房室分离(Atrioventricular Dissociation)概念。
心电图危急值2017中国专家共识危急值解读中国心电图危急值的建议(四、其它)(1)提示严重低钾血症心电图表现[QT(U)显著延长、出现快速心律失常,并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2)提示严重高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窦室传导,并结合了临床实验室检查)(3)疑似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并结合了临床及相关检查)(4)长QT间期(Q-Tc≥550 ms)。
(5)显性T波电交替。
“心电图危急值2017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四、其它危急值解读)一、提示严重低钾血症心电图表现正常人体中血清钾浓度参考范围为3.5~5.5mmol/L,当血清钾浓度<3.5 mmol/L,称为低钾血症。
低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①U波增高,振幅>0.1mV。
②U波≥同导联T波,有些T-U融合形成假性双峰T波。
③T波低平或倒置,ST段轻度压低≥0.05mV。
④P波振幅及宽度增加。
⑤P-R间期延长。
⑥早搏及持续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⑦QT(U)延长(图1)。
当严重低钾血症时可出现多源的频发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甚至出现心室颤动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当心电图出现上述严重低钾血症心电图表现时,应该主动查询患者临床相关资料(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特别是电解质水平等),注意与先天性长QT综合征及其它原因引起的长QT间期相鉴别,并立即报告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及早救治。
图1 低钾血症Q-T(U)间期显著延长心电图患者男,69岁。
间歇性进食梗阻10月,进行性进食梗阻1月余。
临床诊断:食管癌术后狭窄,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
心电图示:血清钾浓度2.49mmol/L,窦性心律,心律规整,心率38次/分,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多导联ST段轻度压低伴T-U融合(U波在V2导联增高尤为明显),Q-T(U)间期显著延长,符合严重低钾血症心电图表现。
二、提示严重高钾血症心电图表现当血清钾浓度>5.5 mmol/L,称为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①T波高尖,基底变窄,两肢对称,呈“帐篷状”,在Ⅱ、Ⅲ、V2、V3、V4导联最为明显,此为高钾血症时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心电图变化。
ICU患者的心电监测与分析在重症监护单元(ICU)中,心电监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用于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以及识别和处理心律失常。
通过精确的心电监测和及时的分析,医务人员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患者的心脏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效果。
1. 心电监测技术心电监测是通过将电极贴于患者的皮肤上,通过接收和放大来自心脏的电信号,以及记录和分析这些信号的变化来实现的。
这些电信号可以提供关于心脏的节律、传导和功能异常的重要信息。
目前,最常用的心电监护技术是三导联和十二导联心电图。
三导联心电图由三个电极贴在患者的胸部,分别记录心脏的I、II和III导联。
十二导联心电图则采用更多的电极来记录心脏的更详细的信息,包括前胸导联和四肢导联。
这些心电图都可以通过连接到心电监护仪上实时地观察,并可以保存以供后续分析。
2. 心电监测仪器心电监测仪器在ICU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能够提供可靠和高质量的心电监测,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功能,如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测量。
现代的心电监护设备具备了更多的功能和先进的技术,如自动分析心电图图像,检测和报警心律失常,远程监控等。
这些功能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监测和管理ICU患者的心脏情况。
3. 心电监测的分析心电图的分析是对记录下来的心电信号进行识别和解读,以评估患者的心脏状态和诊断可能存在的异常。
通过分析心电图波形、心率变异性、ST段改变和QRS波形等指标,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此外,心电监测还可以通过监测和分析长时间的心电信号,如24小时Holter监测和心律失常事件记录仪,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脏情况,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干预。
4. 心电监测的临床应用心电监测在ICU中有多种应用。
首先,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心电监测可以提供实时且连续的心脏信息,帮助医务人员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护理效果。
其次,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心电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心律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ICU实用心电图(下)ICU实用心电图(下)2014-10-13医学界心血管频道来源:ICU护理之家NURSING HOME一、窦性心律失常1 窦性心动过速形态正常的P波规律出现,且同导联形态一致,心房率>100次/min,一般很少超过150次/min,P—R间期≥0.12s。
(图2-2-6、图2-2-7)图2-2-6窦性心动过速图2-2-7 窦性心动过速2 窦性心动过缓形态正常的P波规律出现,且同导联形态一致,心房率<60次/min,P—R间期≥0.12s。
(图2-2-8)图2-2-9窦性心率不齐二、期前收缩(早搏)1 室性早搏提前出现的其前无P波宽大畸形的QRS—T波群,其代偿间歇多完全。
如果有P波,则P波与其无关,其P—R‘间期应短于图中的正常P—R间期。
室性早搏多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当早搏出现后,往往代替了一个正常的搏动,其后就有较正常窦性心律的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歇),间位性早搏除外。
(图2-2-10~图2-2-14)图2-2-10室性早搏图2-2-11 长Ⅱ导联中第10、12、16 QRS—T波群均系室性早搏图2-2-12 室性早搏二联律。
其特征是,例如长Ⅱ导联中,每个正常P—QRS—T波群后均提前出现一个其前无P波的宽大畸形QRS—T波群。
第2、4、6、8、10、12形态异常的QRS—T波群形态均呈现出室性早搏的特征。
图2-2-13间位性室性早搏。
见第2、6个宽大畸形的QRS-T 波群,均发生在每两个正常P-QRS-T波群中间。
图2-2-14 Ⅰ第4、5;Ⅱ第2、3、5、6 QRS—TI波群均系室性早搏,其特点与上图相仿,只是呈两个室性早搏连续出现,我们称室性早搏成对出现(或称二次连发)。
2 房性早搏同导联提早出现的形态略异的P‘波(有时隐藏在前一个T波或ST段中,故此T波或ST段形态变异)。
其后可无QRS—T波群出现,则称为房性早搏未下传,如其后有QRS—T波群出现,其P—R间期≥0.12s,并多伴有不完全代偿间歇,则诊断房性早搏(其P’波在Ⅱ导联中必须直立,AVR导联中必须倒置)。
(图2-2-15)图2-2-15 此图是由6幅小图组成均系房性早搏心电图,我们分别给予说明:如图1,第2、5、6均系提早出现的P’—QRS—T波群,即房性早搏。
如图3,第3、7、8、11均系提早出现的P’—QRS—波群,即房性早搏(第13、14P’—QRS—T波群也是房性早搏,它们都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此内容暂不做为重点,故不多述)。
如图6,第2个正常P—QRS—T波群后的T波中出现一个P’波,其后无QRS—T波群,此种形式诊断为房性早搏未下传。
第6、7个P’—QRS—T波群是房性早搏。
如图5,我们看到其中第2、3、5、6、8至16、18至最后P’—QRS—T波群均系连续出现的房性早搏,此种类型我们诊断为房性早搏,部分呈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3 房室交界性早搏提前出现的形态正常的QRS—T波群(其形态与同导联前后正常窦性QRS—T波群相同),其前可无P波或倒置P波(Ⅱ呈倒置,AVR呈直立),也可呈直立P’波,但若P’波直立则P’—R间期≤0.11s,代偿间歇多完全。
(图2-2-16、图2-2-17)图2-2-16长Ⅱ导联中可见:第4、5、6、7、11、12、13、14、17、18均是正常P—QRS—T波群。
第1、2、3、8、9、10、15、16均呈提早出现的倒置P‘波,其后有正常形态之QRS—T波群,并呈二、三个连续出现,此图应诊断为房室交界性早搏部分呈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图2-2-17 由2副图组成,图7中第2,7个波形和图8中第2、6个波形均系提早出现P‘—QRS—T波群,其P’波是倒置的(在AVR呈直立,在Ⅱ呈倒置)其后QRS—T波群与正常完全一样,此图均应诊断为房室交界性早搏。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三个或三个以上早搏呈连续出现。
如三个房性早搏连续出现,则称为房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三个或三个以上房室交界性早搏连续出现,则称为房性交界阵发性心动过速。
三个或三个以上室性早搏连续出现,则称为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此种类型的图诊断:某某早搏,部分呈某某阵发性心动过速。
1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无正常P-QRS-T波群,全部呈三个或三个以上宽大畸形的QRS波群连续出现;QRS≥0.12s,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多在100~250次/min,心律可略不规则。
(图2-2-18、图2-2-19)图2-2-18 导联Ⅰ第1、3、4、5个P—QRS—T均系正常波形,第2、6直至导联V5均系提早并呈连续出现的室性早搏,此图诊断为室性早搏,部分呈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图2-2-19无P波,均系宽大畸形QRS-T波群,心室率214次/min,诊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无P波(或P波显示不确切),QRS波群时间正常(QRS≤0.11S),心室率160—250次/min,R—R间隔匀齐。
不能明确诊断是房性还是交界性(因无法从P波的形态上min辨出来)的阵发性心动过速的ECG,我们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图2-2-20、图2-2-21)图2-2-20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图2-2-2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四、房颤与房扑1 房颤无P波出现,代之以大小、形态各异的颤动波(f波);心房率350~600次/min以上;(V1Ⅱ、Ⅲ、AVF导联多较清晰)QRS波群时间正常(心室率过快时,易发生室内差异传导,QRS波群增宽变形),心室率绝对不齐。
R-R绝对不规律出现。
(图2-2-22)图2-2-22房颤2 房扑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F波;F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FF间隔规整;F波的频率一般为250~350次/min;心室率一般在140~160次/min;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图2-2-23)图2-2-23 房扑五、室扑、室颤与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都是临床不经常见到的,但是ICU必须掌握的,因出现这些ECG 的病人均是极危重,需要马上采取急救措施。
它们的诊断分别是:1 心室颤动无正常形态P-QRS-T波群,呈形态、振幅都不规则的颤动波,颤动波幅细小,大多小于0.2mm,频率250次/min(均)以上(如图2-2-24由5副图构成,其中最上边两幅与最下边那幅图为心室颤动)。
根据波形振幅的大小可分粗颤和细颤(如图2-2-25)2 心室扑动无正常形态P-QRS-T波群,呈匀齐宽大的正弦波,频率150~300次/min(如图2-2-24中3图)。
3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性心室性自主心律)无P波,连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形态宽大、畸形的QRS-T波群,心室率60~110次/min,R-R略不整齐,(融合波常出现于心律失常的开始与终止)(如图2-2-24中2图)。
图2-2-24室颤与室扑图2-2-25粗颤与细颤六、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的激动在下传心室过程中发生障碍,那么这样的ECG多发生在哪里异常呢?依据正常心电图的概念,它无疑应该发生在P—R间期异常,及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异常,同时,我们依据其下传时障碍的轻重,分别诊断为Ⅰ、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即大部分的P波均能下传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波后均有正常形态QRS—T波群,少部分不能下传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波后无正常形态QRS—T波群。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无论几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均是正常的,均呈规律出现。
1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也称房室传导延缓:与正常心电图比较只有P-R大于0.20s,其余均无改变。
(图2-2-26~图2-2-28)图2-2-26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图2-2-27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0.32s>0.20s(正常值),其他均系正常。
图2-2-28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长达0.24s至0.40s>0.20s(正常值),其余均系正常。
2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Ⅱ?A—V、B):分Ⅰ型与Ⅱ型。
(1)Ⅰ型,也叫文氏型:P—P间隔相等,QRS时间正常,R—R间隔不相等,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致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即ECG表现有一个P 波后无QRS—T波群)。
(图2-2-29、图2-2-30)图2-2-29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图2-2-30 中可见P—P相等,P—R遂渐延长,呈0.16s~0.40s 第2、5、8个P波后均无QRS—T波群,R—R间期隔不等。
此种表现并呈周期性反复出现。
此图为典型的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其传导比率是3:2、4:3下传。
(2)Ⅱ型心房的冲动向心室传导中突然某一个受阻,ECG表现为:P—P间期相等,P—R间期相等,QRS时间正常,偶见P波后无QRS—T波群,此时R—R间期最长,故R—R间隔不相等,有的病人呈周而复始。
(图2-2-31)图2-2-31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图2-2-32 P—P间期相等,P—R间期相等,QRS时间正常,R—R间期不等,下图第1、3、5、7、10、12、14P波后均无QRS—T波群,即每2个P波下传一个QRS—T波群及3个P波下传2个(心室波)。
故应诊断: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1与3:2下传。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1下传,P—P间期相等,每两个P波后,出现一个时间正常的QRS—T波群,R—R间隔相等,故心房率为2倍心室率,此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殊类型,故不能分型。
3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形态正常,P—P间期相等,R—R间期相等,心房率大于心室率,心室率一般在60次/min以下,QRS波群时间正常,也可增宽,P—R间期长短不一,且无任何规律(也就是心房的激动不能下传心室,故产生上述P波与QRS—T波群互无相关的图形),P波的数目多于R波数目。
(图2-2-33~图2-2-35)图2-2-33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图2-2-34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其特点:P—P间期相等,R—R间期相等,P—R间期不等,且无任何规律,图1心房率60次/min,心室率30次/min,图2心房率110次/min,心室率53次/min。
图2-2-35 其特点:P—P间期相等,心房率112次/min,R—R 间期相等,心室率36次/min,P—R间期不等,且无任何规律。
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七、急性心肌梗死(AMI)的ECG监护1 首先,病人应有临床表现,如典型心绞痛表现,实验室酶的异常升高等等,另有些病人可由于人为的(如手术)与非人为的(如外伤)所至心肌受损的病人也可能出现酷似AMI表现心电图。
总之,监护导联的ECG虽不如常规ECG表现的那么确切,但有些ECG表现仍应引起注意。
这些病人易出现AMI。
2 当ECG出现明显或深度的ST段下移(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或T波倒置,特别是ECG动态观察中以前是正常的而现在是如此改变者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