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哲学题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9考研:蕴含马原哲理的成语短语们,要学会举一反三!摘要:考研政治比较抽象又重要的当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这是每年政治出题的重点、考点、失分点。
这部分经常会有这样的题型,说一个成语或者名言让你说出里面蕴含的哲学原理,今天就为大家总结了常见短语中蕴含的哲学原理。
但是这样的短语名言很多,不可能全部列举,所以大家要学会举一反三哦~1、守株待兔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掩耳盗铃。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都属此意。
3、刻舟求剑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诗词/成语/典故类专项训练命题人:李王琴审题人:梁盛堂2017.12.181.“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2.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3.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他们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的观点B.科学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4.下列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所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天不变,道亦不变B.理生万物C.心外无物D.气者,理之依也5.“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这一说法属于()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7.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8.“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9.“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10.“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诗词俗语中蕴涵的哲学道理(7、8课)三、唯物辩证法部分(一)联系观(第7课)(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 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独木不成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3.守株待兔: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4.声东击西: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现象分为真象与假象,要透过假象把握本质。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
6。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前后相继、古往今来:事物在时间上的纵向联系.7.四面八方、左邻右舍:事物在空间上的横向联系。
(与周围事物的联系)8。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是主观臆造的联系。
(2)因果联系1.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2.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缺乏对事物发展趋势和结果的预见,近期就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启示我们要根据事物的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离不开整体。
)2.“一着妙棋,满盘皆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秤砣虽小压千斤”、“四两拨千斤”:部分影响(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量变引起质变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概念,它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从物理世界到人际关系,我们都可以看到量变带来的质变。
在成语、典故和语句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种哲学概念的体现。
接下来,我将从简到繁地探讨这一主题,以便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
1. "积少成多":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成语,意思是积累了许多少的一点一滴,最终就会形成很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个道理的体现。
比如学习,每天只是多花一点点时间在知识上,但是日积月累,就会有质的飞跃。
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2. "日积月累":这个成语与"积少成多"有些类似,但它更加强调了时间的作用。
日积月累就是说经过长期的积累,最终会产生很大的结果。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时间的积累往往会带来质的提升。
3.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水滴从石头上滴落,久而久之就会穿透石头。
它告诉我们,微小的力量经过长期的作用,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改变。
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也在其中得到了体现。
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句出自《道德经》的名言,它告诉我们任何一次伟大的行动都是从小事做起的。
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也贯穿其中。
这些成语、典故和语句都非常生动地诠释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条条框框来体会这一哲理。
只有不断地积累和努力,我们才能看到最终的质变。
在此基础上,我个人对量变引起质变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我认为,量变并不是简单的增加和积累,而是需要有意识地去选择和改变。
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将量变引导到合适的方向,我们才能看到最终的质变。
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努力的方向。
量变引起质变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哲学概念。
通过成语、典故和语句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你也能对这一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二、成语谚语生活与哲学1、守株待兔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3、刻舟求剑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解析: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解析: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一、物极必反:“物极必反”说的是越多越少,越少越多。
这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所提出来的思想,也即是多多益善,少少则反动。
人们应根据自身的能力或社会的发展情况适当地把握自身的数量,以避免引起过度消费或过度生产的危险。
二、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史记》中的故事,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机遇下历尽艰辛而未得所求,放弃活动而守候不动。
它至今仍用于形容一个人因未能预料到未来而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或因无所作为而失去机会。
三、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是中国古代诗歌名篇《离骚》中所使用的典故,形容狗叫声响彻孤山,间接地表达一种内心的深切寂寞和悔恨。
这句话也用来比喻节前明白的事情把人搞的焦头烂额,让自己之前的预谋破灭,而由此发生的后果非常prepared。
四、弱肉强食:“弱肉强食”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故事,形容在自然界中,弱者要面临着吃来的生存竞争,而强者则能够以弱者为食物而生存下来。
用来比喻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中,弱者也会面临着此类的残酷竞争,而强者则能够以弱者为利器而掌控方向。
五、视死如归:“视死如归”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把死亡当成是回家的过程,并且不要惧怕它,而是勇敢地去面对死亡,大步向前。
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某人勇敢坚定不移,不怕困难和安危,永不言败,而且希望可以经受一切困难而获得成功。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三、(唯物)辩证法部分矛盾观(第9课)(1)矛盾即对立统一1.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2.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只看到矛盾双方是对立的,没有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4.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乐极生悲: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9.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尽信书不如无书”;“谦受益,满招损”;“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变废为宝;哀兵必胜,骄兵必败;化险为夷;弄巧成拙;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夜郎自大(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没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8.不是冤家不聚头: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9.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
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译:清廉纯洁而又有能容忍不廉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有当机立断的魄力,聪明睿智而又有不失苟求的态度,性情刚直而又有不矫枉过正的胸襟,这就好比:蜜饯虽浸在糖里却不过分甜,海里的鱼虾浸在盐里却不过分咸,一个人要能有把握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的能力才算美德。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 意识· 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高中政治:成语、典故蕴含的哲学原理浅析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人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唯心主义,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面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要主观随意、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违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人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7.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8.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9.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0.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1.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3.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2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哲学寓意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文学哲学类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单选题(共30题)1、下列训释属于诠释成语典故的是()A.《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
’《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
’《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B.《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
”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C.《诗经·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郑笺:“惄,思也。
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
”D.《诗经·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从矣。
”【答案】 A2、从科学力求创造性而言,()的方法论思想有其合理性A.范式B.怎么办都行C.科学传统D.思维定势【答案】 B3、五行思想是在()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A.《诗经·大雅》B.《尚书·洪范》C.《易传·系辞》D.《礼记·礼运》【答案】 B4、提出“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著名论断的是()A.毛泽东B.周恩来C.刘少奇D.邓小平【答案】 B5、()能用数量短语修饰。
A.代词B.动词C.形容词D.名词【答案】 D6、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哲学是()A.逻辑学B.伦理学C.形而上学D.宇宙论【答案】 C7、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是()A.《荷塘月色》B.《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C.《温州的踪迹》D.《给亡妇》【答案】 D8、“自由人”是指()A.苏汶B.杜衡C.胡秋原D.梁实秋【答案】 C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答案】 C10、《长安古意》的作者是()A.王勃C.骆宾王D.杨炯【答案】 B11、以社会形态和传播制度划分新闻事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A.奴隶主义阶段-封建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阶段B.集权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国家控制阶段-社会责任阶段C.集权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集团垄断阶段-社会责任阶段D.集权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集团垄断阶段-社会主义阶段【答案】 D12、下面哪个作品不是雪莱的()A.《西风颂》B.《夜莺颂》C.《云》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答案】 B13、别里科夫是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A.《万卡》B.《变色龙》C.《小公务员之死》D.《套中人》1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录鬼薄》的作者是()A.郑光祖B.周德清C.乔吉D.钟嗣成【答案】 D15、关汉卿的《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均属于()A.历史剧B.爱情风月剧C.神仙道化剧D.公案剧【答案】 B16、《山中寡妇》的作者是()A.陆龟蒙B.皮日休C.姚合D.杜荀鹤【答案】 D17、鲁迅作品中,创造了众多象征性形象和梦境及荒诞境界的是()A.《故事新编》B.《朝花夕拾》C.《野草》D.《彷徨》【答案】 C18、《神曲》中象征强暴的动物是()A.豹B.狼C.熊D.狮【答案】 D19、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B.发展生产力C.搞好阶级斗争D.不断变革生产关系,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答案】 B20、谢林认为,自然界是“绝对同一”的()。
2007-2011人大哲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单选题] *A、量力而行(正确答案)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2.“按图索骥"这一成语价我们的启示是(). [单选题] *A.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正确答案)B.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C.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3."振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这两个寓言故事所反映的不同结果共同说明()。
[单选题]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B.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可以创造和利用规律C.发挥自觉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正确答案)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客观地认识自己,使自己的主观愿望符合自己的客观实际B.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使自己的主观愿望适应时代潮流C.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使自己的客观实际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正确答案)D.要主动选择,既要抓住选择的机遇,又要慎重选择5、“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
[单选题]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正确答案)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6、所谓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
[单选题] *A.物质是其自身永恒存在与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B.指世界统一于存在C.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正确答案)D仅与物质的具体属性保持统一7.“报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单选题]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正确答案)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8.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这说明(). [单选题]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答案)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半功倍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9.“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1999年—2014年高考政治成语类/古文类/典故类/名言类哲学试题汇总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2.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
这说明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回答4--6题:4.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5.“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文化心理6.“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①无边落森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到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9.“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解析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这句话说明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理。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3)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1)联系的观点;(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8.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0.“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一箭双雕体现的哲学原理
一、“一箭双雕”的典故
“一箭双雕”来自成语“一石双鸟”,最早见于南朝梁《宣惠姚僧垣传》。
指的是一个行动就可以同时收到两个以上效果。
二、反映系统思维
“一箭双雕”体现了系统思维,即事物之间存在系统性关联,一个举动会对系统产生多方面影响。
系统思维注重整体优化。
三、融通思维
“一箭双雕”需要通盘考虑不同因素,找到共通点或融通点,以对系统产生多效应。
代表着高度融通的思维方式。
四、效率优先
“一箭双雕”可在一个行动中取得多个效果,大大提高时间和成本效率,实现事半功倍。
符合现代高效思维。
五、整体观念
“一箭双雕”不能只看局部,而要考虑整体,根据全局找到最佳结合点。
体现整体观念的哲学智慧。
六、辩证法
“一箭双雕”同时兼顾不同目标,可视为定力与运动的辩证统一,并产生张弛有度的综合效应。
七、创新思维
“一箭双雕”需要跳出习惯思维,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创新思维的能力。
八、实践原则
“一箭双雕”不空谈理论,而是真正付诸实践,以行动效果说话。
强调实践效果。
综上所述,“一箭双雕”这一成语所蕴含的哲学原则,可为我们提供坚实的思考指导,开拓智慧,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提高成语典故背景题的解题能力列宁指出:“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相当复杂的现象和本质。
”成语典故通俗易懂,巧用它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能加深对哲学概念和观点的理解。
根据成典故的特点,高考试题的命题者也经常拟出以成语典故为背景的政治高考题,并且成为近年来高考政治选择题的一个重要考查点。
下面就是一道今年的以成语典故为背景的高考题:(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政治试题第20题)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
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
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
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这表明: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本题以成语故事“凿壁偷光”为背景,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匡衡凿壁偷光勤奋苦读并成为大学问家的事实,分析其中所表明的哲理,在考查考生人生价值观的有关知识,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匡衡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勤奋苦读,但社会和他人为他成才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并为以后实现人生价值奠定了基础。
同时,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是因为匡衡的勤奋苦读符合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故①④正确,②③本身表述错误。
这种成语典故背景题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解答成语典故背景题的关键是提高对成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只有理解了成语典故的寓意,才能更好地做题。
为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在提高对成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上下功夫。
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熟练掌握基本原理是提高成语典故背景题解题能力的重要前提。
1.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2.成者英雄败者贼(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路》。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
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
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
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
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
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
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1.(05年文理综合辽宁卷)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1年春季政治试卷)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95全国高考政治试卷)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03年广西高考政治卷)下列选项体现"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哲学道理的是A.失败是成功之母B.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C.拔苗助长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5.(07高考政治上海卷)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6.(05年广东政治试卷)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7.(00年全国政治试卷)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A.子不语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8.(05年江苏政治试卷)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9.(06年江苏政治卷)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一叶知秋D.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D.管中窥豹10.(07高考政治广东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11.(04年两广卷)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12.(03高考政治广西卷)"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全面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联系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13.(95年全国政治试卷)“满招损,谦受益”。
这说明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14.(07高考政治江苏卷)“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15.(04年江苏政治试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16.(04年江苏卷)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A.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17.(00年全国卷)“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18.(03年春季试卷)"耳听为虚"的错误是A.否认经验有直接和间接B.把读书和实践割裂开来C.否认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D.认为认识分感性和理性19.(04年江苏文科综合试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主要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0.(04年两广政治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21.(99广东政治试卷)俗语说:“花在林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2.(02年广东、河南高考卷)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23.(87年全国卷)“居安思危”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4.(06年文科综合浙江卷)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
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5. (06年江苏政治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这体现的哲理是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6.(03年江苏政治试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07年江苏政治卷)‚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拉列传》),据此回答27-28题。
27.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28.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29.(99年全国政治试卷)“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活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30.(04年全国高考大综合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31.(2004年内蒙海南卷) 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标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2.(06年文科综合天津卷)‚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
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说明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33.(2004年内蒙海南卷)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突出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4.(00年广东政治卷)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骄。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有B.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05文综全国卷Ⅲ,甘肃、四川、云南、陕西、重庆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据此回答35-36题。
35.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36.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7.(88年全国政治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这段话意味着:①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②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④要学习间接经验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38.(97年全国政治试卷)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39.(01年春季政治试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40.(97年全国政治试卷)《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③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1.(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兵者。
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透过现象看本质C.准备走曲折的路D.坚持从实际出发42.(07高考文科基础广东卷第16题)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43.(99全国高考政治卷)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如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