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与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新课程改革已于2005年在全国全面实施, 四川已经在2009年全面实施。
由此进行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政治教学多元化教育教学目标、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开放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思考与策略、分析,以求与同行的商榷。
一、树立“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培养目标”的教学理念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由学生、教师、教材、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社会环境等要素构成的。
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就必须处理好这几者的关系,树立“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人本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和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而“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又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素质。
通过教育和学习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联合国大会1980年3月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要实现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把学生主体摆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在研究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人的发展问题时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产物,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社会。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中国传统发展观“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为我们树立“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我国目前中学政治教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学政治教学内容相对偏死、偏深、偏旧,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偏重于科学性,其思想性不强。
如果只强调内容的科学性而忽视其思想性,那么即使教师在苦心追求逻辑的推理和慎密的分析,学生还是会感到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空洞、抽象,远离他们的思想实际,就会由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产生很深的隔阂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信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2009年4月第2期“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詹明月(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12)摘要: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前提和先导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
因此,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进程中,应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牢固树立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中图分类号:G64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40(2009)02—0035一oQ5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源起和发展“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而又颇具现实意义的命题。
从历史来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一个“以人为本”思想的源起和发展。
在我国,“以人为本”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这是从君民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
从殷周时期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贵君轻”、“立君为民”,再到明末清初的“民为君基”,民本思想的内涵得到不断拓展和丰富,逐步形成了“以民为国家之本,以民为政权之基”的治国价值观。
民本思想的特点和作用主要体现为一种重视人的群体的治国安民思想。
例如: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安民、保民、利民、富民、便民等等,体现的是对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群体性民众的重视。
民本思想,作为我国古代统治者的基本价值观念,它难以掩盖封建国家“民本为虚、君本为实”的本质,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朴素的重民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雏形,深刻地揭示了治国执政的基本规律,客观上发挥了约束专制权力、缓和社会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维护国家安定、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从治国执政的角度看,民本思想蕴涵了丰富的治国谋略和政治智慧,深刻地揭示了执政规律,其强调以民众为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的基础。
人本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人本主义(Humanism)是一种教育哲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尊重和发展。
它主张教育应该以个体的需求和兴趣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为自由个体。
人本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
一、关注个体需求和兴趣人本主义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关注个体需求和兴趣。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感兴趣的项目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视听材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人性和创造性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性和创造性,注重个体的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三、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人本主义教学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歧视和排斥任何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例如,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该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选课权利和意愿,避免强制性的教育行为。
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情感问题,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开展综合评价和反思人本主义教学强调开展综合评价和反思,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共同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习和发展能力。
简述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理论是现近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学术范畴,是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瑞士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和捷克心理学家史都华(Skinner)思想激发而发展起来的一把圣洁火炬。
至今,人本主义理论还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并广泛应用到教育、管理、心理疗法以及生活中各个层面。
有两个基本的看法是支撑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
第一个是个体独立性的理论,
即个体是独一无二的,在它的自然的人性之外,还有一种内在的渴望去尝试新事物,去满足个体自身的需要,去满足它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
第二个就是探索机制原则,也即人会积极地发现新的活动,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去满足它的潜在需要。
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人本主义把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主,以及尊重个体的社会
关系放在首位,这也是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尤为被重视的重要主题。
首先,根据这一理论,学习的过程要偏重于学生的主动,不能只强调教育者的传授,而是要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灵活地改变传授和灌输的方式,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精神,而不是只专注于知识的授与。
最后,注重学生的社会关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礼仪、谦虚等社会素养。
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矛盾,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尊重个体,以更有效地激励他们学习、参与话语、进行团队活动和促进双方愉快学习。
总而言之,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尊重和肯定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注重
个体内在的驱动力、自主性和自我表现,以及社会关系。
它在近代社会研究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小学教育中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则。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作者:毛连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45期毛连军(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0096;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以人为本”思想是人类精神解放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以人为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一脉相承,体现了人类合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
“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有本体论意义,也有价值观导向,应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方面展开工作视角,由此导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政教育管理;应用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32-02作者简介:毛连军(1975-),男,汉族,江苏建湖人,讲师职称,东南大学博士生,扬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接待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既是一个新的价值取向,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教育领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如何正确认识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过程来看,以人为本思想是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以神权为中心的神本主义被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所取代和以人为本思想取代了人本主义思想。
1“. 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
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人的价值由自然转向了人本身。
当然,这一思想在中世纪发生了倒退。
到了近代,这一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神权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又被称作“人文主义”思想,把颠倒的历史又重新恢复过来,推倒了神权,确立了人权,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1. 引言1.1 介绍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罗杰斯(Carl R. Rogers)是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杰斯认为,人是自主、有生命力和有方向性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该以个体的需求和价值为中心。
他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提倡师生平等、民主的教育关系。
在罗杰斯看来,教育应当是一个自由而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强加规范和价值观,而应该让学生自由发展,实现他们的内在潜能。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强调个性化的培养,倡导互信与尊重的教育氛围。
通过建立真诚、包容的教育关系,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倡导情感教育和自我认知。
他的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相契合,为高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对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运用,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介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等学校教育中,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教育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当代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与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作者:任晓璐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第01期
摘要: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育目标、师生关系构建以及教学评价机制中的应用,倡导“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引导培养。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政治课;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人本主义教育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传统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
同当时的传统教育不同的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机械论向,批评精神分析学派只注重研究情绪和精神障碍忽略心理健康的人。
本文主要介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如何应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路。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构建在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师生关系思想、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模式这三个部分之上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系统理论。
下面将从这三个部分分别进行阐述。
1.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目的时,无不重视人性的培养,普遍关心教育对培养儿童独立人格所起的作用。
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教育宗旨的定位是在关注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并培养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受教者成绩提高的短期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受过教育的人不应该是单纯地接受过知识传授和治理培养的人,而应该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并能适应变化的人,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完整的人”。
因此,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机构学校,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可以自发地从事活动,并能对这些活动负责,能够自行理智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方向,具备既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可以灵活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并且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灵活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同他人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合作的人。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同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同,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接收者。
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师生关系作出了不一样的诠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学习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
和传统的教育理论不同的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解放,反对压抑学生的好奇心和潜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和传统的“指导性”学习模式不同的是,人本主义教育构建“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促进者,同学生之间是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隐性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对学习有较大的兴趣,学生可以自发地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要求这样一种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能如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感情,然后要可以无条件地接受学生,相信学生具备自我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对学习者有真正价值的学习是意义学习,意义学习同无意义学习不同,无意义学习是一种机械的学习,不涉及个人意义,无关学习者的完整人格,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
而意义学习不同于仅仅涉及事实积累的学习,这一学习观可以使学习的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做出选择行为都发生重大改变的学习。
学习者可以将每个人的经验都融合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增长知识。
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程度,取决于这一内容对学习者是否具有个人意义以及学习者是否能够意识到这一意义,同时两者是一种正比例关系。
所以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的是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个投入中并发生全面的变化活动。
个人对学习的投入涉及认知、情感、行为和个性等多个方面,学习所造成的影响不仅是针对认知产生影响,还影响上述其他多个方面。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作为中心的必要性,认为意义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者对知识应该灵活积极地理解,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
教师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学习和探索。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主要应用
1.人本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的运用中,要注重树立“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教育理念。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认识可能存在偏差,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此类课程是强制性的政治灌输,课程内容多为空洞说教。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同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偏差,教师在授课时,对社会和学生们提出的尖锐的矛盾和敏感问题不能做出有效的回答,只注重空洞地说理,教师授课不具备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就不能对课程产生充足的兴趣,那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因此,课程中必须要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培养“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理念,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教育之外,更需要重视对学生价值层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高尚情感的培养,在
教育内容上要具备时代性,把握时代规律,通过更多科学丰富的教育内容来反映社会现实。
同时还应该采取多种情感体验和教育方法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把培养“完整人格的人”作为教学的最终价值目标。
2.人本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师生关系构建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师生关系是要抛弃的,应该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要构建的“学生为中心,教师即促进者”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应当如同朋友一样,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制造融洽的教学氛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并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
3.人本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
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当采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自我评价模式。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分数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思想政治教学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由于受社会环境等要素的影响,部分学生降低了对自我思想道德评价的标准,这就造成了传统的评价结果过高,降低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动力。
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我们反对以考试和考核为主的外部评价,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遵循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坚持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进行动态的和静态的综合评价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完善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简介:任晓璐(1987—)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课程教学。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基础部航空维修工程管理教研室)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