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鲫健康养殖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10
鲫鱼主要养殖品种(系)及其生产作者:王晓明??杨振久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2期为了给水产养殖工作者进一步加深对鲫鱼主要养殖品种(系)的了解,加强良种鲫鱼的繁育和推广,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现综合有关技术资料,并结合近几年的养殖实践,对目前鲫鱼主要养殖品种(系)的生物学特征、经济性状和生产性能作一评介,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鲫鱼的主要养殖品种(系)我国的鲫鱼已知有两个种(鲫和黑鲫)和一个亚种(银鲫)。
鲫分布在除青藏高原外的全国各地,黑鲫仅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水系,银鲫分布于黑龙江水系。
自中科院水生所1975年证实银鲫是天然雌核发育鱼类之后,又相继报道了滇池高背鲫、河南淇河鲫、广东缩骨鲫、贵州普安鲫A型和江西彭泽鲫亦为雌核发育的不同类型,并与银鲫的分类特征相符。
因此,可以认为上述地方品种亦属银鲫种群。
(一)地方性优良鲫鱼品种(系)1.方正银鲫产于黑龙江省方正县双凤水库,在银鲫种群中是一个较好的品种。
体侧扁而比普通鲫鱼高,头小、背高、尾柄较短,肥满度系数高,属高背型鲫鱼品种。
体色背部为灰黑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体侧的每个鳞片边缘或多或少显示出饰边。
侧线鳞30-31,染色体162个,属天然三倍体鲫鱼,在自然界它们是两性种群,雄性约占15%。
在当地成熟年龄为3~4年,行雌核繁育后代。
生长较快,最大个体重1.5kg。
八十年代中科院水生所又证实银鲫的雌核发育有A、B、C、D4个不同的雌核发育系,以D系生长最快。
2.淇河鲫产于河南省北部一条东西流向的山区性河流淇河而得名,是当地古时三大贡品之一。
该鲫体型好,背高、体厚,体高/体长在40%以上;在自然界生长快,出肉率为72.72%,高于普通鲫(61.17%)、日本白鲫(62.26%)和方正鲫(71.46%);肌肉含蛋白质18.43%~19.51%,高于黄河鲤(18.19%~18.45%),含谷胺酸较高,因而味道鲜美;遗传性状稳定。
由于淇河多峡谷、水坝和温泉,终年不结冰,故淇河鲫一年四季都可产卵。
养殖技术Yangzhi Jishu文章编号:1006-3188(2019)02-0016-02鲫鱼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要点严丽(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陕西汉中 723200)摘要:鲫鱼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销售量大等特征,一直以来都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及养殖者的欢迎,在我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保证鲫鱼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总结出一些鲫鱼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要点,供参考。
关键词:鲫鱼;养殖技术;病害防治中图分类号:S965.117 文献标识码:C1 养殖技术1.1 掌握鱼苗规格密度合理搭配鲫鱼养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假如想要对鲫鱼的质量及产量做出保证,那么在鲫鱼养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就应当将鲫鱼当成主要饲养品种。
并搭配一定数量其他鱼类,在鲫鱼放养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鱼苗规格为60g/尾,每667平方米放养鱼苗数量1500尾,养成规格在300g左右。
可以依据池塘面积,管理水平以及鱼种规格做适当的增减。
鲫鱼养殖过程中搭配的鱼种可以选择花鲢,花鲢数量大致上为鱼类养殖总数的15%左右。
放养的花鲢鱼育苗规格为30g/尾为佳,放养数量大致上为300尾每667平方米。
在正式将鱼苗放置在池塘当中之前,需要对其做消毒处理,将鱼苗放置在浓度为2%的食盐水当中消毒一刻钟左右,或者是将其在万分之一高锰酸钾溶液当中消毒20min,就可以完成鱼苗的消毒工作,开展后续鱼苗放养工作。
1.2 保证池塘中氧气充足性鲫鱼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溶解氧需求量比较高,氧气充足才可以对鲫鱼正常生长发育及繁殖做出保证,假如在养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池塘当中溶解氧含量不充足,就有可能对鲫鱼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增氧设备的合理开放时间应当是,晴天的时候中午开放,阴天清晨开放,傍晚不开放增氧设备,浮头之前开,连续阴雨天气的时候半夜开放,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当中应当坚持每一天开放。
1.3 对池塘水质做出保证鱼塘水质会直接对鲫鱼生长发育速度及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池养鲫鱼四注意
本文为养殖户介绍池养鲫鱼四注意供大家参考。
一、放养密度
池塘培育鲫鱼鱼种,亩放鲫鱼夏花8000~12000尾,养成规格为1500~1800尾,每尾规格为50~60克,养成规格为350~400克。
当然还可以根据池塘面积大小、管理状况和鱼种规模大小进行调整。
二、品种搭配
鲢鱼、鳙鱼应占所养鲫鱼的10%左右。
鲢鱼、鳙鱼放养时间会影响鲫鱼的驯化时间,投入过早,尤其是鳙鱼投放过早会影响鲫鱼驯化。
禁止搭配鲤鱼和草鱼等鱼类。
三、驯化
在饲料里添加适量诱食剂可以缩短驯化时间,增加鲫鱼的摄食量。
搭配抢食速度与鲫鱼相当的鲂鱼,可以提高鲫鱼的驯化成功率、缩短驯化时间。
在放养密度确定时可以降低水位,相对增加养殖密度,既利于驯化、又能提高水温并促进鲫鱼的生长。
鲢鱼、鳙鱼投入池塘的最佳时间为鲫鱼上浮抢食习惯形成之后。
四、饲料使用
成鱼养殖中规格为50~100克的鲫鱼使用鱼种料,规格为100~200克的鲫鱼使用鲫鱼特号料,200克以上的鲫鱼使用鲫鱼专用料。
如此投料既可以保持鲫鱼的正常体型,又可保证成鱼的商品规格。
无公害鲫鱼池塘养殖技术无公害鲫鱼养殖需要从鲫鱼养殖场的环境条件、苗种质量要求、饲养管理、饲料使用和病害防治等各个环节按标准操作,才能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无公害产品。
一、养殖场地环境养殖地应是生态环境良好,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水(地)域。
养殖地区域内及上风向、灌溉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包括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医疗机构污水及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底质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
无异色异臭,属自然结构。
底质有害有毒物质最高限量应符合以下要求:总汞≤0.2 mg/kg;镉≤0.5 mg/kg;铜≤30 mg/kg;锌≤150 mg/kg;铅≤50 mg/kg;铬≤50 mg/kg;砷≤20 mg/kg;滴滴涕≤0.02 mg/kg;六六六≤0.5 mg/kg。
二、水源与水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
池塘水色呈现豆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在25~35 cm之间。
池塘水质必须达到或符合的主要化学因子指标:有机物耗氧量(COD)为10~30 mg/L、总氮为0.5~4.5 mg/L、总磷为0.05~0.55 mg/L、有效磷大于0.015 mg/L、溶解氧大于4.0 mg/L、酸碱度(pH)为7~9、盐度为0.5~4.0‰;池塘水质符合的主要生物因子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为20~100 mg/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5~25 mg/L。
三、池塘条件主养鲫鱼的池塘面积以0.33~0.67公顷为宜。
池塘水深3~5月份为1.0~1.5 m,6~9月份为1.5~2.5 m。
池塘底部应保持清洁平整,淤泥厚度不超过0.2 m为宜。
四、放养前的准备1、清塘每年放养鱼种前清塘一次。
将池水排至7~10 cm,每公顷用块状生石灰1125~1500 kg,或每公顷用含有效氯30%以上的漂白粉60~70 kg,用水溶化,全池泼洒。
带水清塘时,水深1 m,每公顷用块状生石灰2250~3000 kg,或每公顷用含有效氯30%以上的漂白粉195~225 kg,用水溶化,全池泼洒。
淡水鱼养殖技巧及病害防治一、养殖技巧1. 池塘选择: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建造池塘。
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5-10亩为宜,水深1.5-2米,池底平坦,便于排水和捕捞。
2. 放苗前准备:在放苗前,需要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常用的消毒剂有生石灰、漂白粉等。
同时,需要施足基肥,以培养浮游生物,为鱼苗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
3. 合理放苗:选择健康无病的鱼苗,根据池塘条件和养殖技术合理确定放苗密度。
一般每亩可放养500-1000尾鱼苗,根据鱼种和生长阶段合理调整。
4. 饲养管理: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选择饲料种类和投喂量。
一般采用全价配合饲料,按照“四定”原则投喂。
同时,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加水、换水,防止水质恶化。
5. 日常管理:每天要巡塘检查,观察鱼的生长情况、水色变化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同时,要做好防病、防害等工作,确保养殖安全。
二、病害防治1. 预防为主:在养殖过程中,要重视病害预防,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
如定期消毒、使用优质饲料、保持水质清洁等。
2. 及时发现:一旦发现鱼病,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常见的淡水鱼病害有细菌性烂鳃病、病毒性出血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鱼体色发黑、鳃丝腐烂、体表出血等症状。
3. 科学治疗:根据病害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
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免疫增强剂等治疗手段。
同时,要避免滥用药物和过度治疗,以免对鱼体造成伤害。
4. 做好记录:对每次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果要做好记录,以便总结经验教训。
同时,要定期对养殖池塘进行清理和消毒,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5. 保持营养均衡: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鱼的营养均衡,避免营养不良和抗病能力下降。
一般采用全价配合饲料,适当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6. 加强管理:加强池塘管理,保持池塘水质的稳定和适宜的溶解氧含量。
同时,要定期检查鱼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黑鱼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第18期王文彬黑鱼俗称乌鳢、乌鱼、财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有“鱼中珍品”之美誉,是一种淡水肉食性的凶猛鱼类;该鱼耐缺氧能力强,病害少,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生长较快。
目前养殖方式主要有成鱼池混养和鱼塘专养,由于养殖中大量投喂野杂鱼,池水很容易发黑、发臭,不得不经常换水,还经常发生病害,造成养殖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下降,效益不尽人意,故提倡在养殖中采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一、选择适宜池塘,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黑鱼喜栖息于水草繁茂、软泥底质的淡水区域,它善跳易逃,对水体中各环境因素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水体低溶氧的耐受性更强,对水温适应的范围也较广,生存水温为0-40℃,适宜水温为15-30℃。
因此,养殖黑鱼的池塘面积大小一般以1-2亩为宜,以便管理,最大不超过3亩,水深1-1.5m,池底最好为泥质。
水源充足,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宜中性或弱碱性。
放养黑鱼苗前10-15天应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方法可分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常用药物为生石灰。
干法清塘消毒,一般每亩用生石灰50-75kg;带水清塘消毒,每亩水深1m使用生石灰125-150kg,化水全池泼洒。
同时,池塘中应有一定的水面种植或移植水草、水浮莲等水生植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便夏季水温较高时,遮蔽阳光,既利于黑鱼避暑和躲藏,又可净化水质,利于黑鱼生长。
二、控制养殖密度,采取合理的放养措施黑鱼的池塘养殖目前主要有搭配混养和集约式单养两种方式。
搭配混养是在养殖鲢、鳙、草、罗非鱼等成鱼池中适当投放黑鱼鱼种,不但可以挖掘池塘的生产潜力,增加产品种类和产量,还可利用黑鱼凶猛的肉食性,消除池塘中的低质小杂鱼,减少对水体中饵料和溶氧的消耗,促进主养鱼的生长。
集约式单养是利用水源丰富的池塘和饵料来源充足的条件,进行高密度养殖。
在实际养殖中,首先要把握鱼种来源。
鱼种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野生的,一种是人工繁育的,最好选用当地正规良种场生产的鱼种,鱼种要求规格一致、体表光洁、肌肉丰满、无伤无病、游动活跃、争食凶猛。
鲫鱼的养殖技术作者:刘春红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24期一、池塘条件提高鲫鱼养殖的效率应当保证池塘面积适中,做到根据池塘面积合理的投放鲫鱼苗的数量,通常面积适当池塘可以提升鲫鱼的长势,满足养殖的需要。
一般鲫鱼池塘应当以5-10亩较好。
池水的深度应当控制在1.5-2.5米左右。
只有保证池塘水源水质的质量,提高排水措施的有效性,才能满足池塘净化的现实需要。
鲫鱼养殖的池塘一般采用方形,这样可以使池塘更加整齐,易于进行清理。
池塘应当保证宽深适中,沙底平整,而且应当提防洪水淹没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捕捞操作质量。
在池塘放养前应当对池塘进行清理,主要采用药物清理的方法,达到有效的来杀池塘有害菌的目标。
使用的主要药物为漂白剂,或者生石灰等,根据池塘养殖的需要合理的控制药剂的含量。
二、鱼种驯化鲫鱼驯化是鲫鱼养殖的关键环节,应当根据鲫鱼的生活习性采用有效的驯化方式,达到提高养殖质量的目标。
首先,鲫鱼生活在水体中下层,目前采用的养殖环境主要为池塘养殖,运用池塘养殖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提高水体环境的控制效果,达到有效节约成本,提高整体养殖质量目标。
鲫鱼驯化的关键在于培育鱼种的阶段,成鱼上浮抢食是驯化鱼种的关键期,为了提高驯化的有效性,还可以在饲料中加诱食剂,从而达到提高驯化效果,缩短驯化时的目標。
为了提高驯化的效果,还可以提高鲫鱼放养量,扩大单位面积的鲫鱼量,达到进一步提高上浮抢食率的目标。
为了提高驯化的水平,还可以降低池塘的水位,这样可以在保持鲫鱼密度的基础上增加单位面积的鲫鱼量,也可以达到提高驯化水平的目标,同时还可以更好的控制池塘的水温,达到有效的促进鲫鱼生长的效果。
在驯化时还可以搭配鲢鱼,采用共同养殖的方法,更有助于鲫鱼上浮,形成良好的驯化体系,达到优化水质,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的效果。
三、投喂方法饲料配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喂的质量,应当根据饲料配方确定投喂方式,有效的投喂方法可以提高养殖鲫鱼的经济效益,达到提高鲫鱼的生长速度、提高饲料的转换率、优化控制饲料系数,全面提高鲫鱼的产量。
鲫鱼养殖技术作者:吴俊文陈宏伟来源:《吉林农业》2011年第11期鲫鱼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鱼类,全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各江河水系都有分布。
鲫鱼对各种生态环境有很强的适应力,能耐低氧、低温,属杂食性和广食性鱼类。
与鲤鱼、草鱼相比,鲫鱼肠首短细,樱桃嘴,这就导致了其养殖的特殊性。
1.池塘条件1.1池塘环境池塘面积一般以5~10亩为宜,水深1.5~2.5m,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进排水方便,无污染;池塘底质平坦、较硬,一般以淤泥厚度不超过20cm为宜,池埂坚实不漏水。
1.2清塘肥水清除池底杂物和淤泥,方法有干塘法和带水法2种。
干塘法:每亩用 60~75kg生石灰,池中保留8~10cm积水,并将池底淤泥和石灰浆调匀;带水法:池中留水水深50cm左右,每亩用生石灰100~125kg,把石灰浆全塘均匀泼洒,消毒后一般7~10天可放鱼种。
5~6天后向池塘中注水,水深 1.5~2m。
同时施入腐热的鸡、鸭等家禽粪便混合肥100~150kg,培水至嫩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在35cm左右。
2.鱼种放养放养品种搭配为鲫鱼80%,花白鲢等其他鱼种20%。
苗种放养前必须“试水” 24小时,如无异常情况,在平均水温达到6℃~8℃时,即可正式投放鱼苗。
鱼种下塘前用10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浴3~5分钟;或3%~5%的盐水洗浴5~10分钟。
3.饲养管理3.1饲喂管理按正常池塘饲养管理进行,每天投喂要准时、固定,选择饵料粒度大小适宜、水稳定性好、饵料系数低,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当水温20℃以下时,每天投喂1~2次,水温20℃以上时,每天投喂3~4次,投喂时间均安排在8:00~18:00。
根据季节、天气、水色及吃食情况,以80%的鱼吃完游走为度,此时减少投喂或停止投喂。
3.2调节水质每20天左右施生石灰溶液1次,每次用量为 25~30kg/亩,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pH值在7~7.5。
要每15天施1次过磷酸钙,每次15~20kg/亩。
施生石灰3~5天后方可施过磷酸钙,防止水体碱性过大降低磷肥效果。
乌龙鲫健康养殖技术乌龙鲫是国家级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采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十几年的试验,育成我国首个食用与观赏为一体的黑色鲫鱼新品种。
从多年养殖实践看,其种质独特,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
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殖优势1、生长快,养殖周期短。
由于乌龙鲫是杂交物种,具有一定的杂交生长优势,因而生长特快,比普通鲫鱼快2倍以上。
经多年养殖实践,体长增长1~2龄最快,体重增长3~4龄最快。
因其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养殖成本低,高产高效,深受养殖户的喜爱。
2、种质独特,观赏价值高。
乌龙鲫体形丰满,头小背高,腹部平直,被鳞清晰,整齐艳丽,全身及各鳍条均为墨黑,体态端庄,游姿典雅,活泼恬静,给人以美的享受,有“水中黑玫瑰”之称,极具观赏价值。
3、适应性强,成活率高。
其主要表现“三强”。
①抗病能力强。
从目前推广的地区看,一般养殖条件下,不易发病,池塘养殖成活率高。
从水花(鱼苗)至夏花出池成活率达65%以上,从夏花至秋片鱼种出池成活率达85%以上,从鱼种至商品鱼出池成活率达98%以上。
②抗逆性能强。
乌龙鲫耐低氧,可在1.5mg/L的低溶氧水体中存活,当养殖水体在3~4mg/L时,仍能正常摄食生长,能在水质浑浊度10cm 以下的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
③抗寒能力强。
其耐低温,能在水温1.5℃、冰下水位1.2m池水环境中安全越冬,且耐运输,鳞片紧实,不掉鳞。
4、食性广,饲料系数低。
乌龙鲫属杂食性鱼类,继承了双亲的食性和消化功能,喜吃养殖水体中的枝脚类、桡虫类、轮虫及小型藻类、植物碎屑等。
在池塘条件下,对人工配制的全价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消化吸收性能强,饲料转化率高,饲料系数低。
幼鱼阶段的饲料系数为1:1.5,鱼种至成鱼阶段的饲料系数仅为1:1.3~1:1.5,全池鱼总重量计算,饲料系数小于1:1.2。
养殖成本低,好饲养。
5、性情温和,易垂钓。
乌龙鲫优于普通鲫鱼,通体墨黑靓丽,性情温和,不善跳动,在冰点以上的水体里都容易上钩,除供人们食用外,还是发展休闲渔业的好品种。
二、营养价值乌龙鲫肉质紧实细致,味道清香爽口,营养全价值高,经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检测,是目前国内营养成分最多的鲫鱼品种,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其表现为“四高二多”。
1、含肉率高。
含肉率是评价鱼类品质、经济性状的重要指标之一。
乌龙鲫肌间刺少,脏器小,可食率高。
含肉率为鲜重的71.03%,比目前所养殖的各种鲤鲫鱼都高。
比彭泽鲫高12.87%,比淇河鲫高5.31%,比异育银鲫高4.61%,比元江鲤鱼高4.03%,比尼罗罗非鱼高3.85%,比鳜鱼高3.41%,比荷花鲤高2.08%。
2、蛋白质含量高。
鱼类营养价值主要是由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决定的。
乌龙鲫肌肉蛋白质含量为鲜重的18.8%,比彭泽鲫高0.52%,比方正银鲫高2.2%,比异育银鲫高1.0%,比白鲫高1.35%,比青鱼高0.69%,比草鱼高2.86%,比鲢鱼高3.0%,比鳙鱼高2.18%,比鲤鱼高2.28%,比团头鲂高2.12%,比鳜鱼高1.24%,比匙吻鲟高3.25%,比黄颡鱼高3.43%。
3、氨基酸含量高。
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是决定鱼类蛋白质质量与营养价值的重要因素。
乌龙鲫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17.7%。
在18种氨基酸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为7.48%,占氨基酸总量的42.46%,达到了理想蛋白源评价标准;在18种氨基酸中,4种鲜味氨基酸为6.3%,占氨基酸总量的35.59%,比鲤鱼高1.22%,比鲫鱼高1.45%,比河鲶高0.95%,比黄颡鱼高0.56%。
决定了乌龙鲫肉质口感比这些鱼更鲜美、更甘甜;在18种氨基酸中,有4种氨基酸含量高:谷氨酸为2.76%,它在脑组织生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参与多种生理活性物质的合成,可改善儿童智力发育。
赖氨酸为1.78%,它能促进人体发育,增强免疫功能,提高中枢神经组织功能,是人乳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优质催乳食品,且对营养不良、乙型肝炎、支气管炎等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亮氨酸为1.62%,它对蛋白的代谢有调节作用,能促进骨骼肌的合成。
天门冬氨酸为1.53%,它对心脏和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并具有抗疲劳的功能。
4、脂肪酸含量高。
脂肪酸在动物代谢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乌龙鲫肌肉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占脂肪酸含量的33.025%,不饱和脂肪酸11种,占脂肪酸总量的66.975%。
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8.272%,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8.703%。
近年来研究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明显的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降血压、提高生物膜液态性、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很强的生理功能,DHA是构成细胞及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预防由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使血液不容易凝固,是人的大脑发育、成长的重要物质之一,被称为“脑黄金”,具有提高大脑功能、增强记忆力,防止大脑衰老等,是人和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
乌龙鲫肌肉中DHA和EPA的含量占不饱和脂肪酸的5.25%,比黄颡鱼(2.07%)、鲤鱼(0.45%)、鳙鱼(0.109%)均高。
5、矿物质元素含量多。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起特殊作用。
乌龙鲫肌肉中含有钙、镁、钾、锌、铜、铁和硒等7种元素,其中钾含量最高,达268.22mg/100g。
钾具有维护心肌的正常,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和降血压等功能。
其次是镁含量达到31.16 mg/100g。
镁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有防止糖尿病发生的作用。
人缺镁会造成心情浮躁、焦虑不安、神经质、肌肉无力、心律不整、厌食症等。
再次是铁、锌在微量元素中含量较高的,分别达到 1.08 mg/100g和1.0mg/100g。
这两种元素具有参与细胞色素合成,预防贫血、骨骼生长、机体和性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感染力等功能。
还有硒元素达到0.22 mg/100g,硒具有防癌、抗癌、增强人体免疫力、增强解毒性、抗衰老等作用。
6、黑色素含量多。
乌龙鲫全身墨黑,黑色素含量最多。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黑色素是滋补、强身、健体、防衰老、颐养天年的物质基础,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一是对微量元素的富集作用。
乌龙鲫黑色素对肌肉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钙、镁、钾、铜、铁、锌、硒)有富集作用,其中铜铁锌硒四种元素直接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力功能,提高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
二是对人体内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人体内的自由基的含量随着年龄增长而积累,如自由基过多会导致机体出现某些病态及一系列衰老现象。
乌龙鲫的黑色素可消除过多的自由基,吸收可见光和紫外线的辐射,保护体内细胞免受损伤,防止衰老。
三是抗氧化作用。
一些研究证明,黑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抑制人体内对细胞有损伤作用的活性物质,保护细胞完整性,起到预防癌变和衰老,提高机体免疫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三、养殖技术1、池塘条件。
乌龙鲫的适应性强,对池塘环境、水质要求不高。
池塘以5~10亩为宜,池底平坦,淤泥在10~15cm,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无任何污染,池水深1.5~2.5m。
鱼苗放养前10天左右,排干池水,按每亩生石灰75~100kg或漂白粉15kg,彻底清塘消毒,用木耙翻动池底淤泥,曝晒分化分解3~5天后注水,注水时进水口用60目筛绢网过滤,防止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
注水50~70cm即可。
鱼苗下塘前7天,施发酵有机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池水有一定的肥度,即生物量达到35~50mg/L,让鱼苗一下塘就吃到充足适口的饵料。
池水透明度为25~30cm。
池塘要配备制浆机、投饵机、增氧机、潜水泵等生产设备。
2、放养密度。
乌龙鲫的池塘放养密度,要以池塘条件、水质状况、饲养管理水平等情况酌情确定。
通常情况,从水花饲养至夏花,每亩水面放养水花20~60万尾,可产体长2~3cm的夏花13~36万尾;从夏花饲养至秋片(鱼种),依据对个体的需要,每亩水面放养1.2~3.8万尾,另配养同龄的鲢鱼200~300尾,可产尾重50~140g的秋片鱼种1400~1500kg;从鱼种饲养至商品鱼,每亩水面放养尾重50~60g的鱼种3600~4000尾,另配养同龄的鲢鱼200~280尾,饲养至当年秋冬出池,可产尾均重500g以上的商品鱼1800~2000kg。
3、水质调控。
“养好一池鱼,先养好一池水。
”水质是养好鱼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养殖池水环境不好,不仅影响鱼的生长发育速度,增大投喂饲料系数,而且极易导致鱼发病,甚至泛塘死鱼,因而必须按季节的气候变化调控好水质,做到“两个调节”。
水位调节。
就全年饲养讲,坚持“两头低、中间高”的原则。
在春季时节,为提高水温,提早开食,培育水花的养殖池水位不得超过0.5m,鱼种和商品鱼的养殖池水位应控制在 1.0~1.2m,待养殖池水温达到20℃以上时,随着鱼个体的长大,为鱼的生长扩大活动空间,可逐渐加高养殖池水位。
到盛夏时节,养殖池水温达到21℃以上时,将养殖池水位加至最高2.5m,达到“水宽鱼阔”。
到秋季养殖池水温开始日趋下降,为保持养殖池水温下降速度,将池水水位做相应调整,由水位最高点2.5m,逐渐降至1.5m,直到越冬前,再将池水水位加至最高点2.5m,以便安全越冬。
水质调节。
在养殖全过程中,要坚持适时适量有序地往养殖池加注新水,改善养殖池水质,增加池水水体容量,扩大池鱼活动空间,提升池水的溶氧量,促进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新陈代谢,使养殖池水质始终保持肥、活、嫩、爽。
因此说,“每加一次水,旺长三天鱼”。
初春时节,随着养殖池水温逐渐升高,投喂量逐渐增加,养殖水体中的排泄物也相应增多,加上水体中浮游生物大量繁衍,腐殖质急速分解,使养殖水质极易转肥,水体中的耗氧因子增加,这时应及时调节好水质。
春夏期间,正常情况下,每间隔5~7天,就应加注一次新水,或一次换去池内30%左右的老水;盛夏期间,每间隔10天左右就应加注一次新水或换去部分老水;秋季时节,水质逐渐转稳,适时适量降低池水水位,适时注水或换水。
每次注水或换水量要视池水水质而定。
通常养殖苗种池每次加注新水量为6~10cm。
注水时,不要把水管直冲池底,以免把沉积物、腐殖质冲起污染水质,造成水浑。
换水时,要换池水底层的老水。
通过注水或换水,使养殖池水体透明度长期保持在25~30cm溶氧值保持在4.5mg/L以上,PH值保持在7.0~9.0。
4、水体增氧。
水体中的溶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从养殖实践看,养殖池水体的溶氧量高,鱼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水体中的溶氧量低,鱼生理上不适应、摄食量和消化率降低、生长缓慢、消耗能量多、抵抗力下降、易得病、饲料系数提高,水体中溶氧量在3.5 mg/L以下时,比3.5 mg/L以上时的饲料系数要增加一倍,鱼的摄食量下降30%左右,如水体中溶氧量过低,会使池鱼浮头或泛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