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5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词五首《武陵春》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名称:《武陵春》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武陵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作者背景及诗词意境。
2. 教学难点:《武陵春》中的意象分析及诗词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李清照及《武陵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朗诵:让学生大声朗诵《武陵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句子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词,理解诗词的意境。
5. 意象分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武陵源”、“春水”、“桃花”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6. 情感把握:探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寂寞”、“悲凉”等,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检查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2. 反思教学方法: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过程:审视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4.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5. 持续改进: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武陵春》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词的有关知识。
(学生展示搜集资料教师归纳总结)唐诗宋词元曲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盛行于宋代。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最初称为“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
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二、教学新课:(一)整体感知,扫除障碍。
1.教师课件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掌握字音,感知全词的情感基调。
2.学生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教师归纳可见显示。
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人,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3.指名学生复述词的大意。
4.教师展示大意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了,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天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景物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先流泪。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5.指名学生朗读,教师与其与学生听读,及时纠错。
(二)师生合作赏析1.全词情感基调把握以及上、下阕写作手法的把握。
教师提问:①听读、自读后全词以什么情感为基调?②上、下两阕个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③词人为何如此哀伤呢?④⑤⑥2、学生展示,教师归纳了解李清照此词创作背景。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
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初中语文献课教师教案]《武陵春》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领会词的意境,明确词的感情.2、赏析词的写作技巧,学习运用这些技巧去写作.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拉近距离,鼓励学生上课投入,表现积极.二、导入新课:由我们学过的李清照的词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朗诵《醉花阴》和《如梦令》,说说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再看《武陵春》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什么感情?三、教授新课:1、介绍写作背景.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所作。
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2、朗诵词,先范读,然后生自由朗诵,再然后师引导齐读.注意读词时语气、语调、感情,这首词中有两句感情要欢快、喜悦一些.3、赏析词."风住尘香花已尽"这句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日晚倦梳头"比较该句与《望江南》中“梳洗罢”所表现的心情有何不一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欲语”什么?发挥想象。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闻说”、“也拟” 、“只恐” 六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四、迁移:1、除了用船来写愁,还可以用哪些来写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
张继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2、判断下列诗句属于直抒胸臆,还是情景交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武陵春》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词的内容,能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朗读、品读诗句,体悟词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本词,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水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朗读、品读诗句,体悟词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词,帮助学生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水平。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指导学生声情并茂朗读,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
合作探究法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相机诱导点拨,合作研讨,解决疑难。
描述法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将词作内容转化为画面,让学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
供料讨论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帮助学生赏析诗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刚才我们听到刚才我们听到的琼瑶电视剧《月满西楼》的主题曲就是由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这首词改编的。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着永恒的魅力,它是后人创作的源泉。
许多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情节和歌曲都是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养料而创作的。
在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宋代的李清照,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中独树一帜。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武陵春》,走近这位旷世才女,倾听她的心声。
(课件:《月满西楼》主题曲,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内容。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3分钟)1、学生倾听MP3朗诵,感受词作的音韵美、意境美。
(播放MP3朗诵)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
)问:你们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生答)“愁”(板书)三、品读(25分钟)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一个“愁”字,一起品读这首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这首词,疏通字词意思;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再现情境。
对于不理解的字词互相交流讨论解答。
23、词五首教材分析:诗词教学重在朗读体会和背诵。
本课所选的词有婉约派的,也有豪放派的,意境优美,应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反复朗读与背诵。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朗读与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涌,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朗读与背诵。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摘抄诗句。
教师准备: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江南》、《武陵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在我围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_)出示学习目标。
(i)检查预习。
与这两首诗有关的字词及学生朗读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一)学习《望江南》1、解题“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2、作者及背景温庭筠(wenyun)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存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问派”。
l、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炯补充指正)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闰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
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汀楼一希望过尽千帆斜晖、水一失望肠断一绝望三、精读文章,深入探究1、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渔家傲秋思》导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首诗词。
2、理解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
3、走近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背诵这首词。
预习提示:1、你能介绍作者吗?2、落实字词:“塞”“勒”分别有哪几个音?注音:嶂浊燕然羌管寐3、疏通文意。
4、自由读几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课上一起解决。
合作交流: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3、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4、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5、文化积累:“衡阳雁去”指:“燕然未勒”指:6、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8、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9、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参考答案:合作交流1、异天冷;声杂;城孤。
2、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
作用:点名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5、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6、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
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7、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武陵春》优秀教案《武陵春》优秀教案汇编《武陵春》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⑶“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武陵春》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掌握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文字游戏(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二、对联引入:这枝女儿花是谁呢?李清照以她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李清照。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清照的《武陵春》,请同学们看到你手中的课文。
三、解析题目:“武陵春”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吗?(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四、抛出方法过渡:同学们,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尤其是我国的古诗词,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那么,学习古代诗歌也是有方法的,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来实践一种学习古代诗歌最重要的方法——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武陵春》;(2)理解《武陵春》的诗意和主题思想;(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4)掌握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武陵春》;(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伤离乱的情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武陵春》;(2)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思想;(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4)掌握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把握;(2)作者情感的体会;(3)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武陵春》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武陵春》,感受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的美感;(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武陵春》;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诗的美感;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剖析《武陵春》的艺术特色;5.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其他作品的风格特点。
《武陵春》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的有关知识。
(学生展示搜集资料教师归纳总结)
唐诗宋词元曲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盛行于宋代。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最初称为“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
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扫除障碍。
1.教师课件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掌握字音,感知全词的情感基调。
2.学生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教师归纳可见显示。
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人,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3.指名学生复述词的大意。
4.教师展示大意
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了,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天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景物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先流泪。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5.指名学生朗读,教师与其与学生听读,及时纠错。
(二)师生合作赏析
1.全词情感基调把握以及上、下阕写作手法的把握。
教师提问:①听读、自读后全词以什么情感为基调?
②上、下两阕个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③词人为何如此哀伤呢?④⑤⑥
2、学生展示,教师归纳了解李清照此词创作背景。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
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3、师生合作赏析词句:
(1)风住尘香花已尽,
交待季节特征——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暗指:自己年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
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日晚倦梳头。
此句是什么描写?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
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
心灰意懒浓重的哀愁
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
(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抒情。
)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
“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因此,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
其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
(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闻说”、“也拟”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
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
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三)师生共同小结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三、知识拓展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李清照作品。
五、板书设计
上阕实写
武陵春哀愁
下阕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