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程教学计划(2018)
- 格式:pdf
- 大小:207.30 KB
- 文档页数:3
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本次工作计划以“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计划”为主题,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升教育质量。
主要内容包括:1.数据分析:对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开设课程的覆盖面、学生的参与度、课程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2.实施策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实施策略,包括增加课程开设的种类和数量、提升课程质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
3.工作计划: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时间表、责任人、工作内容等,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4.评估和反馈: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工作计划,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本次工作计划的重点是:1.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受益面。
2.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需求,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种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种类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因此,本次工作计划旨在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工作内容本次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分析:对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开设课程的覆盖面、学生的参与度、课程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2.实施策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实施策略,包括增加课程开设的种类和数量、提升课程质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
3.工作计划: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时间表、责任人、工作内容等,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4.评估和反馈: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工作计划,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三、工作目标与任务本次工作目标是通过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2017、2018级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要求根据2017年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关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要求,我校原有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全部实行选课制,具体要求如下: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计算机类、英语类、体育类、综合素质类这7大类。
各学院应组织力量开设若干门高水平的课程,向全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以保证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各学院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需体现,仅做学分要求。
建议学生文理互选,至少在3个不同类别的通识选修课中完成修读。
所有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应至少取得11个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
人文科学类课程: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格修养为目标,强化美育育人的功能,拓展美育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类等课程。
其中,公共艺术类课程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选修课程。
社会科学类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类等课程。
建议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1门经济或管理类课程。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目标,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类以及工程技术类等课程。
计算机类课程:建议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1门此类课程。
英语类课程:英语专业、俄语专业、艺术类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最低选修学分。
其他专业修完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且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后方可选修英语拓展课程,应至少选修4个学分,主要包括大学英语3、大学英语4和英语拓展课程;未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者,应继续修读大学英语3和大学英语4。
体育类课程: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在体育类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强化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丰富体育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
综合素质类课程:主要包括考研类课程、公务员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等。
鼓励各教学单位在每个专业中开设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如开设项目研发训练课和专业创业实务课等。
教函字〔2018〕26号关于做好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通识教育选修课、创新创业选修课网上选课工作的通知各学院: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创新创业选修课网上选课工作即将开始,为确保网上选课的正常进行,现将有关工作安排如下:一、教师网上申请时间:6月16日8:00—6月20日24:00流程:凡是开设选修课的教师需从教务系统WEB端提交申请,选择课程、教学班容量、场地要求、上课时间等,由教务处审核批准后转入学生选课阶段,操作详情见附件1。
注意:各任课教师尽量使用本部门多媒体,网上申请进行“场地要求”选择时,确定使用多媒体、机房、实验室的课直接选择场地类型即可,但需事先与场地所在单位教学秘书联系沟通。
二、教务处审核时间:6月21日8:00—6月22日17:00三、学生选课1.选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于6月25日10:00正式开始,6月29日24:00结束。
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上限为150人(机房、实验室人数为40人,尔雅课不限人数)。
2.第二阶段于7月2日10:00正式开始,7月6日24:00结束。
没有选到课程的学生或选报了不符合开课条件课程的学生,可以在已选课成功的课程中重新选择(即第一阶段选课人数达到40人及以上不足150人的课程,尔雅课选课人数在20人以下不开课)。
四、选课要求1.根据国务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要求,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美育工作,注重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校本专科学生应选修2学分公共艺术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专科学生仅限于选择尔雅通识课中的艺术类课程。
2.请各专业学生仔细阅读选课要求,每学期限选3门,不能选报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同一门课程不能重复选报。
3.选课学生少于40人的课程(尔雅课少于20人)原则上不开课。
请学生在第一轮报名结束后注意查看网上通知,若所选课程未开设,及时进行第二轮补选课程。
如何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案通识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学校都在思考如何制定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方位世界素养。
本文将介绍如何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案。
一、确定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受各个学科的背景知识和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智力水平。
因此,教案的第一步是确定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包括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的范围,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期望达成的技能等等。
二、选择与课程目标对应的内容一旦课程的目标确定,就要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
优秀的通识教育课程需要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各种主题的综合理解。
每个授课单位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调配优秀的授课人员,让学生受益于每个经验丰富的教师。
三、教学策略与教案的设计教学策略应当适合学生,它应该是优秀的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最好的方式。
最佳的教学策略通常是尽可能地参与学生,并使他们在课程中获得不同的经验,并让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包括在课堂上提问和回答问题。
四、课程的评估和改进制定教育计划的最后阶段是确定如何评估课程,并设计有关的评估工具和评估标准,在发现教育计划的效果不理想时,可以根据课程的反应和结果来对课程进行修改和升级。
照顾到教育计划的多样性,会有一些不太重视体验式教育的学校/教学委员会和注重体验式教育的学校会制定和执行不同的教育计划,进而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
尽管如此,值得强调的是,应该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减小纸面教育与实际应用教育的距离。
在教育计划的制定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
最终,实现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提升,而且在自我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也得到提升。
通识课程实施方案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加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实施通识课程,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二、课程设置。
通识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建议采取模块化的方式,将不同领域的课程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门相关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
三、教学方法。
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思考和学习。
我们建议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评价体系。
通识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全面发展和多元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论文外,我们建议引入学生项目、实习报告、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同时,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五、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施通识课程,我们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我们建议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引进和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服务。
六、实施保障。
为了保障通识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需要加强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七、结语。
通识课程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识课程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推动通识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8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程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2. 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通过课程实施,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课程实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品质。
三、课程内容。
1.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 课程深度,注重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性,又要注重拓展知识的广度。
3. 课程实践,注重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
1. 多元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参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游戏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评价。
1.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评价、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要全面,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态度。
六、课程实施保障。
1. 师资保障,保障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供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支持。
2. 教学设施,保障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共同体,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七、总结。
2018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希望全体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努力,积极配合课程实施,共同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识教育教学计划一、引言通识教育是一种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的教育方法。
它的目标是让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宽视野,增强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识教育教学计划在大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二、教学主题的选择通识教育教学计划应该涵盖多个主题,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一些常见的教学主题包括艺术与人文、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和公民参与等。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主题。
在选择教学主题时,应该考虑到当前社会形势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取最新、最实用的知识。
三、活动安排通识教育教学计划的活动安排应该多样化,以便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讲座课程,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地考察,进行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习的效果。
1. 艺术与人文主题的活动安排: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2. 科学与技术主题的活动安排:实验室实践、工程设计比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他们对科学与技术的理解。
3. 社会科学和公民参与主题的活动安排:社区服务、参与公益活动等,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问题,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材使用教材在通识教育教学计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选择符合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的教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融合教材:融合教材能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一个问题。
这样的教材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跨学科合作能力。
2. 实践教材:实践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可以使用案例分析、实验报告等实践性的教材。
3. 开放教材:开放教材是指可以免费或者低成本获取的教材。
这种教材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提高学习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高中通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并运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进行科学探究和学术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形成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文观,培养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基本概念:介绍学科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
2.原理和方法:讲解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发展趋势: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教材,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配置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5.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学校通识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在当今社会,通识教育被视作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教育理念,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并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因此,学校制定通识培训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学生。
二、培训内容1. 艺术与文学领域学生将接触各种形式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包括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强调创造力和情感表达。
2. 社会科学领域学生将学习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深入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3. 科学与工程领域学生将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学科,同时也将学习工程技术等实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人文教育领域学生将学习宗教、哲学、道德等人文学科,了解人类的思想和信仰,对生命和人类价值有更深刻的探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意识。
5. 伦理与价值观教育学校将注重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有道德和责任感的公民。
三、培训方式1. 课堂教学学校将安排相关学科的通识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2. 社会实践学校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或者参与公益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社会参与能力。
3. 学术讲座学校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讲座,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
4. 毕业设计学校将设置通识教育的毕业设计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训时间学校将设置通识培训计划为学生的全校时间,每周安排通识课程和相关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通識課程》教師授課計劃書一、科目名稱(中文) 社會科學導論(英文) The Sociology of Heroism二、修課別□必修◎選修學分數:二時數:二三、授課教師呂愛華老師□專任◎兼任office hour:電子信箱:linduan@.tw研究室(辦公室):分機:四、老師的話一提到社會科學,大部分的人都把它想成是一門很硬的學科,其實一點都不,因為它是一門分析的工具,他當然可以分析很硬的政治或法律,但是它也可以用來分析我們周遭的生活世界,因為它是工具。
譬如字典是一部工具書,武俠小說裡的字不認得,可以查字典,同樣的很硬的書,像數學課本裡的生字,當然也可以查字典,這就是我們需要工具的原因。
只是字典是為生字準備的工具書,而社會科學是為尋找人生邏輯而準備的分析工具。
如果吃飯是為了維持生命,那麼社會科學會幫助我們理解吃飯和維持生命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因為吃飯和維持生命之間的因果關係所衍生的人類文明。
五、開課宗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特殊價值,就在於提供了合乎邏輯和合於事實的觀察方法來探究事情,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穿透個人的狹隘觀點,超越個人眼界來看世界;另一方面,使每一個人盡可能的超越一個個人的偏狹世界,並盡可能的掌握一個最可能接近社會事實的觀點。
除了理論的探討,分析方法的解說,我們也將借用電影、媒體等來深入淺出的介紹社會科學。
六、教學目標〈請具體描述預定達成之各項教學目標,如:認知、情意、技能等方面〉(一)認知目標1. 探討什麼叫社會科學;2.探討如何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的生活經驗;3.探討何謂文化科學與自然科學;4.探討何謂概念和現實;5.也探討各類科學的科學。
(二)情意目標1. 理解社會科學,有助於判斷社會的多樣性;2.幫助自己做好社會定位;3. 有助於自己做好人群間的互動;4. 理解利用理性邏輯的研究去除錯誤的迷惘;5. 透過理性的理解,尋找一個明確的人生方向。
(三)技能目標1. 學習到什麼叫做社會科學,什麼叫做經驗科學;2.學習到社會科學領域的簡單介紹;3.懂得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分析各種紛雜的社會事實;4.學習分辨自然科學與文化科學。
通识课程方案目录一、通识教育的内涵21、对通识教育发展轨迹的简要回顾22、通识教育科学内涵21)把握现代通识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理解通识教育科学内涵的前提22)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三个方面理解其科学内涵3二、课程体系设置新方案顶层设计的思考4三、课程设置及遴选原则4四、课程模块命名及模块架构5五、各模块详细设计51、第一模块历史、文化与文明传承52、第二模块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63、第三模块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74、第四模块社会科学与人文精神95、第五模块自然科学与科学精神106、第六模块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127、第七模块工程、技术与交通天下13西南交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一、通识教育的内涵1、对通识教育发展轨迹的简要回顾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素质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等),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但是在过去,长期以来,由于专业教育的发展和应试教育的强化,通识教育在教育领域或被淡化,或被忽视,甚至被某种程度边缘化。
为了克服专业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弥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严重缺失,自19世纪以来,现代通识教育首先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并相继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迅速发展,在不断完善中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我国,党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关注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高校积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理念上逐步从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向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通识教育的方向转变。
国内众多高校将通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努力探索通识教育教学的实体化模式。
国内省内一些先进的兄弟院校,在通识教育教学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校学习和借鉴。
2、通识教育科学内涵1)把握现代通识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理解通识教育科学内涵的前提现代通识教育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欧美国家一批著名学府和各国众多学者、教育专家坚守大学使命,并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
通识课程设置说明通识课程设置说明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分3.0,总学时48,理论48,实验0,开课单位:人文学院)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与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艺术学院。
在第二学期开设的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合作社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园林与林学院。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部分学分3.0,总学时48,理论48,实验0;实践教学部分学分1.0。
开课单位:人文学院)在第三学期开设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园林与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与药学院。
在第四学期开设的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
备注:课程论文放在实践环节中。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开设的学期一致。
3.大学语文(学分2.0,总学时32,理论32,实验0,开课单位:人文学院)在第二学期开设的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除外)、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在第三学期开设的学院:园林与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与药学院。
4.军事理论教育(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部分学分1.0,总学时16,理论16,实验0;实践教学部分学分1.0。
开课单位:学工部)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与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合作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