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第1课时 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列分式方程
- 格式:ppt
- 大小:870.50 KB
- 文档页数:17
不等式分式与分式方程【考纲说明】1. 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能够根据具体问题数量关系列出简单的分式方程,会解简单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 利用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运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法的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趣味链接】【知识梳理】一.不等式部分考点一、不等式的相关概念1.不等式用不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常见的不等号有五种:“≠”、“>” 、“<” 、“≥”、“≤”.2.不等式的解与解集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的表示出来,具体表示方法是先确定边界点:解集包含边界点,是实心圆点;不包含边界点,则是空心圆圈;再确定方向:大向右,小向左.3.解不等式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或证明不等式无解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要点诠释:不等式的解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有区别的:不等式的解是不确定的,是一个范围,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则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考点二、不等式的性质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a>b,那么a±c>b±c.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c>0,那么ac>bc(或ac>bc).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如果a>b,c<0,那么ac<bc(或ac<bc).要点诠释:(1)不等式的其他性质:①若a >b ,则b <a ;②若a >b ,b >c ,则a >c ;③若a ≥b ,且b ≥a ,•则a=b ;④若a 2≤0,则a=0;⑤若ab >0或0a b >,则a 、b 同号;⑥若ab <0或0ab<,则a 、b 异号. (2)任意两个实数a 、b 的大小关系:①a -b >O ⇔a >b ;②a -b=O ⇔a=b ;③a-b <O ⇔a <b .不等号具有方向性,其左右两边不能随意交换:但a <b 可转换为b >a ,c ≥d 可转换为d ≤c .考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其标准形式:ax+b >0(a ≠0)或ax+b ≥0(a ≠0) ,ax+b <0(a ≠0)或ax+b ≤0(a ≠0).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但要特别注意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化系数为1. 要点诠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不同的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这是解不等式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含有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通常利用数轴来确定. 要点诠释:判断一个不等式组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需满足两个条件:①组成不等式组的每一个不等式必须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且未知数相同;②不等式组中不等式的个数至少是2个,也就是说,可以是2个、3个、4个或更多.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如下表.不等式组 (其中a >b )图示解集口诀x ax b >⎧⎨>⎩ bax a > (同大取大)x ax b <⎧⎨<⎩b ax b <(同小取小)注:不等式有等号的在数轴上用实心圆点表示. 要点诠释:解不等式组时,一般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并表示在数轴上,再求出它们的公共部分,就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应用问题,可类比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不同的是,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寻求的是不等关系,因此,根据问题情境,抓住应用问题中“不等”关系的关键词语,或从题意中体会、感悟出不等关系显得十分重要. 要点诠释: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是中考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掌握以下三个步骤:(1)•找出实际问题中的所有不等关系或相等关系(有时要通过不等式与方程综合来解决),设出未知数,列出不等式组(•或不等式与方程的混合组);(2)解不等式组;(3)从不等式组(或不等式与方程的混合组)•的解集中求出符合题意的答案.6.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一次函数(0)y kx b k =+≠,当函数值0y =时,一次函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当函数值0y >或0y <时,一次函数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利用函数图象可以确定x 的取值范围.二.分式与分式方程x ax b <⎧⎨>⎩ bab x a << (大小取中间)x ax b>⎧⎨<⎩ ba无解 (空集) (大大、小小 找不到)考点一、分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1.分式设A、B表示两个整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注意分母B的值不能为零,否则分式没有意义.2.分式的基本性质(M为不等于零的整式).3.最简分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如果分子分母有公因式,要进行约分化简.要点诠释:分式的概念需注意的问题:(1)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其中分母是除式,分子是被除式,而分数线则可以理解为除号,还含有括号的作用;(2)分式中,A和B均为整式,A可含字母,也可不含字母,但B中必须含有字母且不为0;(3)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不要把原式约分变形,只根据它的原有形式进行判断.(4)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在分式中,①当B≠0时,分式有意义;当分式有意义时,B≠0.②当B=0时,分式无意义;当分式无意义时,B=0.③当B≠0且A = 0时,分式的值为零.考点二、分式的运算1.基本运算法则分式的运算法则与分数的运算法则类似,具体运算法则如下:(1)加减运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5.4分式方程第1课时分式方程及其解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能够说出分式方程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掌握验根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的过程,经历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和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体会数学中的化归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这一章的第一节《分式》中,我们曾研究过一个“固沙造林,绿化家园”的问题.当时,我们设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公顷,那么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要2400x 个月,实际完成一期工程用了2400x+30个月.根据题意,可得方程2400 x −2400x+30=4.像2400x,2400x+30这种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是分式.而像2400x−2400x+30=4这样的方程我们是第一次遇到,它和我们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一样能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是一种反映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分式方程的意义典例1下列方程是分式方程的是()A.12−x3=0 B.4x=-2C.x2-1=3D.2x+1=3x[解析]观察知B项符合题意.[答案]B【技巧点拨】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可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关键看分母里是否有未知数.下列方程:①x−35=1;②3x+1=2;③1+x5+x =12;④x 2+2x 2+1=5;⑤x π+x 2π=4.其中是分式方程的有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答案] D探究点2 分式方程的解法典例2 解下列分式方程:(1)xx−1−2x−1x 2−1=1; (2)2+x 2−x +16x 2−4=-1.[解析] (1)去分母,得x (x +1)-(2x -1)=x 2-1,解得x =2.检验:当x =2时,x 2-1≠0,故分式方程的解为x =2.(2)去分母,得-(x +2)2+16=4-x 2,解得x =2.检验:当x =2时,2-x =0,故分式方程无解.探究点3 分式方程的增根典例3若分式方程3x−a x 2−2x +1x−2=2x 有增根,则实数a 的取值是 ( )A.0或2B.4C.8D.4或8[解析] 去分母,得3x -a +x =2(x -2),由题意得,分式方程的增根为0或2.当x =0时,-a =-4,解得a =4;当x =2时,8-a =0,解得a =8,故a 的值为4或8.[答案] D在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若整式方程的根使分式方程的分母为零,那么这个根叫做分式方程的增根.产生增根的原因是在方程两边同乘了一个使分母为0的整式,因为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检验的方法是检验所得的根是否使分式方程中分母的值等于0.若关于x 的分式方程m x 2−4−1x+2=0无解,则m = .[答案] 0或-4三、板书设计分式方程及其解法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分式方程的意义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 转化解整检验结论增根及其产生的原因教学反思本节课中,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的方法找到分式方程的解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4《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列分式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4《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列分式方程》(第1课时)的内容包括分式方程的定义、性质和列分式方程的方法。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式的概念、性质、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分式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解决利润问题、浓度问题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式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列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分式方程的概念和列方程的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有一定的恐惧心理,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分式方程的定义、性质,学会列分式方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式方程的定义、性质和列分式方程的方法。
2.难点:理解分式方程的实际意义,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分式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的列法。
4.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解方程,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式方程的定义、性质和列方程的方法。
2.实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润问题、浓度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分式方程的概念,解法知识要点梳理要点一: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要点诠释:1.分式方程的三个重要特征:①是方程;②含有分母;③分母里含有未知量。
2.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就在于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不是一般的字母系数),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是分式方程,不含有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如:关于的方程和都是分式方程,而关于的方程和都是整式方程。
要点二:分式方程的解法 1. 解分式方程的其本思想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具体做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然后利用整式方程的解法求解。
2.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调(1)去分母,即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把原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验根: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不等于零的根是原方程的根,使最简公分母等于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
注:分式方程必须验根;增根一定适合分式方程转化后的整式方程,但增根不适合原方程,可使原方程的分母为零。
3. 增根的发生的原因:对于分式方程,当分式中,分母的值为零时,无意义,所以分式方程,不允许未知数取那些使分母的值为零的值,即分式方程自己就隐含着分母不为零的条件。
当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以后,这种限制取消了,换言之,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范围扩大了,如果转化后的整式方程的根恰好是原方程未知数的允许值之外的值,那么就会出现增根。
规律方法指导1.一般地,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有可能使原方程中分母为0,因此应如下检验: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经典例题透析:类型一:分式方程的定义1、下列各式中,是分式方程的是()A.B.C.D.举一反三:【变式】方程中,x为未知量,a,b为已知数,且,则这个方程是()A.分式方程B.一元一次方程C.二元一次方程D.三元一次方程类型二:分式方程解的概念2、请选择一组的值,写出一个关于的形如的分式方程,使它的解是x=0这样的分式方程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举一反三:【变式】在中,哪个是分式方程的解,为什么?类型三:分式方程的解法3、解方程举一反三:【变式】解方程:(1)=; (2)+=2.类型四:增根的应用4、当m为何值时,方程会发生增根( ) A. 2 B. -1 C. 3 D.-3举一反三: 【变式】.若方程=无解,则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