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最古的长城__翦伯赞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21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教学设计第17课《一段最古的长城》翦伯赞杭州余杭退休教师葛杰一、解题:长城在风雨中屹立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见证。
它是那么雄伟,又那么神奇。
千百年来,激发了多少人赞美它、歌咏它、探索它。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考察了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且以唯物史观评价了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赞扬了他敢于冲破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的革命精神。
文章既描绘了旅游风光,又抒发见解,夹叙夹议,把游记与史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散文。
二、课文的总体分析:1、课文的段落划分和大意:第一部分(1--2)略写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塞外风光。
途中,用了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并与河北平原相提并论,反衬已经是沃野千里的塞外风光。
第二部分(3--8)写大青山的自然条件和在古代的战略地位及赵长城遗址。
A、(3--5)写大青山南北的“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南麓今古自然条件的变化,指出这里古代曾经是“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B、(6--8)写大青山南麓在古代汉族与游牧民族抗争中的战略地位,阐明了赵长城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三部分(8--12)写游览赵长城,睹物思人,盛赞赵武灵王是英雄。
从遗址和史料两个方面考证了赵长城,证明这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与秦始皇作比,赞美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颂扬了他的开创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现实性。
2、阅读课文,说说本文的文体特色。
这是一篇游记与史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游记散文。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
它以生动、轻快的笔调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等等,都可作为游记的题材。
游记的写作方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记人,也可以状物写景,描述中往往带有抒情的成分或议论的成分。
能给人以思想教育和美的享受。
有的游记还介绍有关的自然或历史的知识。
具有科学意义。
游记可以分为一般游记和科学游记等等类型。
本文与其它游记散文不同的是在记游的同时,加入了史料的考证。
翦伯赞散文翦伯赞散文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2年至1968年)、前史系主任。
曾参加北伐战役。
我国出名前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中华公民共和国树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心公民政府政务院文明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心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前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心民族学院教授,我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我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榜首届全国政协委员、榜首、二、三届全国公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内蒙访古(翦伯赞)一九六一年夏天,我和前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约请,拜访了内蒙古自治区。
拜访历时近两月(从七月二十三日到九月十四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
要想把这次拜访的收成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能够用最简略的话归纳这次拜访的收成,那便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识。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歌内蒙,关于前史学家来说,是一个赋有诱惑力的当地,由于这儿在悠长的前史时期中,一向是游牧民族日子和活动的前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前史活动又是我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国际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华章。
可是这个前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翻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满足的留意。
不知从什么时分起,匈奴人就进入了内蒙;到秦汉时期或许更早,它就以一个微弱的民族呈现于前史。
今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终,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区域,走上前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区域消逝,退出前史舞台。
这些相继或一起呈现于内蒙区域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相同从前史上掠过,最大大都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仅仅一些前史遗址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倾诉他们曩昔的昌盛。
有些连前史的遗址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前史文献上保存一些简略的记载。
可是这些游牧民族在曩昔都从前在内蒙区域或许在更宽广的国际演出过绘声绘色的前史剧;有些游牧民族,如十三世纪的蒙古人,并曾从这儿发出了轰动国际的号令。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内蒙访古》课文分析翦伯赞的课文《内蒙访古》,可以让我们对内蒙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翦伯赞课文《内蒙访古》课文分析,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篇1关于教材已故历史学家翦伯赞同志所写的《内蒙访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
文章写于一九六一年。
那年的夏秋之际,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几位历史学家,应乌兰夫同志邀请,访问内蒙,历时近两月,行程达一万五千里。
访问归来,翦老便写了这篇《内蒙访古》,记述了这次访问的见闻和感想。
全文一万二千多字,分六个小节,分别用了六个小标题。
现在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作为教材的,是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第三节《在大青山下》。
课文这两节虽是原文的节选,但却是相对完整的。
原文一、六两节大体相当于文章的总说和结论,中间四节具体写访问古迹,二、三两节写的是内蒙西部访古,四、五两节则写内蒙东部访古,因此课文所选的这两节不妨看做内蒙西部访古的完整篇章。
下面分析一下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一、内容分析(一)《一段最古的长城》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古代宏伟建筑之一,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创造的奇迹。
最早,是战国时期燕、赵、秦等诸侯国,分别在自己北部,凭借山险筑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秦灭六国后,把原先燕、赵、秦靠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补,建成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以后许多朝代都曾陆续修补、改建。
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万里长城,则是明代重新改建的。
目前,在内蒙西部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还绵亘着一段长达二百六十余里的古长城。
翦伯赞同志经过考证,认为这是赵长城的遗址,所以称之为“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以访赵长城为线索,重点是分析在阴山一带筑城的原因,并评价完成这一巨大防御工程的历史人物,从而表达作者对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看法。
这节共十二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开始进入内蒙时的感受。
第1段写将到内蒙时眼前展现的“古之所谓塞外”的雄浑气象。
内蒙访古翦伯赞一段最古的长城①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②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路程,火车就在这个广阔的高原上奔驰。
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梁、山药、甜菜等等。
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③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
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
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
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④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圃。
一直到蒙古人来到阴山的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还没有什么改变。
关于这一点,从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可以得到说明。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包头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直到13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⑤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⑥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他们要自然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