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哲学存在方式.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8.41 KB
- 文档页数:6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哲学观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核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下面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对马克思哲学观进行一番诠释。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马克思哲学观中,实践被认为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断与客观世界接触、改造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认识形式。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性,从而对世界进行更深入的认识。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理论的真理性不仅仅在于其是否能够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够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
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验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同时也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通过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逐步深化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人的主体地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承认人是历史实践的主体,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是由矛盾的斗争和性质的转化推动的。
通过实践的过程,人们不断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也通过实践不断改造自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区别于自然界也区别于动物而独有的活动。
实践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是单单决定于人类这一特殊物种的活动,由人自觉产生动机并付诸于实际行为的一种活动。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所谓存在方式,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和现实化。
人也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马克思不仅首先指出了人的存在就是他的实际生活过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的生存的实践特质并据此透析了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和辩证运动,批判地说明了人的生存异化及其扬弃的社会历史条件。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以人的生存实践为起点,以人的生存辩证法为核心,以人的自觉自由的生存为宗旨而建构起来的。
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反映,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强调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在实践观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实践观的内涵与重要性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有机地结合于认识的全过程中,并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经验和认识的来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实践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是认识真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规律。
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再次,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和实现理想。
最后,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在实践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1. 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矛盾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全面、深入地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把握事物的统一和差异。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表现。
因此,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应该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3. 实证研究的原则:实证研究是指基于实际事实和现象进行的科学研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客观、真实的数据和信息。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哲学是一种旨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改造社会的哲学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它对世界的起源、发展和终结有着自己的见解,是一种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释马克思哲学观,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义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原则,它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的。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解释马克思哲学观的几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
在这种认识下,哲学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学科,而是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出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为改造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它是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而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理解是以整体的发展观来解释的,它认为历史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
这种历史观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分析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工具。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只有通过分析社会内部的矛盾,我们才能找到变革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这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实践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革命性,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革命的过程,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动力。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突破旧的体制和观念,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对于我们认识革命的本质和意义,为我们理解和探讨革命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它强调实践对于认识、改造和发展事物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重要区别之一。
实践观的哲学思维深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并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接触并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实践既包括物质生产、社会实践等物质层面的活动,也包括思维、感情、意志等精神层面的活动。
通过实践,人们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思维和理论体系。
二、实践是决定认识的主体性实践观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主体性作用。
认识的主体是人,只有人们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与客体相互作用,获得真理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已有的认识,超越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念,达到客观认识的目标。
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改造社会现实,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
实践观注重通过实践创造新的实践,通过实践革命和生产发展来推动社会变革。
实践观强调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寻求新的认识和新的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思维和方法,指导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条件下进行实践和改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观的哲学思维让我们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鼓励我们通过实践不断创新和进步。
哲学实践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实践的基本概念1. 哲学实践的概念和内涵哲学实践是指人们通过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运用哲学理论和思想来审视、解决和改善生活中的问题,以提高个人和社会的智慧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一种实践活动。
哲学实践包括个人生活、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2. 哲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哲学实践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哲学理论和思想,以及哲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包括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
哲学理论和思想包括哲学经典、哲学前沿和具体问题领域的哲学理论和思想。
哲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主要包括真理、理性、道德、自由、平等、公正和善等。
二、哲学实践的重要知识点1. 哲学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哲学实践具有提高个人和社会的智慧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通过哲学思维和方法,人们可以审视和思考人生、世界、社会和自己,为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增进理解、推动变革和改善生活的有力工具。
哲学实践促进了人类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2. 哲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哲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观念和思想、哲学问题和方法、哲学理论和实践、哲学思想和文化,以及哲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哲学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哲学思考和讨论、哲学咨询和辅导、哲学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哲学教育和培训,以及哲学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等。
3. 哲学实践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哲学实践的核心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思辨能力、理性能力、道德能力、精神能力、文化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哲学实践的核心素质包括理性、批判、创造、激情、坚持、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等。
4. 哲学实践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哲学实践的主要方法包括哲学思考和讨论、哲学解释和评价、哲学调查和研究、哲学设计和实践,以及哲学评论和批评等。
哲学实践的主要技术包括思维技术、沟通技术、表达技术、引导技术、咨询技术、辅导技术、创新技术、评价技术和治疗技术等。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哲学观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其核心概念是“实践决定认识”,即认识的源泉和依据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我们可以依次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的起点、实践的中心、实践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的起点是人的物质生活。
马克思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在自然界中对物质进行生产和利用。
通过实践,人类将自然界中的物质转变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产品和资料,满足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需要。
实际生活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水平,人的认识是一个有条件的、历史的和社会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中心。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人在实践中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认识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活动使得人们可以与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相互作用,通过感知和思考的过程来认识外部世界,形成主观的认识。
人们在实践中也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实现自身的目标和愿望,将认识转化为实践力量,进一步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和变革的推动力。
由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因此实践也是人类认识的发展和变革的推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接触和认识新的事物,积累新的认识和经验,通过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实践中也产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和推动过程,驱使着人们不断地深化和扩展自己的认识。
通过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哲学观。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它强调实践活动对于人类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通过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来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同时也是人类认识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源泉和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实践活动和认识发展的互动关系,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内容。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观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变革。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表达。
他提出“认识、实践、变革”三个基本
原则,并以“实践”为主线,把认识与变革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哲学体系。
实践唯物主义指出,实践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根据。
马克思强调,要把事物看作是实践,而
不是只依赖纯理论的抽象理论,认为“认识就是变化”,即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进步的,只有实践努力,才能够发现本性,把实践作为自己知识的启蒙,认识作为变化的实践,通过实践发展自身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认为实践是一切知识、一切认识以及一切变
革的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也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
实践唯物主义表达
了马克思的哲学观,既丰富了马克思的观点,也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维。
实践唯物
主义可以作为一种释放各种思想的平台,以及推动发展新观念和实现变革的动力源。
从实
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的哲学观,就是强调以实践为主导,首先要通过实践来实现认识、变革和进步,再由此调动推动实践、认识及变革之间联系发展的原理,最终达到实现
一体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本质,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直接观察和实际操作的过程,是人们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获得对于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真正的认识,无一不是有感性转化为理性的,由经验转化为思维的……认识的实质在于现实世界的再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观点是实践决定意识,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实践是人们与外界的物质世界进行作用和交往的过程,是人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实现自己理念和目标的途径。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条件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获得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实践是认识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不仅仅是认识的来源,更是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过程和方法,是人类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和改造来获取认识的途径。
实践不仅包括物质实践,还包括精神实践。
物质实践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而精神实践是指人们对于社会规律和思维模式的认识和改造。
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整体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不仅是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而且是对于自身的改造,同时也是对于自身改造的基础。
”三、实践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而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和深化。
实践和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实践是基础,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实践是源头,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而认识则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实践的发展。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二重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现实践观是统—的。
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1 实践含义的发展过程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
但是,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的哲学家们并没有科学地解决实践的本质、结构和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以及实践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
在欧洲哲学上,(1)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到哲学中,并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
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进而使人达到自由。
康德的“实践”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
(2)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如提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这就把生活、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根源,反映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论本质。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实践活动,认为“生活”不过就是吃喝、享用对象等等(3)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达到和实现“绝对理念”的一个必经的环节,认为理论理念的任务是消除主观性的片面性,即接受存在的世界,使真实有效的客观性作为思想的内容;而实践理念高于理论理念,它的任务在于扬弃客观世界的片面性,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并改造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黑格尔以这种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特征,不但指出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区别,而且涉及到实践在改造世界,从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但是,黑格尔讲的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活动。
尽管他提出了实践、特别是劳动对人的解放具有积极意义,但究其实质,还是把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的范围,“抽象地发展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的方面”。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的根本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实践的基础上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诠释马克思哲学观,即从实践与意识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强调实践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意识是对实践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的本质活动,通过实践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认识客观世界。
而实践又会受到意识的引导和制约,意识对于实践具有指导、调节和推动作用。
马克思提出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通过实践得到改造和发展”的观点,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坚持实践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实践是意识的反身,而意识则是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
实践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实践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同时也在实践中改造和利用自然。
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和本质,不断改造自然,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否认人类能够超越自然的观点,提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关注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人类通过实践创造了社会,而社会又通过实践塑造了人类。
在社会中,人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强调了社会实践的群体性,认为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追求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自由解放,通过消除剥削、消除阶级差别,实现人与人共同发展的理想社会。
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
马克思的新哲学主要体现在他对于实践的重视和实践思维方式的提出。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其发展规律,实践是哲学的原点和终点。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强调实践与思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真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和发展的。
其次,实践是改造世界的途径。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社会现实。
他主张人们应该站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实践是理论的检验标准。
马克思批判了传统哲学的纯粹主义思维方式,主张将哲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他认为,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考验后才能被接受和应用,只有实践得到实现才能说明理论的正确性。
最后,实践是普通人思维的基础。
马克思强调普通人的实践经验对于认识世界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性。
他主张从普通人的实际生活和实践出发,去分析和探讨社会问题,以普通人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新哲学实践思维方式强调实践与思维的辩证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验证理论的基础。
这种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实践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如何进行优秀哲学实践哲学是一门深度思考人类存在的学科,而优秀哲学实践则是将哲学思想运用到生活中的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问题,而如何用哲学实践来解决问题则是值得思考的。
本文将讨论如何进行优秀哲学实践。
一、确定问题进行优秀哲学实践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
这不仅仅是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包括更广泛的人生问题。
例如,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找到自己的意义和目的等等。
确定问题是理解问题的第一步,因此需要认真思考,并反复确认问题的本质。
二、选择哲学思想确定问题后,接下来就需要选择哲学思想。
哲学是一门学科,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和理论。
在选择哲学思想时,需要考虑问题的性质,并且选择与问题相关的哲学思想。
例如,如果问题是关于人生意义的,需要探讨存在主义、功利主义、伦理学等思想。
三、研读哲学著作在选择完哲学思想之后,便需要开始研读相关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经典的哲学著作,可以了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同时,也可以学习哲学家们对哲学问题的探讨和思考。
选择深入阅读一本或几本优秀的哲学著作是十分重要的。
四、思考应用哲学思想在阅读过哲学著作之后,便需要开始思考应用哲学思想。
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思想,如何转化成实际行动呢?需要思考如何运用哲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这需要深入思考哲学思想的本质,发掘哲学思想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五、行动并反思最后是行动并反思。
当你有了一定的思路,开始行动时,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动,并检查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
在实践中,有时候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需要不断地反思,修正自己的思路,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法。
同时,在行动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了解其他的哲学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
总之,进行优秀哲学实践需要通过确定问题、选择哲学思想、研读哲学著作、思考应用哲学思想、行动并反思等多个步骤。
哲学是一门对人类存在和世界发展的深刻思考,优秀哲学实践则是将哲学的思想和思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摘要:教育哲学的实践观是教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教育实践在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主张教育理论应服务于教育实践,并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批判,推动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教育哲学的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实践观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实践观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哲学的实践观的基本内涵1. 实践性教育哲学的实践观强调教育的实践性,认为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和归宿。
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产生的土壤,也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2. 反思性教育哲学的实践观主张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
反思性是教育哲学实践观的核心特征,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3. 批判性教育哲学的实践观具有批判性,它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和批判,促使教育工作者关注教育实践中的不合理因素,推动教育改革。
4. 发展性教育哲学的实践观认为,教育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育理论应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发展性是教育哲学实践观的内在要求,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论。
二、实践观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1. 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哲学的实践观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明确教育目标、遵循教育规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实践观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教育实践,以实践为导向,不断调整教育策略。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哲学的实践观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批判,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推动教育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方法的创新。
3. 丰富教育理论教育哲学的实践观促使教育工作者关注教育实践,从实践中提炼出新的教育理论,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体系。
三、实践观对教育实践的影响1.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哲学的实践观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教育实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不断优化教育过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论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提要:进行实践哲学研究并得出恰当的结论,究竟是否必须对所使用的方法论进行彻底的批判反思和创新?本文认为这种必要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事关这种研究的成败。
这是因为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由被研究对象的本性决定的,而作为被研究对象的实践与相对静止的自然物质对象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只有通过彻底批判反思西方惟理智主义的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探索并确立把被研究对象的共时性维度和历时性维度有机统一起来的、社会个体生成论的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才能对实践进行恰当的研究并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关键词:实践,实践哲学,惟理智主义,共时性和历时性,社会个体生成论无论从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角度来看,还是就20世纪初以来西方哲学界已经出现的“社会哲学转向”而言,对实践进行恰当的哲学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关键性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方面,实践观点既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观点、代表了其与所有其他哲学观点不同的崭新本质特征、是其与时俱进的旺盛生命力的根源之所在,同时也因为无论马克思本人还是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建立严格学术意义上的、以实践为研究对象的系统完善的哲学理论体系,因而即使在今天看来,“究竟应当如何对实践进行恰当的哲学研究?”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根本性方法论问题;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界自20世纪初以来出现的“走向生活世界、实施社会转向”的基本态势,实际上既从研究对象角度表明了研究活生生的现实社会实践活动必然是“走向生活世界”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根本出路,也因此而对其所有研究者提出了进行方法论反思和创新的关键性任务,即如果实践本身不同于西方哲学研究迄今为止的研究对象,那么研究者显然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反思、探索真正适合于研究实践的崭新的方法论模式。
这样一来,“究竟应当如何对实践进行恰当的哲学研究”这样一个实践哲学的方法论问题,显然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枝节问题或者伪问题,而是一个既事关实践哲学研究成败、也事关当今哲学研究究竟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3)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
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
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
实践观哲学存在方式
西方哲学发源于以海洋、渔猎为基础的开放的商业文明,
因此西方哲学处处体现出征服自然、崇尚科学、追求更为激进的生活方式。
中国哲学发源于以农耕为基础、相对封闭的农业文明,处处体现出了人们改变现实的生活现状、生存方式的强烈要求,重实用的实践观是中国哲学的一贯特征。
在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以一贯之着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天道”和“人道”的概念。
“人道”包含王霸之道、圣人之道和平常人的生存之道,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概括和总结。
天道则是适应人道而探求的最高根据,是折射人道的一面镜子,它的实践观特征体现在对“人道”,即现实生活的适应性、实用性上。
“天道”的不断变化除了对自然、社会认识变化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为适应“人道”变化而变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伦理实践改变或维持人的社会存在方式。
一、中国哲学的实践观源头
一般都认为先秦诸子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
就哲学的理论形态来讲,这样说是对的。
但任何思想都有一个缘起和传承的过程,哲学归根结底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从各种自然现象中为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寻求根据,以印正自己的生产实践和生存方式。
例如:太阳中有黑子,就有日中金鸟三足,日载金鸟的传说;月亮中有阴影,就有玉兔、蟾蜍和桂树的传说;有沧海桑田的变化就有精卫填海的传说。
这些传说其实都是人们对生活实践依据的追寻。
其朴素原型仍然是现实的生活和生产现象的折射,只是当时特
定生产力状况使得其中融合了朴素的崇拜、信仰与美好的愿望。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有巢氏发明筑木为巢、伏羲氏发明渔猎技术、陶唐氏发明制陶技术、神农氏发现种植谷物技术、轩辕氏发明槽车技术以及后来治水平土的思想等等。
这每一
种传说故事都直接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
虽然上古时期的
生产力极端低下,实践活动具有狭隘性和有限性,先民们不得不借助于想象、信仰和图腾崇拜的眼光去看世界。
但是中国哲学最深刻根源和萌芽依然是原始农耕文明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是在对与农业文明紧密联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不断总结、升华、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相比古希腊哲学的爱智慧,尚思辨、求知识、求真理的理性智慧而言,中国哲学的起源更具实践智慧的特点。
二、先秦两汉哲学的实践观态度
在儒家那里,“天道”是指一种冥冥中的必然性的安排,天命具有它的超越性与绝对性。
儒家认为“天生德于予”,就是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天的赋予。
于是“人道”从“天道”那儿找到了根据,“人道”与“天道”自然的联系起来。
这样,人间的伦理实践也就在天那儿找到了合理的根据。
由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调整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被儒家认为是完善的上古之礼受到破坏而瓦解的时期,而上古之礼其实就是围绕着伦理秩序具体化而展开的道德实践,是维护奴隶制下稳定的农耕社会的一种社会存秩序和存在方式。
既然德受命于天,那么就要修德以配天,于是儒家要求人按照天意修身,修身的标准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从而达到内圣的目的来配天德。
而“仁”并不能自然而然恢复礼,
仍然要通过实践才能恢复以“礼”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实现“死而后已”的存在价值。
儒家的人格理想志在以天道之礼为根据,以仁为主要的手段,以兼济天下,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存在方式为目的,建立一种儒家认为符合天道的、天人合一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道德实践。
道家虽然表面倡导无为,实际仍然有自己的道德理想和所
追求的社会存在方式,只不过是想在另一种境界中、通过另一种途径来实现而已,即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在道家那里,天道就是自然。
以无为特点的天道自然是一种本真的状态,即是道。
道作为最高的原则是客观的,清楚的,但是要能说清楚就失去了道的本真。
因此道就是无为。
只有无为而为,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实践中要遵循道的最高原则,就是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既然道的本真是无,那么道家就主张一种一切以“无”为依据和原则,以无而为、无为而治、没有任何礼约束的、属于人和自然一体的、本真的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即无的最终境界。
这种人和自然、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才是道家所追求的。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其实并不是不做不为,而是想通过一种顺其自然的社会实践方式,最终建立一种返璞归真的理想社会,建立一种道家认为天、地、人、道和社会和谐,天人合一的社会存在方式。
两汉时期为了适应大一统的要求,出现了董仲舒的天道思想。
在
董仲舒那里,天是最高的绝对范畴,是宇宙的最高权威。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他说“百神之君,王者之尊也”。
唯天子受命于天,而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样,董仲舒就沟通了天道,君王与人之间的关系。
既然“天道”不变,“王道”就不变,“王道”不变“人道”也就不变。
要想做到天人合一,就要受命于天和天子。
在日常的伦理实践中,
“天道”的具体化就是人间三纲五常,按照封建的纲常行事,就是依“天道”行事,就具有最高的合法性。
通过这样的论说,董仲舒想建立一种适应大一统的,应天、忠君、合礼的社会生活存在方式。
三、魏晋玄学的实践观态度
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看起来是对哲学本体的怀疑与追问,其实是因为两汉以来人道的衰败,政权交替频繁,世事变化无常,个人生死难测,社会秩序崩溃瓦解,有识之士期望重新恢复合理的社会秩序进行的一种反思。
由于当时玄学家们稍有不慎就会身首异处,惹来杀身之祸,因此它们常感到人生无常、生命的脆弱,对纷乱无规则的社会生活方式无所适从,在对生存与死亡的困惑中,大多数的玄学家就选择了以“无”为本的潇洒境界。
他们在老子、庄子的思想典籍中找到了自认为合理的思想渊源,于是产生了对有无的追问和争辩以及“独化”之说。
这些都是玄学家们对人的存在方式和黑暗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其根本目的是要透过纷乱的世俗,试图重新建立明教与自然“天道”的关系,在实践中为“人道”的重构寻求必须遵循的最高根据,建立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存生方式。
竹林玄学家们认为应越明教而任自然,主张回归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