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明治维新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34
北师大版选修1历史《明治维新》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北师大版选修1历史《明治维新》是中学历史教材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原因与影响等内容,通过深入研究明治维新,让学生了解日本近代化的转型历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国际视野。
二、课程内容分析1.第一单元:明治维新的背景与原因–研究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幕府时代的社会矛盾和内外压力等,以便学生理解明治维新的来龙去脉。
–分析明治维新的原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例如西方列强的侵略、知识分子的启蒙等。
2.第二单元:明治维新的内容与主要事件–深入研究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政治体制的变革、经济结构的改革、社会风气的变迁等方面。
–介绍明治维新中的主要事件,例如王政复古、废藩置县、五箇条约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明治维新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3.第三单元: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与影响–分析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包括学习日本的现代化经验、借鉴启蒙思想等,以便学生认识到明治维新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影响。
–探讨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实际影响,包括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近代化进程的加速等,帮助学生认识到明治维新对中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三、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让学生了解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理解明治维新发生的综合因素。
2.帮助学生掌握明治维新的内容和主要事件,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4.让学生认识到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和影响,加深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突出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内容,确保学生对明治维新的基本概念和事件有全面的了解。
–强调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和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明治维新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明治维新的过程和原因,并能准确描述明治维新的主要事件。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影响,提高认识到明治维新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启示。
大象版选修1《明治维新》评课稿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大象学院选修1的一门课程,主题为《明治维新》。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明治维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近代化的历史演变和相关社会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对明治维新的梳理和剖析,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对日本乃至亚洲的巨大影响。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如下: - 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历史原因; - 研究明治维新的过程和各个阶段的变革; - 探索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分析明治维新对亚洲的影响和意义; - 培养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3. 课程大纲3.1 历史背景•东亚近代化的背景和原因;•幕末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对外关系和内外因素交织的局势。
3.2 明治维新的起因和导火索•朝廷权威的削弱和尊王攘夷思想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日本的国际地位的变动;•对外战争的失败和国内政治改革的迫切需要。
3.3 明治维新的实施和主要变革•政治体制的变革:尊王攘夷思想的转变,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体制的变革:新兴产业的崛起,工业化进程的推动;•文化教育的变革:西方文化的引进和本土文化的发展。
3.4 明治维新的影响和意义•对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机器的形成;•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工业化的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日本成为东亚的霸权国家,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启示和影响。
3.5 课程成果评价•期中考试: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写作任务:通过论文或小组演讲,展示对于明治维新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思考;•课程总结:学生撰写课程总结,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展示多媒体资料,介绍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 -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提问能力; -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
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近代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知识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1)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清廷朝野感到震惊.(2)一批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寻求御敌之方。
2.代表人物及其活动(1)林则徐①贡献: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①贡献:1842年,编撰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②作用:启发了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关注和认识世界,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知识点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
2.形成(1)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内涵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4.评价(1)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2)它强调的维护封建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起着阻碍人们思想解放的作用。
1.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人进一步觉醒,维新思想日益激荡。
2.理论依据(1)康有为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2)严复的译作《天演论》。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康有为①《新学伪经考》猛烈抨击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学。
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资本的扩展第四课时的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的扩展(美国、德国、俄国),日本的明治维新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亚洲的实现,这对世界和日本本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课标
2-3-6简述德国统一、美国内战、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评析相关事件和人物对各自国家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年代尺、地图、材料等工具的运用,让学生初步体会历史时空素养。
3.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治维新发生时间、措施。
影响等,能够简述明治维新。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的能力,初步体验历史时序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本明治维新的学习,了解一个民族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措施
难点: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辅之材料分析、小组合作、多屏互动等方法。
六.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知识点一:文艺复兴】1.含义: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复兴”的原意为“再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
2.原因(1)经济上: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
(2)文化上:①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②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
③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3)人才上: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3.实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4.精神内核:人文主义①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②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③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④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5.成就(1)意大利①文学方面:14世纪,产生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位著名的开拓者,他们被称为“文学三杰”。
他们创作的诗篇和小说,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②艺术方面:15世纪,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被称为“美术三杰”。
他们的作品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6.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
(2)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知识点二:宗教改革】1.背景: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对罗马教廷日益不满。
2.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
3.内容:①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②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4.结果:德意志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