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1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考点阐讲1、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分析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不同: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地主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持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①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明冶维新知识点总结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本在受到⻄⽅资本主义⼯业⽂明冲击下所进⾏的,由上⽽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化与现代化改⾰运动。
下⾯⼩编给⼤家分享⼀些明冶维新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明冶维新知识点时间:开始于1868年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改⾰性质:全⾯⻄化与现代化改⾰运动,是⾃上⽽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改⾰⼝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明开化改⾰⽅式:脱亚⼊欧背景: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本处于最后⼀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锁国政策”,禁⽌外国的传教⼠、商⼈与平⺠进⼊⽇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本⼈回国,甚⾄禁⽌制造适于远洋航⾏的船只。
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且只准在⻓崎⼀地进⾏。
在⽇本明治维新前,⼀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业或⼿⼯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佣⼯⼈”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
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阶层,特别是⾦融事业经营者的⼒量逐渐增强。
商⼈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彩的⼤名(藩地诸侯)、武⼠,和要求进⾏制度改⾰的商⼈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基础。
另⼀⽅⾯,19世纪中叶奉⾏“锁国政策”的⽇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临着严重的⺠族危机。
⽇本⼈⺠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和侵略者相勾结的幕府。
农⺠和市⺠纷纷起义,开展“倒幕”运动;中下层武⼠、商⼈、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中的改⾰势⼒也投⼊了“倒幕”⽃争。
最终,倒幕派取得了胜利,建⽴起以明治天皇为⾸的⽇本新政府。
⾃此以后,由明治天皇主政,进⾏了⼀系列改⾰,使⽇本⾛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这在⽇本历史上称作“明治维新”。
结果:⽇本⾛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强国,跻⾝于世界军事强国之列,同时也⾛向扩张之路。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一)内忧:幕府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上:幕藩体制和等级制度,使社会矛盾尖锐,幕府成为众矢之的;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外交上: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二)外患: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面临民族危机;1.西方列强侵略的表现:(1)美国:1853年的,黑船事件;1854年签《日美亲善条约》;(2)其他国家也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2.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政治: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危机加剧;经济: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三)尊王攘夷运动:1.概况:中下级武士是主要参与者,得到部分大名的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也纷纷响应。
2.局限性: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四)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运动成功,新政府改元“明治”,日本历史进入明治时期。
1.目标: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推翻幕府统治2.倒幕运动的根据地:西南强藩3.重要事件:大政奉还、戊辰战争4.结果:1868年,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新政府改元“明治”,进入明治政府时期;二.主要措施(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西方,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一)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建立新体制1.废藩置县: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和劳动力,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建立起来。
3.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内容:(1)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天皇实际上享有绝对的权力;(2)规定日本国民称臣民,他们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3)规定日本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前者由皇族和华族组成,后者由纳税人选举产生。
议会权力有限,可参与制定法律,天皇也可以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4)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内阁大臣只对天皇负责。
日本明治维新知识点【篇一:日本明治维新知识点】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是重大历史改革回眸中的一个重点,给以中国改革以启发,同时也给日本的改革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呢么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同学们应该掌握的日本明治维新知识点有哪些呢?一、明治维新的背景(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1.幕藩体制2.阶级关系:封建等级制3.实行限制工商业政策,经济缓慢发展4.锁国政策(二)幕府统治的危机1、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内因】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2、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外因】——“黑船事件”二、明治维新1、“尊王攘夷”西南名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积极策划倒幕维新运动。
2、倒幕运动1868.1 ,武力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3、明治维新1868.10.23 ,日本改元明治,开始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具体内容:(1)政治明治维新的出发点是振兴天皇制下的国家。
采取“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1885 年实行内阁制,1889 年颁布第一部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
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
(2)教育——文明开化向欧美国家派遣留学生或考察团,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
在国内大力兴办现代教育,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制。
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篇二:日本明治维新知识点】学习没有界限,只有努力了,拼搏了,奋斗了,人生才不会那么枯燥无味。
精品学习网为了帮助各位高中学生,整理了高中历史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一文:高中历史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背景(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1.幕藩体制2.阶级关系:封建等级制3.实行限制工商业政策,经济缓慢发展4.锁国政策(二)幕府统治的危机1、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内因】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2、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外因】黑船事件二、明治维新1、尊王攘夷西南名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积极策划倒幕维新运动。
日本的明治维新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黑船事件,各国签约(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日本沦为半殖民地。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日本的明治维新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日本的明治维新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背景(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内忧:政治上,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外患:1853黑船事件,各国签约(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日本沦为半殖民地。
(2)武装倒幕成功;(3)明治政府建立;目的(1)直接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
(2)根本目的: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措施及作用(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设立新体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藩置县: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②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本,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③制定1889年宪法。
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①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②改革地税。
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③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政府扶植私人企业;培养本国人才。
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
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3)文化上“文明开化”,变革文化和社会风俗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派遣留学生,社会生活习俗“西化”。
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五、日本明治维新课标要求: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
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
从公元1192年到1867年,在日本历史上是实行军事封建统治的“幕府政治”时期,经历过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大幕府的统治。
日本幕府统治时间:1192年~1867年性质:军事封建统治一、镰仓幕府(1192~1333年)二、室町幕府(1336~1573年)三、德川幕府(1603~1867年)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1、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幕府已成为众矢之的;PPTA政治:士农工商的等级身分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希望改变现状(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政治上四民不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实权在将军手中,天皇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B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充分发展C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2、1853年黑船事件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概况: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率领一支由4艘军舰组成的舰队来到日本,强行闯入日本港口。
代表美国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并约定将在第二年再来日本,听取答复。
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所以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黑船事件”。
(2)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3)直接后果:1854年使日本被迫签定《日美亲善条约》A条约性质: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条约内容:开放港口:下田和箱馆;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等,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
明冶维新知识点总结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程,它不仅改变了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改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在这段历程中,日本不断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从而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工业强国。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改革1.政治改革:建立宪政体制,实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通过设立众议院和参议院建立了议会制度,设立了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等司法机构。
2.经济改革:废除诸侯的特权和封建制度,通过土地改革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实行了其它一系列经济改革,如银行、股票、保险等制度的建立。
3.文化改革: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工业化发展,开放了海港口,进行开国和教育改革,发展网络教育、公共教育和高等教育等。
二、明治维新的原因1.外部原因:国际环境的变化、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对日本的侵略,迫使日本必须进行改革。
2.内部原因:废除老法、改革土地制度、振兴经济等一系列改革,使日本实现自我强大的契机。
三、对于中国的启示1.西方先进思想的灌输是推动日本成功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中国在其后继者——晚清维新中却没有真正吸收和吸纳西方先进思想,因而最终没能实现现代化。
2.日本的成功进行改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尊重科学、文化和人才,而中国在明清时期中的科举制度,晚清则为科举制度和新兴学派的冲突,使本应受到重用的人才无法为国家所用,这也是中国在现代化征程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
四、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1.明治维新期间凭借对西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而实现的快速现代化的典范,说明开放、融合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必须的。
2.宪政、海军、工业、铁路、邮政等的建立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这预示着现代国家的建立不完全依靠自然发展,而更主要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思想的引导和推动。
综合上述内容,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日本国内的很多方面,也对整个亚洲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3课明治维新一、政治上:废除旧体制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⑴措施:①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②1871年,明治政府以武力为后盾,宣布“废藩置县”③将大名迁居东京⑵作用:①封建割据问题被彻底打破,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②有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⑴措施:①废封建身份制度,宣布“四民平等”②公债补偿,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⑵作用:①废除森严的封建等级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资本主义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②平民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③华族和士族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二、经济上:发展新经济1、改革币制⑴措施: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⑵作用:统一货币,稳定物价与市场,为接下来地税改革创造条件2、地税改革⑴土地制度的改革①措施: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作用:a、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有利于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发展⑵地税改革①措施:(改变根据当年土地收成征收实物税的方法)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②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为明治政府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3、“殖产兴业”(核心)⑴建立近代企业①措施: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效仿②作用:国营企业示范作用,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⑵发展通信事业作用: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⑶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作用:促进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提高日本工业竞争力;少数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⑷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三、文化上:文明开化1、概念: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技、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运动。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
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
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
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
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
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
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
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
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
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