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预习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10.00 KB
- 文档页数:7
课题3、 4.1.2 点、线、面、体德育目标: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学习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
学习过程:一、课堂引入:(知识复习)几何图形包括和。
有些几何图形(、等)的各部分,它们是平面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等)的各部分,它们是立体图形。
二、自学教材学生自学课本P199探究3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三、例题分析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4、给出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
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学生阅读课本P119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四、当堂练习3、写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名称分类。
圆、正方形、长方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三棱柱、圆台、圆锥、线段、射线、角、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柱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小结归纳:板书设计: 4.1.2 点、线、面、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五、学习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点、线、面、体也是基本的几何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几何体中寻找点、线、面、体的过程,认识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到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体会利用图形描述世界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体和生活实例。
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模型等。
课时安排:1课时成面的实例。
问题3: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形成什么图形?(——面动成体),再举例宾馆的旋转门旋转所形成的几何体也是一种面动成体,最后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实例。
2、归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 面动成体。
板书: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 面动成体。
3、展示电视屏幕上的画面是由点组成的,文艺表演的背景图案也可以看作由点组成的,因此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学生举出生活中实例,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猜测能力,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检 测 反 馈1.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2. 现将一个长为4cm ,宽为2cm 的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为多少?42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调动学生感官,发挥想象力,使学生加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分类思想的渗透。
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了解它们的关系,能正确判断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2.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3.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判断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课前准备长方体、圆柱体模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多媒体演示垂柳、平静的湖面、音乐喷泉、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生活中感受点、线、面、体.导入二: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探究新知问题1 一个长方体模型,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形成几条线线和线相交形成几个点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答案:6个面、12条线、8个点.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图形的构成元素包括点、线、面、体.问题2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体”.请同学们观察包装盒、圆罐和篮球,想一想从它们的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再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师生活动学生举例并相互交流;教师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的模型或图片.结合这些实例,教师明确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教师:(1)观察这些几何体,再联想上一节课“展开图”的知识,想一想:包围着体的是面是线还是点容易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面.(2)观察我们的教室和周围的环境,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面”的例子,并指出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师生活动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用电脑演示一些“面”的例子. 问题3 看一看:四棱锥、圆柱、圆锥分别有哪些面这些面有区别吗图1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组内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面有平的面、曲的面.教师归纳:数学中的面可以分成平的面和曲的面,而在数学中“平面”一词具有特定含意,它是无限延展的.围成体的面只是平面或曲面的一部分.问题4 利用长方体、圆柱、棱柱、棱锥等熟悉的几何体模型,结合下列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1)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2)线与线相交又得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直线和曲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点与点之间没有区别.(3)看一看,想一想,举出我们身边符合线、点形象的例子.师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景,尽可能多地举出例子,并用电脑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问题5 我们知道物体运动时会留下运动轨迹.如图2,如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的图形是线还是面图2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相互交流.追问1:通过上述现象,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请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师生活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追问2: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教师用电脑再演示一些例子.问题6 如果把汽车雨刷看成一条线,从几何的角度来观察它在挡风玻璃上摆动时的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做一做,想一想.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用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实例.问题7 既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面运动时又会形成什么图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选择适当的学具,操作演示.师生共同归纳:面动成体.问题8 观察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图3从几何的角度观察它们有何共同特点你能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吗师生活动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图形是由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组成的.教师提出问题:你还能举出一些符合这一观点的例子吗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例子:庆祝节日时不同颜色的鲜花组成美丽图案;显示器的像素;一块块小瓷砖镶嵌成的图案;十字绣图案等.新知应用例1 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图4例2 如图5,第一行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第二行的立体图形,请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图5课堂练习(见导学案“当堂达标”)参考答案3.线面面 (1)点动成线 (2)线动成面 (3)面动成体4.图6cm26.解:(1)它有6个面,2个底面,底面是梯形,侧面是长方形.(2)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边形的边数相等,都为4.(3)它的侧面积为20×8=160(cm2).7.解:(1)长和宽分别为6 cm,4 cm的长方形,通过旋转可得到四种不同的圆柱体.①以长方形的一条边AD(或BC)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360°,可得到底面半径为4 cm,高为6 cm 的圆柱体;②以长方形的一条边AB(或CD)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360°,可得到底面半径为6 cm,高为4 cm的圆柱体;③以长方形的长AD,BC的中点连线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180°,可得到底面半径为3 cm,高为4 cm的圆柱体;④以长方形的宽AB,DC的中点连线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180°,可得到底面半径为2 cm,高为6 cm的圆柱体.(2)把一个平面图形旋转成几何体,需要说明旋转轴和旋转角这两个条件.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3.体验了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布置作业教材第121页习题第5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将以往注重知识的直接传授,转化为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境,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并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产生、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4.1.2点、线、面、体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 激情导学通过观察不同的图片得到结论: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活动2 合作探究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探索得出:(1)面的分类:平面与曲面;(2)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静态)面面相交——线,线线相交——点(动态)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活动3 启思点拨通过观看生活现实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善于应用旧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及交流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在学习程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不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发展性目标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融通性目标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重点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一讲一练,通过例题,掌握方法活动4 差异评价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所学内容。
断积累几何图形的经验,教师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下一步的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1】激情导学(放课件)夜空中繁星点点、夜幕中的激光束、笔直的分道线、喷泉的水流、蜿蜒的盘山公路、平静的海面、平整的地面、弯曲的墙面和屋顶……提出问题:几何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通过观看生活现实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活动2】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122部分的内容,并讨论:(1)你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2)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3)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了什么?2、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探索得出:(1)面的分类:平面与曲面;(2)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静态)面面相交——线,线线相交——点3、练习:(1)正方体是由______面围成的,它们都是_________.正方体有________个顶点,经过每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总结,教师板书:平面和曲面.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学生交流、发表看法的同时,自己的语言归纳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由师的讲解带动学生的思考,达到师生互个顶点有_________条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直观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相对较浅。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建立空间观念,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语言,如点、线、面、体的表示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用几何语言描述简单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提高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教学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房屋、桌子、书本等,引导学生关注点、线、面、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点、线、面、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几何语言,如点的表示方法为“O”,线的表示方法为“AB”,面的表示方法为“AB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