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92.39 KB
- 文档页数:1
体长度,有利于晚期植骨。
外固定架另一优点是膝踝关节运动不受影响,甚至可带支架行走。
从结果看,由于严格遵守使用外固定架的基本原则:早期无痛性运动,减少制动的并发症,如神经血管损伤、关节僵直已不存在。
小腿外固定架的位置,螺钉从前内侧进针,螺钉不会损伤主要血管神经和肌腱。
胫骨的前内侧面全长均表浅,骨性标识明显,便于定位进行外固定架的螺钉插入,简单易行、安全,对大多数病例,单侧固定器构型已足够,安全有效,硬度足以维持,有利于完全负重。
术后早期开始主动关节活动、肌肉强度练习,拄拐部分负重,随骨折愈合逐渐增大伤肢负重。
螺钉入口部位保持清洁,用无菌敷料覆盖。
外固定架固定通过二期长愈合连接。
在软组织愈合后鼓励病人部分负重行走,往后完全负重,一旦能完全负重,即逐渐拆除固定器支架,进一步增加活动,一直至完全拆除外固定架。
(收稿日期:2004210225)作者简介:梁冰,男,1971年12月生,主治医师,大同煤矿集团第一职工医院,037003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断和处理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古交矿区总医院(030200) 张红强 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发生率低,病死率高。
国外报道病死率高达62%~75%[1,2],国内为40%[3]。
我院1992—2003年发生腹腔间隙综合征4例,其中误诊2例,确诊2例。
另结合国内文献[326]介绍的7例综合总结共计11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临床资料[326]:本组11例,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3~67岁。
原发疾病为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胆管炎1例,肝、脾破裂,左侧肋骨骨折血气胸1例,骨盆骨折、右尺骨骨折、右桡骨骨折、肾挫伤、后腹膜血肿1例,脾破裂、肝破裂、肝后下腔静脉破裂1例,开放性胸腹联合伤,升结肠及横结肠断裂1例,肝破裂、血气胸、肋骨骨折1例,脾破裂、腹膜后血肿1例,全身重度烧伤2例。
腹腔间隙综合征22例诊治体会曹杰智,麦伟锦,苏刚岭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外二科(510470) 【摘要】 目的 总结腹腔间隙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分析22例腹腔间隙综合征临床资料,根据腹内压进行分级,分别予以保守治疗、穿刺引流及手术治疗。
结果 22例中存活14例,行穿刺引流术2例,手术探查18例。
其中并发肺部感染5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腹腔脓肿2例,切口疝2例,小肠瘘1例,炎性肠梗阻1例,存活率63畅7%;死亡8例,包括保守治疗2例,手术治疗6例,死因均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36畅3%。
结论 腹腔间隙综合征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凶险,临床医师应提高诊断意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顽固性腹腔高压病例果断开腹减压能降低其病死率。
【关键词】 腹腔间隙综合征;腹内压;手术治疗 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腹内压(intra-ab-dominalpressure,IAP)升高至一定程度时影响腹腔内、外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所形成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
ACS在外科ICU并不少见,发生率>15%[2]。
临床医师对ACS概念认知模糊,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导致误诊、漏诊,这些现象在基层医院尤甚。
本文对我院近6年收治的ACS患者22例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共收治22例ACS患者,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28~89岁,平均(69畅5±3畅4)岁。
1.2 临床诊断 消化道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4例,腹腔脏器恶性肿瘤致肠梗阻4例,结肠癌根治术后肠吻合口瘘4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3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例,外伤性肝破裂2例,外伤性脾肾复合伤并腹膜后血肿2例,胆囊穿孔并胆汁性腹膜炎1例,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尿渗1例。
1.3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出现腹胀、少尿(尿量少于30mL/h)或无尿、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平均气道压升高等症状。
Mirizzi综合征腹腔镜下手术体会——附32例分析江苏盱眙楚东医院赵长松严继男彭德芳(211751)摘要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Mirizzi,s Sysdrome简称MS)腹腔镜下手术的可行性及其适应症、术式方式选择、术中注意事项。
方法对不同类型的MS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
结果全组均治愈,Ⅱ型、Ⅲ型中各有1例术后第1、2天温氏孔引流管有胆汁200ml,但无腹痛,第三天逐渐减少,第五天无胆汁流出,B超腹腔探查无异常后拔除引流管。
结论处理MS这样复杂的胆道手术对腔镜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高,更进一步体现出微创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关键词Mirizzi综合征腹腔镜我院自1993年5月开展腹腔镜手术至2005年12月共施行LC15667例,其中Mirizzi 综合征32例,发生率0.27﹪,较文献报道的要低[1];全组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性12例,女20 例;0-20岁0例,21-40岁13例,41-60岁16例,61岁以上3例;病史最短6个月,最长2年;临床表现:全组病例均有上腹疼痛史,合并程度不等的黄疸28例;病程中有发热、畏寒史12例;2、检查诊断及分型情况:全组肝功能异常者30例(隐性黄疸2例,轻度黄疸18例,中度黄疸10例,谷丙转氨酶异常22例,B超检查全部示胆囊管或胆囊颈部有结石嵌顿,胆总管近端扩张;胆总管结石12例,行ERCP检查28例均排除胆总管结石;其中Ⅰ型18例,Ⅱ型10例,Ⅲ型3例,Ⅳ1例3、手术方式:单纯行LC 26例;LC+胆(肝)总管修补(包括用胆囊残端修补胆管缺损)+“T”管外引流术5例;LC+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1例;全组均常规放置温氏孔引流管。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未出现死亡病例,为手术期未出现明显合并症和并发症。
平均住院时间8.9天,最长19天,“T”管均在16天左右行胆管造影无异常后拔除;术后一周内复查肝功能均较术前明显好转,出院时绝大部分转为正常;随访6个月-5年,1例合并胆总管狭窄。
腹腔室隔综合征的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室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6月以来收治的3例ASC病例的诊治体会。
结果因延误手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开腹减压治愈2例。
结论ASC一经确认应及时开腹减压,用3 L静脉营养输入液袋暂时性关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 of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Method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in 3 cases of patients from 1996 to 2007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1 case died of multiple organ failure with a delayed Operation,2cases were cured after decompressive celiotomy.ConclusionEmergency decompressive laparotomy and temporary abdomen closure are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heatment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Key words】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Diagnosis;Treatment;Temporary abdomen closure腹腔室隔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指因腹腔内压急性进行性升高,腹部和全身的器官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各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纳洛酮治疗氟乙酰胺中毒1例报告
严盛芳, 孙继民, 陈 雯
我科近期试用纳洛酮成功治疗1例氟乙酰胺中毒患儿,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岁半,1997年10月29日上午10时急诊入院。
患儿入院前一天下午4时许因误食拌有氟乙酰胺之薯片(具体量不清),即刻昏倒,继之神志不清,四肢频繁抽搐,在当地使用大量止痉药无效而急转我院。
入院时体查:体温3819℃,脉搏10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60mmHg ,体重17公斤,呈深昏迷状,双侧瞳孔1mm ,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消失,压眶反射消失,听诊心率108次/分,心律不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双肺痰鸣音,腹部(-),生理反射及病理反射均未引出。
入院诊断:鼠药(氟乙酰胺)中毒并急性脑水肿、中毒性心肌炎。
检验: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均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T 波低平;心肌酶谱异常;血清电解质:低氯、低钾、低钙;未作头颅CT 。
入院后立即洗胃,给予乙酰胺解毒、脱水、利尿、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预防感染,供给每日所需热卡,以及中枢神经兴奋剂胞二磷胆碱等处理,在强直性抽搐时加用氯硝西泮止痉。
在多功能监测下,患儿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
保持稳定,但仍处于深昏迷状,入院后第七天进行高压氧治
疗。
一周后,吞咽功能恢复,神志转为恍惚,记忆丧失,肢体活动障碍。
临床报导,纳洛铜对昏迷病人有催醒作用,我们试用纳洛酮治疗,每日静注2次,每次012mg 。
2天后,患儿病情戏剧般的好转了,神志转清,能答话,扶手行走,继续治疗一周后患儿身体完全恢复正常,未见何后遗症,痊愈出院。
纳洛酮总量为218mg ,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2 讨论
已有研究证实当机体处于各种应激状态时,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明显增高而干扰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对人体的生理调节作用,从而加重了神志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
盐酸纳洛酮在脑缺血的情况下,可提高脑灌注压,增加脑血流量而逆转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继发损害,起到催醒、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本例患儿神志障碍,除了氟乙酰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外,还与使用了大量止痉药物有关。
因此使用纳洛酮之疗效显著,与它解除了β-内啡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使其恢复清醒,体现它有很强的非特异催醒功能有关。
当然基础治疗为纳洛酮的催醒创造了先决条件。
[收稿:1998-06-28,修回:1999-07-25]
[本文编辑:陈娜]
[作者单位] 武汉市儿童医院急诊科,430016
[作者单位] 卫生部北京医院外科,100730
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吕 骅, 奚 桓, 谭树平
近年来,随着对腹腔间隙综合征认识的逐渐深入,我们
诊治2例,现报导如下。
1 病例简介
例1,女性,71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幽门梗阻行迷走神经干切断,胃空肠吻合术。
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腹胀、腹痛,CT 扫描显示:腹腔内大量积液,部分为包裹性质,部分呈游离状态,积液的原因和性质不明。
体检:心率100~110次/min ,血压135/80mmHg ,呼吸频率28~32次/min ,腹壁张力高,双下肢及后背凹陷性水肿,尿量400~800ml/d 。
使用利尿剂方可维持每日尿量;而腹围无任何改善,腹部张力非常高。
动脉血气测定氧分压58mmHg ,二氧化碳分压42mmHg 。
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吸气时最大气道压力达65cmH 2O ,随着病情发展肾功能进一步恶化,BUN 65mg/dl ,Cr 415mg/dl ,继而少尿及无尿,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例2,男性,47岁,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住入IC U 病房。
经一个月非手术治疗病情明显改善,但患者腹胀明显,腹壁张力高,“B ”超及CT 扫描提示腹腔内巨大胰腺假囊肿形成,约25cm ×20cm ×20cm 。
肠道、肝、脾均受压移位,双侧膈肌顶升至第四肋间隙水平。
病人同时心率加快140次/min ,呼吸困难36~40次/min ,需半卧位,“B ”超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动脉血气分析PO 2:67mmHg 。
依Cullen 法[1]经胃管测量腹腔压力为16cmH 2O 。
根据临床表现诊断腹腔高压综合征,决定行胰腺假囊肿穿刺置管腹腔减压术。
“B ”超定位,胰腺假囊肿穿刺置管引流,控制流速缓慢减压。
当引流出1600
ml 淡咖啡样浓稠的囊内液后,病人心率下降至120次/min ,
呼吸30次/min ,患者自诉呼吸困难明显改善。
第一天引流量2450ml ,第二天1600ml ,第三天450ml ,4天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率84~92次/min ,呼吸26次/min ,PO 290mmHg ,一周后复查“B ”超,胰腺假囊肿缩小为10cm ×6cm ×5cm 。
腹胀消失,腹壁张力明显下降,穿刺后胰腺假囊肿继发感染,经充分引流,抗感染及TPN 支持治疗等,痊愈出院。
2 讨论
从本病例的诊治经过,我们认为腹腔压力的测定对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腹腔压力与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关系。
K ron 等报告当腹腔内压力在15mmHg 以下时,病人并没有血压、心排出量及尿量的改变,通常表现为腹胀,这种情况在术后病人比较常见。
当腹腔内压力继续升高超过25mmHg 时,病人出现明显心排出量下降和尿少表现,除非手术减压,否则保守治疗并不能使肾功能好转。
当腹腔内压力超过40mmHg 时,所有病人都出现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伴随腹腔内压力升高还可出现气道内压力及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的升高对诊断亦或有帮助。
需指出对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断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一些危重病患者往往可能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心、肺、肾等脏器的功能障碍,在诊断时应予以注意。
腹腔间隙综合征一经诊断即需及时处理。
除病因治疗外,腹腔减压是至关重要措施。
[收稿:1998-10-20,修回:1999-08-11]
[本文编辑:裴俏]
・
763・中国急救医学2000年6月第20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