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2
- 格式:ppt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16
天然动物园漫游记【教材分析】《天然动物园漫游记》是一篇游记。
记叙了作者游览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经过,生动地介绍了园中各种动物的特性和活动情况,表达了作者无比欢乐的心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文情并茂。
巧妙的是作者将自己的感受或直接或间接地融于对野生动物的描述之中。
全文按照游览的过程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动物园的地点、游览的时间、路程和路线及自然环境;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对动物园的初步印象,点明了动物园的特点;第三部分(4-10)写进入动物园以后游览中的所见所闻(即文章的重点部分)在这一部分里坐着按照参观顺序重点写了斑马、长颈鹿、基马猴、河马、非洲大象水牛、豹、大象和狮子8种动物,给人以不同的情趣和美感。
略写了其他动物。
第四部分(11)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感受: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
【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8个字。
2.体会作者怎样表达出“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
”3.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背指定的语句,体会其中的乐趣,丰富语言的积累。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各种动物的特性和活动情况,感受作者乐趣,产生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各种动物的特性和活动情况,感受作者乐趣,产生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表达出“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
”【学情分析】本课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文情并茂。
文章结构清晰。
对学生来说,理解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及进入动物园的以后都看到了哪些动物应该不成问题,(文章写了怎样的内容)但是把对野生动物的具体生动的描述与人的感受联系起来感受“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时领悟表达方法。
学生在理解体会作者怎样表达出“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有难度。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以读促理解,充分发挥朗读、想象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感悟米库米动物园之行的无穷乐趣。
20 天然动物园漫游记【预习练习】一、读准词语.cāng cuìmào mìtài rán zì ruòqīng tīng qiān zī bǎi tài苍翠茂密泰然自若倾听千姿百态tíng tíng yù lìtāo tāo bù juéluò yì bù jué亭亭玉立滔滔不绝络绎不绝二、了解词义。
苍翠: 嫩绿的。
茂密: 植物生长得茂盛繁密。
泰然自若: 不以为意,神情如常。
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倾听: 细听;认真地听。
千姿百态: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
亭亭玉立: 高耸、直立的样子或姿态。
亭亭玉立,多形容女子身材美好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多姿。
滔滔不绝: 滔滔:形容流水不断。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
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三、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本课可以分成两段,请写出段意。
第一段(1)。
第二段(2-9)。
第一层(2)。
第二层(3)。
第三层(4-8)。
第四层(9)。
2、天然动物园与一般动物园有什么本质的区别?3、作者在动物园里看到了哪些动物?他详写了哪些?略写了哪些?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法好在哪里?4、请你品味一下此文结尾一节的妙处。
5.作者在天然动物园中遇到的哪一个情景最有趣?和意见不同的同学讨论一下。
6.请用不同的词语形容天然动物园中的动物(可以用文中的词语)。
7、导游阿里在返回的路上,讲了几个趣闻,可是文章没具体写。
请你选一个,说得具体些。
1、本课可以分成两段,请写出段意。
第一段(1)交代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2-9)具体介绍漫游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过程。
第一层(2)在导游陪同下,大家登上旅游车,沿着游览路线开始参观。
第二层(3)参观天然动物园与一般动物园的不同地方。
北京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天然动物园遨游记》教课方案篇一教课目标:⑴理解课文的内容。
⑵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觉天然动物园的乐趣。
⑶培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自觉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的品质。
教课要点:⑴领悟作者是如何表达出“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量的。
”⑵认识天然动物园各样动物的特点和活动状况,感觉作者的乐趣,产生于野生动物和睦相处的兴趣和梦想。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此中情味,丰盛语言积攒。
教课难点:认识天然动物园各样动物的特点和活动状况,感觉作者的乐趣,产生于野生动物和睦共处的兴趣和梦想。
教课过程:一、直接提示课习题。
⑴读课习题,谈谈天然动物园和动物园有什么差别?⑵文中哪一小节写出了差别所在?(第二节)⑶谈谈遨游和旅行,差别在什么地方?二、读课文,谈谈天然动物园遨游看到了什么动物?⑴学生读课文。
⑵请你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鲁伏河、米库米动物园”说一句话⑶朗读第一小节。
⑷沟通,看到了什么动物?⑸学生回复。
羚羊、长颈鹿、斑马、基马猴、犀牛、狗、黄牛、狮群三、再读课文,谈谈看到了如何的动物?⑴()的斑马。
1)朗读描绘斑马的这一小节,并回复问习题2)顺着他指的方向足有五六百匹,这句话说了然什么?3)车子逐渐逼近互相嬉闹,这句话是环绕什么写的?(千姿百态逗人喜爱)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排比)4)为何斑马泰然自若?人与自然的和睦⑵()长颈鹿。
亭亭玉立说明什么?还可以用其余词语形容吗?基马猴能够上长颈鹿的背说明()的长颈鹿优雅的长颈鹿、温柔的长颈鹿⑶()的基马猴。
基马猴和我们的车子周旋说了然什么?⑷()的大象,为何这么说?⑸()的狮群。
1)我们出此刻狮群眼前,有没有影响狮群?从哪里看出的?2)瞥表示什么意思?3)狮群是一群警备性很高的动物,为何表现得这样毫不在乎?说明人与动物和睦相处他们对我们的到来没有感觉有威胁四、小结,此刻你谈谈天然动物园遨游记是一次如何的遨游?为何?⑴乐趣无量。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天然动物园漫游记教案2 北京版【预习练习】一、读准词语.cāng cuìmào mìtài rán zì ruòqīng tīng qiān zī bǎi tài苍翠茂密泰然自若倾听千姿百态tíng tíng yù lìtāo tāo bù juéluò yì bù jué亭亭玉立滔滔不绝络绎不绝二、了解词义。
苍翠: 嫩绿的。
茂密: 植物生长得茂盛繁密。
泰然自若: 不以为意,神情如常。
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倾听: 细听;认真地听。
千姿百态: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
亭亭玉立: 高耸、直立的样子或姿态。
亭亭玉立,多形容女子身材美好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多姿。
滔滔不绝: 滔滔:形容流水不断。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
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三、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本课可以分成两段,请写出段意。
第一段(1)。
第二段(2-9)。
第一层(2)。
第二层(3)。
第三层(4-8)。
第四层(9)。
2、天然动物园与一般动物园有什么本质的区别?3、作者在动物园里看到了哪些动物?他详写了哪些?略写了哪些?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法好在哪里?4、请你品味一下此文结尾一节的妙处。
5.作者在天然动物园中遇到的哪一个情景最有趣?和意见不同的同学讨论一下。
6.请用不同的词语形容天然动物园中的动物(可以用文中的词语)。
7、导游阿里在返回的路上,讲了几个趣闻,可是文章没具体写。
请你选一个,说得具体些。
1、本课可以分成两段,请写出段意。
第一段(1)交代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2-9)具体介绍漫游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过程。
第一层(2)在导游陪同下,大家登上旅游车,沿着游览路线开始参观。
北京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天然动物园漫游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⑴理解课文的内容。
⑵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感受天然动物园的乐趣。
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自觉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的品质。
教学重点:⑴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出“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
”⑵了解天然动物园各种动物的特点和活动情况,感受作者的乐趣,产生于野生动物融洽相处的兴趣和愿望。
⑶有感情的朗诵课文,领会其中情趣,丰盛语言积攒。
教学难点:了解天然动物园各种动物的特点和活动情况,感受作者的乐趣,产生于野生动物融洽共处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过程:一、直接提醒课习题。
⑴读课习题,说说天然动物园和动物园有什么区别?⑵文中哪一小节写出了区别所在?(第二节)⑶说说漫游和旅游,区别在什么地方?二、读课文,说说天然动物园漫游看到了什么动物?⑴学生读课文。
⑵请你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鲁伏河、米库米动物园”说一句话⑶朗诵第一小节。
⑷交流,看到了什么动物?⑸学生答复。
羚羊、长颈鹿、斑马、基马猴、犀牛、狗、黄牛、狮群三、再读课文,说说看到了怎样的动物?⑴()的斑马。
1)朗诵描写斑马的这一小节,并答复问习题2)顺着他指的方向……足有五六百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3)车子渐渐迫近……相互嬉闹,这句话是围绕什么写的?(千姿百态逗人喜欢)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排比)4)为什么斑马若无其事?人与自然的融洽⑵()长颈鹿。
亭亭玉立说明什么?还能用其他词语形容吗?基马猴能够上长颈鹿的背说明()的长颈鹿优雅的长颈鹿、温柔的长颈鹿⑶()的基马猴。
基马猴和我们的车子周旋说明了什么?⑷()的大象,为什么这么说?⑸()的狮群。
1)我们出现在狮群面前,有没有影响狮群?从哪里看出的?2)瞥表示什么意思?3)狮群是一群警觉性很高的动物,为什么表现得这样满不在乎?说明人与动物融洽相处他们对我们的到来没有感到有威逼四、小结,现在你说说天然动物园漫游记是一次怎样的漫游?为什么?⑴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