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4-7) 具体描绘三次嬉戏的画面,表达了“我” 对母亲的依恋。
第三部分(8-9) 写“我”恢复原形后的母子对话, 充满娇嗔、爱意和母子深情。
再读文本 合作探究
1.这首诗写了“我”和妈妈的几次嬉戏 ?
第一次嬉戏 母亲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我 ”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次嬉戏 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 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3、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
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
美在“奇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活泼的语言 ”“美妙的表达”。
再读文本 合作探究
人物形象小结:
从散文诗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位什么样
的妈妈?请概括回答。
孩子
妈妈
快乐、调皮 活泼、可爱 聪明、伶俐
❷语言清新,饱含温情。
本文采用的都是平常之语,却丝毫没有给读者以苍白贫乏 之感;相反,平实中显灵气,朴素中蕴文采。就在这清新的文 字中,饱含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以及母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③托物“言情”。
“托物” 是手段,“言情” 才是目的。 这首散文诗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一天里孩子与母亲的三次 嬉戏,在亲热的氛围中,使读者感受到的是纯真的母子之爱。
再读文本 合作探究
10.“我”为什么要变作金色花?
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 福才变作了金色花。
诗人把孩子比作一朵金色花,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 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可以象 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用借物 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人间至爱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