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终南望余雪1 鄂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7.58 KB
- 文档页数:7
终南望余雪教案《终南望余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终南望余雪》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意和抽象意境;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终南望余雪》所传达的意境;2. 难点:通过简洁的语言构建出富有诗意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课堂练习和讨论的教学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呈现一张美丽的雪景图片,引起学生对雪景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2. 课文学习(20分钟)分段解读《终南望余雪》,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和抒情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余雪初融时,北风吹来余寒”的抽象意境,感受诗人对雪景和季节变化的独特感悟。
3. 讨论与互动(15分钟)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课堂讨论。
提问学生雪景给他们带来的感触是什么?雪景给他们的内心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分享学生的见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创作与表达(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雪景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表达独特的观点和感悟。
5. 总结反思(5分钟)回顾课堂学习和讨论的重点内容,总结学生对《终南望余雪》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景活动,观察和感受现实中的雪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讨论和创作作品,综合评价学生对《终南望余雪》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终南望余雪一、教学目标1.了解《终南望余雪》的内容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2.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诗歌的意义,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2.领悟诗意,掌握诗歌的韵律,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终南望余雪》的背景:王之涣是唐代的诗人,此诗通过描绘终南山以及山上的雪,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促、悲愤人事、意在远方的思考和感叹。
2.讲解(30分钟)结合文本对诗歌进行讲解,逐段分解。
第一段:终南山征雪,不见高人隐姓。
故意描绘终南山上的雪,暗示远离世俗,追求高远,达到隐逸之境的高人。
第二段:路入千峰难上,摧劲昆仑无下。
讲述爬山的艰难,表达人生的艰辛。
第三段:白雪却嫌少,故穷穴而独宿。
诗人在寂静无人的山洞中住宿,意为超脱塵世,独善其身。
3.分析(20分钟)分析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夸张、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以“彩云间,玉山颔,望云边、路在何方”为例,这句话运用了对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构造了真实与想象的对比、高远与如今平凡的对比,使诗歌思想内容更为丰富。
4.练习(30分钟)请学生完成以下题目:1.请运用自己掌握的修辞手法,仿照《终南望余雪》的写一篇诗歌,并分享给大家。
2.请对比《终南望余雪》中的“路入千峰难上,摧劲昆仑无下。
”与你的成长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悟。
5.巩固(10分钟)课后留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长远目标的文章,并在其中引用诗词中的句子(不限于《终南望余雪》),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答题、参与讨论等)。
2.作业及考试。
(自己设立的评分标准)五、教学资源1.PPT 课件。
2.课文、笔记、课外读物等。
六、教学体会《终南望余雪》是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之思,同时也引领学生们对远方的向往,并且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们对于文学方面的敏感度,提高文学素养。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终南望余雪》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⑴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⑵培养学生对诗的心得及想象诗中所描画画面的能力,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意,心得诗情,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通过吟诵,想象《终南望余雪》所描画的终南山的雪景,领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⑴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开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唐朝诗人——祖咏。
⑵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
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
诗中说:“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赠祖三咏》)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
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
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逝世。
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
《终南望余雪》曾传诵一时。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
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答复说“意尽”。
二、初读诗句,自学感知。
(一)自学提示:⑴自由读诗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读准字音。
⑵根据注释,联络上下文,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画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二)检查自学情况:⑴轮读古诗,正音。
个别读,齐读。
⑵交流自学后的初步感受。
⑶生质疑问难。
三、解疑答难,品读想象。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
“阴”字用得很精确、精炼。
因为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
“秀”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秀丽。
接下去,第二句就详细描画山上的积雪。
“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
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好像浮在云端。
古诗《终南望余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
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
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①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
(齐读古诗)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终南望余雪课程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终南山的美丽雪景。
2.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对终南山雪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1. 展示终南山雪景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
2.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终南望余雪》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向学生展示终南山雪景的美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终南山的雪景之美。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终南望余雪》,引导他们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终南望余雪》。
2. 引导学生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1. 诗句解析:对《终南望余雪》的每一句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终南山”、“雪”等,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情感。
教学活动:1. 诗句解析:让学生跟读并解析诗歌的每一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
2. 意象分析: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三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诗歌的表达技巧。
2. 引导学生创作一首以“雪”为主题的诗歌。
教学内容:1. 表达技巧讲解:讲解《终南望余雪》中的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2.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一首以“雪”为主题的诗歌。
教学活动:1. 表达技巧讲解:让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 创作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诗歌创作练习,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评价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
2. 引导学生对《终南望余雪》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学内容:1. 欣赏与评价方法讲解:讲解如何欣赏和评价一首诗歌,包括诗歌的意义、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
2. 诗歌欣赏与评价:让学生对《终南望余雪》进行欣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活动:1. 欣赏与评价方法讲解:让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学习欣赏与评价诗歌的方法。
2019春鄂教版语文五上《古诗诵读:终南望余雪》word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
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
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①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终南望余雪-鄂教版小学学科网----13026731-7156-11ec-9f81-7cb59b590d7d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终南望余雪-鄂教版小学学科网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读古诗,看鄂南教育版的余雪[小学学科网络]古诗《终南望余雪》1.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阅读和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想象能力,感受古诗词的内在意境。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一、欣赏雪,解诗。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2.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喜欢雪。
今天,我们将跟随唐代诗人祖勇,感受另一幅雪景。
请看老师的黑板诗题目(黑板题目)。
谁来读这首诗?(念名字)一起读这首诗。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第一次读古诗,读得流畅。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点名读诗,集体校音,一起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词不仅要读得准确流畅,还要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我们学习古诗词通常有什么方法?(借助笔记,理解诗歌;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连接词义以澄清诗歌;收集数据以实现诗歌。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展示自学大纲:①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 读一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风景,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终南望余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通过吟诵,想象《终南望余雪》所描绘的终南山的雪景,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唐朝诗人——祖咏。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初读诗句,自学感知。
(一)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轮读古诗,正音。
个别读,齐读。
2、交流自学后的初步感受。
3、生质疑问难。
三、解疑答难,品读想象。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
“阴”字用得很准确、精炼。
因为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
“秀”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秀丽。
接下去,第二句就具体描绘山上的积雪。
“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
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
“浮”字,用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画面增添了生气。
这两句,将题目的意思相当完满地写出来了。
后二句,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的典型特征。
“暮”字说明这是傍晚。
“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
“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表”字也用得妙。
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沐浴到日光。
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
雪后在城里,地面上和房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以至比下雪时天气更冷。
诗人抓住了雪后寒冷的特点,传达出了自己的、也是人们普遍体验得到的生活实感。
古诗《终南望余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
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
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①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
(齐读古诗)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课程名称:终南望余雪
教学目标:
1.了解终南山的地理环境
2.了解《终南望余雪》的内容,并能阅读理解该篇古诗词
3.学习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度理解以及如何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难点:学生通过赏析古诗词提高对文学素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黑板、粉笔
2.文件一份
3.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课文《终南望余雪》,并简要介绍终南山的地理环境,并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留下的余雪为什么不会化,启发学生思考。
2.讲解(25分钟)
以多媒体设备为辅助工具,展示《终南望余雪》的全文,并结合课文作者、意境、构思、技法等方面,进行讲解。
3.分组阅读(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朗读一段该课课文,并进行理解。
4.个人理解(15分钟)
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个人思考诗句中的意境,进一步加深对该篇古诗词的理解。
5.整合答案(10分钟)
老师在黑板上整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并进行点拨和升华。
6.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下一步学习的重点。
课后作业:
阅读相关课外书籍,自选或老师指定,提高个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总结:
本节课主要针对学生对《终南望余雪》的深度理解和古诗词的赏析方法进行探讨,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素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一节非常实用的语文课程。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终南望余雪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并理解诗句《终南望余雪》的意义和作品整体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欣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整体意境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幅终南山的雪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冬天的寒冷和雪景的美丽。
•提问导入:你们在冬天看到过哪些美丽的雪景?2. 学习课文(15分钟)•师生共读:师生一起朗读诗句《终南望余雪》,师生交替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解读诗句: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和难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分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句《终南望余雪》的意义和整体意境展开讨论,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汇报给全班。
4. 教师点拨(10分钟)•教师点拨: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教师点拨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和整体意境。
5. 创作小诗(20分钟)•创作小诗: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冬天雪景的小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6. 诗歌分享(10分钟)•诗歌分享: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小诗在班级内分享,让其他同学欣赏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教学延伸1.背诵:鼓励学生背诵《终南望余雪》这首诗,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2.阅读其他诗歌:向学生推荐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优秀诗歌,让学生多角度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美丽。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诗句《终南望余雪》的意义和整体意境,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和分享小诗,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
未来的课堂教学中,应继续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类型的诗歌作品。
诗词诵读终南望余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唐朝诗人--祖咏。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
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
诗中说:"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赠祖三咏》)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
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
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
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
《终南望余雪》曾传诵一时。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
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
二、初读诗句,自学感知。
(一)自学提示:1、自由读诗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读准字音。
(二)检查自学情况:1、轮读古诗,正音。
个别读,齐读。
2、交流自学后的初步感受。
3、生质疑问难。
三.解疑答难,品读想象。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
"阴"字用得很准确、精炼。
因为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
"秀"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秀丽。
接下去,第二句就具体描绘山上的积雪。
"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
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
"浮"字,用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画面增添了生气。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终南望余雪1 鄂教版2.通过课外查阅资料,谁知道这首诗的来历?3.师:对,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参加考试时写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结合插图和搜集的资料理解诗人在哪里望?望什么?)【其实,诗人是站在长安城向南远望终南山。
】4.诗人望见了怎样的景色?大家别急,我们先来看看自学提纲。
【出示自学提纲,指名读:1。
借助字典和注释等,联系诗句理解字词的意思,如“秀”“浮”“明”“霁”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读一读这首古诗,想一想诗人是怎样扣住一个“望”字写景的?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
想想“积雪浮云端”的景象,体会“浮”字的妙用。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纲,读一读、画一画,逐题思考,还可以和同桌交换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三、明诗意,悟诗情1。
师: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古诗。
(齐读)在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扣住一个“望”字写景的?他望见了怎样的景?指名(说感受,读句子。
)答话方式:诗人写到……我仿佛看见……【终南阴岭秀】秀:秀美。
山高化完的积雪在山顶。
(启发想象画面,理解“秀”。
理解后读。
)【积雪浮云端】浮:未化完的积雪好像浮在白云上(和白云衔接在一起)。
(启发思考:积雪在白云上,说明什么?)指名读诗句,说诗意。
师:终南阴岭是怎样的秀美?谁能想象一下?指名说,读。
师:想看看这是怎样的景色吗?【出图:浮云端】师: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指名交流。
(怎样读感受到很秀美?)师范读。
齐读。
师:诗人远望秀美的终南山,他看到了好像浮在云端的皑皑白雪,还看到了山顶的树林。
谁能把第三行诗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知道这行诗的意思吗?【林表明霁色】林表:树林外表。
霁色:雨雪后初晴景色。
(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木末梢。
)指名说诗意。
【配乐,图片】是啊,你看,雪后初晴,那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这是一幅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指名读。
(评价关注景色的描绘,特别是暮色。
)师: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暮色已经来临,此时,诗人想到些什么呢?指名说、读。
古诗朗诵终南望余雪自主学习,试一试你的好身手1.查一查资料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他是()人。
2.想一想诗句由这首诗我联想到另外一首描述雪景的诗:北风卷地百草折,。
忽如一晚上春风来,。
3.扩一扩词语填“望”的同义词如:远眺轻松过关看一看你的高水平4.辨别形近字,组词暮()端()增()浮()岭()幕()瑞()曾()俘()玲()慕()湍()僧()乳()铃()5.朗诵诗句,用“/”标出节拍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6.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句子的意思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阴:秀: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表:霁:7.这首诗中“浮”字用得好,你以为宜在哪里?8.理解填空这首诗第()句写景,第()句抒情,情景融合,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能力迁移,露一露你的真本领9.想象“积雪浮云端”的景象,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10.连连续粉妆玉砌春霜叶红于二月花春暖花开夏坐看青竹变琼枝水果飘香秋小荷才露尖尖角烈日似火冬春风又绿江南岸11.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雪的诗?选一首写在下面。
下面的诗句都是描述雪的,读一读,背一背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小学五年级语文《终南望余雪》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
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
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① 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 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
(齐读古诗)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古诗诵读·《终南
望余雪》教案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
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
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声如雪光灿烂,气象非凡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浮”字的妙用。
教学时数:1课时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检查预习。
1.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冬季了,这节课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雪景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图片】面对这样的美景,谁能吟几句诗来听听?
2。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写雪景的千古绝唱,想看吗?【出示课题】
师:谁来读题?(指名)师:字音读得很准,谁的声音能再洪亮些?(指名)师:齐读诗题。
(齐读)【出示古诗】
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正音。
齐读。
(可能需要纠正的音:岭、浮、霁、增)二、知诗人,解诗题,出示学习提纲。
1。
回顾学法:在学习之前,谁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平时是怎样学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今天这首古诗。
2.通过课外查阅资料,谁知道这首诗的来历?
3.师:对,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参加考试时写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结合插图和搜集的资料理解诗人在哪里望?望什么?)【其实,诗人是站在长安城向南远望终南山。
】
4.诗人望见了怎样的景色?大家别急,我们先来看看自学提纲。
【出示自学提纲,指名读:
1。
借助字典和注释等,联系诗句理解字词的意思,如“秀”“浮”“明”“霁”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读一读这首古诗,想一想诗人是怎样扣住一个“望”字写景的?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
想想“积雪浮云端”的景象,体会“浮”字的妙用。
】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纲,读一读、画一画,逐题思考,还可以和同桌交换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三、明诗意,悟诗情1。
师: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古诗。
(齐读)在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扣住一个“望”字写景的?他望见了怎样的景?
指名(说感受,读句子。
)答话方式:诗人写到……我仿佛看见……【终南阴岭秀】
秀:秀美。
山高化完的积雪在山顶。
(启发想象画面,理解“秀”。
理解后读。
)【积雪浮云端】
浮:未化完的积雪好像浮在白云上(和白云衔接在一起)。
(启发思考:积雪在白云上,说明什么?)指名读诗句,说诗意。
师:终南阴岭是怎样的秀美?谁能想象一下?
指名说,读。
师:想看看这是怎样的景色吗?
【出图:浮云端】
师: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交流。
(怎样读感受到很秀美?)师范读。
齐读。
师:诗人远望秀美的终南山,他看到了好像浮在云端的皑皑白雪,还看到了山顶的树林。
谁能把第三行诗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知道这行诗的意思吗?
【林表明霁色】
林表:树林外表。
霁色:雨雪后初晴景色。
(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木末梢。
)指名说诗意。
【配乐,图片】是啊,你看,雪后初晴,那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这是一幅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
指名读。
(评价关注景色的描绘,特别是暮色。
)师: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暮色已经来临,此时,诗人想到些什么呢?
指名说、读。
板书:增暮寒。
师:黄昏已经来临,又是积雪消融的时候,诗人感到城中增添了几分寒意。
我们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齐读。
【出现全诗】
师生接读:诗人站在长安城,远望终南山,他望到——终南阴岭秀,他望到——积雪浮云端,他还望到——林表明霁色,他感受到——城中增暮寒。
四、品味炼字,升华认识。
读完这首诗,你觉得哪些字诗人用得特别好?
对比体会“浮”。
【出示三个句子比较。
】和用“入”“漂”比,“浮”好在哪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背诵1。
随着大家的品味与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谁来结合全诗来说一说?
指名。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想象,放声读一读这首诗。
(自由读。
)2。
自由练,指名。
3.指名背诵。
齐背。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读了唐朝诗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这首诗,他用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幅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他的诗作诗中有画,大家课后除了继续背诵这首诗外,还可以把诗中描写的画面画下来,也可以寻找其它的写景诗,同学间作一个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