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护理-(精)
- 格式:ppt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17
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大多是由于感冒引起,但有时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表现,因此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和咨询医生。
儿童常因感冒、流感、扁桃体炎、呼吸道感染、耳部感染等疾病导致发热。
接种疫苗后,有时也会引起发热反应,但多数情况下是轻微的,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小儿的体温超过38.5℃或伴随其他症状,如呕吐、腹泻、咳嗽等,请及时咨询医生,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
在小儿发热时,家长应保持冷静,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为小儿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环境,帮助他们尽快康复。
观察体温正确观察和记录小儿的体温是发热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根据小儿的年龄和体质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
每次测量后记录小儿的体温,包括测量时间和数值,及时进行比对,观察体温的变化趋势。
观察体温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小儿的其他症状,如是否有咳嗽、喉咙痛、食欲减退等,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能够对症下药。
医生建议使用退烧药,应按照医生的剂量和用药频率正确用药。
让小儿充足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给予小儿安全、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恢复小儿身体的抵抗力。
如果小儿的发烧情况持续较高或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确保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要根据小儿发热的程度、状态帮助其更好地度过发烧期,家长在护理过程中要每个隔半个小时左右监测小儿体温,保持耐心和细心,为小儿提供周到的护理和关怀。
在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应及时咨询医生,避免滥用药物或延误治疗。
避免滥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尤其是在小儿发热的护理过程中。
滥用药物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或产生其他健康风险。
小儿发热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使用退热药物。
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以免选择不当或超剂量。
不要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药物,以免造成药物相互作用或副作用增加。
如果医生开具了药物处方,要准确掌握用药剂量和用药频率,切勿自行增减药量。
退热药物通常是用于短期缓解发热症状,不应长期连续使用,除非医生有特殊的指示。
使用药物时,要密切观察小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呼吸困难等,发现后及时告知医生。
高热护理常规体温升高,口温超过℃称发热,口温达℃~℃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
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
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
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
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
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
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和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小儿发热是指儿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一般来说,小儿发热是由于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功能不完善,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
对于小儿发热,家长要掌握一些护理常规,以提供适当的护理,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1.观察体温变化:定期测量小儿体温的变化,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腋下体温计来测量。
如果小儿体温超过38°C,应及时告知医生。
另外,要注意记录体温的变化情况,方便医生进行判断和诊断。
2.保持室内环境舒适:保持室温适宜,通风良好,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可以使用空气调节器或者电风扇来调节室内温度。
3.控制小儿穿着:根据小儿的体温情况,选择合适的衣物,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穿着,保持孩子的适宜温度。
4.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小儿发热时,由于出汗增多,容易导致水分流失,因此需要给小儿提供足够的水分,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可以给小儿适量的开水、糖水、果汁等。
5.适当调节饮食:小儿发热时,食欲通常会减退,可以给予小儿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饭、面条等,避免给予过多油腻或者辛辣的食物。
6.保持休息:小儿发热时,身体需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
不适宜进行剧烈活动,应避免过度劳累。
7.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持续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8.避免使用退热药物:小儿发热时,家长要注意,不要随便给小儿使用退热药物。
使用退热药物应按照医生的指导,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以免造成药物过量或药物滥用。
9.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小儿口鼻清洁,勤洗手,避免接触其他患病的人或者患病的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10.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其他相应护理: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接受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家长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小儿发热护理的常规主要包括观察体温变化、保持室内舒适环境、控制穿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适当调节饮食、保持休息、观察病情变化、避免使用退热药物、注意个人卫生以及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其他护理。
小儿发热护理课件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儿发热护理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来源于《儿科护理学》第四章“小儿常见症状的护理”,具体包括第三节的“发热”部分,详细内容涉及发热的定义、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发热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掌握小儿发热的护理评估方法。
2. 学会针对小儿发热的护理措施,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 提高学生的小儿发热健康教育能力,使家长能够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儿发热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教学重点:发热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小儿发热对患者及家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情景:一名2岁儿童因发热来医院就诊,家长十分担忧,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进行护理。
2. 理论讲解:发热的定义、分类、病因及病理生理。
小儿发热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方法。
3. 例题讲解:以具体病例为例,讲解小儿发热的护理措施。
分析病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模拟病例,让学生进行护理评估和制定护理措施。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5. 护理措施讲解:针对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观察病情等。
健康教育,如何指导家长正确护理发热患儿。
拓展延伸,讨论其他常见小儿发热疾病的相关护理。
六、板书设计1. 小儿发热护理2. 内容:发热的定义、分类、病因、病理生理小儿发热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观察病情健康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病例,分析小儿发热的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
设计一份小儿发热健康教育宣传单。
2. 答案:结合病例,详细写出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
宣传单内容要包括发热的预防、护理要点、就诊指导等。
小儿发热的护理方法小儿发热是指儿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38℃以上。
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家长来说,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缓解不适,加速康复。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儿发热的护理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
1. 观察体温变化当孩子发热时,家长首先要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
可以使用体温计测量孩子的体温,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或红外线额温枪,这些测量方法更为准确和方便。
记录孩子的体温变化,包括测量时间和体温数值,以便及时向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2. 保持室内环境舒适在孩子发热期间,家长应保持室内环境的舒适。
调节室内温度,保持适宜的温度,通风良好,避免过度受热或过度寒冷。
可以使用空调或风扇来调节室内温度,但要避免直接吹向孩子。
3. 适当增加孩子的水分摄入发热时,孩子的身体会出现水分流失,容易导致脱水。
因此,家长应适当增加孩子的水分摄入。
可以给孩子多喝水、果汁、汤类食物等,补充体内的水分。
但要避免给孩子喝过多的含咖啡因或含糖饮料。
4. 注意孩子的饮食在孩子发热期间,饮食也是需要注意的。
孩子可能因为发热而食欲不振,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米粥、蔬菜汤等。
避免给孩子食用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不适。
5. 睡眠和休息发热时,孩子的身体需要休息和恢复。
家长应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可以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帮助孩子放松身心,促进康复。
6. 注意个人卫生在孩子发热期间,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
及时给孩子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身体清洁。
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7. 注意药物使用在孩子发热期间,家长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给孩子使用退烧药物。
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遵循医生的指导。
不要随意更换或增加药物剂量,以免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8. 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在孩子发热期间,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
如果孩子的体温持续升高、出现其他症状或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和指导。
孩子发热的家庭护理发布时间:2021-05-27T07:38:34.719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4期作者:黄喜春[导读] 小孩子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很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攻击。
一旦孩子的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发生感染,便有可能出现发热。
那么,孩子发热后,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孩子发热的家庭临床护理。
黄喜春(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638400)小孩子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很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攻击。
一旦孩子的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发生感染,便有可能出现发热。
那么,孩子发热后,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孩子发热的家庭临床护理。
一、先让我们来看两则小孩子发热的病例在介绍孩子发热的家庭临床护理之前,您最好还是先了解一下小儿发热的相关病例。
病例①2020年7月2日,济南市某儿童医院收治了一位发热的男性患儿。
患儿家长诉说:患儿两天前开始出现发热,家长说患儿没有先天性心脏病史,近一周内没有受过外伤,没有食物过敏或药物过敏史。
医生对这名患儿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患儿体温高达40℃,心率为每分钟90次,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1次。
患儿发育正常、神志清醒、精神尚可;患者全身皮肤黏膜没有出现黄色,患儿外耳道并未流出脓性分泌物,患儿扁桃体也没有出现肿大、鼻腔内没有脓性分泌物。
对患儿作血常规检查,发现患儿白细胞超标、淋巴细胞超标,最后确诊患儿上呼吸道发生感染。
经过三天输液后,患儿退热。
病例②2020年8月15日,合肥市某三甲医院收治了一名5岁患儿。
家长诉说:患儿发热已有2天,在家中为患儿使用过退热药,但退热只持续了4小时;4小时后,患儿继续发热,并发生过一次惊厥,患儿双下肢出现皮疹。
医生对这名患儿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患儿神志清醒,面色正常,咽喉红肿,患儿体温为38℃,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0次。
患儿双下肢皮肤上,分布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小儿发热的护理范文小儿发热是指儿童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
正常儿童体温一般在36.5-37.5摄氏度之间。
小儿发热可能是身体对疾病或炎症的一种反应,但也有时会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无论是病理性的还是生理性的发热,对儿童的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小儿发热的护理十分重要。
首先,当发现宝宝有发热的症状时,应该立即给宝宝测量体温。
在测量体温之前,必须确保儿童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不要过于兴奋或运动。
测量体温时,可以选择使用电子温度计、耳温枪或额温枪等工具。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并按照正确的操作方式进行操作,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通常来说,口腔或耳温法是测量儿童体温的常用方法。
如果是使用口腔测温,要确保宝宝将温度计夹在舌下,吹气时不让嘴巴闭上。
如果是使用耳温法,需要正确插入耳温枪,并按下测量按钮等待结果出现。
接下来,应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参考和交流。
其次,当儿童发热时,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和体征。
儿童一般会出现疲倦、食欲不振、面色潮红、皮肤烫热、流汗等症状。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心率、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血压等生理指标来评估儿童的状况。
必要时还可以拍摄照片或录像,以便医生做进一步的判断和诊断。
接着,要给儿童提供适当的舒适环境。
室温应保持在20-25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之间。
室内空气流通良好,避免让儿童吹到寒风或暴露在阳光下。
儿童的床铺应保持干净整洁,换洗床单被罩和衣物时要用温水洗涤并充分晾晒。
此外,给儿童提供充足的水分。
发热会导致儿童出汗增多,容易导致身体脱水。
因此,对于有发热的儿童,要提醒他们多饮水、多喝稀释的果汁、汤类或清汤水,以补充体液和电解质的流失。
同时,还可以在脖子和手腕上轻轻擦拭一些清凉的湿毛巾,以帮助儿童降温。
在护理过程中,也要注意给予儿童安抚和舒缓。
可以给予儿童按摩或轻柔的揉背,以缓解不适感。
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增强儿童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但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进行。
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在生活中,一般情况下称发热为发烧,是在儿童时期多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小儿发热时间一般都会持续约一周的时间。
小儿出现发热时就是在告诉父母孩子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了。
很多病因都可以引起发热,一般分为感染引起和非感染引起。
发热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在体温不超过38.5℃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让发热的患儿多喝一些水,清淡饮食,减少过多的兴奋感,基本都会在一周的时间内痊愈。
家长在小儿高热护理阶段由于缺乏正确的护理知识,运用到一些错误的护理方式反而将体温变得更高,严重的还会引起小儿高热惊厥。
所以对于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家长们需要牢记在心。
一、监测体温的正确方式通常情况下都会采取腋下测量的方式,因为既方便快捷又比较卫生,一般发热标准分为四种,有低热、中度低热、高热、超高热。
一般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低热,39.1-41℃为高热,41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
还有人会采用温枪测量的方式,测量时需要挪开头发露出额头后擦干汗水,测量位置距离额头正中间3-5厘米左右。
为了避免测量前因其他因素导致的体温升高,在测量前要避免进食过多、体力运动、大声哭闹、衣物过于厚重和所处环境温度太高,只有避免这些因素才有可能不影响测量结果。
在对患儿进行温度监测护理时一定要注意以上几点。
二、选择正确的降温方式在看病的时候医生最喜欢说的就是对症下药,对于选择正确的降温方式也是如此。
在体温低于38.5℃并手脚暖的时候,我们则是需要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但如果手脚冰凉并伴随寒战的时候就不建议采用物理降温,应该注意给患儿进行保暖。
一般物理降温的方式有给患儿贴退烧贴、减少患儿的衣物被子、多喝水、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给患儿洗温水浴,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可以采用温水擦拭身体使体温降下来。
温水的温度一般在32-34℃为最佳,室内温度则要达到26-28℃。
擦拭部位有肘窝、腋窝、腹股沟、手心,但要注意胸前区域、腹部、脚心、后颈部这几个位置要避免擦拭,擦拭的时间也要把握在20分钟以内,避免因擦拭身体着凉,擦拭完毕后半小时就可复测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