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53.58 KB
- 文档页数:3
三国与五代时期士人群体特征之比较摘要:士人在历史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尤其是三国纷争,五代乱离使士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浩劫和史无前例的思想挑战,士人的人生理念和价值取向开始向现实性和功利性倾斜,研究士人的群体特征有助于今天的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历史的前进与轮回以及士大夫的精神与追求。
关键词:乱世;士人;群体特征三国与五代时期都处在一个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既经受着刻骨铭心的社会磨难,又面对着改变世事,发挥自身价值的特定时机。
虽是乱世,三国时期则是人才辈出,豪杰并起,而五代却截然相反,人才匮乏,不学无术者充斥官场,不仅与前代盛唐有天壤之别,就是与乱世时期的三国也不可同日而语。
士人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群体,有着特有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其行为的趋同性和时代性,即为群体特征。
分析类似历史时期的不同士人群体风貌,可窥探出一个时代在历史上的特定意义。
一、三国与五代时期士人文化水平以及从政素养的天壤之别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军阀混战,汉室倾颓,最先跃上历史舞台的是奸能并济的曹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针对实际实行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和屯田制,从政治到经济进行有效改革,完成北方的统一。
曹操评价他最得力的谋士郭嘉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
每有大议,临敌制变。
臣策未决,嘉辄成之。
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不幸短命,事业未终。
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由此可见郭嘉的才能。
而诸葛亮亦然,扶先主于荆州,破曹操于赤壁,战刘幛于成都,可见其二者皆明。
但两者之区别在与兵法之用,郭嘉谋人之准,似在乎诸葛亮之上,而诸葛亮在兵法上亦令敌胆寒。
至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自不必说,可谓家喻户晓。
与之相提并论的是雏凤庞统。
《三国志》:“庞统遂往荆州投先主,先主亦因貌轻之,任为耒阳令。
统到任,不理政事,先主怒遣张飞往责,飞识统才,遂拜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
泪痕漫评三国士大夫与宦官之争一、王侯将相谁说无种官(富)二代与穷二代之间的竞争,永远是不公平的。
官二代想读书,他的父母会给他做好一切后勤,总而言之,他们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其它的事都不用操心。
而穷二代呢,在一些励志故事书中,竟然需要凿壁借光、映雪读书。
官二代想读书,可以找最好的老师;穷二代呢,常常连读私塾的机会也没有。
在这种背景下,穷二代想比官二代学习成绩好,本身就难之又难。
官二代处于社会上层,眼界自然非常宽广,而且有着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穷二代呢,有的一辈子也连个县城也没有进过,他们就算有关心军国大事的心,凭他们的眼界、经历,恐怕也就是井底之蛙谈天空罢了。
仅这种原因,穷二代的整体素质,自然无法与官二代相比。
官二代容易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穷二代则很难拥有这种心态。
对于许多人而言,他们并不怕辛苦,也不怕付出。
但是,在他们决定辛苦、付出之前,谁能告诉他们,这一切会有回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问题是,努力多半生,回首往事,却发现自己努力一生,只是修炼一些高大上的东西,最终在现实生活中毫无用处,他们是什么感想呢?世人评价他时,难免会说了,吃糠咽菜的命,操着帝王将相的心。
世人评论他们时,难免会说,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孔乙己罢了。
总而言之,你应该关心点正经事、干点正经事,天天整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有什么用呢?因为类似的原因,穷二代通常很难拥有远大理想,因为现实的无奈会把他的理想渐渐磨灭。
相比而言,官二代则很少有这种顾虑,因为他们的父母会肯定的告诉他们,只要你能干出点名堂来,我们就可以保证你不会被埋没,而他们也相信自己父母的这承诺。
从家庭教育上,官二代更容易倾向于培养子弟们的政治能力、军事能力。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非常实用的学问。
而穷二代在教育子弟时,却显然很少会花时间培养他们相关的能力,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三国历史上有一个优秀的将领,他在发家前,天天就琢磨军事问题,只要看到一些山头、险道、河流,就想着如何率军通过,如何安营扎寨?人们看到他天天想这种问题,都觉得可笑极了。
三国时期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自西汉董仲舒强调人君受命于天,宣扬天人感应,神化****皇权以来,以尊君抑臣为特点的儒家大一统思想取得独尊地位,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儒家大一统思想目的在于绝“篡祀”,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
儒家的独尊地位所带来的儒家思想与仕途的结合,学术与利禄的紧密联系,更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地位。
两汉提倡经学,以经学人仕成为士人的利禄之门;其时的清议,可左右乡间、郡国以至京师****,其理论依据为儒家纲常名教,它集中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的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到士大夫仕途的进退。
这种情况促进了士大夫的主流价值观与儒家正统思想合流。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诸侯割据,战乱频繁,中央王朝势力急剧衰落,儒家正统思想受到空前冲击而严重削弱。
汉室倾颓,群雄并起的社会现实,使士大夫的价值取向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若干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一、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变化1.天子受命于天的观念发生动摇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以臣子擅自废立,一时朝野****大哗,天下群起而攻之。
尽管群雄起兵各有目的,但天下共讨之局面的出现仍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在维护皇权方面所发挥的特殊重要作用。
到了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玩弄汉献帝于股掌之中,甚至公然杀害伏皇后,而在士大夫中引起的反响远不及当初,受到抵制和反抗的强度与广度也远不及当初。
这表明随着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已经动摇并逐渐淡化。
更有甚者,一些士大夫对于窥伺神器的行为也予以默认,甚至推波助澜。
孙权建议曹操称帝,固然别有用心。
不过,在汉献帝仍然在位的情形之下,孙权敢于公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已经不必担心被天下士大夫斥责为乱臣贼子。
曹操方面对孙权的建议也并不认为大逆不道,只是纯粹从利害的角度予以权衡。
曹操以孙权书信示僚属,侍中陈群、尚书桓阶极力劝进,认为汉朝到了今天,“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曹操十分天下已有其九,若再尊崇汉帝,会让天下人失望,曹操只有当仁不让地做皇帝,才算是畏天知命。
由徐庶与姜维的去留论《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徐涛 郭俊在《三国演义》的刻画中,徐庶与姜维对于蜀国的建立与强大,其政治作用不容忽视。
前者出现于刘备创业维艰之端,后者处于蜀国大势已去之末,二人在人格上都体现出一种孤寂而悲壮的美。
金人瑞在《三国志演义序》中曰:“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
”但是依照《三国志》及《三国志注》,二人无论是政治上还是人格上都远没有《三国演义》中渲染的那般令人钦佩。
《三国演义》中此二人的事迹,与史实出入最大的莫过于去留问题,经过作者的“再创作”几乎成了两个全新的故事。
关于《三国演义》的价值判断,一度“拥刘反曹”的政治取向几乎成为定论。
徐庶与姜维政治贡献既然平平,罗贯中何以颇费笔墨为二人“再创作”,尤其是在跟政治无关的去留问题上?这不能不对 《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进行思考。
依据《三国志》及《三国志注》,徐庶离开蜀国的始末记载如下:“……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这段描写,由于情节描写过于简单,对话内容也十分有限,对于徐庶的离开仅能从字面上理解为他担心母亲的生命安危,不得不走。
至于帮刘备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暂时无心顾及。
有关其投奔曹操的心理斗争过程以及之后在曹营的状况,不得而知。
因而,根据这一记载,既不能判断徐庶对刘备是否忠心难舍,完全事出有因才忍痛离去;也不能妄下结论,认为他是借此窘境而弃弱投强另攀高枝。
唯一能肯定的是,徐庶离去的直接原因是他的母亲。
而且在他离开之前,诸葛亮已经开始跟随刘备了。
作为一名智慧尚在同列之下的谋士,其去留对于蜀国的安危存亡,意义其实并不太大。
而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在诸葛亮尚未出山之前,就化名“单福”辅佐刘备。
他屡出奇策,大败曹仁,轻易夺得樊城,为刘汉势力打下了一点微薄的基础。
三国时期的思想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动荡和战火连绵不断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理念。
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在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尤为盛行。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人伦道德体系。
曹操是当时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在治国方面秉持儒家理念,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以其强调的道德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在稳定社会秩序、塑造国家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道家思想在三国时期,道家思想也有所兴起。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主张追求心灵和谐以达到个人自由和社会和平的境界。
刘备是一个注重道家哲学的统治者,他以道德化的领导风格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推动了自己的国家事业。
三、法家思想在三国时期,由于动荡局势,法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在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
法家强调严厉的法律制度和强大的国家统治力量,主张以法治国,倡导实用主义。
三国时期的著名法家代表是董卓,他通过严酷的法律手段统治长安,一度取得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四、墨家思想在三国时期,墨家思想也有一定影响力。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和节约等理念,主张以公平、和谐和实用为导向。
墨家的思想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实践,并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五、军事思想在战乱频仍的三国时期,军事思想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著名的军事家吴子、司马懿等都以其出色的军事思想和才智成为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们注重实战经验和谋略战术,对战争的发展和军事组织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的思想涵盖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及军事思想。
这些思想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为今后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思想的多元与交锋使得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成为后世思想家们借鉴、吸取教训以及反思的宝贵资源。
例谈三国时期士人政治立场转变及影响作者:杨子健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5期杨子健内容摘要:三国时期的儒士王朗,他的政治立场从建安元年之前一直到三国时期经历了三次较大改变。
作为士人群体中的一员,王朗个人政治立场的不断转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心态变化。
在这种王朝更替与士人政治立场转变的影响下,仍坚持儒家经典纲常伦理的名教支持者与以注重法术刑名为主流思想的名法支持者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
二者在思想上的碰撞,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国时期至魏晋时期名教派与名法派在治世思想上的交流融合,也为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提供借鉴,使两晋统治者注重顺应民心,儒法并用;以及对魏晋后士人融合儒道,在入仕与遁隐间寻求平衡,促进玄学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关键词:三国士人王朗政治立场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郑县人。
世人对于王朗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停留在小说《三国演义》及其衍生的影视作品中与诸葛亮唇枪舌剑辩论的老者形象。
然而,王朗在历史上真正的死因并不是阵前坠马而死,更不全是一副奸臣形象。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和三国志的作注者裴松之对于王朗就有正面的评价,称赞他无论是在处理案件时“务在宽恕,罪疑从轻”,还是“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
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无不说明王朗是一位清官贤臣。
在追随汉灵帝到魏明帝这四十多年时间里,王朗的思想与政治立场也渐渐的发生了改变。
而与其同时代的士人也大多经历了与王朗相同的思想变化。
本文以王朗为例,就三国时期士人政治立场转变及影响略作探讨。
一.王朗政治立场变化的三个阶段1.建安元年之前王朗忠于汉室。
王朗早年的仕途比较顺利,他因通晓经书忠于汉室,一路平步青云担任会稽太守。
建安元年(196)在孙策即将渡过长江来攻打会稽之时,王朗的功曹虞翻认为以当时王朗的兵力无法抵抗孙策,提议不如避而不战,但王朗却没有采纳,史载:“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
三国时期的传统价值观与道德伦理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传统价值观与道德伦理体系也是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三国时期,这些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仁义忠孝、君臣关系以及道德标准等方面探讨三国时期的传统价值观与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在三国时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儒家强调君王的德行和仁义道德,主张君臣关系应当建立在仁爱之上。
儒家思想强调的社会道德,对于当时的政治、社会和家庭关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国时期的君臣关系中,许多君主都以仁爱、孝道作为治国的核心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和睦稳定的局面。
在三国时期,仁义忠孝的观念也深入人心。
仁义是指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忠孝则是指对君上和父母的忠诚和孝顺。
在这个时期,许多人将忠孝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对待君主和父母都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孝敬。
例如,刘备作为一个君主,不仅对待臣下慷慨大度,而且对待自己的家人也非常体贴。
而曹操则对待自己的父亲曹嵩忠诚无比。
君臣关系在三国时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君臣关系是建立在忠诚和义务上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强调君主和臣下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个时期,君主对臣下的要求是忠诚、效忠、尊重和信任,而臣下则要效命于君主,恪守忠诚。
这种君臣关系的建立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道德规范。
道德标准在三国时期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道德标准指的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在三国时期,诸如诚信、正直、勇气、节俭等美德被普遍认可,并被视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例如,刘备一直以诚信著称,他守信用、讲求道义,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支持。
而关羽则以勇敢、正直的形象广为人知。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传统价值观与道德伦理体系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了仁义忠孝、君臣关系和道德标准等重要概念。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伦理在当时的政治、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国演义中的道德观念与历史价值观的对比与分析在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中,道德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被广泛地体现和探讨。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道德观念与历史价值观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深入探讨其影响。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道德观念体现了忠诚、仁爱和忍耐等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在故事中的各个角色身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以刘备和关羽为例,他们的忠诚和仁爱使他们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刘备坚守信义,追求仁义道德,以至于他的死后,曹操抚慰关羽,劝导其出仕,让关羽感动不已。
而关羽则表示,有刘备的时候,自己是一名武将;没有刘备的时候,自己就是一名半瓶醋。
这种对主公的忠诚和尊重,凸显了道德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性。
然而,三国演义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曹操虽然是三国演义中的反派角色,但其忍耐和智谋也是备受称赞的。
曹操总能够冷静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他的智慧和英明。
与曹操不同的是,有些其他人物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常常会采取不道德的手段,如吕布的背信弃义和孙策的暴力行为。
这些矛盾和冲突使得三国演义中的道德观念更加复杂和丰富。
在历史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对世界观、伦理道德和权力观念的呈现,也体现出其深刻的历史意义。
这部作品将历史时代的政治斗争、军事文化、社会风尚等方面融入其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
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历史人物所代表的历史价值观也显现出来。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权力观念和政治智慧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启示。
曹操追求权力和统一天下是他一生的志向,他通过政治手段和军事行动获得了极大的权威和影响力。
然而,他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也时常面临道德和伦理的考验。
曹操虽然有很多贡献和成就,但他为达到目的采取的手段往往伦理上存在争议。
相比之下,刘备则代表着另一种历史价值观。
他追求的是和平和安定,关注百姓的疾苦和福祉。
刘备不只是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更重视社会的整体福祉。
在故事中,他多次体现出自己贤能之处,如与诸葛亮合作,推行义斩恶臣等。
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与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呈现了三国时期的文化与价值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三国演义》中体现的文化与价值观。
一、忠诚与孝道忠诚和孝道是《三国演义》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无论是刘备、曹操还是赵云、关羽,无不以忠诚和孝道为核心品质。
他们对君主、家族和朋友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愿意为了主公和家人奋不顾身,甘愿承担艰巨的责任和危险。
例如,关羽在刘备遇到困难时,坚决支持并为其效力,对诸葛亮更是忠诚无比,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职责。
与忠诚相呼应的是孝道,孝顺父母一直被中国文化所重视。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待他的义父和母亲一直表现出极高的孝心。
他尽自己所能地孝敬父母,并将家族的根基视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曹操虽然是位威严的君主,但他对待父亲也十分孝顺,表现出大孝之风。
通过展示这些人物的忠诚和孝道,罗贯中表达了对这些传统价值观的推崇和尊重。
这也让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能够从中汲取到延续千年的中华文化价值观。
二、江湖义气与仗义执言江湖义气与仗义执言是《三国演义》中另一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在面对困境和劫难时,往往能够彼此互助,携手并肩,无论是关羽与张飞的兄弟情义,还是刘备与诸葛亮的朋友义气,都充满了令人感动的力量。
他们相互支持,即使在逆境中也不背离他们的伙伴。
仗义执言也是一种受到赞赏的品质。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经常以真诚的态度与他们的朋友们进行坦诚的交流,无论是指出问题还是提出建议。
他们不畏权贵,敢于说实话,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友谊和正义的忠诚。
通过表现江湖义气和仗义执言,罗贯中传达了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的文化观念。
这种价值观的传承与发扬,使中国社会更加和谐与稳定。
三、刚正不阿与智勇双全在《三国演义》中,刚正不阿和智勇双全是许多人物所具备的特质。
三国演义中的传统价值观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深受世人喜爱。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诗,更是一部展现传统价值观的杰作。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价值观念的描绘,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并分析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一、仁义礼智的价值观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述为一个充满仁义、宽宏大度的人物。
他对待手下将领充满仁爱之心,时刻考虑他们的利益。
曹操则以其智略和权谋闻名。
他在对待手下将领时强调效率和利益最大化。
关羽则被描绘成一个极其忠诚正直的人物,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对朋友和对手都充满仁爱。
这些人物形象体现了尊重和平等、关注他人利益的仁义观念。
尽管当代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但仁义礼智的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希望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注重体现个体的人性关怀和尊重。
仁义的精神,不仅在个人行为中有所体现,在社会层面也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人们追求公平和正义,倡导友善和善待他人,这些都可以从三国演义中的仁义观中获得启示。
二、忠诚与信仰的价值观忠诚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刘备、关羽还是张飞,他们都对自己的信仰和朋友表现出了极端的忠诚。
他们将忠诚视为一种品质,成为了他们的核心原则。
他们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家族和朋友,无私地为他们奉献一切。
在当代社会中,忠诚仍然是一个受到重视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生活中,忠诚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品质。
忠诚可以赋予人们信任和合作的基础,推动团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忠诚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因此,三国演义中忠诚的价值观仍然与当代社会紧密相连。
三、智谋与策略的价值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诸葛亮以其智谋和策略而有着较高的声誉。
他因其超凡的才智和独特的谋略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称赞。
他运用智慧为自己的国家和朋友谋取利益,并在战争中指导他们获得胜利。
三国演义中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观念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描写各个角色的斗争、智谋和忠诚,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传统社会观念的体现。
首先,三国演义中展现了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
在这个时期,社会分为了贵族、士人、平民和奴隶等不同的阶层。
贵族阶层主要由皇室、王公贵族和豪门大族组成,他们享有特权和权力,拥有土地、财富和兵权。
士人阶层则是以读书人为主,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成为朝廷官员,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平民阶层则是大多数人,他们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劳动,生活较为艰苦。
奴隶则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他们失去了自由和人格,成为贵族和富人的财产。
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多样性,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层级差异。
其次,三国演义中传统社会观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贯穿于整个小说中。
忠诚、孝道、义气等传统美德是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重要特征。
例如,刘备被誉为“仁德之君”,他以仁义为主导,对待部下和百姓慷慨大方,深受人们的爱戴。
关羽则是忠诚的化身,他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在生死关头也不背离主公。
而曹操则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角色,他以功利为导向,通过智谋和权谋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价值取向。
此外,三国演义中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权力争夺。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
贵族和士人之间的权力斗争、豪门大族之间的争霸、平民和奴隶的反抗等情节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描绘。
例如,曹操和刘备、孙权之间的权力争夺成为整个小说的主线,他们为了争夺天下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智谋的较量。
这些情节不仅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通过描写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传统社会观念的体现,展示了三国时期社会的特点和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
三国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动荡而又充满较量的年代。
这个时期有着许多著名的英雄和故事,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义薄云天;曹操、孙权等人的权谋智计;还有诸葛亮的智者风范。
在这个时期,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三国时期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的演变与体现。
1. 融汇传统伦理观念三国时期,尽管国家形势动荡不安,但传统的伦理观念并没有被抛弃。
诸侯争霸的时代虽然充满了权谋和冷酷的现实,但是人们对于忠诚、孝顺、正直等传统价值观依然非常重视。
例如,刘备尽管身处逆境,但他一直坚持着仁义之道,为人处世充满慈悲和宽容。
2. 忠诚与信义的重要性在三国时期,忠诚与信义是人们最为看重的品质之一。
这一点体现在很多英雄人物的行为中。
例如,关羽在曹操麾下时表现出色,尽管后来发现曹操的不忠,但他仍然忠心耿耿地保护刘备,并始终对刘备保持忠诚。
同样,曹操对于言而有信的人也给予高度的赏识,比如与陈群的故事。
3. 社会角色与责任在三国时期,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责任和道德底线。
贵族阶层在三国时期扮演着重要的统治者角色,他们有着更高的道德底线和责任感。
他们需要维护社会的稳定秩序和公平正义,同时亦需以身作则,引领大众。
4. 智者的尊重与借鉴在三国时期,智者的地位受到广泛尊崇,人们对智谋和智慧非常推崇。
作为一个充满谋略的时代,人们非常重视智慧的应用和智者的指导。
例如,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先生”,他的智谋和谋略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5. 勇武与仁慈的平衡在三国时期的军事斗争中,勇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品质。
然而,人们对于仁慈和善良的渴求同样不可忽视。
在军事行动中,人们对于勇猛的将领赞美备至,但是他们同时也要求将领在行动中保持对于平民百姓的温和和关怀。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中一个令人着迷的时代。
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在这个时期发展得更加复杂且纷繁。
尽管权谋和冷酷的现实存在,但人们对于忠诚、信义、社会角色责任、智者的借鉴、勇武与仁慈的平衡等传统伦理观念仍然保持高度的认同。
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充满着战争、政治斗争与战略的智慧。
在这个时期,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持续了数十年之久,最终才在265年结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以及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
1. 原因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起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
在这个时期,汉朝政府的腐败、官僚集团的特权和社会矛盾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与动荡,官僚体制对于经济、文化面貌的变化缺乏适应能力,关键时候没有人能挽救汉朝。
2. 政治形势从184年到264年之间,历经六朝,三国实际掌权者不断变化,战乱和混乱是整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194年曹操强占北方,建立魏国。
21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
三国之间的分割与争斗,掀起了长期的战争,许多民生根本就得不到照顾。
国家短期内难以建立稳定统一的国家,政治形势非常复杂。
3. 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很不稳定,主要由于三国之间存在不同的政治和经济体系,掌权者的权力来源、掌握的地盘等方面也各不相同。
此外,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影响的力量,也是时代思潮的影响,是政治形势变化的重要推手。
三国时期出现了张鲁反汉、黄巾起义等事件,而且蜀汉的初代皇帝刘备领袖的本身就是庶民阶层,再加上有许多文人士大夫支持,所以他的政治表现重视权力威信,却无法求稳求和。
而在东吴,孙权的政治表现则是建立团体认同感、维系派系平衡等,以此维护自己的权力。
4. 影响三国时期虽然有许多战争和动荡,但也有许多贵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国时期的文化产出是丰富的。
在战乱和动荡的环境下,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三国演义》是三国时期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之一,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变化与后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唐宋时期之后,许多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都与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息息相关。
论《三国演义》主要谋士对局势发展的影响——从诸葛亮、郭嘉和周瑜的的谋略说起【摘要】小说《三国演义》描写的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典型时代,经过汉代四百余年的统一后,从中原地区开始引发连连混战,最后逐渐形成了三支强大的势力政权。
魏蜀吴各自都有自己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各国所占据的有利条件也有区别,其中主导的因素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才谋士的重要无可替代无论那个政权,失去了谋士,就等于是一堆躯壳,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本文着重分析魏蜀吴三个国家发展历程以及前进道路上谋士所体现出的才华和作用,以突出谋士对战乱时代的灵魂贡献。
【关键词】三国群雄争霸发展历程战略规划谋士谋略On"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effect mainly for the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Starting from Zhu Geliang,Guo Jiahe Zhou Yu's strategy【Abstract】The novel"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description of the period is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s warlords,the typical age great disorder under heaven,after more than four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unification of Han Dynasty,from the Central Plains to trigger a melee,finally gradually formed three powerful forces regime.Wei Shuwu each have their development course of twists and turns,but favorable conditions dominated by countries are also different,but there is a dominant factor is the same,that is the important irreplaceable talent advisers regardless of the regime,lost the counsellors,is tantamount to a shell,no motivation.The talent and the role of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Wei Shuwu's three countries and on the road ahead advisers reflects,to highlight for the war soul contribution.【Key words】The Three Kingdoms II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adviser strategy目录绪论 (1)第一章《三国演义》简述 (1)第一节《三国演义》作者简述 (1)第二节《三国演义》故事情况简述 (3)第二章战乱时代的三国文臣谋士概述 (5)第一节西蜀势力主要谋士论述 (6)第二节东吴势力主要谋士论述 (7)第三节北魏势力主要谋士论述 (8)第三章群雄逐鹿中的砥柱——三大谋臣分析 (11)第一节诸葛亮与他的三分天下 (11)第二节郭嘉“天妒之英才”遗计定辽平北 (12)第三节周瑜——英姿焕发的“赤壁火神” (12)结论 (13)参考文献 (14)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绪论“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
第12期林成西 三国时期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327三国时期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林成西(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72)摘要: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大一统封建王朝被分裂割据局面所取代。
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化,引起社会意识领域的相应变化,集中体现为士大夫价值取向多元格局的形成,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天子受命于天的观念发生动摇,士大夫对于窥伺神器的行为逐渐予以默认,甚至推波助澜;士大夫无条件效忠君主变为有条件地选择君主,并且大多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西汉以来被压制的一些社会意识重新抬头,游侠讲义气重然诺的价值观念被士大夫普遍接受,成为割据势力维系人心的思想武器。
作为社会主流意识的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变化,致使汉儒大一统观念明显弱化。
魏晋以来宫廷政变频繁,权臣篡位越来越无所顾忌,应当说与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变化直接相关。
关键词:士大夫;价值取向;多元格局;社会影响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12)0327)00收稿日期:2005-09-02作者简介:林成西,历史学硕士,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自西汉董仲舒强调人君受命于天,宣扬天人感应,神化专制皇权以来,以尊君抑臣为特点的儒家大一统思想取得独尊地位,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儒家大一统思想目的在于绝/篡祀0,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
儒家的独尊地位所带来的儒家思想与仕途的结合,学术与利禄的紧密联系,更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地位。
两汉提倡经学,以经学人仕成为士人的利禄之门;其时的清议,可左右乡闾、郡国以至京师舆论,其理论依据为儒家纲常名教,它集中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的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到士大夫仕途的进退。
这种情况促进了士大夫的主流价值观与儒家正统思想合流。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诸侯割据,战乱频繁,中央王朝势力急剧衰落,儒家正统思想受到空前冲击而严重削弱。
汉室倾颓,群雄并起的社会现实,使士大夫的价值取向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若干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一、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变化1.天子受命于天的观念发生动摇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以臣子擅自废立,一时朝野舆论大哗,天下群起而攻之。
尽管群雄起兵各有目的,但天下共讨之局面的出现仍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在维护皇权方面所发挥的特殊重要作用。
到了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玩弄汉献帝于股掌之中,甚至公然杀害伏皇后,而在士大夫中引起的反响远不及当初,受到抵制和反抗的强度与广度也远不及当初。
这表明随着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已经动摇并逐渐淡化。
更有甚者,一些士大夫对于窥伺神器的行为也予以默认,甚至推波助澜。
孙权建议曹操称帝,固然别有用心。
不过,在汉献帝仍然在位的情形之下,孙权敢于公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已经不必担心被天下士大夫斥责为乱臣贼子。
曹操方面对孙权的建议也并不认为大逆不道,只是纯粹从利害的角度予以权衡。
曹操以孙权书信示僚属,侍中陈群、尚书桓阶极力劝进,认为汉朝到了今天,/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0,曹操十分天下已有其九,若再尊崇汉帝,会让天下人失望,曹操只有当仁不让地做皇帝,才算是畏天知命。
曹操则表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0[1],其意思是并非自己不能做皇帝,只是留给儿子去做罢了。
可见在曹操、孙权以及相当部分士大夫心目中,已经不把庇佑汉天子的天命当成一回事了,汉朝的皇权已无神圣可言。
当初董仲舒为了杜绝人臣以下犯上的僭篡行为,曾大量列举天象示警的事例以震慑乱臣贼子。
董仲舒在其著作中引用了近百条春秋传记,反复强调的是非僭。
5王道篇6说:/臣下上僭,不能禁止,日为之食。
,,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之征。
0[2]然而汉儒为了维护皇权苦心营造的天人感应的神话,已被三国时期的现实无情地击破了。
针对当时群雄逐鹿的局面,曹操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0[3]曹操所言确系实情。
企图称王称帝,或企图拥立新主以求富贵者大有人在。
周瑜劝鲁肃投靠孙权,说:/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328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6卷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风驰鹜之秋。
0周瑜等人显然早有拥立孙氏取代汉室之心。
鲁肃更是私下劝孙权不必效法齐桓公的尊王之举,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孙权应鼎足江东,进而占据长江流域,然后建帝号以图天下。
[4]袁术则公开表露其称帝的野心,对群下宣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
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0僚属之中除了主簿阎象委婉表示不妥,无人站出来反对。
袁术称帝后,先后被吕布、曹操击败,走投无路之际,又打算将帝号归于袁绍。
当时割据势力中抱有登基称帝企图者不乏其人,之所以鲜有公开付诸实施者,并非由于儒家正统思想束缚,敬畏天命,只是顾忌有曹操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存在而已。
2.无条件效忠君主变为有条件地选择君主东汉末年以来出现的政治上的多元格局,使定于一尊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力大大削弱,同时也为士大夫提供了择主而事的较大空间。
表现为/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0。
[4]袁绍四世三公,雄踞河朔,名震天下,实力强盛,并且能折节下士。
袁绍待荀或以上宾之礼,荀或弟荀湛、同乡辛评、郭图皆为袁绍所任用,荀或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于是弃袁绍而投曹操。
[5]郭嘉接触袁绍之后,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0于是也离袁绍而去。
后来郭嘉受曹操召见,与曹操共论天下大事,双方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曹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0郭嘉出,亦喜日:/真吾主也。
0[6]这是士大夫以是否具有雄才大略足以成大事作为选择君主的标准。
周瑜的叔父在袁术属地任丹阳太守,周瑜前往省亲,袁术欲以周瑜为将,周瑜观察袁术终无所成,于是借故东归,回到孙策麾下;[7]袁术任用鲁肃为官,鲁肃见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便率家人部曲南下,后来投奔了孙权。
[4]显然,周瑜、鲁肃决定去留的情形与荀、郭类似。
陈登曾劝刘备人据徐州以成霸业,刘备犹豫不决。
陈登当即表示:/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便君也。
0[8]这是士大夫以是否愿意纳谏作为选择主公的标准。
诸葛亮隐居隆中,抱膝长吟,自比管、乐,并非不求闻达,只是凤凰非梧桐不栖,自有择君的标准罢了。
诸葛亮自幼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诸葛玄曾受袁术推荐而署豫章太守,后来又投靠故人刘表。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陇亩,从未考虑在刘表或袁术手下为官。
诸葛亮最终决定辅佐刘备,因为刘备/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0,[9]而且又三顾茅庐,精诚所至,诸葛亮才决定出山相助。
这体现了士大夫选择君主的另一种标准:既看重汉室宗亲身份,更看重主公的道德感召力和人格魅力。
由于士大夫在选择君主时多元的价值取向,出现兄弟家人各事其主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
诸葛瑾在东吴为大将军,弟诸葛亮在蜀汉为丞相,族弟诸葛诞显名于魏,一门三方均为冠盖。
诸葛兄弟的情形最为典型。
当时社会舆论对割据群雄均有品评,这种品评对于士大夫选择君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毛玠本来打算投奔刘表,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于是改投了曹操。
[10]益州牧刘璋虽为汉室宗亲,据有益州之地,却不能赢得士大夫的拥戴。
诸葛亮在5隆中对6中谈到,刘璋闇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由此可见当时舆论对刘璋的评价在西川士大夫中所产生的影响。
因此后来刘璋集团的士大夫中暗通刘备,或望风转向者不乏其人。
对君主有条件的选择还表现为许多士大夫不再对君主从一而终,而是在不同的君主之间不断/跳槽0。
如:西川张松、法正,仕刘璋而暗通刘备。
袁涣最初随刘备,后为袁术所用,再随吕布,最后归顺曹操。
贾诩先后在董卓、段煨,张绣、曹操等诸侯之帐下为谋士。
而当时舆论对士大夫的/跳槽0之举,通常表现出理解与宽容,一般并不以之为耻。
上述士大夫选择君主的情况,大多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
诸葛亮在向刘备劝进时说,光武称帝前,群臣再三劝进,光武一再辞让。
耿纯进言道: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
诸葛亮举出耿纯的言论,直截了当向刘备指出,士大夫之所以追随大王长期勤劳,亦是希望尺寸之功如耿纯之言罢了。
[9]在此,诸葛亮将乱世期间士大夫追随明主的真实意图一语道出。
士大夫投奔刘备麾下,表面上是因为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号召,是出于对正统的向往,实际上价值取向的核心仍然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
蜀汉集团尚且如此,孙、曹两个集团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实用主义色彩就更为浓厚。
曹操唯才是举,公开打出实用主义旗号,这对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士大夫投靠曹魏,出于现实利益驱动者居多。
后来司马氏篡魏,士大夫大多弃曹魏如弊履,正是这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
孙氏父子兄弟既非汉室宗亲,又无中央王朝的正统名义,但江南士大夫效忠孙氏的不乏其人,东吴集团士大夫的实用色彩主要体现在与世家大族休戚相关的利害关系之中。
3.过去被压制的价值观念重新抬头战国秦汉以来,游侠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社第12期林成西三国时期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329会群体。
游侠或振人于穷急,脱人于厄困;或睚眦杀人,称霸一方,与豪强结合形成一股社会势力。
游侠以武犯禁,为法度所不容。
但游侠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扶危济困的行为,一直颇受士人称道。
游侠讲义气重然诺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有相当影响。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任用酷吏打击游侠豪强,游侠及其社会影响逐渐淡出,几近销声匿迹。
三国时期,在正统思想弱化、价值取向趋于多元格局的情况下,游侠讲义气重然诺的价值观念重新抬头,对于割据称雄者争取和维系人心,巩固内部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刘备与关、张,名为君臣,实则恩若兄弟。
关、张等人出生入死长期追随刘备,并非主要出于忠君的正统观念,而是由于刘备个人恩德的感召,其核心是同生共死的朋友兄弟之义。
关羽被曹操所擒,曹操对他优礼有加,但关羽仍执意离去,曾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0[11]后世对关羽/义薄云天0的评价,就是对三国时期士大夫价值取向的一个明确的诠释。
刘备白帝城托孤,谓诸葛亮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0[9]对诸葛亮不是责之以忠,而是动之以情,勉之以义。
无论刘备说这话是出自何种考虑,若按汉代儒家正统观念,作为蜀汉皇帝说出这种话来是绝对有违礼制的。
蜀汉以汉室正宗自居,以复兴汉室为己任,蜀汉天子绝对只能姓刘而不能姓诸葛,即便嗣子是白痴,江山社稷也绝对不能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是一个统绪攸关的重大原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