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素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上册作文《学会记事》一、题目解析(一)、题目解析与写作要求《学会记事》这一单元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具体、生动地记叙一件事情。
具体来说,就是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写作技巧:1. 内容充实:事件叙述要有头有尾,有详细的经过,不能简单地罗列事实。
2. 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细节来丰富事件,使文章更加生动。
3. 情感表达:在叙述中融入个人情感,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4. 条理清晰: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来组织文章,使条理清晰。
(二)、写作技巧与方法1. 增加细节描写把记事过于简单的文字写得丰满、生动,关键在于增加细节描写。
例如,在叙述“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件事时,可以详细描述摔跤的过程:“我光顾着和小宇你追我赶,一不留神,右脚踢到了路边的一块小石子,身体瞬间失去了平衡,膝盖重重地磕在了水泥路面上,疼得我忍不住龇牙咧嘴。
”这样的描写比简单的“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要生动得多。
2. 融入情感表达在叙述过程中,适当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感人。
例如,在叙述家人对自己摔伤后的反应时,可以写道:“爸爸妈妈见状,连忙跑过来扶我,妈妈的眼里噙着泪水,嘴里不停地责备自己没有照顾好我;爸爸则一边检查我的伤势,一边安慰我:‘没事,没事,有爸爸在呢。
’”这样的叙述不仅描绘了家人的动作和语言,还传达了他们对我的关心和疼爱。
3. 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在叙述事件时,要注意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同时,要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呼应,以及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例如,可以在开头简要介绍事件的背景和时间地点,然后在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事件的经过,最后在结尾部分总结事件的意义和自己的感受。
4. 锤炼语言,表达准确语言表达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出优秀的记叙文,就必须注意锤炼语言,表达准确。
可以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场景和人物,也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写作学会记事【写作文题】1.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____》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不少于500字。
2.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
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
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写作导航】1.写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才能够将事情的经过写得清楚、完整。
在六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重点,而写清楚“经过”是其中的关键。
要想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如时间先后,场景变化,情感发展等;(2)是否有一些前后连贯的情节;(3)对重要的情节是否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4)对涉及的人物是否做了一定程度的刻画。
2.完整叙述事情时,特别要注意条理清晰、巧用顺序。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十分清楚。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
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3.要做到叙事完整,还要注意过渡与照应。
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
它像沟通两岸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贯通全文的作用。
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学会记事》写作素材01同步作文02链接中考03名言名句04经典故事01同步作文一、片段写作。
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感觉不够充实。
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来“添枝加叶”:一是添加细节,二是融入情感。
添加细节,如摔跤的缘故、摔跤时的情形、长辈看到后心疼的目光等。
融入情感,就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可以在叙事之中融入个人情感,也可以在结尾处抒发情感,以此点题。
(一)那天放学,稀疏的雨点漫不经心地落着。
刚出校门,我就看见前面围了一群人。
发生什么事了?(①开头提出疑问,情节顿生波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边想着边迅速地跑过去。
一不留神,重重地摔了一跤,手擦破了皮,校服裤子也擦破了,印上了斑斑点点的泥水。
【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奶奶一看见我就大惊失色地叫起来:“哟,这是怎么了呀?被撞倒了还是摔跤了……”我还没开口,妈妈又围上来,心疼地检查我身上说:“这手都蹭破皮了,还有哪里伤着没有?……”还是爸爸比较冷静,简单地问清原委后,摸着我的头说:“男子汉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以后走路注意一点就行了!”站在边上的爷爷,手上已经拿着药水和纱布准备给我处理伤口。
看着一家人关切的表情,我的心里暖暖的。
】(②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了家人对“我”的关爱,充满温情。
)总评:这个片段紧扣文题,在扩写时增加了摔跤的原因及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情节合理完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亲人对“我”无微不至的浓浓关爱之情。
(二)那天下午,下了一场雨。
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戴着学校统一发的小黄帽走在回家的路上。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
)忽然,一阵风吹来,掀飞了我的帽子。
我一边去追帽子,一边躲着地上的小水坑。
(②起因: 追帽子。
)“汪!汪!”一只大黄狗在巷口朝我狂叫,我吓了一跳,看了看前面的一片水洼,奋力一跃。
学会记事一、初中语文写人记事学做训练目标的分解(一)写人训练目标的分解初中语文写人训练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初中语文课程的安排,大体上可以把教学目标分为四个阶段(表1):第一个目标是,教学学生认识自我。
初一学生刚跳出小学的圈子,开始接触更多、更丰富的知识,个人情感开始逐步激发,对外界的人和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自己所长、所爱,自己对接触之人所感、所悟以及自己的性格,初步形成对写人的基本认识。
第二是教会学生观察他人。
学生能够通过书面语言描述自己后,就可以教学生怎样去了解别人、感悟别人,如何用文字描述自己所见到的人,又如何通过描述人来展现一个人的性格、品质等,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用生动言行解读他人心声。
第三是教会学生尊重弱势。
写人的关键不在于描述一个人,而在于通过对一个人的描述,来表现一种情感、一份态度。
写人常用的就是老人、儿童或弱势群众,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因此,应引导学生从弱势群体中寻找灵感,掌握用感人的细节引起关注的方法。
最后是教会学生综合运用。
即让学生利用所学,综合运用各种修辞、各种手法,包括顺序、插叙等,对某个人进行描述,比如让学生写作“我的爸爸”,通过爸爸的工作、爸爸的所作所为、爸爸的所思所想等来表达爸爸对自己的爱意。
也可以写“某某人的背景”等,更注重情感描述,发挥学生的个人才华。
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采访别人,来锻炼对一个陌生人的描述。
表1(二)记事训练目标的分解与写人训练相同,记事训练也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从四个阶段逐步传教(表2):一是让学生亲历生活。
必须让初中学生养成撰写日记的习惯,初中刚入学是关键期,应帮助学生用文字描述今天某阶段、某空间的某件事,从而初步形成记事的心理概念。
比如,让学生记述一下今天自己帮助他人的故事,或者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摩擦,或者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对话等等。
二是让学生品味亲情。
记事文章并非只是简单的史记,而是记述一段感情,这也是初中学生比较缺乏的感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作:学会记事》教案一. 教材分析《写作:学会记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作文教学课文。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细节,学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记事的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不少学生在写作时仍存在观察不细、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提高观察力,丰富写作手法,提高记事的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记事作文的基本要求,学会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细节,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写作心得,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写作态度,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细节,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教学难点: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细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使作文更具吸引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写作心得,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例文、写作素材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观察生活,准备写作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本课主题相关的例文,让学生了解记事作文的基本要求,分析例文中的亮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细节。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和写作素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丰富写作思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素材新人教版
【写作文题】
1.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____》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不少于500字。
2.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
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
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写作导航】
1.写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才能够将事情的经过写得清楚、完整。
在六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重点,而写清楚“经过”是其中的关键。
要想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如时间先后,场景变化,情感发展等;(2)是否有一些前后连贯的情节;(3)对重要的情节是否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4)对涉及的人物是否做了一定程度的刻画。
2.完整叙述事情时,特别要注意条理清晰、巧用顺序。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十分清楚。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
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3.要做到叙事完整,还要注意过渡与照应。
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
它像沟通两岸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贯通全文的作用。
所谓“照应”,就是文章中某些内容的彼此照顾和呼应。
即前边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要有交代。
恰当地运用照应这种手法,能使文章贯通自然、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佳作欣赏】
那一次,我真冒失
转学的第一天,我就发现我的同桌和我一样,是一个性格很开朗的人,而且特别爱笑。
她一笑,泪都流出来了,手绢就成了她的必备之物。
大概由于性格相似的缘故,不久我就和她交上了朋友。
然而却听见许多同学背后议论,说什么淡绿色象征着自私。
我很不高兴,因为我的这位新朋友就是喜欢淡绿色的。
我真希望那一次的事没有发生,真的,它不该发生。
但又由于那一次的事,我又有幸体会到了另一番说不出的味道。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听说她拟定了一个《数学复习提纲》,就想用我的《语文复习提纲》与她交换。
忽然,我脑海里冒出一个怪念头:何不试试她是否大方以证明那淡绿色……
我把自己交换《提纲》的意思告诉她,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一同骑自行车去她家。
天很热,我们在路边的大树下坐着歇了一会儿,聊了一会儿。
然后,她又从书包里拿出几本连环画,我们坐在一起翻阅了一会儿,便又骑车向她家驶去。
我们在一排小楼房前停住了,
这些小楼房可真漂亮,特别是那些窗纱,红的、蓝的、鹅黄的、淡绿的。
我说:“那淡绿色的窗纱是你家的吗?”“是的,你怎么知道?”“因为淡绿色……”我说不出来,心也沉下去,见我吞吞吐吐,她有点不高兴。
我们到了她家门前,她一丢书包,脸色一下变了,说:“钥匙不见了,可能是放在课桌上面,这可怎么办?”我一听也傻了眼,心想我既然进不了门,那就走吧,可我走了她一个人在这里也很寂寞,不如在这里陪她一会儿。
我讲了一个故事:
有四个商人傍晚回到旅社,停电了,他们只好走着上楼,可住在四十层楼上,没有电梯是很难爬上去的。
于是他们决定一边爬,一边讲故事。
等轮到第四个商人,他们已经爬到了第四十层楼上。
别人要他讲一个短而令人伤心的故事,他说:“已经到了,还讲什么?”用手一摸口袋,叹了一口气说:“噢,我把钥匙忘在楼下汽车里了……”商人们全都呆了……
她笑了起来,掏出手绢,突然,随着一声金属声响,一把银白色的钥匙掉在地上,我俩都呆住了。
我从书包里掏出我的《语文复习提纲》放在地上,说道:“自私的淡绿色。
”转身就走了。
我骑着自行车,心里乱糟糟的,便到路边那棵大树下歇了一会儿。
刚坐下,就看到一把钥匙出现在我的脚边。
我一下子明白了。
这把金黄色的铜质钥匙才是开她家门的钥匙,我曾听她说过。
唉,我怎么这么冒失?
我抬起头,望着那一排小楼房,呆立了一会儿。
我终于捡起钥匙,向那淡绿色的窗纱奔去……
【名师点评】
全文集中笔墨记叙了自己的“冒失”。
由于自己偏信了“淡绿色象征着自私”这句话,因而对同桌产生了怀疑并发生了误解。
文章紧紧围绕“自私的淡绿色”展开情节,真实自然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