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赋能体系
- 格式:pdf
- 大小:189.17 KB
- 文档页数:3
团队赋能体系
前⾔:不赋能,则覆灭
第1章 ⼀箭洞穿“赋能”
1.赋能,就是“让团队能”
注⼊动⼒ / 赋予能量 / 以赋代教 / 乘法思维
2.所谓赋能,实乃⼼理赋能
“我是”/“我能”/“我愿”
3.关于赋能的五个核⼼体验
⽬标感 / ⽀持感 / 参与感 / 认同感 / 获得感
4.“先决”:先领导,再赋能
“我能”/“我来”/“我承诺”/“我OK了”
5.“原理”:先利他,再利⼰
“退”/“让”/“舍”/“给”
6.“逻辑”:先赋能,再激励
吸引与优化⼈才 / 创造⾃激励的环境 / 夯实团队执⾏⼒ / 引导与启发下属
第2章 打造赋能体系,让团队能量倍增
1.“要旨”:谁来呼唤炮⽕
将51%的权⼒下放 / 建⽴⼩组决策机制 / 让决策层听见炮声
2.赋能领导者的五YU⾏动
授⼈以渔 / 授⼈以欲 / 授⼈以遇 / 授⼈以娱 / 授⼈以誉
3.赋能领导者的七句话
我不知道 / 你觉得呢 / 我举个例 / 我教你 / 不要紧 / 你学到了什么 / 为什么
4.⼋步打造赋能体系
第3章 去“管理”:解除束缚,向脑⼒要效能
1.“管理”是向体⼒要效率
什么是⼯业时代的管理?
⼯业时代的管理已⾛向穷途末路
2.“赋能”是向脑⼒要效益
多强调员⼯智慧,少强调绝对服从
多重视⼯作体验,少强调按部就班
多强调团队机制,少强调员⼯⼼态
3.赋能需要重新定义管理
不为挣⼯资⽽⼯作 / ⼯作就是“玩”/“别光着⾝⼦就⾏”
第4章 砸“组织”:创建⼩⽽美的团队,倍增能量
1.突破深井病的海星组织
为何要建⽴海星组织 / 海星组织的核⼼要求
2.风靡全球的阿⽶巴经营
部门核算制度 / 培养经营⼈才 / 实现全员参与
3.彰显个体价值的“⼈单合⼀”
何谓“⼈单合⼀”?“⼈单合⼀”的实践
4.灵活的⼩组制运营体系
⾃由⾃在 \ 重复分裂 \ 激情四射
第5章 超“雇佣”:创建“⼈企共舞”的新型关系
1.创意时代的⼈才关系
何谓联盟?\“任期制”\ 公司不是家
2.吸引⼈才,要变招为抢
招⼈:“精⼼设计”\ 求⼈:“诚⼼寻聘” \ 抢⼈:“悉⼼对待”
3.⼈才联盟,要筑巢引“凤”⽤⼼换⼼ \ 领导吸粉 \ ⽂化聚⼈ \ 待遇挽⾝ \ 感情稳⼼ \ 事业绑⼈
第6章 造“能场”:赋能就是要激发员⼯的善意
1.⽤组织的梦想点燃团队的“诗与远⽅”
因材造梦 \ ⾼频造梦 \ 随处可见 \ ⾏动跟得上梦想 \ 翻译成团队想听的话
2.构建团队氛围,让⾦⼦早⼀些发光
3.⽤游戏化模式,让团队产⽣⾃驱⼒
淘汰机制 \ 活⽔机制 \ 对抗机制
4.“制度绝情”,也是⼀种赋能
预警性 \ 即时性 \ 公平性 \ 必然性
5.赋能需要把握员⼯的实际需求
6.赋能⽔平=可能性X关联性X渴望度
可能性:解决努⼒和绩效的关系
关联性:解决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渴望度:解决奖励和需求的关系
7.赋能要尽量让员⼯说“太好啦”
8.好的赋能=如狼似虎+同⼼同德
激励系数 \ 利润提成制 \ 奖⾦制 \ 超额奖励 \ ⾏为奖励 \ 权重系数 \ 股权奖励
9.你感动员⼯,员⼯会感动你
尊重 \ 创意 \ ⿎掌 \ 赞美 \ 鲜花 \ 仪式感 \ 放⼤关键⾏为
第7章 赋“权⼒”: 即刻,把权⼒还给员⼯
1.“还权”:春江⽔暖,谁先知?
为何不给权?\ 何谓授权 \ 授权类型
2.“授权”:选、讲、给、看、防、查、评
3.“控权”:抓⼤,放⼩,管细
4.“离场”:如何才能让领导在与不在⼀个样
第8章 赋“思考”: 做教练型领导,不做棋⼿型领导
1.赋能领导要多听、多问、少说
2.第⼀个回答,通常不是最好的回答
摩斯科定理 \ 深度思考和追问
3.赋能领导要寻根究底,追问五个为什么
什么是5WHY法?\ 5WHY法的要点
4.赋能领导的每个重要决策都来⾃于团队的碰撞
⾼效决策会议的技巧 \ 要寻求意见⼀致吗?
第9章 赋“执⾏”:赋能团队,创造卓越执⾏⼒
1.事前明确,明确就是⼒量
为何要定义结果?\ 如何定义结果
2.责任唯⼀,责任除以2等于0
旁观者效应 \ 锁定责任法 \ 猴⼦管理法
3.赋能意味着“放⼿,不是放纵”
先⼩⼈后君⼦ \ 不要秋后算总账 \ 关注要点 \ 例⾏化 \ 例会和表格
4.“反馈”即动⼒
BEST反馈法 \ SBI模型反馈
5.“问责”与“创意”之间的⽭盾
6.“服从上级”与“主观能动”之间的羁绊
第10章 赋“成长”: 把赌注押在所挑选的⼈⾝上
1.如何辨识和挖掘合适的⼈才
不要有任何假设 \ 不要被简历忽悠 \ 不要说的多听的少 \ 不要被虚假信息蒙蔽
2.如何通过提问发现谁是合适的⼈选
渐⼊佳境 \ 穷追猛打 \ 暗藏⽞机 \ 意欲何为 \ ⾝临其境 \ 兵不厌诈
3.不同的“解读”,会赋予⼈不同的潜⼒值
发现优势 \ 能⼒匹配度 \ ⼈才互补
4.赋能需要“⽣产”更多的优秀⼈才业务师徒制 \ 岗位流动制 \ 知乎问答制 \ 团队同修制
5.赋能需要“栽培”更多的优秀⼈才
6.“⽤⼈不疑”与“⽤⼈要疑”之间的尺度
7.思考与讨论:重点关注优秀员⼯,还是落后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