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40
(以2课时为单元)课序:07授课日期:09.20授课班次: 授课教师 批准人:课题: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1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第2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 课件教学步骤:复习提问:作业题目:预习内容: 无课时分配: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新课导入内燃机的换气过程是内燃机排出本循环的已燃气体和为下一循环吸入新鲜充量(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进排气过程,它是工作循环得以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保证。
内燃机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换气过程。
为提高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需要研究减少进排气流动阻力损失和提高充量系数的措施及方法,以及如何为燃烧提供一个合适的缸内气体流场,并保证多缸机的各缸均匀性。
在内燃机执行换气过程中,有时为了控制内燃机的NO x有害排放,还需要进行排气再循环(可分为外部EGR和内部EGR)。
内燃机采用增压技术可以提高进气密度,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并改善经济性和排放。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换气过程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指从排气门开启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过程。
约410°CA ~480°CA.1、排气过程按燃气对活塞的作用,排气过程可分为自由排气和强制排气两个阶段;按排气流动的性质,排气过程又可分为超临界排气和亚临界排气两个阶段。
(1)自由排气阶段从排气门打开到活塞运行到排气下止点这段曲轴转角内的排气过程称为自由排气阶段。
1)自由排气阶段的特点①缸内气体一边对活塞做功,一边自动排出缸外;②缸内压力与排气管压力之比大于临界压力,气体流动处于超临界状态;排起的流量进取决于缸内气体状态和排气门流通面积,而与排气管压力无关。
③时间虽短,但排出的气量较大。
2)排气提前角从排气门开始打开到活塞运行到排气下止点时曲轴所转过的角度,称为排气提前角。
排气提前角的范围为30°CA~80°CA。
排气提前角过小,膨胀功损失小,但推出功增大;排气提前角过大,推出功减小,但膨胀功损失大;因此存在一个合适的排气提前角使得膨胀损失与推出损失之和最小。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
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有效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3。
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简化:1.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比热容等物理参数为常数,均不随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而变化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由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向工质进行的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即工质的放热视为等容放热过程3.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交换及其泄露等的影响 4.换气过程简化为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2.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组成3.排气终了温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有流动阻力,排气压力>大气压力,克服阻力做功,阻力增大排气压力增大,废气温度升高.负荷增大Tr增大;n升高Tr增大,∈+,膨胀比增大,Tr减小.4。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哪些损失?试述各种损失形成的原因。
答:1.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气缸盖底面以及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与缸内工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交换2.换气损失,实际循环中,排气门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前提前开启造成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的活塞推出功损失和自然吸气行程的吸气功损失3.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着火燃烧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不存在理想等容燃烧,造成时间损失,同时由于供油不及时、混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不足造成后燃损失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4。
涡流和节流损失实际循环中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气缸产生涡流造成压力损失。
发动机原理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指在内燃机的工作循环中,利用活塞一上一下的往复运动,通过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过程,完成混合气体的吸入、压缩和燃烧排出废气的过程。
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包括四个过程的具体操作:1. 进气过程(Induction Process)进气过程是指活塞内运动时,下行的活塞在气门开启的情况下,通过诱导系统将混合气体吸入燃烧室的过程。
进气过程中,活塞下行,曲轴带动气门运动机构打开进气气门(一般为吸气门),同时缸内压力降低,外界气体通过进气道和空气滤清器进入缸内,与燃油形成可燃混合物。
压缩过程是指活塞内运动时,上行的活塞在气门关闭的情况下,将混合气体压缩至高压的过程。
压缩过程中,活塞上行,压缩混合气体使其体积减小,从而增大混合气体的压力和密度。
这个过程中,活塞上方的火花塞会产生高压电火花,将压缩的混合气体点燃,形成爆震燃烧。
燃烧过程是指在压缩后的混合气体中,由于点燃火花的作用,混合气体发生爆炸燃烧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
燃烧过程中,经过压缩后的混合气体在火花塞的火花点燃下,迅速发生燃烧,产生高温和高压气体。
高温气体的体积膨胀迅速,推动活塞下行,同时驱动曲轴旋转,在连杆机构的作用下将活塞机械能转化为输出功。
4. 排气过程(Exhaust Process)排气过程是指活塞向上运动时,废气在气门开启的情况下,从燃烧室中排出的过程。
排气过程中,活塞上行,鞘管运动机构打开排气气门,废气被排出燃烧室,通过排气系统最终排出发动机。
总结: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通过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过程,将可燃混合物吸入、压缩、燃烧、排出的过程。
进气过程中,混合气体通过进气道进入缸内;压缩过程中,混合气体被压缩至高压;燃烧过程中,可燃混合物被点燃形成高压气体;排气过程中,废气通过排气系统排出发动机。
通过这一连续的工作过程,发动机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车辆的运动。
发动机原理习题教材发动机原理第2版作者:林学东ISBN:978-7-111-48209-3第一章绪论1.蒸汽机和内燃机做功原理有何异同点?2.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过程中提出的四个专利的特点是什么?3.汽油机是如何发明的?汽油机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柴油机是如何发明的?其热效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蒸汽汽车、电动汽车、汽油汽车三个动力源鼎力时期,最终蒸汽汽车和电动汽车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理论循环的假设条件是什么?有几种理论循环?理论循环热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2.实际循环中各冲程的作用是什么?存在哪些损失?3.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实际循环的各行程终了点参数(p,T)的大小,并说明为什么?4.指示指标有哪些?分别评价什么?5.有效指标中动力性和经济性分别用什么来评价?改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主要途径分别是什么?6.升功率、比质量是如何定义的?主要评价什么?7.机械效率是如何定义的?主要评价什么?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8.内燃机的机械损失主要包括那些?分析内燃机机械损失的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9.试分析热平衡,内燃机在工作过程中除了做功以外,主要存在哪些热损失?10.已知六缸四行程柴油机D⨯S=106⨯125mm,在2100r/min时有效功率Pe=60kW,有效燃料消耗率be=214g/kWh,机械效率ηm =0.82。
求该工况下的指示功率P i;平均有效压力p me;有效扭矩T tq和有效效率b e(柴油低热值=42500kJ/kg)。
11.用T-S图和p-V图分析在循环初始状态一定、总加热量Q1和最高燃烧压力p z一定时,三种理论循环热效率的对比。
12.当设计一台6缸4冲程柴油机时,设平均指示压力p mi=0.85MPa,平均机械损失压力p mm=0.15MPa, 要求当发动机转速为n=2000r/min时, 输出P e=75kW。
则当控制活塞的平均速速为c m=10m/s时,缸径冲程比D/S应多少?第三章发动机换气过程1)四冲程内燃机实际换气过程中换气损失主要包括那些?泵气损失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2)四冲程内燃机能量转换过程中换气过程起什么作用?3)如何评价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4)充气效率是如何定义的?其物理意义是什么?5)影响充气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分析提高充气效率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