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第1、2、3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633.05 KB
- 文档页数:35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为人教版《拿来主义》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
通过学习,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对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标记。
3. 课堂讲解:a. 讲解文章的“拿来主义”,解释“拿来”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b. 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c. 讲解文章中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观点。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个观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5.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拿来主义》2. 论证思路:拿来挑选创新3. 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通过对送去、挑选、创新等过程的讽刺,批判当时社会的崇洋媚外和无为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课文《拿来主义》。
b. 根据文章的论证方法,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短文。
2. 答案:a. 课文《拿来主义》。
b.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
在保护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创新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拿来主义》,让学生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了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2.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 运用课文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精神等,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拿来主义》,了解课文内容,标记关键词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拿来主义》,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运用课文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案例分析:运用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拿来主义》高中语文教案《拿来主义》高中语文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教学难点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
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二、背景介绍: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
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三、课文字词:自诩(xǔ) 残羹(gēng) 冷炙(zhì)冠冕(guān miǎn)堂皇骨髓(suǐ)吝啬(lìn sè) 蹩(bié) 孱头(càn)礼尚往来:崇尚,重视.自诩:自我夸耀.譬如(pì):比如。
四、速读文本,围绕题目“拿来主义”,思考:1、什么是“拿来主义”?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他占有,挑选。
2023年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精选6篇)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1一、教学目的:1、学习__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__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预习思考题:1、__议论的核心是什么?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2、找出__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4、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引言: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
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__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__要弄明白的问题。
__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拿来》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拿来》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五)学习第三第四段可围绕以下考虑展开。
1、接下来我们来梳理第三段的思路,哪位同学来概述一下?明确:这一段主要写送去的危害。
2、作者先说“当然,可以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假如说第一段是说明“送去”只知道献媚讨好而不敢拿,那么这一段是要驳斥送去者怎样的想法?明确:送去者可能会说:“我丰富,我大度,我不需拿。
”有人自恃中国地大物博,送一点出去无碍大局。
3、好极了,可见要充分地阐述,必须先理解对方可能的根据或者观点,再逐一驳斥,这样才是有的放矢。
列举尼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关于煤的说法说明了什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明确:说明我们并不丰富,所以不能只是送去总是送去。
这两者是类比关系。
4、好的,作者充分阐述了“送去”带来的危害,这危害是什么呢?明确:“要不然,那么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5、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明确:“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____奴景况。
“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佳节大典”之时,丧失主权的奴隶们只能磕头讨一点“残羹冷炙”,这是怎样的可悲!6、倘假设是你们来说某现象带来的危害,你们会怎么说?鲁迅先生这样说有什么特点?明确:高度概括,又很形象。
7、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抽象概括,典型形象议论”,用他自己的话便是“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这“类”便可理解为“抽象概括”,这“型”便可理解为“典型而形象”,将概括的现象复原为更具典型性的形象。
“典型形象议论”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当然在阐述“怎样拿来”的局部表达的更为突出,这是后话。
那么“高度概括现象”从这篇文章是否可以表达?明确:自从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统治者们与列强定条约、割地赔款,这种丧权弱国的行为不知道有多少,应该怎么去表述,要花多少文字去表述?而鲁迅先生只用“送去”四个字,足可见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
《拿来主义》教案(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拿来主义》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
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
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统编必修上:《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统编必修上:《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1.检查复习:注音: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ǔ)残羹(gēng)冷炙(zhì)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1)指名朗读第5、6、7节。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能够概括和阐述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2)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 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3. 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中某些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述;2. 对作者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分析和评价;3. 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阐述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3)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2)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3)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案例分析:(1)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2)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6.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文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3. 深入思考文章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2)掌握作者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在文中的运用;(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尊重和理解;(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在文中的运用;(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教学难点:(1)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2)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基本内容;(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拿来主义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在文中的运用;(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3)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问题;5. 案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拿来主义的应用;(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拿来主义带来的利弊。
6. 课堂小结:(2)强调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心得体会;2. 浏览相关资料,了解拿来主义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发展变化;3. 思考如何将拿来主义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讽刺手法进行理解和鉴赏。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语句理解等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
(2)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2)教师点拨: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3. 针对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精神。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
4.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拿来主义(第一课时)课题拿来主义课时1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具学具预习要求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一、介绍背景: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要求: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第一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讨论、明确:A、这一句,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因为其实质是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B、三个“送”的事例:先送古董,没回音;再送古画、新画,“发扬国光”;最后送“梅兰芳”。
(注意:作者的矛头并不是对人。
)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后果及危害?讨论、明确: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讨论、明确:A、“抛来”指那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带不良动机;B“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
四、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就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政府在“学”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