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迅 拿来主义》2课时详细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7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2. 教学科目:语文3. 教学年级:高中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历史背景;(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主题;(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增强文化自信心;(2)学会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文章内容;(2)掌握作者鲁迅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特点;(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2)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3)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布置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阐述“拿来主义”的内涵;(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3)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培养表达能力。
6. 总结反馈:(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表扬优秀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继续努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4. 学生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鲁迅创作《拿来主义》的时代背景。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第二教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要点: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1.检查复习:注音: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ǔ)残羹(gēng)冷炙(zhì)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五、六、七节。
注意对“吝啬”、“为”、“髓”正音。
吝(lìn)啬(sè)为(wéi)髓(suǐ)(2)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3)学生讨论后,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先破后立。
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
“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企图亡我的罪恶野心。
从经济、军事到文化,所谓“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4)齐读、背诵第七节。
(5)指导阅读第八、九两节,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表现这些倾向的关键词语是哪些?“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整个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法,起什么作用?(6)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7)学生讨论回答时,除明确上述破与立的内容外,还须强调,对待文化遗产,“占有”的前提,“挑选”是关键。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3)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有批判性和选择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2. 作者观点的把握和论证方法的鉴赏;3. 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作者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和评价;3.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思考;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思考;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写作能力的展现。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和分享心得的质量。
七、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与《拿来主义》相关的鲁迅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3.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性学习,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拿来主义》优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
2.学习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议论文中对问题进行论证的方法。
3.引导学生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学习恰当选用语言材料、语言手段,从而增强论证效果的技巧。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在进行论证时的逻辑思路,深入领会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的效果。
2.探究“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对待中外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文章中的深刻内涵,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学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重点难点学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教学设计一、链接高考,导入新课“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类作文常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
“时评类”作文本质上是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时评类作文,可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写时评文时,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这种作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更容易出彩。
(设计意图:链接高考,吸引学生注意,引出本课重点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二、分析归纳,学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1.什么是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2.学生阅读《拿来主义》,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破立结合的。
明确:1.“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
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
并且,这个观点是与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
在“破”与“立”之间,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
第1段批判“闭关主义”的危害及“送去主义”的一些可耻行径,是破。
第2段提出“拿来”,是立。
第3、4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是破。
第5段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是立。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鲁迅《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方法。
2.分析并领悟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深刻的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思想内涵的理解。
2.论证方法的把握及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拿来主义》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鲁迅的哪些作品有所了解?对这些作品有什么感受?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
2.分析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讽刺、深刻等。
3.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四、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中提到的“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存在着“拿来主义”的现象?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鲁迅《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拿来主义”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危害。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以“我对‘拿来主义’的看法”为题,写一篇短文。
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提示写作要点。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拿来主义”。
五、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
六、教学反思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拿来主义”,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重庆育才中学刘康一、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本文泼辣幽默、睿智深刻的语言特色,感受比喻、对比、反语等修辞手法在本文说理中的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结构以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的递进式结构的严谨的论证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的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批判地继承鲁迅在本文所体现的关于选择性的吸收中外文化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建议(1)分两课时教授本课;(2)阅读本文可从理清思路入手,在理清思路的同时,抓住文章的论点。
(3)阅读本文要抓住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在说理时还应对“拿来主义”这个核心观念作宽泛解释和界定,从而提升全文的主旨。
(4)教学本文,要联系时代背景。
(5 对语言的揣摩要联系杂文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词句,分析文章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示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学习跳出文体的拘囿,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观照、解读文本的方法②根据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
③学习本文主要运用原起法、证伪法和比喻论证来说理的方法,从而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质疑、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清作者思路,探讨作品思想,品鉴作品语言,在感受本文写作思维的严密性、形象性的同时,汲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从而体会鲁迅杂文思维缜密、思想深邃与语言的犀利幽默高度统一的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不仅学会正确对待文化,更应正确认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以及国与国之间正确沟通与交往的问题。
(2)教学重点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理解本文运用原起法、证伪法以及比喻论证等方法来阐述的拿来主义的内涵、“拿来”的原因以及如何“拿来”。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三研读课文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
“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
(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四质疑五小结六延伸探究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拿来主义》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学科领域:语文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结构、手法和观点。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结构、手法和观点。
(2)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
(2)将课文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拿来主义》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
(2)引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思考,导入新课。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的主要观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4. 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观点进行分析。
(2)学生展示分析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并阐述“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合作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设计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观点的掌握程度。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作者、背景以及作品背后的意义;2. 掌握《拿来主义》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 能够理解并分析《拿来主义》中的核心观点和主题;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读:a. 宜垒短提要:介绍《拿来主义》的背景和作者夏丏尊,概括了《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b. 核心词句解析:解读关键词句,包括“拿来主义”、“外来”的含义和作用;c. 内容分析:理解并分析夏丏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社会的看法。
2. 课外阅读:a. 阅读相关的评论文章,了解《拿来主义》在文学界的评价;b. 比较《拿来主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与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短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拿来主义”主题的兴趣。
2. 课文解读(25分钟):a. 介绍《拿来主义》的作者夏丏尊以及作品的背景;b. 宜垒短提要的讲解;c. 核心词句解析的讲解;d. 分析夏丏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社会的看法。
3. 学习讨论(20分钟):a. 分组讨论关键问题,如《拿来主义》的意义、夏丏尊的观点等;b. 小组讨论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总结。
4. 课外阅读(15分钟):a. 分发相关评论文章,让学生阅读并进行笔记;b. 指导学生比较《拿来主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a. 学生自主发表观点,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b. 老师给予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
四、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拿来主义》的兴趣;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3. 思辨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夏丏尊的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多元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发言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章《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把握文章中所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证方法。
(2)文章中所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引出本课的主题《拿来主义》,并提问:“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讲解与分析:(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讲解文章中所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对“拿来主义”的认识。
(2)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认识。
2. 仿写一个段落,运用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背景和内容。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 运用所学知识对《拿来主义》进行评价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讲稿。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拿来主义》的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以问题导入教学:“什么是拿来主义?”让学生思考并进行简短的讨论。
Step 2:课文阅读(15分钟)1. 教师给出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词义猜测词语,并在课文中找出对应句子进行辨析。
2.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段落。
学生跟读,并解释自己的理解。
Step 3:课文分析(20分钟)1. 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学生和教师共同整理出《拿来主义》支持和反对的观点,并进行辨析。
Step 4:思辨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拿来主义》的优点和缺点,并给出结论。
2. 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写一篇短文。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代的“拿来主义”现象,并撰写调研报告。
2. 学生可以特定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如科技进步对“拿来主义”的影响等。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爱、责任的理解和感受。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运⽤⽐喻论证等⽅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浅出,⽣动形象的 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的语⾔特点。
4、联系实际,深⼊理解学习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喻论证的⽅法 3、理解破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
因为现在的中学⽣对⽂章的背景不熟悉,⽂章中有些词语⽐较费解。
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 3、理解鲁迅杂⽂的特⾊,进⽽理解杂⽂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导⼊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较⼴泛。
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交流,但对于这些⽂学作品,前⼈留给我们的⽂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作家冯骥才先⽣到法国访问,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贵国改⾰开放,学习西⽅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回答:“不!⼈吃了猪⾁不会变成猪,吃了⽜⾁不会变成⽜。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板书课题、作者。
⼆、背景介绍 本⽂写于1934年6⽉4⽇。
⽇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家领⼟,对内实⾏*的军事“围剿”和⽂化“围剿”。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观点和思想;(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能够领会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3)学会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了解他的文学贡献;(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主要观点;2. 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3.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对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的理解;2. 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3.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拿来主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探讨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鲁迅先生的观点、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以及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观点和思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7. 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思想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提高阅读和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鲁迅的爱国情怀,理解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作者鲁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思考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解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拿来主义》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分析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案例分析:以《拿来主义》为例,分析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2)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作品。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2)作者鲁迅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作品。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对课文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拿来主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对课文观点进行解读和分析。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借鉴。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观点的批判性思考。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导语:《拿来主义》是鲁迅写的一篇杂文,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偏重议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泼辣。
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
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精选6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二)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三)能针对当前的某一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教学重点(一)从结构思路人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二)从语法修辞人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淡送去主义,最后才谈拿来主义(二)第3段的类比(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略)。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鲁迅肖像(二)研讨新课:理清结构思路1、从朗读理解人手第一步:浏览全文,找出所有的“主义”,看“拿来主义”在哪里开始出现。
(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现)第二步:抽学生朗读5段以的内容。
要求:A、划出生亨新词和4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委点理清作者思路;C、比较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作者相似第三步:逐一落实上面三个问题第四步: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刚才渎的内容,作者紧扣题目展开议论,显得完整而紧凑,但作者为什么从这里写,前面是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第五步:抽学生朗读1—4段要求:A、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要点;C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2、从对比分析入手第一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
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驳错误观点,叫驳论;后半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主张、叫立论;这里的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
第二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
A、两部分部在摆事实,讲道理。
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事例,(用多媒体打出当时报纸的画)后部分既有客观典型事例(多媒体展示英国的鸦片、德国的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画面),又有虚拟的比喻(多媒体展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的画面):B、前半部分用类比论证,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具体是怎样类比、怎佯比喻的,课后预习,下节课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