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清朝君权的强化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6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教学内容分析:㈠教学目标展示: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㈡教材内容精析: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后金的建立2、清朝的建立3、清朝初期君主集权的强化。
后金的建立者是女真族杰出的首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他把女真改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
清朝入主中原后,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制度,最典型的措施是设立军机处和实行文字狱。
其中军机处的设立是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顶峰,而文字狱的实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㈢重点难点剖析: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
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本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二、教法教具运用1、了解学生接触到的有关清朝的影视作品,指导学生区分历史和文艺创作。
2、指导学生查找、登陆故宫网站或相关资料。
3、结合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四、板书设计结构:五、教学整合过程:㈠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明初几个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以及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其目的是什么?(加强君主集权,使自己的统治更加有效)2、其中,“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负面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具有束缚作用,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学习目标:1、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学习重点: 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习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1、女真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
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
_______年,他自立为汗,国号_____,史称_____。
后迁都_______,改成______。
2、_______(人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_______年,他在_______称帝,改国号为______。
他就是________。
_________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的制度,设置________和______,但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4、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置__________,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_________的设立,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的进一步强化。
5、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格控制知识分子,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造了大量的冤狱,这种做法叫做“___________”。
文字狱最严重的三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试概括归纳清初加强君权的措施?并与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作比较,由此你看出什么问题?三、达标检测1、清朝的开国皇帝是()新课标第一网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康熙帝D、乾隆帝2、清朝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A、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B、设六部C、军机处的设置D、内阁的设置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①元②金③后金④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明朝D、清朝5、“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2.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4.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2、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三、教学方法1.讲述法。
对于满洲的兴起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可采用讲述法。
2.例示法。
有关文字狱的内容,通过例子使学生明白清朝文字狱的特点。
3.归纳法。
清朝文字狱的特点,学生可通过例子来归纳得出。
4.讨论法。
可以引导学生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比较法。
可以对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作比较,在比较中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是明末的民谣。
由于明朝后期统治的腐朽,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于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兴起于东北的清朝趁机派兵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
闯王率兵同吴三桂在山海关鏖战,清军突然杀出,农民军败退,被迫撤出北京,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清朝入主中原。
清朝建立后,君主集权得到强化,那么,清朝的君主集权是怎样强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1、了解女真族女真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明朝前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明朝后期,女真杰出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2、努尔哈赤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后金为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起兵攻打明朝,几年之间,夺取明朝辽东七十余城。
第17课清朝君权的强化课时详解【课堂导入】近年来,我们从电视剧中了解了一些封建帝王,其中有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帝。
在电视剧中,他们似乎各个勤政廉明,通情达理。
历史上的这几个皇帝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先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然后再作出回答。
【课前自主学习】【预习学案】1.清朝的建立:(1)金国建立:明朝后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______势力日趋强盛。
到17世纪初,______经过多年征战,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金国,史称______。
(2)皇太极建清朝1626年,努尔哈赤大举攻打明朝,但在______被打败,不久即去世,他的第八个儿子_______继承了皇位。
皇太极继位后,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对外征服了朝鲜和蒙古,势力更加强大。
1636年,皇太极在_______正式称帝,改国号为_______,改族名为_______。
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3)明朝灭亡:______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4.)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不久,明山海关总兵______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起义军,清军趁机占领北京。
随后,清顺治皇帝将都城迁到______,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2.军机处的设立:(1)军机处的设立:清朝初年,国家军政机构基本沿袭明朝的建制。
雍正皇帝时,因军事需要,创设______,由皇帝挑选_______担任军机大臣。
(2)军机处的职权范围: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族和汉族大臣担任。
军机处开始设立的时候,没有衙署,没有下属官吏,也不能私自结交文武官员,日夜轮流在低矮简陋的平房里值班,随时准备接受皇帝的召见。
被皇帝召见时,他们只能跪着______和作记录,绝对听命于______。
后来,军机处的职权扩大,凡是______、军政大事,都在管理范围内,并且听皇帝口授旨意,拟写谕旨,下达命令,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_______机构。
(3)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_______,处理政务迅速、机密,是清朝君主集权的_______工具。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成立 一、满洲的兴起:(1)明代后期,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2)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3)努尔哈赤起兵攻打明代,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二、清朝的成立:(1)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2)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3、迁都北京:(1)1644年(顺治帝时),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2)清朝慢慢成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设立军机处:(1)缘故: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凌驾于皇帝之上。
(2)目的:为了增强君主专制。
(3)设立: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4)职责: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5)阻碍: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1)目的:为增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周密操纵知识分子。
(2)时期: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最盛 (3)危害:①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材。
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展和进步。
探究主题1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一、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努尔哈赤即位 沈阳故宫材料二 努尔哈赤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
他是大清帝国的奠基人,二十五岁统一了女真各部,后离开明代成立了后金政权。
材料三 皇太极,努尔哈赤之子,他是清朝立国一个人继往开来的人物,努尔哈赤以武力打天下,却忘记拉拢人心。
皇太极继承了女真人的剽悍,又借用了汉人的文化和谋略。
【探讨试探】(1)结合材料一、二说出努尔哈赤的功绩。
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领袖有哪些一起的地方。
(2)结合材料三说出皇太极的功绩。
(3)元朝和清朝是在我国历史上,两个少数民族成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它们前期的历史进展进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比较。
朝代 元朝 清朝 民族 统一各部 建国 改国号都城【参考答案】(1)功绩:统一女真各部;成立后金政权;招架明代压迫;迁都沈阳。
第17课清朝君权的强化我的目标了解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通过总结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认识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独特的价值;通过总结归纳中国历史上加强思想统一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抽丝剥壳清朝的建立1、1616年自立为汗,建立金政权史称后金的是()A、元昊B、阿骨打C、皇太极D、努尔哈赤2、以下关于后金兴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明朝后期有辽东地区的建州女真发展而来B、创立八旗制度,战斗力加强C、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D、努尔哈赤称汗后,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3、努尔哈赤跟下列哪个人物共同之处最多()A、冒顿单于B、元昊C、阿骨打D、忽必烈4、在我国历史上下列哪些少数民族曾经建立了统一的全国性政权()①契丹②蒙古③匈奴④满族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下列事件与皇太极有直接关系的是()①改女真为满洲②迁都沈阳③改金为清④统一全国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③6、后金与清朝的关系类似与()A、隋朝和唐朝B、北宋和南宋C、契丹和辽D、蒙古和元朝军机处的设立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材料二、军机处遗址⑴上面两则材料都是反映清代中央政权机构军机处,军机处是清朝哪位皇帝设立的?⑵设立军机处的目的是什么?⑶材料一说明了什么?⑷这一机构设立有什么意义?①②③④8、军机处的设立()①提高了办事效率②成为清朝君主政权的得力工具③清朝的军事实力大增④成为文字狱盛行的导火线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③9、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与相权日益加剧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10、对军机处这一机构的职能理解正确的是()A、相当于唐代三省合一的机构B、主要职能是军事指挥、调动C、替代丞相职能的工作班子D、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11、军机处后来成为清朝的常设机构是因为()A、清朝战争连年,军情复杂B、成为清朝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C、有利于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D、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文字狱盛行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当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和珅陪着乾隆在京城微服巡视,却见街上行人稀少,路人见面都以手势交流,街面上所有文字都被覆盖、或取消.⑴乾隆帝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⑵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⑶这种政策在什么朝代已经出现?13、关于文字狱解释正确的是()A、为了压制反清思想,而迫害知识分子的冤狱B、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机构C、推行文化专制的机构D、为在思想上实行专制主义而专门造的监狱14、文字狱自古就有,统治者实行文字狱的根本目的()A、压制知识分子B、笼络人才C、防止人民反抗D、从思想上控制人民15、下列历史事件从影响角度比较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科举制度D、文字狱拓展整合16、将下列一组历史名词归入统一主题的话,名称最恰当的是()历史名词:废除丞相、八股取士、锦衣卫、军机处、文字狱A、官僚机构的改革B、特务统治的建立C、思想文化的控制D、君主集权的加强17、下列各项措施没有在思想领域产生影响的是()A、废除丞相B、八股取士C科举制度D、文字狱18、你来当裁判,请你评述一下他们谁说的对?小明: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小红: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都没有探究创新19、清朝统治者制造文字狱的具体方式()A、刑讯逼供B、制造冤狱C、寻章摘句,借题发挥D、设立专门机构20、清朝知识分子从经世到避世,要求社会变革到为考据而考据的最主要原因()A、清朝初年教育制度的产物B、专制统治高压政策造成的C、八股取士的制度造成的D、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领域的体现21、观察文物遗址图片,回答问题锦衣卫的印军机处遗址⑴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个朝代的文物遗址?⑵根据上述文物遗址的影响确定一个专题名称,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