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 格式:docx
- 大小:22.94 KB
- 文档页数:3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一、授课时间:2010年11月10日
二、课程类别: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三、授课教师:历史系08人文(2)班潘晓烨080703210
四、授课专业:全体七年级学生
五、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次课
六、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七、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基础知识目标: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
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
(二)能力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加强君权的措施以及
两位皇帝的这些措施对明朝的政治的发展所起的影响
八、重点与难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它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朝时期罢除中书省、废除丞相,内阁的形成,君主专制逐渐走向顶峰。
相权被皇权所取代,使皇权达到顶峰,但是也由于这样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逐渐落后于西方社会。
(一)重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二)难点:内阁制与丞相制;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归纳
九、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课文相
关的内容。
2、依据教材的内容,并对其中的内容有所增减,扩展。
3、对教材所讲的清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的阅读为主。
让学生养成自主
阅读与归纳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在前两个单元中我们见证了隋唐的繁荣,宋元灿烂的文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本书的最后一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首先老师先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说是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
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才大吃一惊。
那么,故事中检校的身份是什么?(启发学生答出:厂卫特务)接着问学生: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撅,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还反映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兴起与建立(板书):
师: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人民饥寒交迫。
这样的情况下,在今安徽淮河北岸出现了了一支农民起义军。
此时,有个叫朱元璋的青年人投身其中,他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征北讨最终建立起了明朝。
同学们通过老师这段描述大家是否能讲讲明朝建立的原因?
生:元末统治腐朽;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法生存,被迫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在归纳时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应从它主观或者客观等方面入
手。
由于明朝兴起的内容在课本中的内容不多,所以可以略讲。
)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
但是,我们都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通过战乱后的明朝它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巩固他的统治呢?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板书)
(1)措施一:地方:废除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师问:为什么要废行中书省?
生答:不利于中央集权
师总结:说起中书省就不得不提到元朝时设立的行行省制度,它统一管辖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
而这三司分别属于哪三司在书本88
页的注释中也提到了,大家可以看书。
(2)措施二: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板书)
师问:丞相制度开始于什么时候?
生答: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
师问:那又为什么要废除了?
生答: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
为防止此类事情的重现,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师总结:同学们都说的很对,既然丞相都被废除了权利都集中在皇帝身上那为什么又有内阁的形成?请同学们阅读书本89页的绿体字的部分后回答老师这个问题。
生答: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皇帝每天要处理400多件国事,且遇事无人商量。
所以,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无实权。
师:是的,繁忙的国事皇帝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而他也需要大学士们的帮忙才能处理完每天的公务。
过度:丞相的废除,六部分理朝务官员的数量就会增加。
对此,对百官的监督是不可少的。
(3)措施三:设立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它不受法律监管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特务机构。
师:大家可以看书本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皇帝对臣民的检查是无处不在,由此可知,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对明朝的君主专制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天下的事物皇帝可由此来得知。
很多史学家说朱元璋是一个疑心很重的皇帝,设立锦衣卫无非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官员的腐败。
(4)措施四:明朝选拔官吏采用的是八股文,而且规定考试范围只能在“四书五经”。
师问:科举考试在什么产生?
生答:始创于隋朝
师问:产生于隋朝的科举到了明朝后又有哪些的变化呢?
生答:采取八股取士。
师:同学们在书本上看下何谓八股文。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的危害。
它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奴仆,以加强君权束缚思想,败坏人才。
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重要表现。
过度:明太祖加强君权是为了使明王朝长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
3、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板书)
(1)靖难之役
师叙述: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
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并威胁中央。
明太祖死后,其长孙建文帝即位。
为加强君权,建文
帝实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而最
后燕王朱棣取胜,夺得帝位,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2)迁都北京
师叙述:在燕王朱棣取得王位后就改北平为北京,并在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师问:那明成祖即位后采取什么的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生答(看书后):进一步加强君权,执行削藩政策,在锦衣卫之后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有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与侦查。
师:大家都说的很对,接下来我们共同来总结下在明朝前期君主们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师生共同总结:
(1)改革行政机构。
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
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都由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3)八股取士。
目的是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
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表现。
(4)明成祖即位后,继续削藩,以加强君权。
(5)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
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暴露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四伏、矛盾重重。
所以,它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已逐步走向衰落。
十一、课后思考:明朝的这些加强君主专制的政策的影响?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在下节课时我们进行一次课堂的小讨论。